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治概况
作者:郑莹
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6期
摘要:通过回顾近年来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状况,概述出本病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治则,提示中医疗法对本病治疗疗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前景,并提出目前中医治疗本病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综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手足中小关节,病情反复迁延,若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可导致骨质损害、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残疾,预后不良。RA逐步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该类患者长期遭受疼痛、残疾、治疗后不良反应及精神压力等,从而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1病因病机
RA属中医学\"痹证\"、\"骨痹\"、\"历节风\"、\"鹤膝风\"等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济生方·痹篇》谓\"皆体虚,腠理空虚、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指出痹症的发生不外乎虚实两端,虚为正气虚损,实则责之于风、寒、湿等。袁立霞等[2]认为RA的病因病机多由于正气的虚弱,致使机体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湿之邪乘虚侵袭,日久蕴而化热,湿热交阻,壅遏于骨节经脉,从而引发风湿热痹;或由于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加之膏脂蕴积,酿生湿热,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与湿热相搏,流注经络关节,气血不得流通而成风湿热痹。刘健等[3]认为,RA的根本病因是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营卫不足;脾虚湿盛,痰浊内生兼瘀血阻滞。陈光星等[4]认为正气亏虚加上外邪侵袭,痹阻经络关节导致了RA的发生。正虚主要包括肝肾不足、阴血亏虚和卫表气虚等方面,邪实包括风邪、寒邪、水湿、痰饮等。朱震[5]、王燕[6]等人认为RA发病病因以肾虚为先,肾虚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内因。适燕笙[7]根据传统\"六气皆能化火\"的理论,结合现代研究认为RA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精亏,营卫俱虚,复因六气化火,浊毒瘀热久留而成。 2辩证分型
曾祯[8]认为RA 的分型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脉象,具体可分为寒湿痹阻型、湿热痹阻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亏虚型。王永梅等[9]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急性期又分风寒湿痹型和湿热阻络型。薛盟举[10]总结多数医家经验,提出RA 的分型主要有寒湿阻络型、湿热阻经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亏虚型,此外,除上述常见证型外,还可见热毒内盛型、正虚邪恋型、脾胃虚损型、气血亏虚型、寒热错杂型等。陈光星等认为RA 表现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痰瘀互结、肝肾两虚和气阴两虚等5 种比较常见的证型。王艳玲等[11]对19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篇文献中出现的RA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再将完全相似的证型合并并进行统一,最后按照统计频率的高低顺序确定了12种常见证型,如肝肾亏虚、风湿热痹、湿热痹阻、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寒湿痹阻、风寒湿痹、瘀血痹阻、寒热错杂、脾肾阳虚等。 3中医治疗
对于RA 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观点各不相同,但总的治疗原则即扶正祛邪。不外内外二法治疗:①中医内治法,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中西医均无特效药物或方法治疗,因此临床上也暂无规范化治疗路径。王振亮[12]认为从肝论治RA疗效确切,值得推荐。龚艳等[13]根据《血证论·痹痛》中提到的:\"身体不仁,四肢疼痛,今名痛风,古曰痹证。虚人感受外风,客于脉分,则为血痹\",故从瘀论治RA 在临床上得到很好的疗效。刘健[14]从脾论治痹症,主张健脾益气、化湿通络法。王燕认为肾虚痹证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应多加重视益肾药物或益肾法对RA 的治疗作用。李广文[15]认为,应紧紧抓住\"久病多瘀\"、\"久病入络\"等特点,辨别寒热,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兼治的原则施治。清代《顾松园医镜》认为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引起,而且风寒湿痹可\"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痛\",提出\"通络活血、疏散郁滞剂中参与降火、清热、豁痰之品\"是其治疗大法。治疗宜重用清热、祛毒、化瘀药物,适燕笙拟方如下:黄芪30g,生蒲黄15 g,炒五灵脂15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黄30g,虎杖30g,青蒿30g,苍术10g,细辛3g,知母30g,蜈蚣2条。取得一定疗效。清代董西园在《医级·杂病》中论述痹之病因时明确指出:\"痹非三气,患在痰瘀\"。陈龙全等[16]认为痰瘀阻滞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病机转归,药用小活络丹加减,偏痰阻者以指迷茯苓丸加减。刘端勇[17]、王英[18]等选择虫类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良好效果。②中医外治法:目前中医外治法结合内治法在临床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也颇有特色,常用的外治法如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草药熏蒸、腹针疗法、灸法、穴位注射[19]等。郝桂锋[20]提出运用某些药物(如川芎嗪注射液、一枝蒿注射液、维生素C、维生素B6、甲钴胺等)穴位注射治疗颇有疗效。 4存在问题
最近几年中医治疗RA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其治疗中仍有些方面不令人满意,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①由于RA的病因病机尚不明确,故缺乏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先进的科学实验方法和严格研究设计下的基础研究。②对临床有效的方药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理论指导下的个人经验,而要把这些经验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研究,尤其应注意远期疗效的观察,使结论具有可比性、重复性和先进性,以利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③应注重综合治疗方法的研究,以提高RA的治疗效果,如饮食调节、功能锻炼、外治法等的联合运用。④经方治疗RA 是我国治疗RA 等难治性免疫性疾病的一大特色,但迄今为止,其作用环节和机理仍不明确,以致于严重影响经方的推广和进行国际性开发,这也是当前制约中医药治疗RA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姜林娣,季建林,王吉耀.生命质量在风湿病临床中的应用[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3):189~190.
[2]袁立霞,刘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浅析[J].陕西中医,2007,28(5):639. [3]刘健,韩明向,崔宜武,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附10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11):36-37.
[4]陈光星,陈纪藩,林昌松,等.《金匮要略》理论指导下类风湿关节炎诊治的实践与发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6):727-729.
[5]朱震,张世勤,汪悦,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素分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531-534.
[6]王燕,赵宏艳,鞠大宏,等.试论肾虚在痹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2009,15(12):892-895.
[7]适燕笙.试从瘀热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国临床医生,2000,28(6):41- 42. [8]曾祯.辩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6例[J].中医杂志,2010,51(2):193.
[9]王永梅,刘杰,柴会立,等.传统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4(2):10-12.
[10]薛盟举.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内治进展[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3(2):148. [11]王艳玲,邱侠,张剑勇.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型的文献研究[J].2010,30(7):711-712.
[12]王振亮.从肝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J].浙江中医药大学报,2008,32(5):622-624. [13]龚艳,沈洁.从瘀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28-29. [14]刘健.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1):1-4. [15]李广文.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6 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39. [16]陈龙全,陈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J].中医药学刊,2003,21(3):469- 472.
[17]刘端勇,曾鸿鹄,赵海梅,等.选择虫类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思路[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1227-122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8]王英,史博宏.中医辨证分型为主重用虫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6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0,42(7):46-47.
[19]史欣莹,顾一煌.外治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概况[J].黑龙江中医药,2010,2:39-40. [20]郝桂锋.穴位注射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作用探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2):124-126. 编辑/申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