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硬化腹水66例分析

2021-06-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硬化腹水66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12-01T17:03:02.23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10期 作者: 于苏华 赵培森[导读] 中西药同用、标本兼治,可有效消除肝硬化腹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于苏华 赵培森(通讯作者)

(山东省乳山市人民医院山东乳山264500)【中图分类号】R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276-01自2003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对收住的4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进行综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52例,女例14例,男女之比为3.7:1。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年龄41.2岁,其中35~45岁52例,占

78.8%。其中乙肝后肝硬化47例,丙肝后肝硬化4例,乙醇性肝硬化15例。均经肝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腹部B超检查确诊。肝硬化Child-pugh分级B级21例, C级45例。腹胀、乏力、食欲减退、尿少56例,呕血、黑便10例。 2治疗方法

2.1西医治疗:常规用西药保肝、利尿、支持,限制水、钠的摄入等对症治疗〔1〕。安体舒通100mg,分2次口服;速尿40mg,分2次口服;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肌苷600mg、三磷酸腺苷40mg、辅酶A200U、维生素C3. 0g,每日1次,静脉滴注。大量腹水患者必要时可行腹腔穿刺抽液。

.2中药治疗:四君子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味。桃仁12g,当归12g,赤芍12g,白芍12g,炙甘草12g,茯苓12g,枳壳12g,鳖甲30g,猪苓12g,泽泻12g,柴胡12g,白术12g,党参30g,大黄8g,丹参12g,牡蛎30g等。腹胀较甚者加青皮6g,车前子10g(包煎);排便困难者加槟榔10g,干姜6g;有出血者加白茅根15g,白及10g,三七粉4g(研冲);不思饮食者加炒莱菔子10g。常规煎煮口服, 1天1剂, 30剂为1个疗程。并随症加减,水煎,每日1剂,一次口服200~300mL。 3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或消失,黄疸、腹水消退,肝功能及血清白蛋白恢复正常,B超提示腹水消失;有效: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黄疸、腹水减退,肝功能正常或改善,血清白蛋白有不同程度提高,B超提示腹水部分消失,脾脏略缩小或不变[2];无效:各种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检查无改善甚至恶化,B超提示腹水不减或增加[2]。显效:经B超证实腹水消退,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肝功能全面改善。好转:经B超证实腹水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肝功能部分改善。无效:腹水不减或增多,症状加重,病情逐渐恶化、死亡。 4治疗结果

显效24例,好转3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9%。 5讨论

肝硬化腹水主要由于肝组织慢性纤维化,门静脉高压,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等综合病理因素作用所致,中药对肝纤维有确切的疗效,且有抗肝脏炎症,抑制病毒的复制,改善肝脏血液循环的作用[3]。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学“腹胀”、“臌胀”、“水臌”等范畴。多由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等因素导致肝脾受损,肝郁气滞,血不畅行,日久成瘀,瘀阻肝脉,肝瘀脾虚,脾胃纳化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生化乏源,肝失濡养,湿浊内生所致。本病的病机属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互结于腹中。虚实错杂是肝硬化腹水的病性特点。病因主要在于酒食不节,情志所伤,湿热瘀毒,血吸虫感染及其他疾病转化等,使肝、脾、肾三脏受病,气血水瘀积腹内,逐渐胀大而成本虚标实之证。外来因素与内在因素的相互作用而罹患,肝脾失调,病延日久,进而累及肾脏阴阳亏虚;肝脾肾彼此失调,虚者愈虚,气血水结聚,实者愈实,,虚实交错,变证丛生[4]。治疗宜行气利水解毒,益气化瘀软坚。所用中药方中鳖甲软坚散结,能抑制肝、脾结缔组织增生,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丹参有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可抑制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并不可激活胶原酶,促进胶原蛋白的降解,从而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加肝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腹水形成。牡蛎软坚散结。赤芍凉血活血红花活血化瘀。当归补血养阴。白术参益气健脾、燥湿利水。大黄活血化瘀、攻下通便,柴胡舒肝理气。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效。中西药同用、标本兼治,可有效消除肝硬化腹水,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参考文献[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十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52. [2]叶任高.内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62. [3]蔡光先.湖南药物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03.

[4]危北海,张万岱,陈治水,等.肝硬化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