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影评1
第一次看《花样年华》,不记得是在什么时候。若非为了写点什么,大抵永远不会再看第二遍。不是这个电影不好。只是它本身其实就像是一团雾气,再看也是模糊。而我以为,它的精华也尽在这模糊里,隐隐约约、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直到最后也没落个清明,就不了了之了。若是,扯开那层薄纱,一切了然,反而令人失落。就如这部影片的英文名《Inthemoodforlove》所说的,它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心绪,关于爱的。
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问我,讲什么的呀。我整理思路,思索如何向她传达那一团情绪。最后,我干脆利落、斩钉截铁地说,婚外恋。话一出口,我自己就呆住了。哦。朋友有些失望地应着,走了。留我一人愣在那。原来,这样的情节美就美在形式,一旦剥去优美伤感的外衣,核心也变得苍白无趣,即便那是人人趋之若鹜的爱情。这样说,似乎也不准确,因为一旦变成核心,就不再是爱情了,而是一种关系。有时间,有空间,有主体,而爱情只是一种心绪,莫非,剥去的那件外衣才是真正的爱情?
行而上是指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终极之物。好极了,我终于给爱情找到了最准确的定语。爱情就该是这样的终极之物。这样的解释再好不过了。他们没有接吻、没有做爱、没有结婚、甚至都没有住在一起。导演高明极了,那么多个孤男寡女独处一室的夜晚,都没有发生任何的有色事件。最为亲密的镜头也不过是,陈太太靠在周先生肩上的背影,和一双握在一起的手。这还不足以破坏爱情的纯度,保证他们不会成为性伴侣、夫妻,而仅仅是爱情的双方。这种爱情,最终会开成遥远的佛国里,古老的石洞里一朵淡紫的花。一首永恒的诗。就像修行的人,有隐忍,有放弃,才能成全真正的道行。
我不该在看电影还去影片的情节梗概,里面说,陈太太的儿子是秘密中的秘密。不言自明,那也就是说那是两人的儿子了。于是,两
人就成了一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再是爱情的双方了。也许,你会反驳我的偏执。但我,坚定于此。若是,先看了这样的结果。我定然不会重看影片。
重温之后,才在心里刻下了一些细节。张曼玉微微上挑的眼梢,墙纸上古典细致的花纹,灯罩上繁复的枝蔓,软腻而市侩的上海话,还有那些旗袍的花色及穿在女人身上所呈现出的流畅线条。街头喧哗的热气腾腾的小吃摊,斑驳的水泥墙,突突直响的老爷车,和无数掩藏在忙碌生活下和谎言里的暧昧。一切都似乎处在彻底清醒前的蒙昧状态里,又有着乱世将来的酴釄色彩。这样的年华可不是,真美。
他,总是那样一个忧郁而真诚的男子。在灰色、无人的长街。他说,我不再找你了。尔后,决然转身。我竟也几乎落下泪来。尽管他们只是在排练,但生活不就是如此,谁说得清何时真,何时假,更多的人以真的身份说假话,假的身份说真话。他说的是真的。他不再找他了,尽管有过犹豫。
“如果有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我捏了把汗,直到确定她不会跟他走,才放下心来。圆满终会是最大的缺憾,而缺憾的美感却更能震撼人心。真正的爱情,就活在这岌岌可危的缺口里。如果圆满了,我会微笑,但会叹息。而现在,我叹息了,却会长久地欣喜和铭记。
音乐声里,张曼玉摇曳的腰身,就像传说中那无法捉摸、超然时空的爱情,美得让人忧伤。
花样年华影评2
无法抗拒而又绮丽无比的东方之美一个有关人生的命题、一段互为交织的爱情一种紧张、神秘、情欲的调子,一场苦乐参半的梦。
20xx年出品导 演:王家卫主 演:梁朝伟,张曼玉 ·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第六十七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大奖 ·第二十六届法国电影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第三十七届中国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二十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女主角奖等
花样的年华,无言的结:“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
走?”
摇曳的旗袍,昏黄的路灯,梳的一丝不苟的爱司头,一切欲说还羞的情感,如一张泛黄的老唱盘,在岁月的留声机中静静旋转。没有喧闹的浮躁,没有泡沫文化的缩影,只是哀婉却唯美地唱着一首老歌:花样年华。一部不俗的电影也随之沓来,一样的温情脉脉。
他和她是两个生活在社会中产阶层而思想处于边缘的人,因为不经意地发现彼此的配偶有了不寻常的关系,于是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就有了愁绪,有了伤感,有了共同的为惆怅所填斥的光阴。\"渴望一个笑容,期待一阵春风,你就刚刚好经过。突然眼神交错,目光炽热闪烁,狂乱越难掌握。我像是着了魔,你欣然承受,别奢望闪躲,怕是谁的背影,叫人难受。\"于是,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他们开始一点一点地,身不由己地,各怀心事地靠近……一切本来都可以顺理成章,足以走到边缘,甚至可能曾经越过极限,但这和越过极限的放纵,然后在极限的另一头迅速坠落,然后伤感的人生并不一样。他们始终不敢也不肯逾越严密的社会道德规范,欲爱不能、欲说还休,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段距离,这距离不大,但足够让细如涓流的情感侧着身子飞逝。在爱情的尽头,在\"发乎情而止乎礼\"的道德约束下,日子在花样年华中过去他们最终迎来的,是永久的分离。
王家卫的悲情新片《花样年华》含蓄而隐晦,片中没有一幕真正的性的场景表现,也没有一次真正的高潮。但王家卫创造了一种紧张、神秘、情欲的调子,把它尽可能地拉伸,并戛然而止。这是一部互动式的影片,该剧的拍摄手法在情感表现上很成功,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一场\"苦乐参半\"的梦。
-------《时代》周刊
《花样年华》这部影片,我认为它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感觉,尤其是感觉,本来这是一种很难讲清的东西,可是他的故事成功地再现了这种感觉,只要认真去体会,就能有所领会。
就片子本身来讲,故事可能是很淡的,但是这种感觉通过影像、通过剪接,把都市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极为到位。可以说,在今天,大陆还没有人能拍出这么好的影片。-------张艺谋
《花样年华》显示了一种文化旅游的魅力。片中那样内敛和怀旧的叙事方式,可能是西方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故事在时空的碎片中展开,苦涩的记忆,落寞的情怀,如一种细细的痛,透彻人的心骨,怎能不让生活在眼花缭乱的快餐式爱情中的西方人觉得新奇,要忍不住在内心长吁短叹呢?
--------清华大学传播系影视沙龙
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香港,报馆编辑周慕云与妻子租住了一间位于上海人聚居地的公寓,邂逅了一名与丈夫刚搬进来的美丽少妇苏丽珍。周慕云的妻子常常不在家,周平时除了忙于应付稿约就是和好友一起流连于声色场所。苏丽珍的丈夫常常要到日本出公差,苏在一间出口公司当秘书,闲来看看电影、操持家务。两个家庭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周和苏因为常与房东在一块儿打麻将而相识,他们常常一起聊聊天,逛逛街。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彼此配偶的行为有些怪异:她看见了他有一条与自己先生一样的领带;他发现她有一个与自己太太一样的皮包,而且这些都是在香港买不到的。他们终于明白各自的配偶间有了不同寻常的关系。于是,两个受伤的人开始接近,周慕云在酒店里包了个房间写武侠小说,苏丽珍常常去照顾他,他们情投意合,互相爱慕。到了最后,周慕云发现自己已深陷在情感的漩涡之中……,虽然许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但在严密的社会道德规范面前,他们没有越过一步。苏丽珍的丈夫要回来了,周慕云决定要走了。他给苏丽珍打电话,问她是否能与自己同行,电话那边苏的沉默让他心灰意冷,他一个人去了新加坡。当苏赶到酒店时已经人去楼空了。多年后周慕云回到了在香港曾经住过的房子,可是房子已经换了新的主人。他不知道苏丽珍也曾经回来过这里,也去新加坡找过他。两个人就这样遗憾地错过。最后,这段真诚、纯洁而又无奈的感情并没有转化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它始终是含蓄的、中国式的。斯人已去,物是人非,只留下周慕云一个人对着洞口,诉说着自己灼人的秘密。
如果一个秘密封存在树洞中便可以得到解脱,那么世上便多了一棵行走的树。如果一段往事留在古老的庙堂中就能够轮回到他处,那么每颗心便成为一座殿堂。
《花样年华》总是带有一种沉迷、绵长的调子,它用一种悠远的语调讲述着一场古典而纯粹的爱情,蕴含着神秘和逃避色彩。当周慕云和苏丽珍发现彼此的配偶有了外遇之后,他们都以为这秘密只有自己知道。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到底知不知道,在他们得知对方都有所察觉之后,很是吃惊,继而是愤怒,继而是伤心,继而……就什么也没有了。他们试图重演一下那两个人是怎么开始的,试图更多地知道那个扰乱自己生活的人的生活习惯……在一种淡淡的感伤情绪的支配下,他们开始了一段奇特的感情游戏。秘密沉淀在他们的心底,可它是以怎样令人惊异的力量潜伏着,又催生出克制的浪漫?他们想方设法地躲避闲言碎语,他们想保住自己的妻子和他人的丈夫,以及自己和他人的一些秘密。在交往中,她寂寞的芳心无处躲藏地被他看到了。他曾期待过,身体向她靠近过,认认真真地伤心过。无处遁逃时,他问好朋友阿炳:\"我问你,从前有一些人,如果心里有了秘密,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你知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做?\"
阿炳回答:\"我怎么知道?\"
他说:\"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棵树,在树上挖一个洞,把秘密全说进去,再用泥巴把洞封上,那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会知道。\"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花样年华过后,他是空虚的,她也是空虚的,只有那棵树从此不再空虚,因为在它的心里,已经装下了一个人一生一世的秘密。
花样年华影评3
第一次看《花样年华》的时候,我正迷香港上世纪末大牌影星的作品,比如张国荣梁朝伟他们,搜搜他们的电影很容易就发现这么一个导演——王家卫。他的电影几乎部部被奉为经典,从他获得的奖项就能看出。
作为新世纪的第一部电影,《花样年华》对王家卫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头,自打电影上映,便好评不断。那个时候才上小学的我对电影一窍不通却时不时地听到人们的街谈巷议,知道这部电影好看。
然而这部好作品拍得却不简单,圈里人都知道,当然现在圈外的
影迷们也知道:王家卫拍戏要求高,可能开机前还见不到剧本,不知道明天拍什么,不断地NG,不断被折磨,可能最后一个镜头也没用上。张曼玉曾抱怨过,“他习惯于一直拍下,找那个角色的感觉,在他没有找到感觉之前,大家也都不知道是在演什么,角色怎么样,每天都有考试的感觉”。
于是,“感觉”成了王家卫电影的代名词。《花样年华》里讲感觉的地方很多,比如昏黄的灯光,狭长的巷道,绵绵的雨帘,梁朝伟的西装,张曼玉的旗袍,非常卡通的出租车等等都在那首小提琴曲的映衬下,唤起了观众们的关于那个特定年代的香港的感觉。虽然影片大多是些家长里短,说话又温温吞吞,看着很容易厌烦,但也许这就是导演的花招或者说是亮点——卖关子卖得差不多了,故事的转折也来了。
有很多人抱怨看不懂王家卫的电影,典型的就数《东邪西毒》。这大概就是演员们怎么拍也不懂角色的必然后果吧?最近,林青霞在新书里写道的关于王家卫的一段话倒是很贴切,她说她演《东邪西毒》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首映式时看片子都犯困,不明白为什么电影里好像人人都死活来,但又只都对着空气撒气。然而多年后她重看这部剧才知道影片的含义,其实导演是想通过剧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而爱到深时,也只有对着空气倾诉。
《花样年华》结局也讲爱,但是看不懂的情况就好多了。电影的情节挺简单的,就是两对年轻夫妻, 成了邻居,每对中各有一个在另外两个的眼皮子底下出了轨,另外两个知情后也不知该怎么办,于是纠纠结结,辗转反侧,最后不了了之。影片有对白,不空讲话,每次周慕云和苏丽珍交谈的时候都给人一种“他们这一次会如何决定?能不能谈得拢”的感觉。为了突出这一感觉,电影始终没有拍他们的背叛者,周太太只有背影,陈先生连个影子都没有,就听见一个傲慢的嗓音。这一手法明白无误地告诉观众,我讲的就是周、苏两人的事,努力看他们俩,坚持看着就明白了,别嫌烦。
如今,王家卫功成名就,他对于电影,演员,拍片的特有的看法也常常被人们拿来研究。就拿演员来说吧,张曼玉演了他的很多电影,
而且常常是优雅又忧郁的形象,就连在《2046》里客串也是如此。但王家卫以演员来定角色的风格是出了名的,而张曼玉的演技又是出了名的,她的角色风格跨度大,清纯,放荡,神经质都演过,如果说有哪部电影揭开了张曼玉忧郁少妇的一面,那就是《阮玲玉》了,而谁又把她的这一面发挥到了极致,那就是王家卫。都说好身材才能穿旗袍,要我说好身材再加上好一股忧郁才能穿,而那个人就是张曼玉。李安曾经这样评价过张曼玉,他说任何人站在林青霞身边,都很容易光彩全无,看看《东方不败》中的李嘉欣,《天山童姥》中的巩俐,她们身上都缺乏青霞那种无人能挡的巨星光彩和王者风范,但惟独张曼玉是个例外。我想幸好林青霞没有和张曼玉在一部张穿旗袍的电影里相遇,不然那样会败得更惨。当然,如果没有像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这样为张曼玉量身订做的影片,也就不会有王家卫电影热潮、旗袍风以及李安这句得罪人的评价。
王家卫是幸运的,他的作品从来没有放弃过说“爱”,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忧郁的感觉,而这种忧郁又犹豫的爱,恰好有个张曼玉来为他演绎。
《花样年华》的影评很多,这也正是王家卫“感觉”路线的必然反响——观众们都看出了感觉,能忍着不说两句吗?而王家卫对这部踏着往年情怀的旧梦,缅怀浮世缤纷的温馨的电影又是如何感觉的呢?也许他在树干上挖了个洞,悄悄说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