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中国古代玉文化

2024-08-21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4月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Adult Education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Apr.,2006 第24卷第2期 Vo1.24 No.2 浅析中国古代玉文化 林日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9) 【摘 要】 《说文解字・玉部》字共有124个,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具有 重要地位。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原始先民便对玉有了粗浅的认识,到商周时代便产生了祭玉、礼玉文 化,儒家借此创造出了用玉理论等等。本文主要就玉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描述和初步分析。 【关键词】《说文解字》;玉文化;世俗化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444(2006)02一O012—03 《说文解字》共收篆字9353个,其中“玉”部字 有124个,约占总字数的1.3 ,是收字最多的部 类之一。如此大量与玉相关的字的形成和传播表 明,“玉”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段玉 裁对“玉部”字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注解和简单的 总结: 按自球以下皆玉名也。瓒者,用玉之 等级也;瑛,玉光也。王晏以下五文记玉之 天然集合体,半透明,有温润晶莹的质感,化学成 分为含水钙镁硅酸盐,通常的莫氏硬度为4—6.5。 考古发掘证明,我们的祖先很早便对玉有了认识, 玉器生产也有悠久的历史。中国迄今最早的玉器 产生于距今700O一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到 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器开始普遍出现,在辽河 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人类文明遗址中大量 出土的玉产品便是明证,同时还形成了每一区域 内比较繁荣的玉器中心。据《越绝书・外传・记宝 剑》记载:“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 为宫室,死而龙臧,……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 恶与美也,璧至瑞皆言玉之成瑞器也, 嫩、珩、缺至隅皆以玉为饰也,眦至瑕皆 言玉色也,琢、硐、理三文治玉也,珍、玩 二文言爱玉也。玲以下六文,玉声也。踽 至玖,石之次玉者也。讴至蜡,石之似玉 者也。琨、珉、瑶,石之美者也。王勺至四皆 珠类也。玲鳖二文送死玉也。望,异类而 同玉色也。重,谓能用玉之巫也。 伐树木为宫室凿地。”有学者称这一阶段为中国的 “玉器时代”,“玉器时代在中国正好代表了从石器 到铜器的转变,亦即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城市社会 的转变阶段”。 由早期的石器时代过渡到“玉器时代”,是先 民把“玉”这种有特殊物理性质的“石”的地位突出 提高的结果,其着眼点在于玉与普通石头的工具 性差异。 这是段氏对“玉部”字的总体认识和区别分 类,兼及了玉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其中。他也 粗浅的论及了玉、石之间的关联和二者包含的文 化符号意义。“玉部”字及段氏的注解,在一定程度 上表明了玉以及玉衍生出来的文化在中国社会发 展和文明演进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 玉是自然界里的一种特殊美石。现代矿物学 定义:玉是指由透闪石的极细微颗粒结晶而成的 自商代开始,玉器的使用在奴隶主贵族中相 当广泛,玉石工艺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据《逸 周书・世俘》记载:“凡武王俘商旧宝玉万四千,佩 玉亿有八万。”可见,玉器在商纣王时不仅用作华 丽的装饰,而且还用作举行祈祷祭祀仪式时的礼 [收稿日期32005—12一O4 [作者简介]林日波(1979一 ),男,山东烟台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1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器。 是传承的,其中必然有周代礼制的再现,我们不能 我们知道,殷商时代,、巫觋在社会生活中扮 完全否定它对学术研究的价值。此外,我们还可以 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崇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 从另一部先秦典籍——《诗经》中找寻到当时礼玉 位。商代第一个王——商汤就是一个大巫,为了保 制度的一些碎片。如《大雅・云汉》云:“天将丧乱, 证农业丰收,仓廪殷实,亲自“斋戒剪发断爪,以己 饥馑荐臻。靡神不举,靡爱斯性,圭璧既卒,宁莫我 为牲,祷于桑林”祈神降雨,凭借对天地鬼神的迷 听?”《秦风・终南》云:“佩玉将将,寿考不忘。” 信来巩固统治。巫觋在占天卜地,交通鬼神的过程 从以上《周礼》、《礼记》的引文中,我们可以发 中所用的器物就有刻饰着灵禽异兽的玉器。玉被 现,不同规格、造型各异的玉器开始成为天子、诸 视为神物之后,其祭祀鬼神的神秘功能得到加强。 侯、卿大夫、士的身份证明和代表,而它们所具有 正如人类学家父雷泽所说:“如果说一般的石头因 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准则渐渐固化在玉器之中,后 其具有重量和坚硬等共性被认为具有一般的巫术 来的儒家对这一时期玉文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效力,那么特殊的石头则以其具有特殊的形状或 他们“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 颜色等特性而被认为具有特殊的巫术效力。”具体 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 地说,玉琮便具有这种功能。根据出土的实物来 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孔子声称“君子比德 看,玉琮的形状是外方内圆,从中贯通的,它们的 于玉”,具有崇高人格和精神信仰的君子与被赋予 表面常常饰有动物面纹或鸟纹。张光直指出,专从 人文内涵的玉从此息息相关。据《礼记・聘义》记 形状上看,可以说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 载: 天地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而巫是使矩的专家,能画 子贡问于孔子:‘敢问君子贵玉而贱 方圆,进而掌握天地。 石昏者,何也?为玉之寡而霜.之多与?’孔子 西周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日新月异,人 日:‘非为石昏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 们开始摆脱天命鬼神观念的束缚,把注意力转向 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 了人间事务,肯定了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价值,这 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 一点与殷人形成了鲜明对照。司马迁在总结三代 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 文明的发展变化时指出:“夏之政,忠;忠之弊,小 长,其终诎然,乐业;瑕不掩瑜,瑜不掩 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弊,小人以鬼,故周 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 人承之以文。”周公制礼作乐,更是建立起一套健 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 全的宗法等级制度和完备的伦理道德规范。顾颉 也;天下若不贵者,道也。 刚则以“德治主义”概括这一文化时期。此时觉悟 这里,孔子把“玉德”归纳为十一项,与他极力倡导 了的人性力量在滋长,玉器不再纯粹用于神秘的 的仁义道德密不可分。“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在 天地鬼神祭祀,开始与礼乐制度结合,以礼用玉, 当时及后世普遍存在,《管子・水池》中有“九德” 以玉节礼,逐渐使玉的使用和宗法、伦理、道德融 之说: 合到了一起。 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 据《周礼・春宫・大宗伯》记载: 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 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 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 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 璧,男执蒲璧。 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博 上下尊卑,等级区分,执玉以明,佩玉以显。《礼记 微远,纯而不杀,辞也。 ・玉藻》又记载: “比德于玉”即把君子的道德操守与玉的物理 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 属性相互比附,最终发展出玉器人格化的理论。儒 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綦纯组绶, 家揭柒的“玉德”说始终处在变化中,发展到东汉, 世子佩瑜玉而紊组绶,士佩王砉坟而缰组 许慎又斟酌取舍,提出新的“五德”说,即“润泽以 绶。 温,仁之方也;觚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 虽然有学者认为《周礼》是战国时人托名周公 声舒扬,抟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不折,勇之方 设计的社会政治蓝图,但是历史是“层累”的,文明 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这些都充分“体现了 ・1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儒学中的‘比附——象征’思维规律”。 能得到了突出,彻底代替了早期的祭祀和宗教功 能。工匠的眼光多投向生机勃勃的世间景物,姿彩 各异的玉器展露了作者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想,洋 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明清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 的简单发展,玉器逐渐成为普通商品,更加趋向世 俗化、装饰化,玉匠们则努力追求精雕细琢的艺术 风格,达到了中国古代玉器制作艺术的顶峰。 经历了新石器时代早期至今的七八千年的发 展过程,玉器以各种方式融人人们的生活,独树一 玉器文化发展到东汉产生了一大转折。从出 土的这一时期的各种玉器考察,玉器的在祭礼方 面的功能逐渐丧失,“玉符”观念强化,玉开始了通 俗化的革命。汉代玉器的代表性特征是它们的形 制和花纹。总之,“在中国玉器史上,汉代结束了殷 周以来的传统。这是一个过渡的时代”。 产生于周代并经过后世儒家比附的礼玉制 度、佩玉理论从兴盛逐步走向衰微的同时,由于佛 教和道教的兴起,玉文化被赋予了世俗宗教的内 帜的玉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文明的不可或缺的 一容,尤其是土生土长的道教,突破传统,实现了玉 的功能角色的转换。道教的用玉方式主要有三种, 即服玉、丧葬陪玉以及法式用玉,特点鲜明,主要 环,“对于玉器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 色之一”。现代社会,玉依然蕴涵着宁碎勿折、温润 谦和等等积极的人文精神,继续激励着中华民族 是借此达到羽化成仙,长生不死的目的。 道家典籍记载服玉之法日:“玉可以乌米酒及 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饴,亦可饵以 为丸,亦可烧以为粉”,“宜十日辄一服”,服后“散 对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的锲而不舍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E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8. 发洗沐,寒水迎风而行”。丧葬陪玉更多地渊源于 传统的玉石崇拜和信仰。《周礼・春宫・典瑞》有 “疏璧、琮以敛尸”的记载,晋朝道人葛洪进一步宣 扬“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的迷信。考古学 [2]李步嘉.越绝书校释E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 社,1992. [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EM].北京:三联书店, 1999. 者在中山靖王刘胜夫妇的墓葬中发现了两套完整 的“九窍”玉器,可以称为古人以玉护尸的典型代 表。“汉代以后,道教中便用玉圭作为法物,制造了 有道教意义的图文玉圭。”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道 教用玉方式是荒诞的,但其文化内涵不应被抹煞, 它是中国玉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东汉道教 E43黄怀信,张懋钵,田旭乐.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E53李日方等.太平御览.EM.北京:中华书局,1960. E63(英)弗雷泽.金枝E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 社,1987. E73司马迁.史记EM].北京:中华书局,1959. E8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E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能够普遍流行,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鼓吹的 一[9]刘素琴.《儒释道与玉文化》[J].中国历史博物馆 馆刊,1994,(1). 些教理符合凡夫俗子的务实重生的社会性格, 如此一来“中国传统的玉信仰、玉崇拜一旦被吸附 道教思想之中而加以宗教的解释,它也就成为道 教‘假道贵生’的思想信仰和养生方式的一部分”。 顾森先生曾撰文指出,玉的被发现和被认识, ElO]戴望.管子校注E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6. [11]臧克和.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EM].南宁:广西 教育出版社,1996. [123夏鼐,汉代的玉器一汉代玉器中传统的延续和 变化EJ].考古学报.1983,(2). [13]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E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从原始社会到秦汉走完了一个全过程。原始社会 是祭玉、葬玉的流行期,商和西周是礼玉的流行 期,春秋战国是饰玉的流行期,秦汉是用玉泛滥的 El4]顾森.物性・灵性・品性・情性——中国石文 化的认识演进EJ].文艺研究,1994,(3). [15](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EM].北京:科学 出版社,1976. 时期。玉这种材料的内含使玉器不管是象形或非 象形,都带有一种抽象性,而玉的灵性、品性和物 性,在中国历史中或隐或显地存在了几千年,一起 构成了对玉的审美的基本概念。 唐宋以降,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普遍出 现,审美趣味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玉器的赏玩功 [责任编辑:易 剑]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