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面对《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无疑是一个挑战性的话题。文本本身具有多义性和丰富性,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是师生交流互动、共进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应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特点。阅读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实践、感受、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按照学生阅读过程设计阅读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发现文本意义,得出阅读体验。
那么教师的角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是一幕戏中的导演,更应该是戏中的角色,他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排演,并跟着他们一起演”,也即布鲁纳认为的:学生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是主动地把进入感官的事物加以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人,是能够从环境中学习的人。所以教师的教
学过程设计主要是设计让学生如何读的过程和环节。这个教学过程必须与学生的阅读过程相一致。阅读过程中学生有解而不准确之时,教师要给他们点拨;学生容易忽略之地,教师要给他们指出;学生遇到不明之处,教师要给他们指导;学生遇到疑难而不得其解时,教师要给他们讲解。这些“点拨”、“指出”、“指导”、“讲解”都是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的指导过程和环节,这些过程和环节的设计一定要围绕着学生的阅读过程来进行。换言之,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是学生要学到什么,而不是教师要教什么。 要落实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这个主体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确立现代阅读理念
要落实学生在阅读课中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澄清认识,更新理念,确立现代阅读观念。现代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教师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应该说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阅读教学不同于一般阅读,它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对
话。这其中,主体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实践,学习如何与文本对话,从而培养起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即我们所说的阅读能力。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来的。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他们对文本所作出的反应也不一样。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体验、审美水平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实践。反之,教师对文本理解得再深透,阅读体验还是教师的,学生只能得到教师所给的阅读的答案,其结果与阅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二、激发学生主动读的兴趣
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文本的意义,首先要调动起学生主动读的兴趣。例如初二语文课本中《柔弱的人》,学生在阅读时感到非常困难,特别是这篇小说的主体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说中的“我”到底应该付给尤利亚多少工钱?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尽管学生们的结论不同,所阐述的理由也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出他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有的还触及了事件的本质。教师运用了教学策略,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文章并且能深入思考,自行发现文本的意义,这就是学生主动读、主动学的过程。这种主动读、主动探究、主
动发现比教师进行透彻的分析效果更加显著,意义更加重大,影响更加深远。
三、把阅读权交还给学生
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应该以学生为主,把阅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对话来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乃至对某字、句和段的理解,因每个学生的经历、经验不同而往往不尽相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而获得全面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阅读、相互补充、进行生生互动的空间,是学生拥有阅读权进行相互探讨的空间。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而无法理解时,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甚至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这个过程实现的前提是学生拥有自由阅读的权利,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索和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拥有阅读权、思考权、表达权。学生能读出来的老师不去讲,学生能悟出来的老师不去说,学生之间合作能做到的老师不替代,学生经点拨能理解的老师不包办。
四、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通过阅读教学提高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思维从问题开始。学生读书要会提出问题。正如古人所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从中提出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和时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思维水平得到了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产生不断深入探求的期望,将课文理解向纵深推进。这个过程,应注重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自求得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并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为目的。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文本的意义,更希望学生掌握阅读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阅读过程比结论更重要,过程是结论的动态延伸。
五、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是给出一个比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全面、更简要、更完美的“标准答案”。不能以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考,以教师的见解覆盖学生的感悟,以教师的努力去包揽学生的尝试,以教师的“唯一”去统领学生的“多样”。而要通过阅读教学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感受、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理解作者观察问题、描述现象的角度,理解作者看问题、分析现象的视角和方法;能够以课文为例,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和观点,获得精神的自由,个性化地感悟事物、体察社会和人情,创造性地表达人生。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学生们众说纷纭,他们都能根据自身对文本的理解进行说明。可见,结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就在于怎样去启发学生证明自己的理解,因为这个“证明”过程就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阅读实践,也是一种既发散又收敛的高效度思维训练。
总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主体参与的教学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阅读能力提升的平台,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和责任。对阅读教学课堂进行优化设计,体现了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体现了教师对于教育新理念的理解。教师迫切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所学理论转化为方法
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