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湘文;李小春
【摘 要】Correspon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course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sh basic course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eople's overall development. Vocational students' social life quality is the main function they require when they fit their position and social life. Therefore, we must start from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tudents' quality to rethink the vocational public basic curriculum system.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fied and high-skilled personnel in vocational
education.%与专业技术课程开发相对应,公共基础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则。高职生的社会生活素质是他们胜任职业岗位及其社会生活过程所需要的主体机能。因此,必须从高职生的素质养成出发,重新思考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4)004 【总页数】4页(P104-107)
【关键词】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功能与定位 【作 者】蔡湘文;李小春
【作者单位】湖南都市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7;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2
近年来,随着招生、就业的压力加大,不少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存在着极为功利性的认识,片面追求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忽视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当前许多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在重专业技术技能养成、实用工具类知识传授的同时,忽视了学生人文等综合素质培养,具体表现为轻视公共基础课程建设,把面向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放在次要的位置。为此,我们以湖南近十所高职院校1000多名师生为对象,做了关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1)课程的开设不够科学,往往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现有课程安排重视规模效应,忽视实际效果,课改急功近利。师生要求整合优化现有课程的呼声高。
(3)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多持应付或马虎了事的态度。
(4)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不够科学。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5)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总体水平评价一般。
(6)认为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四种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过程中的作用不大。
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师生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培养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状是不认可的。而学生人文基础知识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公共基础课程的开设。如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以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为中心,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反思,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三种:(1)“自主型”,即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和本校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2)“紧密型”,即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双方依据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协商并确定课程的设置,学校的教育课程设置,也因办学模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样式;(3)“松散型”,即由学校进行企业走访,在征求业界人士的意见之后,确定课程设置。
但公共基础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与专业类课程的功能不同,过分强调职业岗位当前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满足从事单一职业岗位的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毕竟不能等同于职业培训,随着技术变革步伐的加快,职业的变换、跨专业领域合作的日益增多,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只着眼于短期的利益,必将影响甚至阻碍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和加强不是单靠专业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就能实现的,还要依赖于公共基础性课程,如,文史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体育课程等。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类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都是在夹缝当中求生存,公共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职类学校中的短板。
虽然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发展和提高,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整体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共同特征是语言表达能力差,逻辑思维能力弱,分析判断能力不强,缺乏沟通能力和技巧等。而要提高和加强学生的上述能力,单纯依靠专业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更依赖于公共基础课程。完善的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是形成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依据,是提升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完善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知、做、共同生活和协同发展。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诚信、敬业、团队、勤奋等职业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
平、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及应变能力,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离不开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人才的培养中具有奠基作用,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是提高高职学生基本素质的必要知识,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必备素质。
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人的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基础课程可以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换职业、适应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是培养和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应用型的人才。在这个培养目标中,“全面发展”、“高素质”、“应用型”是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以满足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为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服务,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服务。在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过程中,既要改变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又要克服重技术教育轻公共基础教育的倾向,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特色。
以人为本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这绝非要求学生在技能、智能、体能各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把公共基础课程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二是围绕“就业、创业、创新”的素质培养原则。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构建特色。三是“必需、够用”原则。在“必需、够用”上探索合理的“度”,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四是开放性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 1.开展转变教育观念的讨论
高职院校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的分支。大部分高职院校是从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体系与教学模式单一;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与专业课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内容偏多偏深,不适应当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现状。通过转变教育观念的讨论,使全体教师打破课程的本位思想,明确基础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突出应用、强化能力,强化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实现科学合理的教学定位
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按照“基础理论教学以突出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上,应当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不片面追求课程的完整性,从课程的基本思想的基本方法入手,强化知识的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构建“大平台,分层次,活模块,多接口”的课程体系结构。“大平台”是指跨专业的公共平台,具有知识面宽、应用面广的特点;“分层次”是指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需求,设置满足不同层次要求的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活模块”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对本学科纵向知识的特殊需求所设的知识和能力单元;“多接口”是指要与并行课、后续课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衔接和配合,设置相应的接口。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优化,重新构建后的课程体系,优化各模块教学内容体系,形成知识单元串联系统,充分发挥学习能力迁移的作用。
4.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升华。因此,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当拓
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如,组织学生开展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方面的专题研讨,研讨项目可结合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知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利用网络资源等各种载体广泛搜集素材和有效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重建考核评价体系
改革传统的考试方法,以适应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不改革,考试的导向性就不能根本扭转。首先,在考核内容方面,根据知识层次的划分,强调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减少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核。这样的考试,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现象的发生。其次,在考核方法上,应该有利于识别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只考学生的记忆力。再次,在考核形式上,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全过程的考核评价,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 6.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通过课程的改革,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授课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介绍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受、体验直至接受这种蕴涵人文精神的科学知识教育;在传授科技知识时,教师应提纲挈领地介绍科学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及时纠正学生在思想方法上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道德观与思维方法;教师要重视人格的影响,努力以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师德去熏陶、感化学生,以高超的学术造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
通过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解构与重构,使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贴近了岗位需求,兼顾了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协作完成工作或学习任务,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进取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的生成,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素养,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使公共基础课程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素质养成的主阵地。
【相关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熊贤君,金保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4,(4). [3]胡旭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3). [4]陈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5]金朝跃.高职教育公共基础课多模块教学整合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6]施新.高职院校完善学分制的探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9). [7]陈阳.高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