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脉经》与《金匮要略方论》对比研究

2023-07-29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3年l2月第32卷第12期Bei OUlTIa[ofTraditionaI Chinese Medicine,December.2013.Vo1.3 《脉经》与《金匮要略方论》对比研究 王雨桐 张哲滔陈婷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北京100069) 基金项目:首都中医药与护理研究专项(11ZYH06) 通信作者:陈婷,E-mail:xinyi—lu@163.COITI 【摘要】晋・王叔和所撰《脉经》引前代医家著作,不仅对脉学影响颇深,对后世文献研究亦大有裨益。对《脉经》和《金匮要略 方论》的共有条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文字出入较大者50余条,分别从症状和方剂对其进行讨论,有《脉经》症状、方剂多于《金 匮要略方论》者,有《金匮要略方论》症状、方剂多于《脉经》者,同时也有文字出入较大者。王叔和在书中保留了大量古医书原文, 为现阶段研究经文提供了良好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脉经;对比研究;症状;方剂 晋・王叔和考核遗文,摭拾群论,采集前代医著 如《内经》《四时经》等内容,结合临床实际,撰成《脉 经》。其不仅对后世脉学有深远影响,更因为其广泛 摘取晋以前的著作,对后世研究经文大有裨益。其中 1.1《金匮》论述多于《脉经》 《脉经・平痉湿喝脉证第二》日:“病人喘,头痛, 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 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即愈。”而《金匮要略・痉湿 喝病脉证第二》亦云:“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 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 《脉经》中卷八与卷九,与现行的《金匮要略方论》有 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记载: 宋・王洙得之于馆阁,除其上卷之论伤寒者,而传其 中卷之论杂病,下卷之方药,并疗妇人者,即今之《金 匮要略》,盖王洙所得,实叔和所编张仲景之残本。今 考《脉经》卷八约75%的内容见于《金匮要略方 论》;《脉经》卷九约25%的内容见于《金匮要略方 论》,包含了《金匮要略方论》第2l~23篇的妇人病 篇内容,且不见于《金匮要略方论》的/J,JL杂病篇亦 附于本卷之末。由此可见,《脉经》与《金匮要略方论》 的联系十分紧密。 在头中寒湿,故鼻塞,纳药鼻中则愈。”《金匮》较《脉 经》多了“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l3个字。《金 匮玉函要略辑义》网日:“此湿淫于上,与湿从下受不 同也。湿邪感于太阳,与肺气相合,气郁于表,故身疼 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也。邪居于表,故脉 大,自能饮食者,腹中和而无病,当责病在头中寒湿。 寒湿者,以湿属阴故也。盖鼻为肺窍,肺气受湿则鼻 塞,故当纳药鼻中,搐去黄水,俾肺气通调,大气一 转,肌腠开而湿痹解矣。”由此可见,《金匮》对于症状 的描述更为详细准确,揭示了“湿邪感于太阳,与肺 气相合,气郁于表”的病因病机,为临床诊疗提供了 更为完备的指导。 笔者对《脉经》 ](光绪癸巳景苏园复宋本)与《金 匮要略方论》圜(明赵开美刻本,以下简称《金匮》)共 有条文进行比较研究。基于小曾户洋统计《脉经》中 引用《金匮》条文共计310条,其中文字基本相同者 92条,文字略有出入但不影响文意者168条,文字 出入较大者5O条,综合崔锡章、张再良、梁永宣等学 者的研究,笔者对文字及含义出入较大的条文分别 从“症状”和“方剂”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现概括如下。 1症状 1.2《脉经》论述多于《金匮》 《脉经・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日:“疟但见热 者,温疟也。其脉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朝 发暮解,暮发朝解,名日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而《金匮要略・卷上・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亦云:“温疟 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 桂枝汤主之。”《脉经》较《金匮》对病症的描述多了 “朝发暮解,暮发朝解”8个字,指明了温疟的发病规 症状指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 态,包括患者自身的各种异常感觉与医者的感觉器 官所直接感知的各种异常机体外部表现。对比《脉 经》与《金匮》关于症状的论述,有3种情况。 律。考《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六》 有 “朝发暮解,暮发朝解,名温疟”11个字,可以判断此 2013年l2月第32卷第12期Bei 应在仲景原文中有显示,疑为后人传抄而致脱误。 1.3《脉经》与《金匮》文义出入 《脉经・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云:“师日:寸 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 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 盛,结寒微动.,紧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而 《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亦云:“师 日: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 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 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l31日:“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 紧为寒,水寒之气结于关元。当其少壮之时,阳气正 旺,虽有结寒,亦为不觉。及至阳衰之后,营卫亦虚, 其阳则损,其阴则盛,关元结寒乘其阳虚而动,肾中 阳气不能以胜阴寒,寒气上冲,咽喉闭塞,胁下亦相 引而急痛也。”可以看出《脉经》和《金匮》虽然文字不 同,但表达之意均为“结在关元”的寒气。《脉经》一文 言“紧气”,以“紧”代“寒”可,因“紧为寒”;《金匮》一 文言“肾气”,所谓肾气是指肾精化生之气,指肾脏的 功能活动,如生长、发育及性功能的活动。“肾气”并 无寒气之意,因此《金匮》中的“肾”字疑为“紧”字之 误。 2方剂 方剂是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组方原则, 选择适宜药物组合而成的药方和制剂。《汉书-艺文 志》圈言:“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 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 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对比《脉经》与《金匮》关于 方剂的论述,有3种情况。 2.1《金匮》有方而《脉经》无方 《脉经・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日:“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 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 子则亡血。”而《金匮要略・卷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二》亦云:“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 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日革。妇人 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脉经・平呕吐哕下利 脉证第十四》日:“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先温其 里,乃攻其表。”此条经文亦见于《金匮要略・卷中・呕 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云:“下利,腹胀满,身体 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 桂枝汤。” 这种情况于《脉经》和《金匮》中极为常见。据马 ournal…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 ̄Decemberj 291 3.yol_. ̄No.1 2 继兴I61先生考证,《脉经》原书的编次在北宋・林忆等 校订时已经过了很大的调整改易。在原本中不仅载 人了《伤寒杂病论》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条文,而且也 收录了原书的处方。但是这些处方在北宋修订此书 之前即1600年校订刊行了《伤寒论》及《金匮要略》, 因而在校定《脉经》时删去了书中的全部处方。 2.2《脉经》对方剂描述多于《金匮》 《脉经・平痉湿喝脉证第二》日:“湿家身烦疼,可 与麻黄汤加术四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而《金匮要略・卷上・痉湿喝病脉证第二》亦云:“湿 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 火攻之。”考“麻黄加术汤”,其中自术的用量确为四 两,此或是叔和强调白术的用量,抑或《金匮》在流传 过程中后人传抄而导致缺失。《脉经》对方剂描述多 于《金匮》者较为少见。 2.3《脉经》与《金匮》方名有出入 《脉经・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 三》日:“妇人产后七八13,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 露不尽,不大便四五日,趺阳脉微实,再倍其人发热, 13晡所烦躁者,不能食,谵语,利之则愈,宜承气汤。 以热在里,结在膀胱也。”而《金匮要略・卷下・妇人产 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亦云:“产后七八日,无太阳 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燥发热,切脉 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 夜即越,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考 《中医大辞典》 “承气汤”有五,即大承气汤、小承气 汤、调胃承气汤、桃仁(核)承气汤、增液承气汤。《脉 经》只言“承气”,而《金匮》则明确指明为“大承气”。 《脉经・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日:“阳 毒为病,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 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文,喉咽痛, 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有伤寒一、二日 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升麻汤主之。” 而《金匮要略・卷上-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日:“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不仅《脉 经》对于阳毒症状的论述内容远远多于《金匮》,而且 两者所用方剂亦有差异。《脉经》言“升麻汤”而《金 匮》则言“升麻鳖甲汤”。考《中医方剂大辞典》『81‘‘升麻 汤”主治中涉及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者有三: 一为《肘后方》卷二,组成为雄黄、甘草、升麻、当归、 椒桂;二为01-台秘要》卷一引《古今录验》,组成为升 麻、当归、蜀椒、雄黄、栀子、桂心、鳖甲;三为《圣济总 Q 生 2 笠 互鲞 ~12 ̄J Beijing Journal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ember,220 13. !. 2, .12 录》卷二十七,组成为升麻、雄黄、当归、桂、甘草、鳖 甲。从组成上可以看出,后两方均有鳖甲,较为特殊 的即为《肘后方》中的升麻汤。从时间上分析《古今录 验》及《圣济总录》均为隋唐之后的医书。《脉经》自序 “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料。通过《脉经》与《金匮要略方论》的比较,可知二者 在版本学方面各有优劣之处,当互为参见。古书在流 传及转引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误、脱、衍、倒等 现象,而医学作为性命之学,医书不可有毫厘之失。 阅读古医书应采用校读之法,发现异文,纠正缪误, 才可真正掌握经文之本义,领悟经典之精髓,更好地 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f11] 晋・王叔和.脉经[M】.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 [2 汉・2】张机.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56. 中所言葛某,系指三国时期葛玄,号日葛仙公,葛洪 从祖191。《肘后方》亦晚出于《脉经》。又考“升麻鳖甲 汤”出自《金匮》,专治阳毒。从上可知《脉经》“升麻 汤”乃“升麻鳖甲汤”之误。 论述阴毒时,《金匮》采用“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 方”。考《绛雪园古方选注》阴毒去椒、黄者,太阴主 内,不能透表,恐反助疠毒也I ol。而《脉经》治疗阴毒 却选择“甘草汤”。考《中医方剂大辞典》“甘草汤”主 治阴毒有二;一为《伤寒总病论》卷三,组成为甘草、 鳖甲、升麻、当归、桂枝、蜀椒、雄黄;二为《肘后方》卷 二,组成为甘草,升麻,当归,椒,鳖甲。从上可见,《脉 经》中并未去椒,雄黄两味药,系或传抄致误。 《脉经・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日:“病腹满,发 热数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三物汤主之。” 【3] 日・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1:54,309. [4]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0:200. [55] 汉・班固.汉书【M】. E京:中华书局,1962:1778. 【6] 马继兴.中医文献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14. [7】 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465,1027. 此条经文亦见于《金匮要略-卷上・腹满寒疝宿食病 脉证治第十》云:“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 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考“厚朴三物汤”与“厚朴七 物汤”俱出于《金匮》。“厚朴三物汤”组成为厚朴、大 黄、枳实,功能行气通便,治腹满痛而大便秘结。“厚 朴七物汤”组成为厚朴、大黄、枳实,甘草、大枣、桂 枝、生姜,功能解表攻里,行气除满,治病腹满,发热 【8] 彭怀仁等.中医方剂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9J 陈婷.《脉经》所引医家考证[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 (1O):2586—2587 [10】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3:70. 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者。从上可知,《脉经》“厚 朴三物汤”乃“厚朴七物汤”之误。 3小结 作者简介:王雨桐,女,20岁,本科在读。研究方 向: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古籍整理。 《脉经》中保留了《金匮要略方论》的大部分条 文,从时间上其早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而且早 于林亿等整理校勘近800年;从内容上其完整性和 准确性也是后世其他古籍无法比拟的。因此《脉经》 为研究《金匮要略方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材 陈婷,女,41岁,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 古籍整理与数字化。 (收稿日期:2013—03—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