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吴敬琏同志商榷
内容提要: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出现了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的新局面。然而,对于我国工业化是否存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是否应该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内学术界却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鉴于重化工业发展事关我国工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本文针对吴敬琏同志最近发表的《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一文,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观点,以期引起学术界的讨论和批评。
关键词: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客观存在,必然性
On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ial Stage and the Necessity of Its Continued Development: a Discussion with Mr. Wu Jinglian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rapid development of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y since 1990s, particularly since the turn of new century. Wide disagreement exits in academe as to whether there is a development stage characteristic of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y, and whether China should take a new road to industrialization centered on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y.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y is crucial to the overall industrialization and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recent What Road Should China Take to Industrialization by Mr. Wu Jinglian, proposes some arguable opinions open to discussion and criticism from the academe.
Key words: heavy and chem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ge, objective existence, necessity
1
吴敬琏同志最近发表《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一文(以下简称“吴文”),在就经济学对不同增长模式的分析和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再次阐述了作者多年来一贯坚持的基本立场: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承认,吴敬琏同志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弊端的分析是非常深刻的,对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也是很有开拓性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吴文》不仅混淆了工业化和工业化社会的基本概念,把工业化战略和工
1
载《管理世界》2006年第8期。
1
业化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混为一谈,而且过于迷信西方经济学权威的某些论述,重化工业观念陈旧,对世界经济发展现状缺乏清楚的了解,对我国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没有正确的定位。因此,《吴文》不仅继续否认我国工业化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而且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论述也脱离了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实际。鉴于重化工业发展事关我国工业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笔者拟在《我国重化工业的新阶段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紧迫性-兼与吴敬琏同志商榷2》一文(以下简称“拙稿”)的基础上,针对《吴文》的某些观点略陈管见,以请教吴敬琏同志,并希望得到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广泛批评。
一、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客观存在及其意义
针对吴敬琏同志否定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拙稿》曾经指出:工业化新阶段与工业化社会发展新阶段是两回事,工业化有工业化发展规律,工业化社会有工业化社会发展规律,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从总体上看,工业化发展规律是工业化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部分,它虽然受工业化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但却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立性。因此,既不能用工业化发展规律代替工业化社会发展规律,也不能用工业化社会发展规律代替工业化发展规律。换言之,不能因为对后工业化社会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就否定工业化发展规律,更不能把重化工业新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化的新方向对立起来。发展重化工业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任务,发展服务业和发展工业化一样,是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任务。 这里着重强调如下几点:
1.工业化是工业化社会的中心任务和根本方向
在工业化社会中,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根本方向,只有在信息化社会中,这一中心任务和根本方向才会被信息化所取代。在工业化社会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很多,不仅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而且还要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经济结构现代化、生态环境优化和市场经济化等目标。与农业社会相比,工业化社会的生产主要是工业和相关服务业的生产,消费主要是工业产品和相关服务的消费。因此,在工业化社会中,工业化就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标志;与此同时,工业化战略也就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美英等国之所以成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因为其最先实现了工业化;日本和德国之所以后来居上,就是因为其在工业化方面实现了赶超。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崛起,也是在工业化方面开始了赶超的结果。
2.工业化的重化工业阶段不容否定
从农业社会、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看,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没有重化工业阶段是正确的;但是,就工业化而言,若说中国工业化没有重化工业阶
2
载《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6期。
2
段却是错误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发展主要是轻纺工业的发展,而在工业化的中期和后期阶段,工业发展则主要是重化工业的发展。工业革命一开始就是促进机器大工业(当时是纺织工业)的发展,其后历次科技革命也都是以重化工业特别是以支柱工业为中心而展开的。所以,重化工业水平一直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同样实现了初期工业化的国家中,英美德日之所以先后成为“世界工厂”,都是仰仗其当时拥有世界最高水平的重化工业。以日本为例,其在战后之所以成功地赶超欧美,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成为世界工厂,就是因为其五六十年代以重化工业为中心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由此,重化工业化就既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成果,又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增长,也是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而展开的。由此,重化工业发展既是中国经济崛起重要成果,又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如果对此视而不见,刻意否定,那就不仅是否认工业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且是对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的严重曲解。
3.工业现代化和重化工业都是一个时代的概念
随着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工业现代化和重化工业的内容都与时俱进,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就我国而言,尽管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就一直宣告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但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仍未实现工业现代化。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国工业化没有成效,而是因为工业现代化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一个国家要实现工业现代化进而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必须在代表当时世界工业化最高水平的支柱工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的水平。支柱工业也是一个时代的概念。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是发达的蒸汽机工业、纺织工业和造船工业;20世纪前期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是发达的钢铁工业、化学工业和汽车工业;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工厂,靠的是发达的加工组装型产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电气机器工业以及半导体工业。
与工业现代化一样,重化工业的概念也不断发生了新的变化。就我国而言,20世纪50年代,重化工业的主要部门是钢铁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60年代后出现了迅速发展的石油和石油化学工业,80年代后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家用电器工业,90年代后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汽车工业,世纪之交又出现了IT等新兴工业。与IT等新兴工业部门相比,以前的工业被称之为“传统工业”。在传统工业中,纺织工业、服装工业、日用品工业、医药品工业等属于轻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气机器工业、运输机器工业、精密机器工业等属于重工业;其中纺织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钢铁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被称之为基础产业或上游产业,机械工业、电气机器工业、运输机器工业、精密机器工业等被称之为加工组装型产业或下游产业,是传统工业的精华部门;服装工业、日用品工业、医药品工业等也属于下游产业。另外,计算机、
3
手机等IT工业是加工组装型产业,按轻重工业统计,也属于重化工业的范畴。
4.高新技术产业出现并没有改变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出现了IT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尽管如此,高新技术产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重化工业和轻纺工业部门都有高新技术产业。更为重要的是,高新技术产业还主要集中于重化工业部门。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是因为现代科技革命始终是以重化工业特别是支柱工业为中心而展开的。当前世界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其中,除生物技术外,大多数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不仅都是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而展开的,而且其成果也主要应用于汽车工业、电气机器工业和IT工业等部门。顺应世界科技革命的新潮流,我国的技术革新和科技进步也是以重化工业为中心而展开的。从技术革新、技术进步的投入方面看:在2002年全国工业部门研究开发费用中,重化工业和轻纺工业分别占84.3%和15.7%。从技术革新、技术进步的产出方面看:在2003年全国知识产权申请总量和授权总量中,与重化工业技术相关的分别占76.8%和79.3%,与轻纺工业技术相关的分别占23.2%和20.7%3。
5.信息化并未改变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工业现代化尚未实现的情况下就迎来了世界经济信息化的新时代。从信息化社会行将取代工业化社会的大趋势看,我国应该奋起直追,大力发展信息化,这乃是没有疑义的。这意味着我国必须两步并做一步走,既努力发展信息化,又继续发展工业化,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尽管如此,信息化并没有改变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重化工业化仍然是我国工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基本方向。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化带动重化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信息化,最重要的就是重化工业化推动信息化。这才是中心突出、重点明确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否则,就是走一条没有中心、没有重点的“笼统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6.信息化社会并不排斥工业化
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都是无止境的,其发展只有相对的衰退,没有绝对的衰退。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尽管农业的地位被工业所代替,但由于工业化不断给农业现代化赋予了新的内容,农业发展不仅没有受到限制,反而受到了更大的推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我国现在仍然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大力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以后,信息化也会给工业现代化赋予越来越新的内容,工业化永远不存在所谓的“后期阶段”。可以断言: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业的地位虽然会被信息产业所取代,但工业化不仅不会受到排斥,而且会受到更大的推动,得到更大的发展。
7.以重化工产品需求为中心的消费结构对发展重化工业提出了客观要求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
中国统计年鉴 [Z],北京,我国统计出版社,2004p814-816数据计算。
4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影响生产。这意味着一方面,有什么样的生产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消费结构,另一方面,有什么样的消费结构就必须有什么样的生产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用户是上帝,企业必须为面向市场,以销定产。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我国轻纺工业基本上改变了落后面貌,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抢购风过去后,再未出现轻纺产品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相比之下,每当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钢材、有色金属、化工原料以及煤炭、石油和电力等都往往出现很大的缺口,这种情况在90年代前期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高速增长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与此同时,以汽车工业、IT工业和房地产业成为牵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三架马车为标志,我国已开始进入小汽车大众化消费的时代,计算机、手机和住房也成了新的消费热点。不仅小汽车是重化工产品,而且如前所述,计算机、手机在统计上也属于重化工产品而不属于轻纺产品。至于住房,其本身虽然不是工业产品,但建房却消费了全国钢产量的一半以上,如果再考虑水泥等建筑材料,广大人民群众作为最终消费者,实际上是钢材等重化工产品的最大消费者。2005年,全国城市居民的购房消费超过16000亿元(含分期付款),约占消费总额的1/3,是个人和家庭最大的消费。今后,伴随全国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以重化工业产品需求为中心的消费结构已不可逆转,从而,重化工业发展将越来越受到有力的影响和推动。
8.重化工业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才能彻底解决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重化工业生产效率低,能源、资源消耗大,重化工业迅速发展确实是造成了污染和环境破坏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然而,这不能成为不发展重化工业的理由。就像我国经济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一样,我国重化工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必须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来解决。“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经济是这样,重化工业也是这样。我国重化工业之所以存在生产效率低,能源、资源消耗大的严重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重化工业发展的落后。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要彻底改变重化工业生产效率低和能源、资源消耗大的问题,必须有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而这只有在重化工业高度发达后才能解决的。换言之,只有重化工业实现了现代化,我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重化工业现存的各种严重问题。
二、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阶段如何划分?
(一)不假思索地引经据典不可取
《吴文》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等人的权威性论述,把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1)产业革命以前的“起飞”以前的阶段,(2)19世界后期的“早期经济增长”阶段,(3)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的发展阶段,(4)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发展阶段。其中,第三阶段根据库兹涅兹的研究被称之为“现代经济增长”,第四阶段被称之为“主要依靠信息化带动”的
5
经济增长。
应该说,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大师的上述研究很有权威,也是很有意义的。尽管如此,他们根据半个多世纪以前世界经济发展所进行的研究,现在看来只能是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远非先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盖棺定论性结论。
首先,把第三阶段即20世纪前期的发展阶段称之为“现代经济增长”,这在霍夫曼和库兹涅兹所处的时代是无可非议的,但在21世纪初的今天,则大谬不然了。现在虽然有“当代经济”的说法,但“当代经济”并未取代“现代经济”,人们常说实现“经济现代化”而不说“实现经济当代化”,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可见,“现代经济增长”是一个时代的概念,不假思索地引经据典,现在还把20世纪前期的经济增长称之为“现代经济增长”,这显然是很不妥当的。
其次,把第二、第三阶段称之为重化工业的发展阶段和工业化的后期阶段,特别是把第四阶段称之为信息化推动的发展阶段,根本不符合先行工业化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际。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过去,我们曾经把马列主义看作僵化不变的教条,机械地照搬照套,吃尽了苦头。现在,如果我们转而迷信西方经济学权威,不假思索地引经据典,也同样会再吃苦头。
(二)先行工业化国家何时结束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
根据《吴文》的观点,英国、美国、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前期就结束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50年代后逐渐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这种划分是《吴文》的论述重点和立论基础却又不符合现代世界经济的实际,因此,有必要花费点笔墨,说清楚这个问题。
传统工业的精华是加工组装型产业,其中汽车工业和电气机器工业是传统工业的支柱产业,而半导体工业则是传统工业发展的顶端或尖端产业,也是为IT工业发展奠定基础的产业。因此,从当今的角度看,如果把IT工业的发展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相联系,那么一个国家是否结束了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其重要标志就主要是看其是否实现了重化工业特别是加工组装型产业的现代化,是否结束了重化工业特别是加工组装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根据这一标志,英国、美国、日本等现行工业化国家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并不是在战前结束的,而是在战后才结束的。
以基础工业中的钢铁工业发展为例(见表1):美国和原西德钢铁工业达到顶点是在1970年前后,日本钢铁工业达到顶点是在1980年前后,意大利钢铁工业达到顶点是在1995年前后。另外,原苏联钢铁工业达到顶点是在1985年前后,至于韩国的钢铁工业,战后以来则一直处于迅速发展之中。
表1 主要国家钢铁生产量的增加情况〔万吨〕
年度 1930 1940 美国 4136 6077 德国 1254 2154 意大利 174 226 日本 229 686 俄罗斯 586 1900 韩国 中国 世界合计 9015 14200 6
1950 8785 1212 236 484 2730 68 18930 1960 9007 3410 846 2214 6529 5 1100 34650 1970 11931 4504 1728 9332 11587 50 1780 59850 1980 10146 4384 2547 11140 14793 856 3712 71630 1985 8007 4050 2390 10528 15450 1354 4670 71800 1990 8973 3843 2547 11034 15441 2312 6335 76900 1995 9519 4205 2777 10164 5159 3677 9536 75200 2000 10183 5910 2648 10644 5910 4311 12724 84700 注:德国1950-1990年为原西德统计,俄罗斯1990年前为原苏联统计。 资料来源:范慕韩编,《世界经济统计概要》,人民出版社1885年2月出版。
<日>矢野恒太纪念会编,《2003/2004年世界国势图绘》,>矢野恒太纪念2003年9月发行。
再以传统工业支柱的汽车工业为例(见表2):美国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就进
入了汽车时代,但其汽车产量第一次突破1亿辆是在1965年,而稳定在1亿辆以上则是在1985年以后,2000年又达到了新的水平;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的汽车工业基本上都是战后才开始大规模发展的,其达到顶点大都是在1980年前后。至于韩国,其汽车工业的真正发展是在1985年以后。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现代的汽车社会,无论在小汽车的家庭普及率方面,还是在小汽车的档次、性能和质量方面,都是20世纪30年代所无法比拟的。
如果进一步研究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工业、电气机器工业、造船工业、精密机械工业等的发展,也会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传统工业尖端产业的半导体工业,其迅速发展乃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以多年来一直垄断世界半导体市场1/5以上乃至1/3的日本为例,1957年其半导体工业的生产额只为1000万美元多一点,1970年也只为5亿美元,而1990年则迅速增加到196亿美元,2000年又迅速增加到467亿美元。
上述事实说明,就传统工业而言,英国、美国、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并不是在20世纪前期结束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而是在20世纪后期才结束了工业化发展的后期阶段。而且,只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折的局面,才可以说美国是在70年代结束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西欧各国和日本是在80年代结束了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再过30年、50年,这个说法又必然会被新的说法所代替。
表2 主要国家汽车生产量的增加情况〔千辆〕
年度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韩国 1930 3356 71 237 230 0.5 1940 4513 72 134 46 1950 8006 306 784 358 32 1960 7905 2055 1811 1369 482 1970 8284 3842 2098 2750 5289 29 1980 8010 3879 1313 3378 11043 123 1985 11653 4446 1314 3016 12271 378 1990 9783 4977 1566 3769 13487 1322 1995 11985 4677 1765 3475 10196 2526 2000 12774 5527 1814 3348 10141 3115 注:德国1950-1990年为原西德统计,俄罗斯1990年前为原苏联统计。 资料来源:范慕韩编,《世界经济统计概要》,人民出版社1885年2月出版。
中国 23 87 222 443 514 1453 2069 世界合计 4135 4942 10577 16488 29403 38514 44811 48345 49913 58059 7
<日>矢野恒太纪念会编,《2003-2004年世界国势图绘》,2003年9月发行。
(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什么时候开始依靠信息化带动?
《吴文》认为,20世纪后期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信息化带动的,其实不然。诚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在1940年前后开发出来的。但是,电子计算机一开始的产业规模很小,而且主要是运用于军事工业、国防和气象预测等部门,其真正进入企业和家庭乃是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至于计算机网络和移动通信(手机)的迅速普及,则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人类社会真正迎来广泛运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手机等信息化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信息化社会,乃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其中,美国实现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折是在20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和日本目前都处于这一转折之中。至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的是刚刚来到信息化社会的门前开始向信息化社会迈步,更多的则是远远看到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还没有向信息化社会迈步的准备。
表3 1995和2004年美日两国信息产业占实名义GDP的比例
〔按2000年价格计算,单位:金额美国亿美元、日本10亿日元;%〕 1995年 金额 信息通信设备、器材制造业 信息服务业 信息通信相关服务业 通信业 广播电视业 影视剧、音乐、文字信息制作业 信息通信设施建设业 研究开发业 信息产业合计 全部产业合计 1014 851 724 1942 486 708 51 1170 6945 73977 比例 1.3 1.2 1.0 2.6 0.7 1.0 0.1 1.6 9.4 100.0 美国 2003年 金额 1031 1888 1012 2683 817 1109 62 1824 10425 109712 比例 0.9 1.7 0.9 2.4 0.7 1.0 0.1 1.7 9.5 100.0 1995年 金额 4800 4217 8771 8642 1184 2691 371 6937 37556 491889 比例 1.0 0.9 1.8 1.7 0.2 0.5 0.1 1.4 7.6 100.0 日本 2004年 金额 3222 10264 9209 10550 1466 2787 512 8411 46422 495912 比例 0.6 2.1 1.9 2.1 0.3 0.6 0.1 1.7 9.4 100.0 注:1.信息通信设备、器材制造业包括电缆、有线通信设备和器材、无线通信设备和器材、收音机、电视机、录放相机、音响设备、计算机和配件、磁盘、磁带、办公设备、信息记录装置;2.信息服务业包括软件、信息提供和信息处理;3.信息通信相关服务业包括信息通信设备租赁业、广告业、印刷、制版、出书业、影院、剧场等娱乐业;4. 通信业包括邮递、固定电信、移动电信、电信附带服务;5.影视、音乐、文字信息制作业包括影视剧制作和配送、报纸、出版和新闻提供。 资料来源:<日>总务省编,《2006年信息化白皮书》,2006年7月出版发行。
与前述的农业社会和工业化社会相比,信息化社会的生产主要是信息和信息服务的生产,社会消费主要是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消费。农业社会发展了上千年,工业化社会发展了数百年,信息化社会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形态,其发展也至少是上百年或更长的历史阶段。现在,美欧日各国虽然都在建设“高度信息化社会”,但与未来的信息化社会相比,其现在的信息化社会都无一例外地处于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不要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就是90年代以后,也很难说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信息化带动的。根据表3的统计,1995
8
和2004年,包括信息通信设备、器材制造业(IT工业)、信息服务业、信息通信相关服务业、通信业、广播电视业、影视剧、音乐、文字信息制作业、信息通信设施建设业和研究开发业在内的信息产业,在美日两国经济中的比重都未超过10%;其中,IT工业、信息服务业、信息通信相关服务业等新兴信息产业的比重都未超过5%。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仍然是靠重化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和电气机器工业的迅速发展带动的。以日本为例,2004年,以全社会信息化投资带动的GDP增长为100%,其中带动信息产业增长为71.5%,带动制造业增长为5.8%,带动生产服务业增长为8.8%,带动商业增长为6.0%,带动金融保险业增长为2.8%,带动运输业增长为1.2%,带动其他产业增长为3.9%。这意味着当前日本信化发展主要是带动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日本经济的带动作用还很有限,这也是日本经济在向信息化社会转折的过程中仍然增长乏力的重要原因。一二十年以后,只有当信息产业接近或超过工业而成为最重要的产业部门时,才可以肯定信息化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作用。在此之前,只能说信息化引领和推动了经济增长。
(四)先行工业化国家什么时候开始了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转变?
根据《吴文》的观点,英国、美国、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在20世纪前期的“现代经济增长”阶段已经实现了增长模式的转变。如前所述,在霍夫曼和库兹涅兹所处的时代,把当时的工业化道路称之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把19世纪以前的工业化称之为“旧型工业化道路”,这乃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在70多年后的今天,还把20世纪前期的工业化称之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未必恰当了。从今天的角度讲,只有20世纪后期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后的工业化道路才是新型工业化道路,20世纪前期的工业化道路也属于旧型工业化道路。与此同时,英国、美国、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也是发生在20世纪后期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后而不是发生在20世纪前期,这也是理所当然的结论。因为按照《吴文》的解释,无论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广泛运用,还是服务业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20世纪后期都是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以钢铁工业的生产技术为例,战前不仅高炉的容积小,平炉炼钢多,而且没有纯氧顶吹技术和连轧连铸技术。因此,不仅钢铁品种少,钢材质量差,附加价值小,而且生产效率低,单位能耗高,环境污染重。战后就不同了,随着大型高炉、转炉炼钢以及纯氧顶吹技术和连轧连铸技术的普及,钢铁产品不仅品种增多,质量性能提高,附加价值增大,而且生产效率高,单位能耗小,环境污染轻。也只有在这时,钢铁工业生产才真正实现了以高效、节能为中心的增长模式的转变。关于钢铁工业增长模式真正转变的具体时间,从表4就可以得到直接的答案。从表4可以看出,钢铁工业连轧连铸技术在1970年还基本上是空白,日本的普及率也只为5.6%,1980年也只有日本超过50%以上,直到1990年主要发达国家的普及率才大都超过90%以上。由此可见,只是在这时,主要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才真正实现了增长模式
9
的根本转变。
表4 主要国家钢铁连轧连铸的比例(%)
年度 美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 日本 韩国 中国 世界平均 1970 5.6 1975 9.1 24.3 12.9 27.0 31.1 19.7 14.2 1980 20.3 46.0 41.3 49.9 59.5 32.4 11.4 29.8 1985 44.4 79.5 80.5 78.6 91.1 63.3 10.7 46.1 1990 67.4 91.3 94.3 94.7 93.9 96.1 22.7 59.2 1995 91.1 95.4 94.2 96.4 95.8 98.2 46.5 75.5 2000 96.4 96.3 95.0 96.3 97.3 98.6 83.4 85.3 注:德国1950-1990年为原西德统计,俄罗斯1990年前为原苏联统计。 资料来源:范慕韩编,《世界经济统计概要》,人民出版社1885年2月出版。
<日>矢野恒太纪念会编,《2003-2004年世界国势图绘》,2003年9月发行。
三、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不能成为不发展重化工业的理
由
我国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确出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吴文》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所存在问题的深刻分析,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如此,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成为不发展重化工业的理由。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吴文》之所以得出不能发展重化工业的结论,与其跳不出诺贝尔奖经济学大师们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框框,重化工业观念陈旧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提重化工业就是“傻大黑粗”、“黑烟滚滚”、“污水横流”的老场景,没有现代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的概念,特别是没有加工组装型产业、半导体工业、IT工业等“轻薄短小”、“小巧玲珑”、“高精尖”的新形象,把重化工业发展中的问题模式化、永恒化,把主要是基础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夸张为整个重化工业的问题,甚至连政策和管理失误的问题也归咎于重化工业,那就难免以偏代全,一叶障目,不知觉地否认重化工业的最新发展及其广阔前景。
其实,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在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也都出现过一些严重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吴文》所说的19世纪以前的旧型工业化发展阶段,也存在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尽管如此,先行工业化国家并未因噎废食,就此而放弃重化工业的发展。恰恰相反,发达国家大都通过技术进步和增长模式转换,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成功地克服了这些问题,在七八十年代实现了重化工业的新发展并展现了其柳暗花明的未来,日本和德国就是典型的代表。
面对重化工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绕道走,还是知难而上?这不仅是对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严峻考验,也是成功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前提。 多年以来,由于我国坚持渐近性改革并获得了成功,许多人就片面总结了“避难
10
就易、绕道走”的消极经验。以技术引进和研究开发为例,我国技术引进之所以未取得预期的成功,不少骨干企业之所以在核心技术上仍受制于人,就是多年来一直避“研究开发”之难,就“拿来主义之易”,一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困难就“绕道走”的结果。现在,如果把这种消极经验运用到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其后果不堪设想!
为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重化工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拙稿》围绕不能因抑制投资过热而限制重化工业的长远发展,不能把粗放型增长方式归咎于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不能笼统地把污染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归咎于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解决就业压力不能成为发展重化工业的障碍,高新技术产业兴起不能成为发展重化工业的障碍,信息化并未改变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不能照搬国际间产业结构转移的经验,已进行了初步的论述,本文不再重复。以下谨就《吴文》提出的有关问题,重点论述我国继续发展重化工业的必然性。
1.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
《吴文》之所以否认我国工业化的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其目的是强调后工业化社会是服务化社会,我国今后的主要任务不是发展重化工业,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尽管《吴文》没有明确说出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但从其强调走20世纪前期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看,我国工业化似乎是处于19世纪后期的旧型工业化阶段;而从其强调大力发展服务业看,我国似乎又处于很快要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20世纪前期的“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从重化工业发展水平看,我国工业化与美欧日的差距虽然没有那么大,但我国工业化尚未进入后期发展阶段,这乃是没有疑义的。根据当今的衡量标准和发达国家向信息化社会转折的情况,如果说其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话,那么我国工业化就大体上是处于先行工业化国家五六十年代的发展水平,即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至于后工业化社会即信息化社会4,只是由于其与工业化社会同时发展,我们才得以开始向其迈步。鉴于发达国家的重化工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仍然有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半导体工业和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因此,在我国重化工业的人均规模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的情况下,我国没有理由不继续发展重化工业。换言之,以重化工业为中心实现工业现代化,仍然是我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和首要任务。
2.继续发展重化工业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必由之路
《吴文》着重论述了我国服务业严重落后的局面,强调大力发展服务业,这是非常正确,非常重要的。然而,如果把我国服务业落后归咎于重化工业发展,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与重化工业对立起来,那就大谬不然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特别是服务业就业比重为什么与欧美发达国家有100年以上的差距?这也是笔者多年
4
20世纪80年代以前,未来学按产业结构研究,把后工业化社会称之为《吴文》所说的“服务化社会”,现在按信息革命研究称之为“信息化社会”,这与按工业革命定义工业化社会是一致的,也是科学的。
11
来一直思考的问题5。我国第三产业落后特别是服务业就业比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视物质生产,忽视非物质生产;二是社会化分工落后;三是城市化落后。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之所以发达,一是非物质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地受到重视,二是工业化与社会化分工同步发展,三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因此,在解决了对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正确认识,建立起对服务业发展有利的氛围和政策环境之后,大力发展社会化分工和城市化,就成为大力发展服务业的必由之路。与农业生产相比,工业生产是社会化分工发达的大生产,其中加工组装型产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社会化分工最为发达。从改革开放之初起,针对我国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我们虽然曾下大力气解决了社会化分工的问题,但其主要成效,只不过是把幼儿园、中小学、医院、食堂、商店、宾馆、车队等服务业部门从企业剥离出来,至于企业间在社会化大生产方面的专业化分工,现在也未能取得显著的进展。我国企业大都希望生产贴有自己标牌的产品,从零部件到最终产品“一条龙”,谁都不想生产零部件,给别人当配角。结果,企业就业规模偏大,中小企业难以在专业化分工中发挥充分的作用。企业间没有充分的分工,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就没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因此,要真正发展服务业,就必须转变增长模式,充分发展社会化分工,特别是发展社会化分工高度发达的加工组装型产业,并努力解决其产业链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给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最充分的机会。否则,发展生产服务业就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其次,城市化与服务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服务业最为发达。多年来,一方面由于户籍和人口流动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不到重化工业的有力支持,因此我国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严重脱节,城市化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可见,要真正发展服务业,就必须转变增长模式,尽快改变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状态。在解除户籍和人口流动的限制之后,怎样确保城市化的发展呢?只要清楚地认识到交通、通讯、供水、供热、供电系统等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住宅区、商业区、游乐区的建设,都没有哪一样能离开重化工业的支撑,就自然不会放弃重化工业的发展。
另外,《吴文》在流通领域方面强调的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只有继续发展重化工业才能真正实现,否则也是一句空话。什么是现代物流业?就是以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为基础,再加上现代化的信息通信系统和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货物快速而便捷的流通。然而,现代化的港口、机场、车站、高速公路、铁路新干线等交通网络的建设能否离开大量的钢材、水泥和现代化的装卸设备、通信设备、电梯和空调等设备?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公路车辆,船舶、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金融
5
参见《拙稿》《论就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及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超前提高》,《财经问题研究》1990年11期。
12
大厦、商业中心的钢筋、水泥和高速电梯、大型空调设备、信息通信设备、办公设备等,这些都靠什么来供给?是否要长期地大量地进口?不发展重化工业行不行?关于这些问题,越是重化工业发达的国家其现代化的物流产业就越发达,不是已给出了现成的答案吗?
3.微笑曲线没有告诉人们不要发展重化工业
微笑曲线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加工、组装、制造等中间环节的附加价值小,研究开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投融资等上下游环节的附加价值大,我国制造业要努力向生产的上下游延伸,这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应该感谢《吴文》为我们普及了这一经济学知识,并用以指导我国工业化发展和增长模式转变。尽管如此,但微笑曲线并没有告诉人们不要发展重化工业,我国一些重化工业城市成功改造,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改革开放以前,在建设生产性城市的口号下,我国不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都在市区建设了一些工厂,其中许多是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企业,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环境,影响了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一些城市开始用土地置换的办法,把位于市区特别是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和风景区的重化工企业迁移到郊区,在市中心繁华地段集中发展商业、金融保险业、宾馆服务业等,在风景区集中发展旅游业,在一般市区集中建设居民住宅小区。结果,不仅彻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而且实现了搬迁企业的设备更新。这样做之所以获得了成功,就是因为重化工企业把价值链低的生产部门转移到了土地廉价的郊区,而把研究开发、销售和销售后服务等价值链高的产前、产后部门留在了寸土如金的市中心繁华地段。如果我国的城市改造是沿着抛弃重化工业的方向发展,还能否获得今天这样的成功吗?实际经济工作者不知道什么是微笑曲线,但却成功地实践了微笑曲线的真理;经济学家熟知微笑曲线,却主张限制和放弃重化工业。理论和实践的这种差异,应该引起深刻的反思。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