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审美窥探
作者:曹加明
来源:《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19年第08期
教学屈原的《离骚(节选)》一文时,有学生轻声地嘀咕——“屈原不厌其烦地交代自己的显贵的出身不就是想炫耀自己先天条件的与众不同吗”,笔者听了之后,深感此番误读只是停留在文本的浅表层,绝不可让学生带着误读走出课堂,亦不能让学生带着粗浅阅读的意识走进课堂。于是笔者追问学生——“屈原写自己的出身,真的是为了炫耀吗?请大家阅读、品悟文本语言,作出判断。”学生经过细致揣摩之后,逐步感受到——屈原对自己出身的回顾,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一种发现: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深度发现,对个体人生的审美发现! 一、“帝高阳之苗裔”——高度觉悟的自重自爱之美
是的,屈原出身显赫,身世不凡,但是,屈原并不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作为一个清醒的担当者,他的身上洋溢着高度理智的自重自爱之美。“帝高阳之苗裔”这一虽久远但又格外特殊的家族印记,催生的不是膨胀的虚荣心和优越感,而是屈原难得的清醒与从容,是高度自觉的自重自爱意识。在屈原看来,“帝高阳之苗裔兮”的特殊印记,当然是闪耀着相当的荣光的,但这荣光只属于过去,是先祖们的奋斗和汗水凝结而成的,这荣光绝不是自己赖以吹嘘、炫耀的“本钱”,而他屈原唯有高度自觉地自重自爱方可不辜负这份荣光,方可不给这份传承已久的荣光抹黑。
在高贵的出身之外,“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出生时间之祥瑞亦给屈原增添了一重自信,在屈原和当时的人看来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那么,此番“天意”岂可辜负?此外,“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日正则兮,字余日灵均”,父辈的高度期望寄寓于为屈原而取的“正则”之名和“灵均”之字中,“正”者,公平公正,“则”者,法度法则;“灵”者,善也、好也,“均”者,平者、调也。家族的殷殷期盼浓缩在这“正”“则”“灵”“均”之“名”“字”之中,更融人在屈原的潜意识中,因而屈原高度自觉地以“正”“则”“灵”“均”自励自勉…… 难能可贵的是,屈原既没有因为“帝高阳之苗裔”之高贵出身而忘乎所以,亦没有因为“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而沾沾自喜,更没有停留、依赖于“正则”之名和“灵均”之字中而“止步不前”,而是高度自觉地自重自爱,自觉地以高贵的出身、祥瑞的降生、极富寓意的“名”“字”勉励、激励、衡量自己,从而“不用扬鞭”,自加压力,对自己高目标定位、高标准要求,其自重自爱之美可见一斑!
二、“又重之以修能”——后天修炼的自强自励之美
更值得称道的是,屈原没有躺在“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的先天优越条件上“睥睨众生”“忘乎所以”“坐吃山空”,而是极为冷静地看到了后天的修炼对于自己人生发展的积极意义,于是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然踏上了“又重之以修能”的大道,开始了积极主动地自我修养修炼的征程!“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当然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之理,因此,他明知“路曼曼其修远兮”,也毅然决然地踏上“上下求索”的成人成己之道,“江离”“辟芷”与“秋兰”等香草,既是他披挂于身的饰物,更是他用以砥砺自己的人格节操的自然“标杆”!
一个人的人格的高贵与否当然不是由其出身来决定,亦不是由其降生的时间来定,也不是由其父母长辈对其的期望值之大小来决定,屈原显然是深谙此理的——拥有良好的先天条件、外在优势,某种意义上,只是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幸运地站在了前列而已,这并不必然就直接通向人格高尚的“自由王国”,何况,这样的优势,在低调、从容、冷静的当事者和旁观者看来,也并不值得炫耀,因为这优势并非来自自己的主观努力
因而清醒的屈原积极地展开了后天的自我修炼,人生路上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虽穿越千年,依然散发着别样的芬芳;而且,屈原这个身世不凡的生命自觉者身上还有一般的“富N代”“贵N代”鲜有的行动力——自觉自励,以“江离”“辟芷”与“秋兰”等香草来自励自勉,以实际行动历练自己的贵族之身,这样的认知与实际行动显然是出于超出常人的生命自觉意识,亦是源于异乎寻常的理智和冷静!‘‘又重之以修能”中蕴含的后天修炼的自强自励之美,直到今天依然有着相当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启示意义!
三、“汩余若将不及”——时光飞逝的自省自察之美
在飞逝永恒的时间面前,生命有限的个体,最终注定是个失败者;然而,即便如此,人依然可以在这有限的时间中赋予自己的生命以尊严。当然,首先要能够敏锐地感知到孔夫子般的感慨——“逝者如斯乎”,屈原显然有种时不我待的迫切感,“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在飞逝的时间面前,屈原没有迟钝地毫无知觉;亦没有虽然察觉但是却无动于衷、漠然置之,而是勇于自察自省……
自察者,他没有在一刻也不曾停歇的时间面前麻木、迟钝,而是敏锐、清醒地察觉到“恐年岁之不吾与”;自省者,在从不曾为谁而停留片刻的时间面前,屈原没有叫嚣着要“战胜”时间、“征服”时间,而是无比冷静、理智地认识到“汩余若将不及”,因此,屈原发现——人,在某种意义上。只能珍惜时间、充分利用时间,那种憧憬着“时间啊,你停留片刻吧”的想法最多是文学的“浪漫主义”,而那种“战胜”时间的狂妄叫嚣除了落下历史的笑柄之外,并不能给现实人生赋予多少实际价值!
正因为在飞逝的时间面前有了如此清醒、理智的自省自察意识,屈原才“只争朝夕”地完善自我,在川流不息的时间“洪流”中充实自己,提升才能,磨砺意志,淬炼品格,让自己从“贵N代”极容易沦为纨绔子弟的“魔咒”中突围出来,成为较早地“认识自己”的生命自觉者。某种意义上,这不仅是一种生命的“突围”,更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发现——人生的价值不应该是由家族的显赫地位和惊人的权势财富“天然地”赋予的。而是由生命个体自我开掘出来的,是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自我提升、磨炼赋予的,是由自我省察、完善、发现出来的……屈原,无疑就是一位拥有自省自察之美的自我价值赋予者、发现者!
四、“恐美人之迟暮”——忧国忧民的忧虑挂念之美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屈原的自省自察还不止是为了成为自己、成就自我,他的生命求索还与他所深爱的国家、国君、民众紧密相连,他在“惟草木之零落兮”中,感慨的首先不是自己的青春年华将逝,而是“恐美人之迟暮”,担心的是楚国国君的年老迟钝,忧虑的是国家的前途、命运……可见,从“贵N代”极容易沦为纨绔子弟的“魔咒”中突圍出来的屈原,不是一个一心只求“出名要趁早”的狭隘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甚至也不是为了突围而“突围”的“表演艺术家”,而是一位真诚的忧国忧民者。“恐美人之迟暮”——忧虑国君的年老憔悴,正是屈原忧虑国家、民众的当然举动,因为在屈原的时代,国君无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代表和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和民众的命运……
在一定意义上,屈原的忧国忧民的忧虑挂念之美开启了中华文化中的士人心系家国的优秀传统——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子美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范文正,从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之心声的张养浩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的谭嗣同,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身上无不流淌着令世人振奋沸腾的忧国忧民的热血!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屈原的“恐美人之迟暮”绝非狭隘的“忠君”思想所能完全概括,亦非单纯地以此追求实现个体生命价值所能涵盖,而是跳出了一己的私利、名誉之“桎梏”而心系他者与国家的真诚的忧虑,这显然在中华文化的源头确立了坦然大氣的忧国忧民之审美风范! 五、“来吾道夫先路”——当仁不让的担当引领之美
值得称道的是,屈原绝不是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是一位极富担当的行动主义者——“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首先是直言不讳地劝谏楚王——“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不怕“逆龙鳞”,不惧狭隘者的谗言,在楚国日趋没落、衰败的危急时刻坦诚直率地向楚国国君提出“逆袭”之道——“抚壮而弃秽”,并且要“改此度”,要改弦更张,不可在荒淫享乐的“泥淖”中越陷越深,而应该勇于自拔!
接着,屈原更是为楚王指出了一条振兴国家的光明大道——“乘骐骥以驰骋兮”,一国振兴,绝不是只靠国君一人独立支撑,发挥各阶层的积极性和潜力,需要国君能够擦亮眼睛广纳贤才,举贤任能,使民众能够各得其所,惟其如此,国家才能够“驰骋”,国力才能够逐步增强。而屈原绝不愿做一个冷眼旁观者,他当仁不让地要求——“来吾道夫先路”!他“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希望以自己的政治实践引领着没落的楚国励精图治,他希望引领着楚王趟出一条发愤图强的自新之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也许有人会说屈原也太过直率、太过自信了,但是,透过这直率、自信,我们难道能够忽视他的难得的担当引领之美么?其实,从屈原的前辈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们的文化中从不缺少这种自信;从“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孔夫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我们的传统中从来就有坦诚担当、自觉引领的精神之美在薪火相传着……在这薪火相传的文明的延续中,无疑,亦闪烁着屈原的这种当仁不让的担当引领之美的光辉!
因此,屈原在《离骚》中介绍自己的出身绝非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自励;屈原的坦陈身世乃是志在发现——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深度发现,对个体人生的审美发现……只要我们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就不会误读、误判;只要我们擦亮眼睛,就不难发现——贯穿《离骚(节选)》的是屈原的高度觉悟的自重自爱之美、后天修炼的自强自励之美、时光飞逝的自省自察之美、忧国忧民的忧虑挂念之美、当仁不让的担当引领之美……发掘这一审美价值,不仅对提高师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有助益,而且对师生的生命成长有积极意义。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离骚(节选)》的审美窥探,不止关乎语言的品悟、建构,亦关乎审美,更关乎生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编辑:代晓 责任编辑:文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