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编版“道德与法治”的小学生规则意识强化例谈
“道德与法治”是教育部最新出版的一套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材,旨在通过循序渐进、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帮助小学生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培养他们健康成长、独立自主、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和思想道德水平。
然而,教材只是指导性的规定和指导,如何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呢?我们需要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出发,注重培养其规则意识。下面,我将从课堂、家庭、社交场合三个方面,具体谈一下小学生规则意识强化的方法。 一、在课堂中强化规则意识
作为小学生来说,课堂是他们日常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场所。因此,在课堂中强化规则意识,既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小学生自我提高品德修养和遵规守纪的必由之路。 第一,教育教师要有自己的规则意识。教育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学生的楷模,必须要做到言行一致、不懈怠、不侮辱、不歧视和不虐待。在课堂上,要把自己的行为标准统一起来,清晰明确地告诉学生怎样做是做好的,怎样是不好的,让学生从小学习遵守规则。
第二,要有确定而明确的课堂纪律。为了使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教育教师需要制定一些明确的课堂纪律。如听讲、自习、讨论、提问等学习方面的规则;如不吸烟、不闲聊、不吃零食等行为方面的规则;例如不早退、不假装生病请假、不捣乱、不打扰老师等行为规则。在课堂上,教育教师要详细地告诉学生这些规则,找到孩子们能够理解和认可的方式,并创造出逐渐推行的氛围和实际见效的举措,形成有戏剧性重复的规则意识。
第三,要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在讲解课堂纪律时,教育教师需要明确的告诉学生如果遵守规则,将会得到表扬和奖励,望没有遵守规则的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遵守规则,要及时进行批评、指正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确自己需要做出改变,实现又好又快的成长。
学校是供小学生学习的场所,而家庭则是他们生长和修养的基地。在家庭中强化规则意识,需要家长从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入手,让小学生明白社会规范和道德规则的必要性,理解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规则,这样就会更加自觉地遵循规则。
第一、要建立诚信、守信意识。在生活中,家长需要带领孩子,教育孩子要有诚信,不欺骗他人,不向他人撒谎,要学会守信,言出必行,让孩子懂得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第二、要日常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孩子成长需要规则约束,因为规则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需要家长从小开始,慢慢教育孩子遵守这些规则。例如,不说脏话、不捣
乱、不偷窃、不虐待动物等。如果孩子们遵守规则,家长可以适时地给予奖励和鼓励,让孩子们欣喜又自觉。
小学生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的社交场合,如学校、电影院、商场等公共场所,需要在这些场合中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遵守各种规则的意识,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
第一、尊重他人。在公共场合接触人之前,首先应该尊重他人,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貌,尊重他人的权益,避免触犯他人的个人隐私。
第二、遵守环境规则。在公共场合,我们需要遵守环境规则,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不在小憩区吃零食,保持环境的整洁卫生,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第三、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遵守交通规则是很重要的。遵守交通规则包括穿过人行道时过马路、在人行道行走等等,这可以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强化需要靠教育者、家长以及社会公共场合共同维护。只有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呵护下,才能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帮助他们更早地认识规则的重要性,懂得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最终成为一个守规矩、讲道德的好孩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