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招收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
一、人文学院
(一)民俗学
本硕士点是2003年设立的,2004年开始招生。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教学质量好,其中高级职称33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1篇,出版专著13部,参编教材14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论著10项,三等奖数10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7项。该硕士点以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见长。现有2个招生方向:民俗文化学、中国特有民族民俗。
(二)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两个研究方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本硕士点目前有高级职称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省级专家1人。近五年发表学术专著7部,参编教材11部、译著9部,学术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级项目4项,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实力。该硕士点配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订有本专业国内外学术期刊几十种,具备较好的设施和条件。
(三)中国古典文献学
本硕士点是2005年设立的,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高级职称教师33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1篇,出版专著13部,参编教材14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论著10项,三等奖数10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6项。该硕士点以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见长。
现有2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西北文献研究、藏族古典文献研究。
(四)中国古代文学
本硕士点是2000年设立的,现已招生5届,共31人。培养的硕士生大都在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有的已考取了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5人,讲师11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201篇,出版专著13部,参编教材14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成果二等奖10项,三等奖数10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6项。该硕士点现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明清文学、近代文学、古代文论。
(五)专门史
专门史硕士点所在的一级学科历史学为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有两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即西北区域史和中国民族史。本学科现拥有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人。学科队伍整齐,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并获多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2008年招生方向为中国民族史。
(六)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硕士点所在的一级学科历史学为省级重点学科,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师资队伍中有高级职称教师1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省级专家1人。具有较强的科研和教学实力,一些学术成果在省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多年来,已培养了数十名
硕士生,大都在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有的已考取博士研究生。该硕士点配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订有本专业国内外学术期刊几十种,具备较好的设施和条件。2008年招生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
二、法商学院
(一)中国哲学
本硕士点于2003年设立,2004年开始招生,毕业生12人。本硕士点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较强,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12项,校级科研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许多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996年获青海省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委首届社会科学成果评奖1项;2000年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青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二届“入选作品奖”1项。已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公共管理、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与哲学3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
(二)区域经济学
本硕士点于2005年设立,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0人。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10多部,获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承担教育部课题2项、省社科规划课题3项,横向课题5项,该硕士点在从事经济学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上,有自己的方法与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该硕士点于2005年设立,整体师资力量较强,结构合理,有高级职称教师13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近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4部,参编教材2部。学术论文曾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承担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9项。
(四)思想政治教育
本硕士点于2005年设立,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8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3部,出版教材3部。获得省部级奖10项,承担省级科研项目10项。该硕士点所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并以青海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为实体依托,着重研究和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现有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师教育学院
(一)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硕士点是2000年设立的,现已招收五届共48人。本硕士点师资(学术)队伍整体力量较强,已形成梯队。几年来,共申请到国家级课题11项,省级课题67项,校级课题7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篇文章获省级及其以上奖励。
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学原理、民族教育管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程与教学论
本硕士点设立于2005年,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8名;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9人。近几年来,先后在《教育研究》、《新华文摘》、《教育科学》、《中国藏学》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获各种科研和教学奖励近10项。本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心理学、比较教学论、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人类学、教学研究方法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题、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以及专题研究等。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本硕士点设立于2005年,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已形成梯队。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8名。目前,学术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6人。几年来,共申请到国家级课题5项,省级课题10项,校级课题5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10项。该专业在民族教育和跨文化心理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四、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基础数学
该硕士点是1995年批准的青海师范大学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已招9届研究生,已毕业37人,全部在高校任教,2人获得博士学位。该硕士点现有教授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人;各学科方向有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
主要研究方向有图论、半群、概率统计、代数组合与密码学、理论计算机。
在图论方向研究领域涉及代数图论与组合优化,已有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且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积累了相当经验的师资队伍。主要学术带头人刘儒英教授长期从事该方向的教学和研究,独立完成和主持完成了《图的着色与图的谱》、《图的色等价与色唯一》、《图的色性与多项式》、《图的色多项式理论》、《图的多项式理论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且有三项获省部级奖励。在《科学通报》、《Discrete Math》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被《SCI》和《EI》收录多篇。这些成果的核心是首先提出了图的“伴随多项式”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是解决色唯一的两种模式之一,现在,这一理论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近五年来图论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部级项目四项,被SCI收录的文章十余篇。
理论计算机主要研究方向为随机网络的可靠性研究、图和超图多项式研究及化学分子图及其应用研究。先后参加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两项省部级项目,现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图的着色和色多项式》,批准号:10461009,资助金额:18万。发表论文20多篇, 其中已有9篇被SCI收录。
该硕士点所依托的数学系有一个计算机实验室,一个多媒体教室。本学科中文藏书量2.4万册,外文藏书量1.3万册,本学科中文期刊49种
五、物理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
该硕士点于2003年设立,硕士点所依托的物理系现有教职工45人,专任教师3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3人,讲师11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校级骨干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省级专家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11人。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省、部委和自选科研项目23项。出版教材、专著6部,发表论文160篇,获国家、省部级奖励12项。2004 年度“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该硕士点现有研究方向4个:藏文信息处理、电子信息技术、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技术。
1、藏文信息处理技术
藏文信息处理在当代语言文字计算机技术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藏文字语言信息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受到我国及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印度和国内许多专家的关注和潜心研究。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从事藏文信息处理的研究已有30多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操作系统(86年),主持、参与了藏文信息的一项国际标准和六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2002年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方法获得青海科技二等奖,2000年获得香港政府颁发的紫荆花科技成果奖,2004年“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现正在进行藏文平台、藏英汉电子字典、网络安全检测等国家项目。
2、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
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现代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现代物理学的最新理论和方法,采用高级语言描述,具有系统级仿真设计和综合测试优化能力。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重要的应用和研究方向,是当今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学科中的热点和发展前景甚
为广阔的学科领域。多年来,我系教师在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40余篇的学术论文,出版了《电子技术仿真实验教程》等六部高校教材和著作。EDA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的一些成果在相关研究项目中业已得到实际的应用。
3、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技术
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技术依据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应用现代信号采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两种主要信号(语音和图像)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或提取隐藏、被噪声淹没的重要信息;或使信息易于存储和传输;或使信息传输的性能得以改善;或使信息易于观测;或使受损的信息得以恢复;或使信息在传输和交换中的保密性得以保证等。在学科上具有前沿性和交叉性;在应用上具有广泛性;对特种人群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广泛地应用于通信、人机交流、智能控制、模式识别、刑侦司法、交通自控、无人驾驶、雷达、声纳、地震、生物制药、医学检验、遥感遥测、地质勘探以及民用的各个方面。我系以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为依托,经二十余年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形成了一支中青年学术梯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努力开展科学研究,在该领域公开发表论文6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实际。
六、化学系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硕士点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技部、教育部、省科技厅等二十多项研究课题。近3年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源刊上发表60余篇;获得青海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资料室可提供美
国化学文摘及无机化学各研究领域的主要期刊。该学位点建立了设备先进的化学合成、材料制备、分析测试等专业实验室,拥有价值800多万元的各类实验设备,能够满足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无机化学硕士点现有6个研究方向:
1.无机材料化学 主要进行纳米材料、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功能磁性材料、光电晶体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非线性光学材料制备、性能与应用研究。
2. 应用稀土化学 主要进行稀土合金功能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质和应用、非水体系电化学等应用研究。
3. 生物无机化学 主要进行植物钙调素与金属离子的结合反应、蛋白质与金属离子的结合反应、药物分子和有机染料分子与蛋白质的结合反应等研究;金属离子、配合物分别与蛋白质、核酸、细胞的作用及其机理和应用的研究;环境生物化学;藏药生物活性与毒性研究。
4. 高分子无机复合材料:主要进行耐热性功能高分子新材料、新单体、新型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包括功能高分子在无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浮选中应用、吸水性高分子与无机化肥复合型吸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功能性高分子与无机耐热材料复合研究以及复合材料在高耐热性材料中的应用等研究。
5.超分子化学 主要进行新型主客体识别体系的分子设计与制备,新拓扑结构的超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生命相关的超分子化学现象的研究,功能性纳米配位结构的分子构筑等材料的应用研究。
6.物理无机化学:主要进行理论无机化学、无机化合物的反应、制备、结构性能以及环境污染化学等方面的化学计量学研究。
七、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一)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
该学科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0人,教师中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4人,是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另外,还聘请了张国伟院士为兼职教授。该学科在研究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强烈隆升,环境演变及其对东亚自然环境和全球变化的影响,黄土地层与古气候变化,黄河、长江水系形成演化,西部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近年来,承担国家“973”工程子项目1项,国家科委及地方项目多项,获省级奖励5项。在核心刊物和有关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目前,该学科主要研究亚洲中部干旱区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地理信息系统、西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
(二)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本专业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0人,教师中博士3 人,在读博士2 人,是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教学与科研队伍。本研究方向从20世纪90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始了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研究和传播工作,是省内最早也是目前唯一的GIS应用研究学术团体,并且和美国、英国、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先后完成了龙羊峡库区环境动态变化研究,青海沙漠的动态变化研究、柴达木盆地的绿洲变化研究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今后将根据青藏高原面积广大、地貌复杂的特点,应用遥感和信息技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的动态规律,为青藏高原灾害预防、生态修复等提供科学依据。主
要研究方向有:
(1)专题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
(2)数字国土与信息系统应用
(3)遥感信息技术与环境要素的动态变化应用研究
(三)植物学
本硕士点于2000年获批,目前已招收60名学生,毕业26人, 2人考取博士。本硕士点现有高级职称教师20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在读博士3人,获硕士学位的教师12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本硕士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1、动植物对高山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2、中藏药和保健食(药)品的开发研究;3、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研究。招收研究生的方向有植物资源学、植物微生物学、植物生物化学、动植物协同进化、植物生物技术。本硕士点承担国家科技部项目3项,国家农业部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项目2项,国家检验检疫总局项目1项,青海省级项目6项。近3年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2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级成果6项。
(四)生态学
本硕士点于2005年获批。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8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在读博士3人,获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本硕士点研究特色是:(1)高原植物在低温、低气压和强紫外辐射条件下的光合作用物质代谢、酶活性等生理生化特征以及适应机
制;(2)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贡献与响应;(3)特殊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群落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研究,探讨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形成和保护机制;(4)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目前,招收研究生的方向有动物生理生态学、动物生态和保护、生态遗传学。本硕士点所依托的生地学院目前承担国家级、部级、省级项目10多项,新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环境与资源”实验室,2005年一年内获得来自国家、省级资助款项以及日元货款共计1800多万元。近3年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2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级成果6项。
八、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训练学
本硕士点是青海省唯一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硕士点。2007年开始招生。体育教育训练学是体育学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原理、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与体育教学训练相关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注重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的青藏地区民族民俗体育等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依托一批国家、省部级项目,与时俱进地进行现代体育教学、训练的基础理论与发展问题的研究,着力探索其本质和规律。本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7人。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7项。
九、民族师范学院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该硕士点是200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该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7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125篇,其中核心刊物上发表52篇,出版专著14部、教材15部。获得青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其他省部级优秀成果奖8项。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7项。资料室可提供《甘珠尔》、《丹珠尔》、《宗喀巴三师徒全集》、《止贡噶举文集》、《噶当派文集》等珍贵的藏文典籍资料800余部。该硕士点以鲜明的民族特色见长。现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藏族文学研究、藏族语言文字研究、藏族文艺学研究。
十、外语系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学论)
本学科具有跨教育学和语言学的性质,主要研究外语(英语)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它的各个实践层面,涉及中小学英语教学或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与原则、课程与教材、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语言测试、教师专业发展等。该学科的导师毕业于美国美宾州加利福尼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曾在南开大学外文系,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英语系、英国剑桥大学英语系进修学习,对美国文化和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熟悉英、美国家大学语言文学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和教学体系。2003年以来,西安外语国语大学聘请为硕士生论文导师,指导研究生12人。在国内外发表过文学方面的论文数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