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文学论文—走进沈从文先生

2022-03-02 来源:好走旅游网
 走近沈从文先生

我们自小就学语文,也接触了不少的文人作家。诸如“鲁郭茅巴老曹”之类更是耳熟能详了。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文章总是有一个既定的模式。不外乎作者介绍、背景介绍、中心思想··等等。逐渐地,那些大作家在我们就形成了一个既定的形象。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对他们的了解主观形成的,如横眉冷对的鲁迅、忧国忧民的巴金、清高孤傲的郭沫若··我们潜意识里把他们当成了圣人,将自己与他们拉开了距离。现在想来,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他们,更别谈了解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思想了。

请原谅我在开头写了一段废话。我这学期选了中国现代文学课。还记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讲的是沈从文先生。老师讲到他第一次上课的经历。沈从文先生在上课之前很兴奋,很激动,当然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当时沈从文在文学界已经小有名气,所以慕名而去听课的学生很多。但是他只是小学文化,又是第一次经历这种情况,所以心里非常紧张。他站在讲台上,过了近十分钟,硬是没有憋出一句话,最终,他只得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听到这里,和很多人一样,我会心地笑了。原来沈从文先生竟是这般可爱耿直。

同时,我也很惊讶。在我的心中,沈从文先生是那种谈吐不凡、淡泊清逸的形象。没想到他也曾有过这么尴尬的情况。由于感兴趣,我回来后在网上又查了一些有关于先生的生活,除了以前一些基本的模糊的了解之外。我更详细地了解了他的生活,他的爱情。说到爱情,

更是令我哑然失笑。我能想到先生会如此痴情地去追求一个女子,但是我万万小不到他在写情书是会写出如此肉麻的话。比如沈从文就在给张兆和的情书中写道:“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呵呵,应该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想不到吧。但这就是发生在真正的沈从文身上的事。但是此时我却觉得我离先生更近了。我发现这些生活中的小事趣事让我逐渐看清了他,看到了先生的伟大与平凡、可敬与可爱。

我在前面说沈从文先生也有和我们一样有普通平凡的一面。但是一个平凡的人凭着自己的毅力与执着取得了不朽的成绩,在为文学界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己也流芳千古,这正显示出他的不凡,他的伟大。我想,这并不矛盾。1923年,这个21岁的乡下小子毅然“弃军从文”(好像还因此当了逃兵),闯入了繁华喧闹的北京。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对文学的热爱,同时也为了生计,他开始写作。在那个名家并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他的作品,他的风格自成一家。他从自然中获得灵感,从生活中汲取知识。他的视线凝视着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的平静的一角。读他的作品,仿佛是听他娓娓地讲述一个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仿佛在江南水乡中漫步,却突然在那不起眼的一角听到了整个世界的声音,看到了整个动荡的时代的律动。

我们初中便学过先生的《边城》,犹记得当时倾醉于那迷人的景色,更为那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感动。老师讲课则深刻地发觉作品更深刻的意义,告诉我们边城和悲剧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告诉我们作品揭露的现实以及对我们的影响等等。当时的我在学过沈从文同时代的鲁迅和矛盾等人文章后理所当然地也这样认为。但是现在进一步了解了沈从文之后,再重新翻开先生的《边城》来品味,我想大胆地说:先生只是纯粹地要写那秀丽的自然景色,纯粹地讲述一个极美的爱情故事。没有什么象征,没有所谓的暗示,他只是想为读者呈现善良纯洁的翠翠,朴实厚道的老船工,宽容豁达的天保等等。这才是现在的我所认识到的沈从文!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其实《边城》并不反映沈从文真正的写作风格,其实他写作没有那么多的婉转缠绵。上课时讲到《从文自传》,确实,我们看到了作者那耿直真实的态度。还有一个很深的映像就是,他总是把事物描写得那么美好,即使是杀人者都让读者感觉不到一丝可怕。我说沈从文先生语言平实,直爽,不华丽,但他的文字却和巴金的不同。他的作品里似乎总是有着一种幻想,趋向于浪漫主义,同时也蕴含浓厚的乡土情结。

先生一生坎坷沉浮,却在作品中少有抱怨。所以我们很难看到他平实清逸的文字下的那颗沉重的心。1948年他将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现在先生的介绍中都说他撰写出版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丝绸图案》 等专著,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想

说的是,先生对文物研究的兴趣胜过了对文学的热爱吗?答案是否定的!当时的他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啊!1950年,先生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先生所承受的压力不是我能叙述出来的。这时候我也找不出什么有力的词汇来形容他了。我也只能发自真心地说:先生很伟大!

虽然“鲁郭茅巴老曹”里没有沈从文的名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他的作品却愈显示出它的光彩。可见它的作品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我们也从心底里默认了这位文学大家。一直以来,探究先生人生和作品的文章颇多,更不乏一些大家的优秀独特的见解,我在这里似有班门弄斧之嫌,但是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又觉得十分爽快,就不管许多了。

这学期每次上课老师都会经常和我们说一些关于作者的独特的经历和趣闻轶事,不知不觉间使我们对作者有了更深的了解。当揭去他们身上圣人的光环,走进他们的生活,走到他们的身边,才有可能真正地将他们看清。然后再去品读他们的作品,就会又不一样的感受。这是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感受,有可能才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啊!

多去了解一些作者身上的趣事,我们会发现可能鲁迅并不只是那样的横眉冷对,巴金并不总是把爱国爱民挂在嘴边,郭沫若也不是那样的清高孤傲··,我们可能会发现他们可爱的一面,倔强的一面。这样再通过他们的文字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这也是我这个学期听课的收获之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