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荷塘月色教案

2024-06-13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中职《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第

一课时)

教 案 设 计

乐山电大直属部12秋汉语言文学本科 鄢晓梅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二、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三、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四、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一文,是1927年朱自清在社会剧荡、前路黯淡之时,悄然蛰

居清华园里,为抒遣心中郁闷惆怅而写成的。那浮起薄薄表雾的荷塘,正是他郁闷彷徨的精神写照。但是,那如梦幻一般的清塘荷韵,又何尝不是作者摆脱郁闷、超越彷徨的心灵寄托呢?是否可以这样理解——那一夜绝美的月下荷塘及荷塘月色,只存在于朱自清的心里,那是他找回来的,在抑郁苦闷的人生中曾经失落了的精神家园!那清灵飘渺的荷塘,是现实世界的诗意倒影,是个体心灵的静谧归宿。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我们应当借助《荷塘月色》的意境审美来感受并思考朱自清随缘自适,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这些感受和思考,将会有助于学生们省察并重塑自己的内心世界,充实他们的灵魂,为将来人生路上必然会有的失意和挫折作一些心理(性情志趣)上的准备。

五、课 型:讲读课六、教学准备:

(一)教师:教学课件、课文朗读

(二)学生预习:

1. 朗读全文,正音正字

煤屑 蓊蓊郁郁 踱步 弥望 袅娜 渺茫 霎时 脉脉 参差斑驳 峭楞楞 倩影 梵阿玲 乍看 没精打采 妖童媛女 水藻 纤腰束素 迁延顾步 裙裾

2. 通读全文,理清结构,把握思路

①归纳自然段段意,合并自然段,划分层次 ②圈点出作者行程的词语

③圈点出作者直接抒写心理情绪的语句3. 了解朱自清

①回忆学过或读过的朱自清的作品 ②收集回忆朱自清的文章

③阅读并思考“研讨与练习”三

七、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归纳、总结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人们都愿意去做一个追随四季、追随岁月的自然之子。有

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解读朱自清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初步体味情感、感受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诵全文,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交流后教师明确: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及来到荷塘的感受。(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 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 出家门 走小路 观荷塘 观四周 回家门

(三)找出全文的文眼,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全体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眼并作分析。 明确:“心里颇不宁静”。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不加掩饰直抒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至于为什么有这种苦闷,说明当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状况:朱自清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毅

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是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三自然段中“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

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3、默读全文,分析思想感情。 明确: ①对黑暗现实不满——反映淡淡的哀愁

“幽静”“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

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得到淡淡的喜悦 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既素淡宁静,又朦胧和谐 ③回到现实

④对美好追求的寄托——仍是淡淡的哀愁

(四)小 结:作者朱自清以艺术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另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这美丽、宁静、清新的大自然也正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今天我们领略了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但是作为一篇美文,《荷塘月色》是多方面的,希望同学们能以独特的视角去关照美、感受美、体验美。 借景抒情,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

(五)布置作业: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

的特点。

九、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 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不满现实)

(二) 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