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卷
温馨提示:
姓1. 满分120分,考试时量120分钟。 名2. 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
学校开展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读书月活的,现请你参加。
一、好读书——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9分)
活动开始,初三(2)办小强同学在校园网上发帖如下,阅读后请完成1-4题。(8分) 班 好书,如良师益友。
次清晨,微风轻轻细细地穿过窗幔,舒展一下慵:.懒的双臂,随手从床头抽出一本书,或默读或 诵读,心,被朝霞笼罩,恍然升起一丝恬淡宁静。于是,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
读朱自清平淡质朴的散文,我们体悟到生活的每一天就是如此平凡而细琐。读鲁迅那深刻、 睿.
智的言辞,我们不时被睿智和哲理启迪,渐渐变得敏锐、成熟,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明晰、透 彻的认识。读老舍触摸社会的小说,那诙谐、逼真的描写和信手拈.来的对白似乎就在你我身边,学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人物的命运;细细品味,我们就能看到时代的影子,重读一段浓缩的历史.....
校:好书如人生四季,或( )入春,或( )似夏,或( )如秋,或( )如冬, 伴着怡.人的墨香,拔响智慧的心曲,让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1.对帖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2分
A.慵 .懒yōng 睿.智ruì 信手拈.来 niān 怡.
人yí B.慵.懒rōng 睿.智zuì 信手拈.来 liān 怡.人dài 考C.慵.懒yōng 睿.智ruì 信手拈.来 zān 怡.人yí 室D.慵懒rōng 睿智zuì 信手拈来 ni号...ān 怡.
人dài :2.帖中划横线的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2分)
A.微风轻轻细细地穿过窗幔 B. 心,被朝霞笼罩 C.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明晰、透彻的认识 D.拔响智慧的心曲 3.依次填入帖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或( )入春,或( )似夏,或( )如秋,或( )如冬 A.恬静 激烈 丰富 沉思 B.恬淡 激情 充实 静思 考C.激情 充实 沉思 静思 D.恬静 激情 充实 沉思 号4.帖中话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 )2分
那诙谐、逼真的描写和信手拈来的对白似乎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人物的命运。 修改:
5.你所在班级准备录用周恩来的名言作为读书活动的宣传口号,请你用自己最擅长的字体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分) 6.活动中,同学们收集了许多经典名句,但有些不完整,请你将它们补写出来。(8分)
①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 。 ② ,欲语泪先流。
③百川东倒海,何时复西归? , 。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 ,山间之四时也。 ⑤李白《行路难》(其一)写诗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反映诗人倔强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的诗句是: , 。
7.学校要求把经典作品中自己喜爱的人物介绍给大家,请你从以下几个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准备相关资料。(5分)
尼摩船长 保尔 武松 祥子
我选择的人物是: 。他出自于 (填作者)写的 作品名,与他相关的一个情节是: 。
8.有同学说,现在是快餐文化时代,读流行作品更有利于我们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学校准备就此问题开展一场辩论赛。(6分)
(1)假如你班是反方代表,你方观点是: (2分) (2)假如你是反方代表的主辩人,请简要陈述支撑你方观点的理由。(至少写出两条,50字左右)(4分)
你方观点的理由是:
二、读好书——阅读理解(共41分)
(一)古诗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温故而知新.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罔. 罔:迷惑 C.及鲁肃过.
寻阳 过:到 D.但当涉猎..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结友而.
别 ②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④攻大泽乡,收而.
攻蕲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1.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2分)
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蒙辞以军中多务。
13.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 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二)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0分)
独立思考 巴金
①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¹,我有点感想。
②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③我想,绝不是。 。
④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²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⑤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去听罢了。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打闷棍,头一次也许有用处,我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⑥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所以“百家争鸣”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原载《人民日报》1956年7月28日(署名余一)
【注】1 茅盾1956年7月3日在《人民日报》发表《谈独立思考》一文,署名玄珠。 2 教条:凭主观不加思考、生搬硬套地处理问题。 【相关链接】
材料一: 亲子活动中,孩子们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孩子用小铲子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开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沙子剩不了多少。可这孩子丝毫不泄气,仍一点一点儿地装着。终于,他在一次次的反复中“开窍”了:他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装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地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鼓掌为他庆贺。当中国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口,再把沙子从这里灌下去。”
材料二:在一所学校,一个中国男生和一个韩国男生因一件小事打架。班主任把家长请到学校认真处理此事。中国学生的家长到校了解事情以后一个劲地向老师道歉,并把孩子带回家去写检查。而那个韩国家长只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便自己一个人离开了。第二天,打架的中国男孩交了一份非常“深刻”的检查,而韩国男孩早上六点半便跪在学校的大门口向全校师生谢罪。事后得知,这种处理方式是韩国男孩自己决定的。
15.请在文章的第③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作为全文的中心论点,要求与上下文连贯。(2分)
16.文章第⑤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4分)
17.结合文本,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14分) 荷 赵文英 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早,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来。 ②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一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③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荚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了。 ④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惟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 ⑤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⑥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 ⑦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 ⑧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稚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 ⑨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患居山问,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思想灵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彼,有薄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发娉婷玉立在诗人华荚、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姓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名 ⑩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 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
(11)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走进了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选自《美文》
18.第3段说:“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荷创造了哪些 班生命奇迹?请仿照下列句子④,用简明的语言概括。(2分)
次①烈日炙烤下,临危不惧,坦然自若;②在沉睡千年后,仍能绽放;
:③ ④暴雨突至,清音飞扬,回肠荡气;⑤
19.纵观全文,作者是按照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述荷的,而第④自然段所写内容却不是任一 季节的荷,与前后文不一致,是否应当删去?请说明理由。(3分)
20.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本文语言优美形象,意蕴丰富。请从第②段和⑥段画波浪线的两学句中,任选一句,加以品析。(3分)
校:(1)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 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
(2)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 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 我来品析第 句:
21.结合文本,说说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考红尘人的心扉”中“红尘人”是指什么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4分) 室红尘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 号:22.文章最后说,“荷,不答”,你在“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后,又有怎样的回答? 请把你的回答写下来。(2分)
三、读书好——作文(50分)
23.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50分) 题一:请以“那目光,我永远的记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考题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名诗,借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号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 感受。
这句诗唤起了你成长的日子里怎样的故事?请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自拟题目,叙说一个“读书——成长”的故事。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2D 3B 9.D 10.C 14(1)B
4.去掉“似乎就在你我身边” 5.略
6.略。 7.(5分,任选一个人物作答,作家1分,作品名1分,相关情节3分。所写情节与选择的人物相符且出自相应的作品中,语句通顺即可) 8.(1 )示例:①阅读经典名著更利于提升我们的素养。(2)示例:经典名著是一个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生命观。如《论语》《孟子》②经典名著有励志作用,看后使人们振奋、坚强,有助于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11.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写出“刮目相看”也可)12.( “愠”1分,省略成分补出1分)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辞”1分,句式1分 )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13.(开放题,能陈述自己的观点,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14.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15.我们并没有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 16.比喻论证、举例论证2分 列举编辑按自己的思维模式修改别人的文章并不能约束写稿人的独立思考的例子,论证教条不能代替独立思考,我们是有独立思考的道理(1分);把思维模式比喻为套子,用形象化的说理代替抽象的论述,增强可读性。(1分)
17.(答案不唯一,提出的办法与文本和链接材料有联系且能自圆其说,语句通顺即可)示例: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坚决不被别人的思维模式左右,不因父母或师长的包办代替和过度关心而放弃自己的思考,坚持在不断的体验中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8. ③狂风袭来,静立如山,依然故我;⑤风雪翻卷,独独立自尊,不馁不屈。
19.不能删。这一段写由眼前的荷联想到千年古莲一经挖出便可奇迹般生长的状况,突出强调荷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1分)这段内容也是对第3段“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的进一步补充和照应(1分)。在写法上体现丰富独特的联想。
20.修辞1分,内容1分,作用1分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在干涸龟裂的恶劣环境中生长的荷、荷尖拟作一群壮硕挺拔、如常地站立的勇士,生动地写出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满面春风地迎接严酷考验的顽强生命力。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满塘“亭亭的荷”拟作站立的“舞姬”,将“荷塘雨声”比作“舞姬”弹古筝发出的“清音”,写出骤雨袭来时,荷依然保持空灵、洒脱的美好神韵。
21.红尘人: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为名利得失纷争的人。(2分)这句话的意思是:古诗文中所赞美的荷的高尚人格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的人,还在纯洁着为名利得失纷争的心灵。(2分)
22.开放题,能体现唤起人们坚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努力创造生命的奇迹,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随相伴。生命需要忘却名利,忘却宠辱,生命需要恪守淡泊,坚守情操,才能闪烁着高尚灵魂的光辉。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A 2D 3B 9.D 10.C 14(1)B
4.去掉“似乎就在你我身边” 5.略
6.略。 7.(5分,任选一个人物作答,作家1分,作品名1分,相关情节3分。所写情节与选择的人物相符且出自相应的作品中,语句通顺即可) 8.(1 )示例:①阅读经典名著更利于提升我们的素养。(2)示例:经典名著是一个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不朽之作,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生命观。如《论语》《孟子》②经典名著有励志作用,看后使人们振奋、坚强,有助于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11.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写出“刮目相看”也可)12.( “愠”1分,省略成分补出1分)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辞”1分,句式1分 )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13.(开放题,能陈述自己的观点,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14.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15.我们并没有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 16.比喻论证、举例论证2分 列举编辑按自己的思维模式修改别人的文章并不能约束写稿人的独立思考的例子,论证教条不能代替独立思考,我们是有独立思考的道理(1分);把思维模式比喻为套子,用形象化的说理代替抽象的论述,增强可读性。(1分)
17.(答案不唯一,提出的办法与文本和链接材料有联系且能自圆其说,语句通顺即可)示例: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坚决不被别人的思维模式左右,不因父母或师长的包办代替和过度关心而放弃自己的思考,坚持在不断的体验中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8. ③狂风袭来,静立如山,依然故我;⑤风雪翻卷,独独立自尊,不馁不屈。
19.不能删。这一段写由眼前的荷联想到千年古莲一经挖出便可奇迹般生长的状况,突出强调荷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1分)这段内容也是对第3段“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的进一步补充和照应(1分)。在写法上体现丰富独特的联想。
20.修辞1分,内容1分,作用1分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在干涸龟裂的恶劣环境中生长的荷、荷尖拟作一群壮硕挺拔、如常地站立的勇士,生动地写出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满面春风地迎接严酷考验的顽强生命力。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满塘“亭亭的荷”拟作站立的“舞姬”,将“荷塘雨声”比作“舞姬”弹古筝发出的“清音”,写出骤雨袭来时,荷依然保持空灵、洒脱的美好神韵。
21.红尘人: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为名利得失纷争的人。(2分)这句话的意思是:古诗文中所赞美的荷的高尚人格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中的人,还在纯洁着为名利得失纷争的心灵。(2分)
22.开放题,能体现唤起人们坚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努力创造生命的奇迹,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随相伴。生命需要忘却名利,忘却宠辱,生命需要恪守淡泊,坚守情操,才能闪烁着高尚灵魂的光辉。
永州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2012)
语 文(试题卷)
温馨提示:
1. 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20分,考试时量120分钟。
6.这则故事出自《 》,它告诉我们 的道理。这部作品中还有
(填故事名)等故事是我所熟知的。(4分)
7.请说出一个表达的寓意与《乌龟和老鹰》相近的成语: (2分)
8.谈到如何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时,有同学提出“什么是真正的绿色生活方式?原始社会,住山洞,穿树叶,围兽皮,男耕女织,这是人类社会最绿色环保的形态。只要进入社会化生产,绿色生活就很难实行。”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请阐述理由。(3分)答: 姓名: 班次: 学校: 考室号: 考号 2. 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对应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今年4月22日是第43个世界地球日。我国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是:“共担绿色责任,展示绿色中国”。某校为此举办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一、走近自然——语言积累与运用(28分)
下列是该校为此次活动发出的倡议书的正文的一段,阅读后完成1~4题。 春光( A ),寥阔的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贮..蓄着水藻与绿萍的啜.泣,盘虬.卧龙般的紫藤萝瀑布将宁静和喜悦流向心底,应和.着三味书屋传出的参差..不齐的惬.意的读书声;夏日( B ),芊.芊细草经过聒.聒的酝.酿已成磅礴.之势,在广袤无银的原野上恣睢.地滚动,在天地间升腾;秋波( C ),肥硕的瓜果、清冽.的溪水梦寐.在牧羊女的静谧.中;冬雪( D ),江南的薄雪是“滋润美艳之至”的季节,哪比得上北国的雪“如粉”、“如沙”。《童趣》徜徉在四季潺.潺的溪流里,陪五柳先生一起在小石潭赏《春》《观潮》,听《安塞腰鼓》、《云南歌会》,《人生》的《孤独之旅》原是要这般《敬畏自然》,才能感悟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 上文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2分)
A.菜畦.(qí) 贮.蓄(chù) 啜.泣(zhuì) 盘虬.
卧龙(qiú) B.应和.(hâ) 惬.
意(xiá) 聒.
聒(guō) 参差..
不齐(cēn cī) C.酝.酿(yùn) 磅礴.
(bï) 恣睢.
(suī) 芊芊..
细草(qiān) D.梦寐.
(mâi) 清冽.(liâ) 静谧.(bì) 潺.
潺溪流(zhān) 2. 文中划横的句子,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寥阔的百草园里碧绿的菜畦贮蓄着水藻与绿萍的啜泣。 B.在广袤无银的原野上恣睢地滚动。
C.肥硕的瓜果、清冽的溪水梦寐在牧羊女的静谧中。 D.应和着三味书屋传出的参差不齐的惬意的读书声。 3.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融融 炎炎 澹澹 皑皑 B.融融 澹澹 炎炎 皑皑 C.炎炎 融融 皑皑 澹澹 D.澹澹 融融 炎炎 皑皑 4.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2分)
江南的薄雪是“滋润美艳之至”的季节。
修改: 5. 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自然的名句,但不完整,请你补写完整。(8分)
①最爱湖东行不足,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③ , ,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
④王维的《使至塞上》中描写壮阔的大漠风光的名句是: , 。 ⑤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望岳》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活动中,同学们感悟到自然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阅读下面的故事,完成6~7题。(6分)
乌龟和老鹰
乌龟请求老鹰教他飞翔,老鹰劝告他,说他的本性根本不适合飞翔。乌龟再三恳求,老鹰便把他抓住,带到空中,然后扔下。乌龟掉到石头上,摔得粉碎。
9.随着活动的深入,许多人感到树立绿色生活方式,崇尚自然,自觉推行绿色责任是非常时尚的事。如果你的父母也想赶这个“时髦”,向你请教该怎么做,你会说:“ 。”(3分) 二、品味自然——阅读理解(共42分) (一)古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4题(14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陶渊明《桃花源记》)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东西:往东往西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奔跑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交错相通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绝:(与世)隔绝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A.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B.无丝竹之.
乱耳 C.辍耕之.陇上 D.故时有物外之.趣 1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问今/是何世
1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富春江的自然美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描写了一幅与世隔绝的理想
社会生活美景图。结合两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分) 15.阅读下列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5分)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上阕中梅花的形象。(3分)
答: (2)这首词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7分)
《空气中取水》 弗雷德·皮尔斯 ①任何时候,大气中都含有105亿英亩呎①
水,其总量是世界上所有江河水量的6倍多。其中,大约2%很快就会作为降雨落到地面,剩余的98%依然处于水蒸气的状态。
②有人提议,用声音从空气中获取水分。凉爽、宁静的夜晚,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后,即使是微小的空气振动,也能凝聚水分,产生雨滴。在中国云南省的山区,村民们有个传统,通过大声喊叫来祈雨。据说..,喊得越响,雨下得越大。
③一个有趣的新想法看起来似乎可行。在临海的沙漠地区建造温室,用寒冷的海水作为空气调节器,从炎热的空气中凝聚水分。这种温室实际上是巨大的露水制造机。从2002 年以来,帕顿的阿布扎比温室已经在沙漠中种出了黄瓜、西红柿和鲜花。10平方英尺的温室每天可产生10加仑水——这比热带雨林通过降雨得到的水还要多。
④在干旱的沙漠之中,人们曾尝试通过收集雾水解决用水问题。顺着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绵延的山顶,悬挂着75张大塑料帆网。这里已经连续几年没有降雨了,但寒冷的近海气流定期从太平洋上大量涌来,塑料帆网通过获取这些气流的水分而变得十分潮湿。每张帆网有40英尺×10英尺大小,一天能收集40加仑水。那里的一个小镇,从前用水完全靠从5 英里外运来。如今这项工程平均每天可以给小镇提供3000加仑水。⑤这种做法被广为接受。南美洲的整个太平洋沿岸,很多社区已经建造了捕雾幕帐,用来给新栽的树木供水。这种系统一旦建立起来,这些树就可以在叶子上为自己收集雾气,在沙漠中重新创造以雾为基础的生态系统。
(选自《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 世纪全球水危机》,有删改)【注】①英亩呎:体积单位。
16.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相符合的一项是(2分)
A.大气中大约98%的水处于水蒸气状态。
B.空气振动能使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并凝聚成雨滴。
C.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表明“喊得越响,雨下得越大”的情形并不确定。 D.从海洋上涌来的寒冷的近海气流携带着大量水分。 1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具体准确地突出在临海的沙漠地区建造温室制造露水的巨大效果。 C.说明在沙漠地区,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收集雾水解决用水问题。 D.说明了从空气中取水有很大的可行性。
18.空气中取水的方法有: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6分)
菜 花 孙犁
①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②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静。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③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萝卜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
④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⑤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⑥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
⑦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群蜂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⑧1946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他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幅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⑨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
⑩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选自《孙犁散文》 略有删改)
19.文章描写的三种菜花有怎样共同的外在特点?(4分)
答: 20.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4分)
答: 21.结合文本,说说你对文章最后画线句子的寓意的理解。(3分)
答:
22.文本中作者赋予菜花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你是否赞同作者这种关于美的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和理由。(5分)
答: 三、感悟自然——作文(50分)
23.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50分)
【文题一】莫怀戚在全家散步时感悟到中年人背上的“世界”,我想,你也一定在某时某刻或某种情境下感悟到自己的世界。在你的“世界”里,一定有你感受最深刻、最精彩的。请以“这就是我的世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文题二】请以“ 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②选择文题二须把题目补充完整;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永州市2013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27分)
为配合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决定举办“名著伴我成长”读书活动,请你参加。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4题
(甲)“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已赞颂过他艺术上的伟大,但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切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着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晨光,到此意志与信阳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
(乙)海浪在他脚下拍打着零乱的石堆,从遥远的土耳其刮来的干燥海风吹拂着他的脸。港湾的海岸呈不规则的弓形,一条钢骨水泥筑成的防波堤挡住了海浪。蜿蜒起伏的山脉延伸至海滨突然中断。城郊一幢瞳白色小屋排列在山峰之中,伸展到很远的地方。古老的郊区公园里静悄悄的。扫下枯黄的枫叶的秋风缓缓地落在已很久无人清理、杂草丛生的小径上。
1.选文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
A.丧服(sāng) B.浸润(jìn) C.防波堤(dī) D.一幢幢(chuáng) 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当我们对德与恶的庸俗斗争到疲惫的晨光。
B.到此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C.从遥远的土耳其刮来的干燥海风吹拂着他的脸。 D.蜿蜒起伏的山脉延伸至海滨突然中断。
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2分)
扫下枯黄的枫叶的秋风缓缓地落在已很久无人清理、杂草丛生的小径上。 修改:
4.选文(甲)出自 (填作者)写的 (填作品名)。选文(乙)出自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主人公是 ,请写出主人公的一个故事。(5分)
5.为鼓励更多的同学参加活动,学校设计了许多宣传标语,但下列四条中有一条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请你找出来。(2分)
A.与大师携手共游,和深刻、睿智同行。
B.用“心”去领略名著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美。
C.疏离名著,我们的精神就可能会委琐,人格就可能会堕落。 D.把自己寄存在名著的世界里,独事无与伦比的美妙。
6.学校组织了一次名著阅读情况调查,八年级(1)班的调查统计数据如下表。 项目
人数 阅读情况 怎样阅读
经常 偶尔 从不 测览 抄词句 作批注 写摘要 写心得 不做笔记
50 26 16 8 13 ll 2 2 1 13
请分析调查结果,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上表中反映出的情况。(3分)
7.针对上表中反映出的名著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八年级(1)班班主任决定请学校德高望重的李老师在班上做相关的专题指导。假如你是该班班长,来到李老师办公室,对李老师说: 。(3分)
8.活动中,同学搜集的名句不完整,请你补充完整(8分) ①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②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③“中国梦”让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振奋,令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华民族“ , ”的雄心与气概。(杜甫《望岳》)
④李云帆同学向他爸爸询问自己名字由来,他父亲告诉他,“云帆”来自李白《行路难》。这两句诗是:“ , 。”
⑤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 , ”体现了《大道之行也》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二、阅读理解(共43分) (一)古诗文阅读(16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矣。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光先帝遗德 光:发扬光大 B.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义:意思、意义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给予
D.亲贤臣,远小人 远:疏远
10.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是(2分) 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 ④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益/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C.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分) ②陟罚藏否,不宜异同。(3分)
13.简要概括选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的几条建议。(2分) 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因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4.“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细节很有意味。请你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把这一细节描写出来。要求写出人物当时的神态、对话。(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8分) 剪纸与安徒生 冯骥才
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以作家为标志,这就是安徒生的丹走——丹麦的安徒生。
与童话紧紧连在一起的国家是无限美好和充满魅力的。它叫人联想到纯洁、无邪、真率与童心。从人的“根”上影响人的还是童话,安徒生是影响全人类的作家。所以丹麦人以他们的安徒生为荣,在这个国家几乎处处可以看到安徒生童话中的人物和他的自画像,还有一种用纸剪成的类似太阳神的头像——这是安徒生剪纸作品的标志,名叫太阳头。
安徒生对剪纸之爱到痴迷地步。然而,剪纸并非只是他的一种艺术爱好,而是他童话的一部分。他常常在给孩子们讲童话时,一边讲一边剪纸。我国陕西、山西、河南和内蒙等一些地方也是这样——边说边剪,随心所欲。
安徒生启示我们,最生动的童话都是想象出来而不是趴在桌上写出来的。
对于有艺术想象潜质的人,想象往往需要诱发,一种意想不到的刺激与启动。安徒生这诱发常常来自剪纸。在对折和多折的纸上可以剪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剪一双大眼睛,没想到打开后这双眼睛在哭;你剪一颗心,打开之后竟然在一个人身上出现两颗心;你在一个半圆的形体下边剪几条曲线,以为是太阳,打开后变成了一条傻乎乎游动的章鱼了。
尽管童话是用写作完成的,但构思与灵感却常常来自他的剪纸。所以,安徒生说自己“剪纸是写作的开始”。
如今,我们从他留下的剪纸上已经辨认不出哪个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哪个是穿“新衣”的皇帝,也许其中不少剪纸故事没有写出来过,但安徒生的剪纸无疑是他文学世界与童话天地不可或缺的极重要的一部分。
安徒生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家。 (节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15.下列说法与文本不相符合的一项是(2分) A.童话能从“根”上影响人。 B.剪纸是安徒生的一种艺术爱好。
C.文中用陕西、山西、河南和内蒙等一些地方也有边说边剪的事例与安徒生边剪纸边讲童话类比,阐说剪纸能诱发人的想象。
D.安徒生童话创作所需要的想象都是由剪纸刺激和启动的。
16.联系全文解释“安徒生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家”一句中“独一无二”的具体含义。(3分) 17.“最生动的童话都是想象出来而不是趴在桌上写出来的”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文本和你的写作实践,谈谈你的理解与体会。(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19分)
母 亲 肖复兴
①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②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地看她和她的女儿。
③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愣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地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④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我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可得好好孝顺呀„„”
⑤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⑥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⑦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 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 ,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⑧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 那年 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
⑨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上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⑩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11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
○12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
○13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选自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为了母亲的微笑》,有删节)
18.认真阅读,在下列空格中填上体现“我”情感变化的恰当的词语。(3分)
我”的情感经历:抗拒母亲→向母亲 →对母亲产生 →被母亲感动→对母亲深深的 与怀念。
19.文中第⑦自然段中有两处空缺,请结合文意在第一处空缺中填写描写母亲心理的词语,在第二处空缺补充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3分)
描写母亲心理的词语: (1分) 描写母亲心理的句子: (2分)
20.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儿寻个人家好啊,好”蕴含了母亲怎样的情感。(3分)
答:
21.赏析文章中你最感动的关于母亲的细节。要求:自己提问,自己解答。(6分) 我最感动的细节: 我的提问: 我的答案:
2.文章结尾作者说:“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面对这部“永远写不完的书”,你想对母亲说点什么?(不少子20字)(4分)
三、作文(50分)
23.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50分) 【文题一】走过
【文题二】明智的转身,可以让自己有意想不到的结果;优雅的转身,能够让别人欣赏到你的优点;华丽的转身,可能创造出人生的辉煌„„请你以“转身”为话题作文。
要求:
①选择文题一须把文题补充完整,选择文题二须自拟标题; 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③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⑤不少于600字。
永州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试卷(2014)
语文(试题卷)
温馨提示:
1.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20分,考试时量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对应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姓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名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29分)
: 在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汇报中,有4位同学陈述了自己的探究成果,阅读后请完 成后面的问题。
李佳:家风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常常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却能让人记忆深刻,永 久不忘。但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奔离析,家风传承也正面临诸多挑战。在社会加剧转形过程中, 不仅传统大家族逐渐被小家庭取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啃老等问题的存在,也对家庭道德产生诸多负面班影响。
次 赵捷:二战前,欧洲学者曾探讨,四大古文明为何只有中国文明屹.立至今?结论是“可能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重视人伦 .情感,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汉字“孝”的 彤艾,不仅是“子”承“老”,而且是“老”传“子”。中华文化的人伦情义正是通过家庭代代相传。传承家 风当从百姓日常人伦入手,从家教入手,从每个人自小如何待人八手。
章强:孩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好家庭是良好的成长沃土,好家风是优良的生态环 境,好家教是高尚的精神滋学.养。优良的家风与家教,还可对“恶”防徽堵渐,2011年公布的未成年人犯罪情校况年度报告说明,未成年人犯罪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
:王明玥:良好家风传承,重要的是长辈的“身体力行”。范仲淹之所以志在“ , ”,因为幼时母亲告诉他,“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良相可以治国安邦,良医可“治病救人” 一个人想要自己快乐,就必须让别人先快乐。儿童若是从小缺乏道德的启蒙,他的善良本能就无法激发,自 私与冷漠 .的性格便难以抑制。 1.四位同学的陈述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屹立(chì) B.人伦(lún) C.滋养(zī D.冷漠(mî) 考2.四位同学陈述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室A.但随着传统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分奔离析 号B.在社会加剧转形过程中
:C.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啃老等问题的存在 D.优良的家风与家教,还可对“恶”防徽堵渐
3.为使语言精练生动,替换李佳同学陈述中画线句子最准确的—个成语是( )(2分) 让记忆深刻,永久不忘
A.经久不息 B.潜移默化 C.记忆犹新 D.刻骨铭心
4.王明玥同学的陈述中,观点与材料存在不统一的问题,请你根据提示提出修建议(4分)
考 (1)建议一:修改观点。将“良好的家风传承,重要的是长辈的身体力行”中“身体力行更换成_______(2号分)
(2)建议二:修改材料。将范仲淹的材料更换成与观点一致的材料,这个材料可以是(简要概括出材料内容即可): (2分)
5.王明玥同学的陈述中,横线上应填的一句名言是: , (2分) 6.从四位同学的陈述看,下面哪个问题是这次综合实践活动所探究的问题(2分) A.面对当前形势最主要的问题是什幺? B.你是否支持优良家风的传承、建设? C.家风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D.家风建设有哪些新的进展?
7.仔细考虑四位同学所表达的主要看法,你最认同哪位同学,试用自己的文字,以自己和这个同学的主要观
点,解释为什么你会赞同这个同学。(3分) 答:
8.在这次活动中.文峰同学搜集到了这样一首诗:“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 的巢;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首诗出自 ,作者是 。“心中的风雨“比喻 。这首诗的主题是: ;的思想感情是: 。(6分)
9.活动中,同学搜集的相关名句不完整,请你补充完整(6分) ① ,大庇天下寒±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恃节云中, ?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③我们的先哲十分注重“正本”,强调“吾日三省吾身,____? ?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 。”(《论语·里仁》 二、阅读理解(共41分) (一}古诗立阅读(16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一14题(13分)
【甲】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巳。顷之,有群鹊鸣渐近,
采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束几,一鹳【注】
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鹄亦尾其后。群鹳见而噪,若有所诉。鹳兄“咯咯“作声,似允所请。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李振中《文言文启蒙读本》)
【注】鹳(guàn);一种凶猛的鸟。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狼洞.其中 洞:洞口 B.乃悟前狼假寐. 寐:睡觉 C.鹊巢.其上 巢:筑巢 D.集.古木之上 集:停息、聚集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久之.,目似瞑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①以.刀劈狼首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C.① 一鹳横空而.来 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D.①二鹊亦尾其.后 ②安陵君其.
许寡人 1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其一犬/坐于前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D.鹳/于古木上/盘旋三匝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于的意思(5分)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3分)
译文: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2分)
译文:
14.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又是怎样的鹊?请结合故事中鹊的行为具体来说明它们是这样的鹊。(2分)
答:
15.阅读下列一首唐诗,仿照赏析示例填空,完成赏析。(3分)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月夜》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恬静的春夜图。诗的开篇两句从视觉角度描写春初月夜之美。 首句一个“半”宇,用得精确传神,使画面明暗相间,错落有致。后两句运用倒叙手法 ____。末句“新透”二字________。(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7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问答题3分)
笔帽上的孔究竟有什么用?
最近,不少媒体发布了这样的消息:笔帽上有个“救命孔”,这个空气孔被列入了强制生产标准。不少网友对“救命”的说法持怀疑态度,认为笔帽上加孔的作用不过是平衡气压以防打不开盖而已。
吸入笔帽:确实存在的风险 异物吸入对儿童的生命健康确实有不小的威胁。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数据,仅2000年一年美国就有160名14岁或以下儿童死于异物吸入相关的呼吸道阻塞。CDC还特别指出,每一例因异物吸入窒息死亡的案例意味着同时
还发生了100多起抢救案例。2001年估计,全美有17537名14岁或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因窒息而接受了抢救。
学龄期的儿童经常要和笔打交道,出于转移压力、集中思维或是单纯觉得好玩等原因,不少孩子也会把笔帽放进嘴里,这些行为习惯构成了笔帽吸入的潜在风险。在上述的CDC统计数据中,导致窒息死亡的异物41%为食物,另外59%为非食物类异物。也在文献报道,在非食物类异物吸入中,笔帽占了3%-8%。可见,笔帽引发儿童窒息的风险是确实存在的。
哪些笔帽要有孔?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中的规定,书写笔、记号笔、修正笔和水彩笔的笔帽应符合下列3条规定中的至少一条:
①笔帽尺寸足够大(垂直进入直径为16毫米的量规时,不通过部分大于5毫米)。
②笔帽体上需要有一条连续的至少6.8平方毫米的空气通道。空气通道可以由笔夹等凸起的部分提供。 ③笔帽应在室温最大压力差1.33千帕下最小通气量为8升/分钟。
符合这一标准的合格笔帽上不一定都有孔,不过它们都需要通过增大尺寸或保证通气的方式来减少吸入窒息风险。
中国对于笔帽的安全性技术指标和试验方法采用的恰恰就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11540:1993《书写笔和记号笔上帽——安全要求》中的标准。
空气通道的用处有多大?
异物吸入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情,如果堵住了主要的气道,随之而来的窒息会迅速对机体产生伤害。窒息导致的缺氧只要持续四分钟以上,即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甚至死亡。
当笔帽误入呼吸道时,急救过程可能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笔帽具有若干特别棘手的特性:它们的尺寸和形状都与人的呼吸道特别“适配”,其材质往往坚硬缺乏弹性,而且表面十分光滑。这些特性使得笔帽可能会严丝合缝地卡住呼吸道,使救治措施难以顺利施行。不仅如此,X光检查也可能不能保证及时发现塑料材质的笔帽。由于这些因素的作用,实际取出笔帽解除阻塞所需的时间可能会远远超过最佳的抢救时限。
而如果笔帽上预留了能保证足够通气量的空气通道,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即使笔帽不能被很快取出,呼吸道也不至于被它完全堵塞。这样至少能免除性命之虞,为治疗赢得足够多的时间。
由此可见,在笔帽上设计空气通道对于防范儿童意外窒息确实有重要的作用。
(选 自果壳网2014.04.14有删节)
16.在“吸入笔帽,确实在存在风险”一节中,列举了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4岁或以下儿童吸入异物或
死于相关的呼吸道阻塞的数据,其作用是( )
A.比较相关数据,说明14岁以下儿童吸入食物类异物导致窒息死亡的比例较高。 B.运用相关数据,说明14岁以或以下儿童吸入非食物类异物导致死亡的比例较高。 C.运用相关数据,说明异物吸入对儿童生命健康的威胁不小。 D.比较相关数据,说明异物吸入对儿童生命健康的威胁不小。
17.准确的语言说明才能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 里”。文中画线句子删去加点的词而又不影响语义表达的一项是( ) A.笔帽上有个“救命孔”,这个空气孔被列入强制..生产标准。 B.导致窒息死亡的异物41%为食物,另外..59%为非食物类异物。
C.窒息导致的缺氧只要..持续四分钟以上,即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甚至死亡。 D.X光检查也可能..
不能保证及时发现塑料材质的笔帽。 18.九岁的明明在读三年级,要使用中性笔,他的妈妈总是担心孩子吸入笔帽,请你根据本文内容,给他的妈妈提出两点建议。(3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18分)
远行 周太舸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不想读书了。” “为啥?”
“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 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 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 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 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
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 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 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 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 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
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 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 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 父亲:“不,回家搭车。” 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 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 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 父亲:“没坏。”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2年24期)
19.故事开头父亲处于—个怎样的情景中(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这一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0父亲带着儿子去哪里卖猪崽?他们是怎样去的?途中歇息了几次,为什幺要去这里卖猪崽?(5分) 答: 21.故事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例瞬明他是这样的—个人。(4分 答: 22.你认为故事的结尾是一个适当的结尾吗?请联系故事的主题用自己的话简要解说。(3分
答:
23.故事开头听说儿子不去读书,父亲老树皮—样的手僵在空中,耳边投有响雷。试设想:父亲的手如果不是“柔”回来,儿子的耳边如果响起响雷,情节又可能会怎样发展?概要述 说你认为可能的情节发展,并用你自己的经验来解释你的答案。(3分)
答: 三、作文(50分)
24.从下列两题中任选—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50分) 【文题一】严厉的温柔 【文题二】:因为窗子,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外面的世界;因为镜子.我们能更准确地抹去脸上的污点;因为„„ 请你以“因为 ,我更 ”为题作文
要求:①选择文题二须把文题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不少于6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