龙岩传统民间“采茶灯”舞蹈的生态学研究
2023-02-05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5-04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民族文艺 龙岩传统民间“采茶灯"舞蹈的生态学研究 何璇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一种舞蹈风格的形成与产生这种舞蹈群体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联系肾密。研习保护一个种 类的舞蹈便离不开对于孕育其发生的总体环境与其发展轨迹的文化成因进行研析。因此本文运用舞蹈生态学理论对于龙 岩传统采茶灯进行宏观系统的考察,旨在对其产生、存在及发展的大环境研究。 关键词:“采茶灯”:舞蹈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2—0129一O1 一、“采茶灯”典型性舞畴分析 相较于自然生态环境更为多样复杂且影响深远。因此,以下由属 社会文化范畴的舞蹈生态项切入研究龙岩“采茶灯”舞蹈形态内 核成因。 (一)生产方式 不同风格的舞蹈具有不同风格的舞蹈语汇,而不同的舞蹈 语汇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异性,它在形成过程中必然由所处的社 会文化环境所决定。而流传于龙岩民间传统的“采茶灯”是以古 老的中原文化与龙岩独特的本土文化互相交融为观照,形成龙 岩地区特有的“采茶灯”文化质性。确认一个舞种的特立的风格 客家文化的源头是中原文化即河洛文化,是以河洛农耕文 明为核心发展而起的文化。“艺术起源于劳动”,客家舞蹈的民间 无 形态与其独到的文化质性,必须对于舞蹈中的典型性舞畴进行 传统形态源于对劳动生产行为的美化表现。而龙岩地属山区,分析,它是舞蹈外部形态与其表情达意的文化内涵结合后的概 论地势地貌还是气候环境都十分适宜茶叶种植,龙岩的茶文化 念。 早在客家人迁徙而至之前就存在。客家人民迁入龙岩后,很好地 融入了当地的生产生活,而龙岩“采茶灯”取材于客家人民与龙 (一)典型性舞畴之外部形态要素 1.基本节奏型 音乐:Ix X X X X I或lx X X X X X X—I 岩本地人民生产劳作场景,也体现了中原农耕文化与龙岩茶文 化因客家人的到来而产生的融合。因此形成了“登茶山”,“播 茶”,“种茶”,“烤茶”等固定模式的动作类型。 (二)信仰崇拜 舞蹈:与音乐同型同步。 2.典型性显要部位及其动作 显要部位及动作流程:下肢,0步幅快速移动。 龙岩“采茶灯”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瑰宝,而客家文化源起于 中原的河洛文化。在东晋战乱时南迁,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 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一方面保留了中原 文化主流特征,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中原文 化的两大核心是龙的图腾崇拜和儒家经典文化。龙图腾既是吉 次显要部位及动作流程:上肢,提握道具,纵折动二度。 次次显要部位及动作流程:头颈部,前屈朝向圆心。 3.基本步伐:碎步型走步类 脚:全脚掌自然着地,重心交换快速均匀,步幅小而细碎,流 动路线呈直线型。 大小腿:一度纵折动,均匀摆动型。 (二)典型性舞畴之内在舞意 “采茶灯”的舞境一般是八至十二组成,人物形象分别为“茶 祥的代号,更有凝聚的深意。客家人因战乱饥荒背井离乡,但相 互团结凝聚力量在异乡扎根繁衍,这种精神通过舞蹈符号代代 相传。儒家文化发祥于中原以《易经》为标志,易是儒学六经之 首,讲究“阴阳相生”与“和合”精神,这种精神深深的烙印在客家 公”、“茶婆”、“采茶姑娘”。“采茶灯”外部总体形态如同小型歌舞 人的品性之中,并在与龙岩本土民众的共同生活劳动中得到践 剧一般,通过以舞为主穿插说唱的形式,演绎村民上山采茶的劳 动场景。其舞情表达为传承客家悠久茶文化,祈愿风调雨顺,表 达人民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最大特点在于以典型性舞畴“采茶 步”贯穿并产生出流动变幻的舞像。其队形变化多达几十种,较 为传统常见的有:“之字形、大团龙、绕三柱、眼镜花等”。其舞像 行,“采茶灯”中以圆为主的线路与对称关系的讲究无不体现着 “阴阳”与“和合”。 (三)舞蹈服饰 舞蹈服饰作为舞蹈中人类物质文化的鲜明体现,逐渐成形 包含审美与深意表达的服饰文化。龙岩“采茶灯”舞蹈服饰属于 劳作服饰,整体呈现龙岩地区劳动人民的淳朴民风。舞蹈中“茶 婆”身着蓝色或红色大襟衣,配蓝色的罗裙,腰系围身裙,脚穿黑 主要有以下三种特点:(1)具有特定含义表达,如“之字形”代表 上山路或下山路;(2)运动路线多走圆,如“绕三柱”;(3)讲究对 须从客家文化的源头说起,客家人源于河南,是中原文化的核心 地。而龙岩传统民间“采茶灯”的舞像或显或隐地体现了这两大 精神核心。 称关系,如“眼镜花”。追溯这些情感符号更深层次的意义,就必 绸绣花鞋,头梳大头或元宝头头饰。即是将本土阿妈日常服饰装 扮稍加舞蹈化修饰的呈现。同是作为龙岩山区淳朴农村姑娘的 采茶姑娘”上衣穿大红或其他色彩的彩衣,下穿和上衣色 区域是中原文化的两大核心龙图腾的崇拜和儒家文化的发祥 体现,“彩搭配的彩裤,腰系绸带,两头绣花,脚穿绣花鞋。“茶公”的服饰 是典型龙岩本地阿公的日常装扮,多用黄色马甲搭配麻布裤和 麻布鞋。 (四)舞具 二、“采茶灯”舞蹈生态系统分析 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现象,舞蹈与人文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采茶灯”的道具“花灯”原先采用竹制的花(下转第162页) 129 艺术设计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201 5—04 元素进行特效的处理和合成。片头制作态视频的工作量较大,多 专业之间的衔接也相对复杂,所以制作人员的统筹安排是十分 重要的环节。根据不同的风格及运动的形式的不同,制作人会根 据自己的特长方面得以发挥,所以要根据设计者的特长进行制 作安排。首先根据脚本和分镜头设计进行拍摄或者建模、渲染工 作完成。 当完成以后,后期的素材收集,制作视频影片的前提是获得 视频信息与素材,捕获视频是数码视频制作的一个重要步骤。这 时要注意视频制式(NTSC制、PAL制和SECAM)跟格式。最后 将后期素材整合处理,与声音合成形成初稿。在初稿的基础上还 要再加入后期特效制作、合成,特别是牵扯到实拍的风格视频 上。后期中常用的软件有Permiere、Photoshop、Aftereffects、Flash、 3D max、MAYA、EDIUSPro、等。 设计公司再要对其精细的画面节奏和色彩的调整,最后输出。 七、审定,修改,最终完成 最后的审定工作一般要在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一方面是企 业或机构本身的意见和喜好。其次,一定要对受众进行一定的调 研与调查,从一些数据中反馈的信息,来检查数字化动态设计的 细节,然后修改完成。 八、结语 在品牌形象的数字化动态设计在前期调研、确定风格、声音 定位,甚至部分分镜头关键针的设计时,我们关注的重点还是在 品牌形象和文化理念的整合统一上。在后期方面,从开始的拍摄 到制作,动态的设计就非常重要了。 通过多媒体技术,品牌的动态形象不仅打破了视觉上平面 和静态的状况,接受者还可以通过互动获得娱乐,通过点击、触 六、合成输出成成片 不论品牌形象识别的数字化动态设计是要运用实际拍摄 摸等行为让原本静止的形象变化反应。这种互动性的传播方式 让接受者不再被动,具有主动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品牌形象 元、还是矢量、3 D元素以及平面元素,都要通过后期合成软件 设计更具有人性化,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主题、时间等因素的 将这些材料和元素进行特效的处理和合成,将素材最终生成我 变化而变化,成为一个与社会和接受者息息相关,不断成长不断 们见到的数字化动态形象。后期的合成,在软件方面是非常重要 的。 丰富的文化生命体。由此看来,单独的品牌形象,一个图形,一个 固定的形象,慢慢将成为过去。品牌形象的动态化设计是现代传 播手段的新要求,它不仅改变了品牌设计的传统模式,更延伸了 其内涵和意义,它的出现必定会对品牌形象的建立、识别和传播 起到更大的作用。 最终合成阶段主要是调整视频的节奏和调色。制作完成的 分镜头与音效合成输出成成片。这一环节与最后审定之间一般 都要走几个反复。当企业或机构最终定好了剪辑好的动态演绎, (上接第129页)篮,后缀以鲜花为装饰。花篮里装上油灯或蜡烛( 谱,俗称灯仔鼓,与鼓相配的有大铜钟一面,大钹小钹各一副,小 现为灯泡)为采茶灯花篮。采茶姑娘原以靓丽头帕为道具,后改 轿锣一块。锣鼓谱伴奏在队伍前后穿行“队形穿插变化”音乐过 笛子、扬琴、唢呐等,整个队形表演中以 用麦秆团扇,最后再改为现代的折扇“花扇”。彩蝶,是“采茶灯” 门时使用。乐器有二胡、表演中一种夸张的,富有浪漫色彩的道具,大多采用一竹篾为支 架,糊以色纸,画上图案,成为硕大的纸彩蝶。茶婆或茶童执蝶祥 锣鼓点指挥,加进厚重的铜钟,欢快的唢呐,高昂的笛子,悠扬的 丝弦弹拨乐,和谐融合,统一舞步。 舞,与茶姑们交相嬉戏,欢乐共舞,使整个画面变得生动并富有 想象力。 (五)音乐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而龙岩“采茶灯”是集客家人民的 劳动生活文化和闽西悠久茶文化的双重文化下的共同结晶。其 “采茶灯”的曲调轻陕、跳跃,表现出欢乐、喜庆的气氛。其音 中所饱含的丰富的文化因子与龙岩客家人民的情意对于福建地 乐依据表演情节分为《正采》《倒采》《扑蝶》三个部分,在表演过 程中,三个段落看似独立但又紧密连接,通常为了呼应表演内 容,音乐在这三个部分依次出现之后会再现一次“正采”音乐,全 曲四个段落的音乐正好形成“起”、“承”、“转”、“合”的结构表现, 更符合传统的音乐审美习惯。音乐伴奏上,“采茶灯”有专用锣鼓 区乃至国家的社会文化建设作用显而易见,不可缺失。龙岩“采 茶灯”将客家人民和龙岩本地人民生产劳作的场景在舞台上以 艺术的手法再现,正是龙岩茶文化在民间艺术中的最为生动的 再现。传承发扬这种几经历史洗礼而依旧活跃于人民之中的大 众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