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篇)2011年第11期: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北京:范冰)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 范冰
【摘 要】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教学一直是困扰一线英语教师的难题。本文结合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探寻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案例研究
一、研究背景
阅读是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近年来一直困扰许多一线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难题。笔者任教学校所使用的《小学英语》(清华大学出版社,下同)中,高年级的教材内容基本以语篇阅读为主,阅读材料的内容覆盖面广,涉及节日、科学知识、人物传记等。这样的阅读材料由于缺少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图片,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些学生虽然对阅读材料的话题很感兴趣,但因语言能力不足,在朗读、复述课文内容时存在困难。
以6A Unit 3 Interesting Holidays的教学为例,该单元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及文章内容的理解存在困难。不少教师在教学时习惯于将课文内容从词到句逐一解析,讲解细致入微,唯独缺少让学生思考和运用语言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养成了学习的惰性,期待着教师将学习内容“嚼碎”了之后自己再“吞咽”下去;课堂气
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较低。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中对思维导图是这样定义的:“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用钥匙。思维导图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托尼·巴赞,1998)。形象地说,思维导图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从中央主干向四周放射关联的分支,并用关键词或图形对分支进行标识,再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可视化。这一思维工具虽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是符合人类大脑思维方式的,是一种使大脑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将你的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欧阳苹果、陈清,2008)。
三、案例描述
6A Unit 3 Interesting Holidays的内容虽然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不够生动活泼,而且文章篇幅较长,给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造成了困难,但单元中的每篇文章基本都是围绕节日的时间、特殊意义、食品、象征物、活动等几方面展开的。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围绕节日的时间、特殊意义、食品、象征物、活动等几方面,提炼出文章的主体脉络,就可以使描述性文字通过层次清晰的线条和色彩变得不再枯燥,有效降低学生阅读理解的困难。
1. 以6A Unit 3关于Halloween的课文为范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1)教师利用PPT课件呈现万圣节的相关图片,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问题如下:When is Halloween? Why is Halloween special? What kind of holiday is Halloween? What's the symbol of Halloween?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与上述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如Halloween、When、Why Special、Symbol等,这些词就构成了本课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和第一层次。
(3)学生通过独立阅读,从课文中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相关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逐步丰富思维导图的分支。
(4)学生观看有关万圣节的Flash动画,形象、直观地了解万圣节,掌握ghost和witch这两个生词的意义。
(5)通过动画直观感知万圣节后,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尝试回答问题:What do people do on Halloween?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在小组内交流,继而在全班进行汇报反馈。教师将学生回答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完成思维导图中关于万圣节活动的细节分支。
(6)教师通过实物呈现、问题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jack-o-lantern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中jack-o-lantern的制作方法;接着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PPT课件中的4个描述制作步骤的句子排序;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记录制作步骤的关键词,如:cut the top off、carve a face、clean out the seeds、put a candle inside and light it。
(7)学生完成课文阅读任务之后,教师将板书中的内容用彩色粉笔连接起来,完成
本课的思维导图(见图1);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在关键词的帮助下尝试描述万圣节。
图1
(8)本节课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内容,了解阅读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以及在谈论节日话题时可能会涉及的内容;最后,教师用课件向学生呈现利用MindManager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向学生介绍该软件和简单的使用方法,建议学生进
行尝试。
2. 在Halloween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基础之上对思维导图有了初步了解。在本单元第二篇课文Thanksgiving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理顺文章脉络。下面是笔者在两个班级先后两个课时的授课情况。
(1)第一课时授课情况
①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答活动复习与Halloween相关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Halloween的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然后,学生参考教师的板书,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整理自己的Halloween思维导图,并在此基础上复述或背诵课文。多数学生能在板书辅助下,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条理清晰地复述课文,但是背诵有一定困难。
② 教师将黑板上思维导图中的Halloween一词替换为Thanksgiving,并教学单词Thanksgiving;然后,学生阅读Thanksgiving的课文,参考Halloween的思维导图,将自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初步理解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在学生阅读和画图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全班,并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在板书中保留了思维导图的大体框架,但提示学生可以创新或改进。由于这是学生首次独立在阅读一篇文章后绘制思维导图,耗时较多,将近一半的学生不能完成。部分学生存在内容理解及结构分析方面的困难,以致在思维导图中不能准确使用关键词。
③ 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学习生词,解决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内
容理解方面的困难,为下节课的复述活动扫清语言障碍。
④ 布置作业,学生课下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并加以完善。回家后听录音跟读课文,下次课参考自己的思维导图讲述Thanksgiving的相关内容。
(2)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的调整及教学效果
利用课间10分钟的休息时间,笔者对第一个班级的授课情况进行了反思,对下一个班级的教学步骤做了适当调整。在复习阶段的教学中,考虑到时间因素,教师没有让学生整理自己的Halloween思维导图,而只是停留在口头复习的层面,效果不佳。调整后,教师首先通过板书呈现Halloween的思维导图,然后学生参考思维导图,尝试复述或背诵Halloween的相关课文内容,这一调整有助于学生体会思维导图在理解、分析及记忆课文等方面的辅助作用。
从调整后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这一改变节约了一些时间,但复习中的复述环节用时较多,使得后面环节的时间略显紧张。在初步阅读了Thanksgiving的课文后,有接近半数的学生没有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开始尝试复述。
(3)第二课时授课情况
① 上课伊始,笔者让学生拿出自己在上次课中绘制的Thanksgiving思维导图,自愿在实物投影下展示,并参考思维导图介绍Thanksgiving的相关内容。出乎笔者的意料,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反应比较冷淡,只有2~3位学生积极参与。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参与展示的3位学生完成的作品较好,并能复述全文,其他学生对她们展示的作品表示欣赏和惊讶。针对学生的反应,笔者在课后进行了反思,分析可能是多数学生对课文还不是
很熟悉,不会读或不会说课文中的个别词句,因此不敢在全班展示。
② 笔者以学生A的作品为范例,讲解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并组织学生再次在全班范围内以问答的形式分析全文,同时板书呈现本课思维导图的框架,尤其是改进了Symbol中介绍turkey身体特征的部分。图2为学生A在第一课时整理的初稿:
图2
③ 学生继续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并从课文涉及的三个部分中选取一个部分,参考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练习叙述。活动的步骤为:自己练习——组内或同伴分享——教师检查。
布置任务之后,学生都自觉地参与课文学习,整理和改进自己的思维导图,或两人交流分享,或请老师检查。将近五分之四的学生能完成思维导图,并能参考自己的思维导图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笔者发现了学生活动中的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的思维导图存在思路不清的问
题。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还不是很了解,二是学生不能清楚地分析课文的结构。
再如,多数学生的复述是在按照课文顺序进行背诵,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思维导图制作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清楚,还不能真正利用好它。
笔者还观察到,仍然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不能完成思维导图,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这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二是他们读不懂课文,三是他们根本不会制作思维导图。
④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然后在全班范围内核对答案。
⑤ 布置家庭作业。本课时的家庭作业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听录音朗读课文;二是继续整理、完善有关Thanksgiving的思维导图,并根据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图3是学生A修改之后的思维导图:
图3
(4)对第二课时教学过程的调整及教学效果
10分钟后,笔者就相同的教学内容在第二个班级又进行了一次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和步骤与第一个班级大致相同,针对第一个班级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快速做了反思,并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通过反思和分析发现,第一个班级学生在复习阶段反应冷淡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课文不熟悉,可能还不会读也不能说出文中的个别词语,加之由于害怕出错而不敢在全班展示。
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1~2遍,帮助学生充分熟悉课文内容,为随后的复述活动扫清词汇障碍;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整理上节课内容,同时教师在板书中提炼Thanksgiving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和主干框架。
从课堂实践效果来看,增加了朗读环节之后,学生在后续活动中的参与热情与完成情况均好于第一个班级。
四、启示和思考
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如何使用?是在新授课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还是在课后复习整理环节使用?
笔者在本单元后续的四篇课文以及第二学期另一个关于节日单元的教学中,继续进行了思维导图的实践和研究,找到了一些恰当运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 在阅读篇幅长、生词多、文章结构和层次复杂或不太清晰的文章时,先由教师
呈现思维导图,概要性地介绍全文大意,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文章;然后,根据中心主题和主干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分部分、分层次阅读,突出重点,关注细节,加深理解;阅读后,可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交流,此时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利用思维导图呈现答案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提示复述课文内容。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以及课文的长度和难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复述或描述。
2. 在篇幅适中、生词少、文章结构和层次清晰的课文阅读教学中,学习的过程主要以学生独立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帮助的作用。活动应包括3个层次:
(1)阅读前准备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准确地理解课文,并绘制出思维导图,教师在学生展开阅读前应围绕前一课或相同话题的内容,以思维导图辅助复习,帮助学生再次熟悉整理并绘制这类课文思维导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读后交流,加深理解
学生根据自己理解课文后制作的思维导图展开讨论活动,即在全班范围内展开分享和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调整思维导图框架和结构,并完成主要知识点的教学。这些活动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抢答和补充;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等。为了增加趣味性,这些活动都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
(3)复习巩固,输出语言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可以复述全文,也可以复述片段,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复述。
五、结束语
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分析和整理能力以及记忆和复述能力都有显著帮助,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切实提高了课堂实效。
目前,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尚不普遍,也有许多困难,但若能坚持实践和研究,不断改进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将大有可为。
(本文发表于《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11年第11期上)
————————
参考文献
陈敏. 2005. 思维导图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外语电化教学,(1):36-41.
黄红阳. 2004. 网络资源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中小学外语教学,(7):17-19.
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欧阳苹果,陈清. 2008.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8(3):17-19.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英语6A(供一年级起始用)[T].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托尼·巴赞(著),李斯(译). 1998. 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 北京:作家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