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文学及文化课程群建构与实践探讨——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胡银锋1 岑园园2
(1.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530222; 2.广州诃林书院,广东 广州 510180)
摘 要:东盟文学及文化课程群是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具有特色的系列课程,在“外向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群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东盟国家的文化概况、品评东盟国家文学特色、习得东盟国家语言,以达到拓展东南亚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与工作能力、满足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下“面向东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为目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东盟文学及文化;课程群;建构与实践 前言
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自2012级本科以来开设《东盟概况》课程,自2013级本科开设《东南亚文学》课程,东南亚小语种语言课程从2015级本科开始由任选课变为必修课程。以上相关课程的探索已达到五至八年,正逐渐形成文学院专业特色系列课程,在“外向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授课教师已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资料和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实现了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在此,笔者将从课程群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课程群内课程的分类、课程群梯度设置及实践活动理念和面临的难度与困境四个方面来探讨。
一、建构东盟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重要性及意义广西与东南亚一衣带水,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镇,广西作为对接东南亚的“桥头堡”,需要更多东南亚人才,也有责任、有义务提供更多东南亚人才。作为地处广西的高校,广西外国语学院在培养符合需求的“面向东南亚”人才方面,面临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近年来抓住这一机遇、迎接这一挑战,不断探索、改革与实践。
教育是对人的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社会日新月异,各大院校都在如火如荼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更适合社会的人才。目前在高等教育的改革过程中,不管是致力于理论建构还是倡导实践、创新、应用,都立足于人之主体性,在多元的社会中,教育改革也需要具备多元的思维。对人文课程而言,课程改革面临如何将理论教学与应用实践进行对接的挑战。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的东盟文学及文化课程群就是为培养“面向东南亚”人才而开设的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在课程群的建构与实践中,秉持多元的思路,将理论教学这一“第一课堂”与实践应用这一“第二课堂”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在立体、多元的语境中与东南亚语言、文学及文化进行互视和对话,达成我国文化与东南亚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对话与共生,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将来的跨文化交际与工作能力做足储备。
二、课程群内课程分类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及“一带一路”对人才的需要,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设置的东盟文学及文化课程群已经形成初步完善的体系,这个体系下包含以下四个类别课程:第一类是东盟国家文化课程,第二类是东南亚文学课程,第三类是东南亚语言课程,第四类是相关进阶专题课程。
东盟国家文化课程主要有《东盟概况》。《东盟概况》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限选课程,于大二下学期开设。共1个学分,总学时24课时,其中理论课18课时,实践课6课时。该课程理论部分主要传授东盟国家的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经济等方面知识,加强学生对东盟国家各方面的了解,有利
52
www.sjgzzs.cn
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该课程的实践部分主要是熟悉各国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理解和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各国的奇风异俗,掌握与东盟人民打交道的技能。
《东南亚文学》是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文学类专业限选课,于大三下学期开设,共2个学分,总学时32课时,其中理论课18课时,实践课14课时。这门文学类限选课程理论部分主要介绍泰国、泰国、缅甸等11个东南亚国家的文学概况,让学生对东南亚各国的文学史的大概脉络有所了解,并熟悉代表性作家及经典作品,进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代表性作家及经典作品进行分析、评论甚至改编创新的能力。这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东南亚文学视野,另一方面为学生深入了解东南亚文化及从事与东南亚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东南亚语言课程包括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等相关的小语种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语音类和交际口语类,具体有《基础泰语》《交际泰语口语》《基础越南语》《交际越南语》等课程,学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选修,一共需要修4个学分。这些课程主要涉及基本语言知识及发音技巧的掌握、语言的运用、人际交往实践等方面,课程种类设置相对丰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这些课程极具应用性,培养了学生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今后能面向东盟国家进行的更顺畅、有效的交流提供了语言和交际能力上的支持。
第四类东盟文学及文化进阶专题课包括小说、散文专题,戏剧专题,电影专题等,比如《越南电影专题》。这类课程目前还处在试探性阶段,开设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东盟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深度,以选修课的形式为有余力、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灵活性比较大。
三、课程梯度设置及课程实践活动理念
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在以上四类课程在开设上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力求做到先吸引学生对东盟国家及其文化的兴趣,再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挖掘自己感兴趣的东盟国家语言、文学和文化,进而继续深入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大二年级先通过《东盟概况》这门课程对东盟国家有总体的了解,接着到大三年级再进行《东南亚文学》的学习,系统了解东南亚国家的文学发展历史及现状,同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东南亚语言课程,如《基础泰语》等,最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取相关进阶课程进行专题性的深入探讨学习。这四类课程的梯度安排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形成了良性循环,每个学生对东盟文化、文学、语言都有相应的了解,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专长来拓展了相关知识和语言的深度和广度。
在实践活动理念方面,我们根据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现实需要,为各门东盟文学及文化课程设置了课程实践环节,
文化研究
针对每门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做了相对应的实践教学设计和安排。比如《东南亚文学》的课程实践为“东南亚经典文学作品剧本改编大赛”和“东南亚经典文学改编戏剧成果展演”,让学生能够以立体、多元的方式参与到东南亚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学习东南亚文学的热情,拓宽了知识输入的途径。具体操作流程为每个班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一部或一篇东南亚经典汉译作品改编为舞台剧剧本,再经过评比选出最优秀的舞台剧本,由各班负责排演相应的剧本,最后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公开的舞台剧演出。整个过程中,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另外,泰语口语、越南语口语等线下必修课比如《东南亚文学》这门课程,很多东南亚国家的文学作品并没有被翻译成中文,所以这门课程能获取的相关文学著作及资料较少,只能在现有的中文译本及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无疑对教学的深入开展带来了阻碍。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兴趣大都在中文语言或汉语文学方面,对东南亚语言、文学及文化的兴趣普遍不大或者学习起来感到吃力。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平时对东南亚方面接触少,感到陌生所以学习起来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是学生因为专业的需求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中文语言及汉语文学,能够分配到东盟语言、文学及文化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要同时兼顾汉语及其文学方面和东盟语言、程从去年开始进行改革,每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小语种4学分由教师室内授课改成相应的“早读课”修学分。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门东南亚语言在周四和周五早上由东南亚小语种专业的优秀学生带读,在真正的读和说的实践过程中接触小语种。早读的地点可室内也可室外,选择相同语种的学生形成早读小组,共同练习。主要由班干负责学生的早读考勤,若学生坚持一学期16周每周两次的早读,即可获得2学分。
东盟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梯度设置及课程实践,实际上是顺应课程改革的需求,在探索
“科学、实用、多元”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和创新,在如何更接近学生需求、更满足在东盟及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方面不断提升,从而达到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兼备的培养目标。
四、课程群所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困境
课程群在逐步的建构与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相应的直观教学成效:首先是课程波及面广,自2012级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以来每个学生都修了一门以上东盟文学及文化相关课程,到2015级每个学生在课程群方面所取得的学分都在7分及以上。其次是从课程群的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对这一系列课程的评价较高,大多数学生认为视野得到了开拓,一部分学生表示能够用某一门东南亚小语种进行简单的沟通和交流。
课程群的后续成效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在学生本科毕业论文方面,连续几年都有不少关于东南亚文学、文化的选题,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相关东南亚文学、文化做了深入的研究,这从侧面反映出课程群引发了学生对东南亚文学及文化的兴趣和持续的关注。另外,每年毕业生就业信息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有部分学生从事了跟东南亚国家相关的贸易或教学工作,如有的学生赴东南亚国家做汉语教师。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每年有学生去东南亚国家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
课程群的建构取得了相应的预期效果,但是也遇到了一定的难度及困境。
首先是师资和教学资源的问题。因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以大多数教师本身都是中文语言或汉语文学相关专业出身,在东盟语言、文学及文化方面的储备不够,而课程群的开设需要大量熟悉东盟语言、文学及文化的教师,这就给现有师资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我们在课程群的建构与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招聘了能熟练掌握东盟小语种或者有东盟国家留学经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另一方面是动员现有老师多接触和研究东南亚文学、文化,为课程群的开设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当然,因为广西外国语学院在东盟小语种方面的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东盟小语种课程大多是由东盟语种专业的教师来承担,实现了不同专业之间教师资源的共用。另外,教学资源的获取也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文学及文化方面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结语
综上所述,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现有条件下,结合区位优势,开设了东盟文学及文化课程群,这一系列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了“教师配合教——学生主动学——共同付诸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了解东盟国家的国情和文化概况、拓展了文化知识和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对东南亚文学的理解,不同程度强化学生的东盟国家小语种语言能力。在社会实践方面,学生连年为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联欢会等系列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社会反响强烈,为东盟文化各项活动顺利的开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可以说广西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在东盟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建构与实践方面走在广西高校的前列,在接下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希望继续提升和完善这一课程群,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并能够为广西、为国家培养更多了解东南亚语言、文学及文化的有用人才,以满足国家对“一带一路”战略下“面向东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参考文献:
[1] 邝增乾,梁永池.“东盟国家文化”课程设计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年9月第14卷第3期.
[2] 陈晓峰,包小玲,李跃敏.中国东盟背景下面向东南亚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建设探索——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J].语文学刊,2014年3月.
[3] 韦美神.跨文化视野下《东盟各国概况》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J].中国培训,2015(08)(下).
[4] 屈娇华.面向东盟的汉硕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广西三所高校为例[D].广西大学,2014年.
[5] 段茂升.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探索[J].大众文艺,2018年15期.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类)《广西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东盟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构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B088。
作者简介:胡银锋(1985-)女,汉族,湖南韶山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讲师,广西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跨文化交际;
岑园园(1988-)女,壮族,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讲师,广州诃林书院翻译,研究方向:东南亚文学、佛教文学与艺术、比较文学。
视界观.2020.5
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