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李氏里籍辨析
2021-02-26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31卷第1期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enan Radio&TV University Vo1.31.No.1 2018年1月 Jan.2018 江夏李氏里籍辨析 贾文丰 (郑州工商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 要:关于江夏李氏里籍的问题,众说纷纭。文章依据历史文献和地方志,就其主要的 平春、钟武和鄙三说,以及相关的其他诸说进行了梳理辨析,并联系平春、钟武和部三地的位 置及其历史变化情况,从而推定江夏李氏的里籍为“江夏钟武”(今河南信阳市中心城区南)。 关键词:江夏李氏;里籍;钟武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62(2018)01—0049—06 提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中原世族.人们自然 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人江.故日江 夏。 [ ] 会说到汝南应氏、弘农杨氏、阳夏袁氏、长社锺氏、 阳夏谢氏、新野庾氏等.但很少有人会想到江夏李 氏。尽管江夏李氏名贤辈出,文脉悠长,家族特征 独特.但历代中原地方志失载.可以说江夏李氏在 历史上是被中原人遗忘的一个绝无仅有的大家世 又《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四》:“江夏郡, 高帝置。雒阳南千五百里。十四城……西陵、西阳、 软侯国。距I5,竟陵侯国。有郧乡。有章山,本内方。云 杜、沙羡、邾、下雉、蕲春侯国。鄂,平春侯国。南新 市侯国 安陆 ”[z] 比较上面所引不难看出.东汉时江夏郡的辖 区有所变化 省去了襄县和钟武侯国.而增置了南 新市侯国和平春侯国 那么江夏李氏的里籍是何 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对此问 题暂不作论述.仅对江夏李氏里籍的问题进行详 细辨析 江夏李氏之江夏,并非李氏之里籍,只是郡望 而已。 处呢?关于这一问题,目前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 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诸说:一是平春(治所于 《汉书·地理志第八上》:“江夏郡……县十 今河南信阳市中心城区偏西北)说。二是钟武(治 四:西陵,竞陵,西阳,襄,邾,软,鄂,安陆,沙羡, 蕲春,哪,云杜,下雉,钟武(侯国)。”唐颜师古在 “江夏郡”下注道:“高帝置,属荆州。应劭日:‘沔 所于今河南信阳市中心城区偏西南)说.三是郡 (今河南罗山县)说。另有沙羡说、安陆说、郢说、咸 宁说、武昌说等。前“三说”所持,无论如何,都为今 收稿日期:2017—12—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原乡贤文化的形成与影响”(项目编号: 2016BZX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贾文丰,男,河南太康人,郑州工商学院教授、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研 究方向:古代汉语、中华传统文化、书法艺术。 .49. 之河南信阳市区所辖 而后几说所持则在今湖北 省境内 那么.我们首先对前“三说”进行论述 不可考。李重第四子)、李廒(字定子,号公府,隐 逸。李重第五子)。李慕——李志(字温祖,东晋员 主“平春说”者.自然是根据江夏李氏始祖李 外常侍、南康相)。李矩——李充(字弘度,东晋大 就“徙居江夏平春”.及其后裔李通“江夏平春人” 之说。 著作、中书侍郎。卫夫人之子)——李颢(字长林, 东晋孝廉、江夏太守) ”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有。“江 夏李氏:汉酒泉太守护次子昭。昭少子就.后汉会 稽太守、高阳侯,徙居江夏平春。” 然言及江夏李氏子孙的里籍,自李重以下.史 书不称“江夏平春”.而皆称“江夏钟武” 主“钟武 说”者,也以此而立论。如唐房玄龄等《晋书.李重 《三国志·魏志卷十八》载道:“李通字文达,江 传》:“李重字茂曾,江夏钟武人也。”[s]唐张怀瑾 夏平春人也……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 拜通 振威中郎将.屯汝南西界……大破绣军拜裨将军. 封建功侯……定淮、汝之地,改封都亭侯,拜汝南 太守……刘备与周瑜围曹f■于江陵.别遣关羽绝 北道。通率众击之……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 年四十二,追增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文帝践阼, 谥日刚侯。”[ ]我们说,李就是江夏李氏徙居平春 的始祖。至于其何时何因徙居平春问题,笔者已撰 《江夏李氏徙居平春考辨》一文,详析此事。这里不 再赘述。李就罢会稽太守而举家徙居平春后。一度 过上了隐逸生活。直到其曾孙李通的出仕.这个昔 日曾经有着辉煌家族背景的世族才再度登上中国 的政治舞台 东汉、三国至两晋,江夏李氏家族于正史立传 者仅有三人,一是李通,一是李重,另一个便是李 充。笔者在《江夏李氏世系辨疑》一文中将江夏李 氏自其始祖李就以下的世系推定如下:“李就(东 汉高阳侯、会稽太守)——李口(名不可考。李就之 子)——李口(名不可考。李就之孙)——李通(字 文达,魏都亭侯、汝南太守,谥刚侯。李就之曾孙) ——李绪(魏平虏中郎将。李通长子)、李基(袭父 爵。魏奉义中郎将。李通次子)——李秉(字玄胄. 西晋都亭侯、秦州刺史。李绪之子)——李重(字茂 曾,西晋吏部郎、平阳太守.赠散骑常侍 李重长 子)、李尚(字茂仲,永嘉间典郡。李重之弟)、李嶷 (早亡。李尚之弟)、李矩(字茂约,永嘉间典郡、江 州刺史。李嶷之弟)。李重——李式(字景则.东晋 临海太守、侍中。李重长子)、李慕(东晋纯阳令,李 重次子)、李口(名不可考。李重第三子)、李口(名 .50. 《书断》卷下:“李式字景则,江夏钟武人。官至待 中,卫夫人之犹子也。” 清孙岳颁等《御定佩文斋 书画谱》卷二十三:“李廒字宗子,江夏钟武人。好 学,善草隶,与兄式齐名。”_8_梁刘孝标注《世说新 语·品藻第九》之“李志”,“《晋百官名》日:‘志字温 祖,江夏钟武人。”’[ ]诸如此类例子,不一而足 持鄢说者,主要突出表现在对李充的里籍问题 上。关于李充的里籍问题,自古以来,也众说不一。 《晋书·李充传》:“李充字弘度,江夏人。父 矩,江州刺史……善楷书,妙参钟、索,世咸重 之。”_6_江夏是郡名.以郡望名之.自然没有问题 但有欠具体的里籍.于是便给后人留下了争议的 空间。 尤其是《世说新语》卷上之上“言语第二”关于 李充的一条注引,更是让人费解。梁刘孝标注《世 说新语》卷上之上“言语第二”注引:“《晋中兴书》 日:‘李充字弘度,江夏郢人 [ 0] 《晋中兴书》为南朝宋何法盛所撰,应该说比 较接近晋朝史实。但无论是《汉书》《后汉书》,还是 《三国志》《晋书》所载的江夏郡属县,均无“郢”。 “郢”与“邸”形近易误,此“郢”应是“郡”的讹字.属 于转抄手民之误。这也为学者所共识。徐震塄《世 说新语校笺 言语第二”之注引 和杨勇《世说新 语校笺》“言语第二”之注引…]皆作:“《晋中兴书》 日:‘李充字弘度,江夏鄙人 …李充为“江夏鄙人” 说,可谓影响甚广。以致《辞海》“李充”条释为:“李 充,东晋文学家。字弘度,江夏鄙县(今河南罗山县 西)人 ”[12 当代又有大型辞书不从其说.释“李充”为“江 夏(今湖北安陆)人”。如1988年12月河南人民出 版社出版,申畅等编的《中国目录学家辞典》和 居住地西汉时属钟武.东汉时属平春,县名虽异而 住地并未迁徙。”I16]此说有一定道理。然而,李氏始 祖李就为东汉人.所徙居的地点是“江夏平春”.其 后裔按常理应称“江夏平春人”。而问题是其后裔 1989年9月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李玉安、陈传 艺编的《中国藏书家辞典》,皆作如是说。其显然是 将郡望治所作里籍了。 1999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公持编 的《魏晋文学史》则称:“李充,字弘度,江夏平春 (今河南罗山县西)人。”这是沿袭了其高祖李通 “江夏平春人”之说 而括号内所注“今河南罗山县 除三国魏李通被称为“江夏平春人”之外.晋代以 降的后裔则大都被称为“江夏钟武人” 为何会出 现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李涛先生在文中并未言 明。 石树芳《江夏李氏考索——以李善家族为检 西”.虽然其方位没有问题。但也有失宽泛了。 关于李充的里籍.近年也有学者撰文探讨这 一问题。如《李充籍贯考》一文,认为李充为“江夏 平春人或江夏钟武人”。 《江夏李氏源流考》一 文.则认为李充为“江夏平春人”。且这平春故城的 位置是在“今信阳市狮河区的游河乡游河村” r14] 其言之凿凿.似成不二事实。 当然。历史上也有称李充为江夏钟武人的 如,宋陈思《书小史》卷五:“李充,字宏(避讳‘弘’ 而改)度.江夏钟武人。卫夫人之子。累迁中书侍 郎。善楷书,妙参钟、索,世咸重之。”I15] 在“以地望明贵贱”的魏晋时代.这似乎不合 常理。一般来说,言及某人里籍,通常是后裔随其 始祖。如阳夏谢氏。自始祖至其后裔几代孙,均称 “阳夏人” 为什么江夏李氏出现前后里籍不一的 现象?这个中原委值得探讨。 于江夏李氏的里籍问题。已有学者撰文言及。 刘涛先生在《江夏李氏叙略》一文中说:“李氏在江 夏的居住地点.西汉时在北部的钟武(今河南省信 阳市东南).东汉时改钟武为平春(今河南省信阳 市西北.位于淮水上游弯道的西南岸,是东汉新设 的侯国)”。_l6硎先生并在注中进一步做了解释:“李 氏居江夏,具体地点有二说。《世说新语》品藻第九 ‘谢公与时贤’条注引《晋诸公赞》称‘李重为江夏 钟武人’。《晋书·李重传》亦称‘江夏钟武’,《世说 新语》品藻第九‘庾道季’条注引《晋百官名》称李 重孙李志‘江夏钟武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 江夏李氏一世祖李就‘徙居江夏平春’ 估计李氏 讨中心》一文也说:“李就徙居江夏平春,实由颍川 襄城迁出……则平春、钟武、渑均属江夏郡,平春、 钟武实为一地。李式、李廒、李志为李重后代,均居 钟武。李充属李矩一房,分散在渑,则李氏在江夏郡 相对聚居。”[ 7]显然,其中的“渑”,是“鄙”之讹字。而 其“平春、钟武实为一地”之说,着实不敢苟同。 这里便有必要对钟武、平春和鄂三地的情况 进行详细梳理了 《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建武二年,封成安 侯……五年,将兵徇江夏,击代乡、钟武、竹里,皆 下之。”唐李贤注:“钟武,县名,属江夏郡,故城在 今申州钟山县西南 ”¨2 _钟武,为西汉高帝所置县,属江夏郡。但晋朝 已无钟武县了。《晋书-志第五·地理下》:“汉高祖 ……分南郡为江夏郡……领县七.户二万四千。安 陆、云杜、曲陵、平春、眶l5、竟陵、南新市。”[6]此期的 江夏郡的治所虽然在安陆县.但并不能说明江夏 李氏的里籍便是安陆。 关于钟武故城的位置,一主信阳州西南说。如 《大明一统志》卷三十一:“钟武废县,在信阳县西 南,汉置,属江夏郡。臧宫徇钟武、竹里皆下之,即 此。晋省。钟山废县,在信阳县东南十八里,本汉郡 县地.属江夏郡.北齐置齐安县及郡。隋改日钟山 县,宋省,人信阳。”_l8]按,明代,信阳县省去。由信 阳州管其土 此引言中的两处“信阳县”.文渊阁 《四库全书》本作“信阳州”。 一主信阳州东南说。如《钦定大清一统志》卷 一百六十八:“钟武故城,在信阳州东南。汉宣帝元 康初,封长沙顷王子度为侯国,属江夏郡。《后汉 ·5】· 书》:建武三年,臧宫将兵徇江夏,击钟武下之。注: 故城在今申州钟山县西南 刘宋复置属义阳郡 后 (79).封子全为平春王,后为侯国,属江夏郡。晋太 元中(376—396)避讳(按,孝武中避郑太后讳春), 魏省。《水经注》:淮水东迳钟武故城南,本江夏之 改日平阳。寻移治仁顺城,而故城废 刘宋孝建中 属县也 ”fl9] (454—456),仍析平阳,置平春县,属义阳郡 萧齐 属南义阳郡,后魏废。《水经注》:淮水迳平春县故 按,钟山县为隋所置县。《重印信阳州志·山 川》:“钟山,(州治)东南二十五里。隋因山名县。”[驯 城南,汉章帝子全国也。环水故城,在信阳州东南 由《大明一统志》“钟山废县,在信阳州东南十八 刘宋置县,属义阳郡。齐属北义阳郡,后魏废 《宋 里”语.以及《汉书》注钟武“故城在今申州钟山县 西南”语两相比照可知.钟武故城应在信阳州南。 平春故城在信阳州西北,没有争议。但其所辖 区域因时代不同而不同 至于东汉改钟武为平春 的原因.由下列史料可作探讨的凭据 据《前汉纪》卷三十载:“十五年(23)二月辛巳, 刘圣公立为更始皇帝.即世祖之族兄也……钟武 (侯)刘望聚众汝南,称尊号。严尤、陈茂投之。尤为 大司马,茂为丞相。十余日,望兵败,尤、茂并死。”_21] 《后汉纪·光武皇帝纪》载:“更始元年……秋 八月,故钟武侯刘望据汝南自立,为定汉王。严尤、 陈茂皆归之……冬十月.刘望自立为天子 严尤为 大司马,陈茂为丞相。更始使刘信击之。望兄子回 杀望降,严尤、陈茂走朗陵,为故吏所杀。” 又《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载,建初四年(79) 夏四月,“辛卯,封皇子伉为千乘王。全为平春王”。 唐李贤等注:“平春,县,属汀夏郡。” 《后汉书·平 春悼王全传》又载:“平春悼王全以建初四年(79) 封。其年薨,葬于京师。无子,国除。”唐李贤等注: “《续汉志》:平春,县,属江夏郡也。”E2] 之后,又徙封开国名将吴汉之孙吴盱为平春 侯。《后汉书·吴盖陈臧列传》载:“建初八年(83), 徙封盱为平春侯,以奉汉后。盱卒.子胜嗣。”唐李 贤等注:“平春,县名。属江夏郡。”[z] 透过这些史料.我们可看出“省钟武”的原因, 一是由于钟武侯刘望自立为天子之嫌恶.二是为 了扩大“平春王国”的区域 然而.这平春国也随着 主人的短命不到一年而“除”去了 四年之后,平春 由功臣吴汉之孙吴盱接管.变为侯国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八说得也较详 细:“平春故城。在信阳州西北.后汉建初四年 -52· 书·州郡志》:义阳太守,环水长,明帝泰始三年属 宋安郡,后省,宋安还此。钟山故城,在信阳州东南 十八里,汉鄂县地。隋置县,属义阳郡。《隋志》:钟 山,旧日鄙。后齐改日齐安 仍置郡。开皇初,郡废, 县改日钟山是也。唐属申州。《元和志》:钟山县,西 至申州四十里,宋开宝九年省,人信阳。《寰宇记》: 废钟山县,在申州东南十八里……鄙县故城.在罗 山县西南九里.即春秋楚冥阢之地……汉置郡县. 属江夏郡。后汉建武初.封邓邯为郡侯 后魏正始 初,改属齐安郡。《水经注》:狮水经郡县故城南。 《元和志》:罗山县本汉郡县,梁武帝置。西汝南郡 于此。开皇三年,并人钟山。十六年.于钟山析置罗 山县。”EI9]j ̄据《重印信阳州志·沿革》载:“汉高祖 分南郡为江夏郡,置郡、钟武于此.属之。后汉为江 夏郡,领哪如故。省钟武,置平春,属之。晋为江夏 郡.初领郾、平春如故。孝武中(373—396),改平春 为平阳,属义阳郡 刘宋承晋之后.豫境司州陷于 北魏。孝武时,置义阳县,属义阳郡 明帝泰始 (465—471)中,复于义阳郡设司州.以义阳太守统 各令长。领县七,平阳侯国(即后汉平春)、郾(旧 县)、钟武(旧省,永初复)、宝城(孝建三年,分郾 立)、义阳(初置)、平春(旧名。孝建三年,分平阳 立)、环水(初置。东随县至是改名)。”_加_ 据上面所引可知.东汉省钟武为平春.乃至两 晋江夏郡属县无钟武之称 但时至南朝宋武帝永 初年间(420—422)时,钟武又恢复了县制。而平春 则避讳改作了平阳.不久迁到“信阳州南四十里” 的仁顺城.平春故城遂废 至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 年(456)而又分平阳而立了平春 其名称虽没改 变.但其区域较原来已经小得多了 至宋明帝泰始 中(465—471).这平春与钟武均为义阳太守所统 辖的七县之一 那么南朝宋以降的史家为什么不 顺理成章地称李就的后裔为“江夏平春人”.反倒 称其为“江夏钟武人”呢?这只能说明.李就所迁居 的地点原不在东汉的平春城内.而是原西汉的钟 武县旧城或所辖区域 根据李就当时被罢会稽太 守而举家徙居他乡的落魄和心灰意冷的状况.他 所徙居的地方不应是当地的政治中心平春城.而 徙居钟武旧城倒也合情合理。正是南朝宋以降的 史家们看到了这一点.故称江夏李氏的后裔为“江 夏钟武人” 如果史家们固守江夏李氏始祖李就迁 居地为“平春”,而称其后裔为“江夏平春人”,显然. 是不符合实际情况了。根据上引史料,我们说,平春 故城、钟武故城与郡县故城的地理位置,在今河南 信阳市所辖区域.犹如三足鼎立 同时也可看到一 个史实,在两汉、三国和两晋时无论钟武、平春如 何变化.而雅I5(今河南罗山县)则始终是江夏郡的 一个属县 那么史家描述江夏李氏的里籍时。便将 其作为一个很好的“参照物”.于是有了“今河南罗 山县西”之说。而这“西”.也正是钟武的地理方位。 在人们非常重视“地望”的魏晋时代.江夏李 氏的后裔也绝不会将自家的“里籍”搞错.但限于 平春地域和名称的变化.于是也就将其里籍称作 “钟武”了 至于称其里籍为“郾”,也就无有来由。 退一步讲.即使李充一家迁居邻县“郡”地.按照士 大夫的时习.及其德高望重的伯父李重尚称“江夏 钟武人”的情况.也不能称其为“鄙人”。所以宋陈 思《书小史》将李充称为“江夏钟武人”,还是着实 动了一番脑筋的 于今.尽管钟武故城的遗址还没发现.但无论 如何.江夏李氏的里籍都在今信阳市区内。 至此.我们会明白江夏李氏的里籍诸如“沙羡 说 ‘安陆说 ‘郢说 ‘咸宁说 ‘武昌说”等的立论 是错误的 江夏李氏的里籍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 的说法?下面的史料能够帮助我们明白这一问题。 《大明一统志》卷五十九:“武昌府……自周夷王时, 地属楚 楚熊渠封其子红为鄂王,始名鄂。春秋时谓 之夏’7内。秦属南郡。汉置江夏郡,治沙羡。三国时,吴 分江夏,更置武昌郡。治武昌县,徙都焉。晋以武昌 隶江州,江夏隶荆州 刘宋于江夏县置江夏郡,兼 置郢州。梁分置北新州。隋平陈改置鄂州。大业初, 为江夏郡 唐复为鄂州.天宝初改江夏郡……本朝 甲辰年.改武昌府。领州一县九:江夏县,附郭,本 汉沙羡县地,属江夏郡。三国吴,属武昌郡。后省。 晋太康中,置沙羡县。太元初,改为汝南县,复属江 夏郡。隋初废郡,改县日江夏。”[培] 又清迈柱等《湖广通志》卷三——“附:考汉江 夏郡,《明一统志》《旧通志》《武昌府志》皆云治沙 羡。今考《后汉书·郡国志》云:凡县名,先书者郡所 治也。两汉书江夏郡先书西陵.最后乃书沙羡。可 见汉江夏郡治西陵,非治沙羡也。然则《宋书》言江 夏太守治安陆。何居?是晋制也。观《晋书》,江夏郡 首安陆可知矣。《汉阳府志》又谓汉江夏郡首安陆, 亦失考。西陵有二。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汉属南 郡。汉江夏郡治之西陵,今云梦、汉阳、黄陂、麻城、 黄冈等县地是。夏口,一日沔EI。见《水经注》,在江 北夏口城,乃孙吴所筑。《水经注》云:对岸则入沔 津故城,以夏口名。可见在《江南武昌府志》‘沿革’ 一条有云:今之武昌,古为鄂渚,一名夏口,是谓夏 口在江南矣 不可不辨 楚熊渠封中子红为鄂王。 在今武昌县。汉名鄂县,吴改为武昌县。《武昌府 志》纪江夏县沿革,混入熊渠伪封事,非是。”[23] 细读以上两则史料.再联系文章前面所引的 《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后汉书·志第二十二·郡国 四》等语。可知这几说立论错误的缘由——皆因固 守“江夏”而论之.岂不知.此江夏非彼江夏也,一 为郡名,一为县名,不可混淆。尽管江夏李氏的后 裔过江或徙居上述诸说之地.或于此地做官(如李 充之子李颗后为江夏太守).但他们提到其里籍 时,绝不会以郡望“江夏”代之。可以说,上述诸说 皆因对史料失察.从而导致了立论错误。如果说, 其地有所谓“实物”的话.那必定是后人的附会而 已。所以这里不再对其详细辨析了。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撰.汉书[M].[唐]颜师古,注.北京: ·53· 中华书局,1962:1566—1567. l990:1422. [2][南朝]宋范哗,撰.后汉书[M].[唐]李贤,等, 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2372—2373,458— 459,94,1214,453. [13]吴朝暾,付瑛.李充籍贯考[J].信阳师范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47—49. [14]谷津,夏阳光.江夏李氏源流考[J].郑州航空 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74. [3][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0:1975. [4][晋]陈寿,撰.三国志[M].[宋]裴松之,注.北 京:中华书局,2000:534. [15]宋陈思.书小史[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 版:12—13. [16]刘涛.江夏李氏叙略[J].文献,1995,(1):1 19,132. [5]贾文丰.江夏李氏世系辨疑[J].学术界,2017, (9):125. 『l7]石树芳.江夏李氏考索——以李善家族为检 [6][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 讨中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2000:864,1594,292-293. 学版),2013,(1):127. [7][唐]张彦远.法书要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 [18][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M].天顺五年内府 版社,1986:232. 刻本影印版:2225.3627—3628. [8][清]孙岳颁,等.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二十 [19][清]和坤,等.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 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29. 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版:25—26. [9]徐震,塄.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 [20][清]张钺,纂修.万侯,等,编.重印信阳州志 2001:294,77. [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44,37—38. [1O][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卷上之上) [21][汉]荀悦.前汉纪(卷三十)[M].搞藻堂《四库 [M].[梁]刘孝标,注.搞藻堂《四库全书荟要》 全书荟要》影印版:26—27. 影印版:51. [22][晋]袁宏.后汉纪(卷一)[M].搞藻堂《四库全 [11]杨勇.世说新语校笺[M].台北:台湾正文书 书荟要》影印版:8一l4. 局,2000:121. [23][清]迈柱,等.湖广通志(卷三)[M].文渊阁 [12]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四库全书》影印版:9—10. Analysis on the Birthplace of the Li in Jiangxia JiaWenfeng (Zhengzhou Technolgo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00) Abstract:There are various theories concerning the birthplace of the Li in Jiangxia.Based on the histori— cal documents and local history records,this paper combs and analyzes the main theories of Pingchun,Zhong— WU and Xia,as well as other related theories,and also discusses the location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Pingchun,Zhongwu and Qi,thus presumes that the bitrhplace of the Li is“JiangxiaZhong Wu”(now south downtown of Xinyang City in Henan). Key words:the Li in Jiangxia;bitrhplace;Zhongwu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