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们更能准确地理解“地球村”的概念,更能清楚地了解国际竞争的激烈,这无疑会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网络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和自我人格的完善。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有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德育的实施创造了全新的环境,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网络文化在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观念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与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的异质文化。面对那些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如不能及时、正确引导,就很难避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嬗变。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极易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网络文化不仅会影响大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而且还会影响正确地看待自己、他人及其相互关系,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面对那些目不暇接的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有些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理上网漫游与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的关系,影响学业的完成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一些自控力较弱的学生甚至出于好奇或冲动心理去寻找色情、暴力信息,从而使他们对网络极度迷恋,进而发展成为病态的网络沉溺。一些大学生过分沉溺于网上交往而忽略了与周围人的交流和沟通,从而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有些学生患上“网络心理障碍”,导致情绪低落、生物钟紊乱、自我评价降低,出现异常行为,对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危害。
2“.课桌文化”长期以来,在大学生中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在课
桌上舞文弄墨,乱写滥画,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课桌上字迹斑斑,画痕累累,几乎很难找到一处“尚未开垦的处女地”。近期笔者的一份调查表明,学校的课桌只有11.5%的桌面是清洁的,其余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了学生们的摧残。此外,刻画现象也很严重,有36.4%的书桌上有刻痕。从反映的内容来看,格调高雅的“精品”不多,而平庸之作过滥,或以桌面为考试作弊之依托,或宣泄个人情感之体验,或即兴而作、随意涂改。同时一些格调低下,明显带有“痞”和“俗”的文化形态也能在课桌上找到。
3.宿舍文化宿舍是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学子们在这个自由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折光、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各类明星风采、美人玉照把宿舍装扮得花里胡哨,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一些粗野的词汇在宿舍中使用频率极高,宿舍的“卧谈风”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谈天说地,评古品今,几乎无所不谈,当然更少不了诸如“饮食男女”的热门话题,久而久之,便流入庸俗、下流和空谈。
4“.广告文化”在五花八门的校园文化中,还有一种“广告文化”。学校专设的广告栏、宿舍楼的黑板、食堂的墙面以及其他人员流量大的地方都成了广告文化的地盘。广告名目繁多,海报、通知当属家常便饭,其他家教信息、售货广告也是屡见不鲜,其中更混杂着诸多非主
流广告。近来,代考广告竟然也“浮出水面”,明目张胆地出现在学校的广告栏中。这一种特殊的“供求关系”的存在不能不令人担忧。在广告栏中,还有很特殊的一类,即日益增多的寻物广告。虽然通过寻物广告找回失物的极为罕见,但还是有许多人乐此不疲,也许不过是怀着侥幸心理,或借此发泄一下罢了。
主流文化现象成因分析校园非主流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关系密切。分析校园非主流文化中不良倾向的产生原因,是十分复杂的。首先,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的影响。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不容否认,目前大环境确实存在许多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如社会风气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文化、电影、电视、出版物、音像制品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校园文化的环境日益复杂。一方面反映社会主流文化要求的电影、电视、歌曲、文艺作品等依然占据着校园文化的主导方面;另一方面,一些低级庸俗、内容不健康的作品日益向校园渗透,对健康的校园文化起着侵蚀作用。社会变革最为突出的影响,便是社会利益的分化与重组与公民独立意识的增强。社会变革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一股健康、清新和鲜活的血液,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在大学生对于变革的激情中也潜存着激情与浮躁同存、期望目标与现实的差距使许多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的青年学子一时很难适应,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混乱的状态。校园非主
流文化正是这一现象的折射与投影。其次,大众文化的非健康内容催生了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对青年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我们文化界中的一些人只重破,不重立,对传统美德和价值评价体系进行片面的批判和反思,却没有建立起新的道德模式和价值评价体系,加上品味不高的流行歌曲、诗歌、言情小说以及娱乐性见长而缺少人文精神的“快餐文化”在各种媒体和文艺作品中得到渲染,导致一些青年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迷茫、困惑,思想混乱,道德理想黯然失色,审美情趣逐步退化,文化欣赏向低层次滑坡。第三,学校德育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德育失效现象十分普遍。例如,在学校和学生评价中只重智育,轻视德育,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给不良文化的侵袭培育了温床。德育没有适应新世纪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向,内容因循守旧,方法手段缺乏创新开拓,往往注重表面功夫、形式主义和搞花架子,不能贴近学生入耳入心。当然,不容否认的是部分教师师德师风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对学生起了不好的影响。第四,大学生自身心态失衡。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新的社会现象、社会冲突的涌现,整个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置身于校园的大学生,心态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了个人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难免会产生“有好文凭未必能找到好工作”的失重心理。这对于每一个曾经辉煌过的大学生来说,极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安,感到社会生活、校园环境乃至家庭空间都很压抑,从而导致消极厌世心理和叛逆性格。 面对校园非主流文化的不良倾向,在社会空气尚未净化,许多因素一时
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应行动起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创建文明健康、奋发上进的校园文化,让青年一代“倾斜的心灵”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