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的服饰应用探讨
作者:徐凤霞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01期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流传和繁衍较早和历史较长的民族文化,它是门综合艺术。
早在封建社会,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都把说唱艺术纳入为本阶级服务的对象。而多少代艺人梨园子弟都要为其服务终生。经过历代传承,传统的戏曲有了一定的模式,规律、规矩,舞台程式。由此为表演而设计的服装便应运而生。
如今观众们看到的古装戏曲中的服饰,都是从古演变至今,从角色的穿着打扮无不循规蹈矩,但归根结底沿用明代服饰为古装戏服仍是主流。
传统戏的服装分:生、旦、净、末、丑、狮子、老虎、狗;生角服装大多是分为小生、老生行,舞台上老生服装较比小生服装要素得多,而小生服装无论是道袍,还是蟒,靠,都是色彩斑斓,五光十色。武生和文生又有区别。而旦角服装更为讲究,旦角分:花旦、闺门旦、青衣、老旦、彩旦等,服装各有特色。服装要求头上、脚下要穿的对路,有句老话叫:“宁穿破、不穿错”。其说明戏曲服装的穿着,不是随意怎样穿都行的。小生分为文小生和武小生。从道袍上绣花和素的都是根据人物的身份所决定的。比如古装戏《打渔杀家》剧中人物服装,老生萧恩是苍发揪儿,苍三,身上要穿香色抱衣,香色彩裤,蓝布坎肩儿,黄鸾带,还要着老斗衣,白水裙;萧桂英是青衣,包大衣、贴片子、全份头面、穿皎月打衣、打裤、战裙、蓝布小褂、青褶、绣花汗巾;李俊老生,黑三,穿百花褶子、红素衬褶子、红彩裤;倪荣,净,红扎、穿绿花褶子、红素衬褶子、红彩裤;大教师,丑,穿花或素侉衣、白汗巾;丁郎,丑,布箭衣、大带、青彩裤;丁员外,净,苍满、黑开敞、青彩裤;郭先生,丑。丑三、青褶子、系绦子、便裤;四个武行则穿侉衣、侉裤。从以上服装可以看出,古装戏曲服装的运用,是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性别、出身所设计的。人物在剧中的行动,服装是为人物服务的,如果穿错了,便会闹出许多笑话。假设,萧恩和萧桂英原本是打鱼之人,如果你给他们穿上打柴、打猎的服装,那么在船上活动,便会贻笑大方,造成张冠李戴之嫌。古装戏的服装分类明确,角色与服装是分不开的一个整体,如果给人物穿错了服装,整个戏就不完整了。接下来,就是近代和现代戏曲服装了,这也继承了传统的模式,不可错穿穿错,清代有清代更严格的穿着。而现代服装在美化人物方面,艺术大师们也都做了大量的改革和尝试,在工、农、商、学、兵的服装上,年代的要求服装的款式必须吻合,否则,会给整台戏造成混乱,民国有民国的服装款式,建国时期、困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各历史时段都是不能混淆的。
作为舞台戏曲的服装工作,除了要钻研好历史这门学问,还要真正弄懂、弄通戏曲服装的分类、人物的出身、服装的搭配,要在准确穿着的基础上,去调配。只有把历史和人物所处环境,遇到的事件吃透,才能把握住服装穿着的准确性。才能让人物在服装的衬托下,产生更富有艺术美的效果,而不是给人物画蛇添足,故意作秀之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戏曲服装的应用性,是促进适合于演员表演技能最大地发挥其艺术价值。从造型方面的“髯口”、“厚底”;服装方面的“大靠、水袖、绦子、大带”;头饰有“翅子、翎子、甩发、千斤、蓬头”,这些适用于表演功夫的服装、服饰都是戏曲藝术之精华所在。戏曲表演几百年形成的“梅氏体系”的美学价值赢得世界认同。该表演体系在表现历史故事传奇中传统戏曲服装的应用已经成为一门学科体系。由观众公认的服饰造型标准,因而有了一句业内行话:“宁穿破不穿错”的规则。几百年戏曲服装、服饰制作工艺促成了民族服装工艺产业经济繁荣并列成了一条具有规模的产业链功不可没。反之,新编戏曲历史剧,正是排斥以传统戏曲演员为主体的表演性,而使之“髯口”、“厚底”、“大靠”、“水袖”、“绦子大带”、“翅子”、“翎子”、“甩发”、“千斤”、“蓬头”各种表演绝技毁之殆尽。我参加戏曲服装设计创作的剧种涉及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赣剧、采茶戏、豫剧、姚剧、吉剧、内蒙二人台等诸多戏曲剧种的历史新编戏曲,服装设计都是以舞台布景光效的前提下,致力于服装的唯美装饰性,是不存在剧种服装装饰的个性。如新编戏曲编导要求服装设计列入舞台美术“大包装”,在造型美的基础上有所标新。但是新编戏曲服装设计创作思考的空间,游弋在服装的色泽、图案、图纹、辅料装饰、性格符号、命运寓意之间,唯独没有表演性。服装、服饰与剧种的个性也无所对与错。是越剧?是京剧?还是黄梅戏?服装、服饰没有定界。
戏曲“虚实相生”艺术创作的整体准则在戏曲服装体系中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它的符号代表,一物多用,抽象写意体现“虚”,服装应用则要“实”,成品制作达到极致的精美,其艺术价值堪称是传世的服饰工艺珍品。一件“戏衣”必须是上乘的绫、罗、绸、缎、纺、丝、棉,必须是能工巧匠各种工序,各种手工艺乃至“绝活”有:“湘绣”、“苏绣”、“盘绣”、“绒绣”,纯金纯银镶嵌…等等,传统美术工艺的作品中戏曲服装是个“奇迹”,它最具代表性。在造型方面,还有角色人物头上戴的“盔”即头盔。盔头、盔帽是泛指戴在头上的“饰物”。“盔头”,“盔帽”是头盔与“帽”的合称,制作含有:刺绣、纸扎、刀刻等工艺。浸淫在我脑海里的民族戏曲服饰美轮美奂的艺术奇葩,当我面对新编历史戏曲剧目服装设计时,总是会思索一个问题:也在表述历戏曲史故事传说,为什么要丢弃引以为傲的传统戏曲服装的珍奇贵宝呢?戏曲服装“虚实相生”的艺术创作准则;是在戏曲艺术理念下的智慧创造形成戏曲独立的服装装饰体系。“一物多用”正是这一理念下体现;寓意、符号、夸张,构成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新编历史戏曲剧目中“一戏一物”一物一用,且不说材质与工艺是否具有保存性,单就造成积压和浪费,也足以叫人乍舌。从六十年代中期严禁传统戏曲后,能工巧匠各种工序,各种手工艺乃至“绝活”如:“湘绣”、“苏绣”、“盘绣”、“绒绣”,纯金纯银镶嵌……珍稀工艺早已不再,叫人扼腕。“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戏曲服装服饰工艺产业链相应被断裂乃至失传绝迹。
做服装工作,没有多年的积累,只有边干边学,不耻下问,养成了多观察,多汲取的习惯,从书本上学,从电视、电影里学,从舞台实践中学。其实,传统的大衣箱,二衣箱已经随着历史的进步,有了新的发展。戏曲在改革,服装也会不断创出新的款式,电视剧已经走在戏曲的前头,兄弟剧种也都在大胆尝试。越剧、黄梅戏的服装都在创新。摆在我的面前也只有改革、创新、不断的进步,才是出路,才会赢得观众。戏曲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必须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去更新观念,去勇敢的向自己挑战,把戏曲服装这一门类艺术,发扬光大。让服装重现它的舞台艺术价值,为不断繁荣发展的戏曲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