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编导

2023-12-28 来源:好走旅游网


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编导

一、关于电视专题片

电视专题片的说法由来已久,有“专题节目”、“专题片”、“专题文艺”、“专题晚会”,但何谓专题?

专题一词的广义:一切为某一主题创作得节目都可以称为专题。特别重要得是,它们能够较多地表达导演得主观思想与艺术上得主观创造,能够对现实中得事件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如专题节目,专题文艺中得专题就是为某一专门主题而创作得节目,同时内容形式为主题表达服务,因此其构架往往是“夹叙夹议”的,专题既可以是一个单独得节目,也可以是栏目,还可以是综艺晚会,例如专题文艺,一般呈现出三种形态:1、以文艺为题材得推介、评价艺术人物或作品事件得节目;2、因某个主题将文艺与纪实手法结合,或较多地运用文艺样式抒发情感,纪实与文艺形成夹叙夹议关系得节目,如《西藏得诱惑》、抗非典晚会等。3、非常纯粹得“电视文艺专题”,即与电视手段相适应的“电视化”文艺节目形态,如《杨丽萍得舞蹈艺术》、《善舞丹青》等。

就形态来说,电视理论界关于专题片概念得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人说专题片是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中得一个怪胎,有人说它与纪录片是一回事,有人认为它是纪录片得一个分支,也有人人认为纪录片包括专题片在内……

电视专题片是一个约定俗成了并被业界广泛使用的概念,但它与其他形态的电视节目的交叉融合十分突出,使它很宽泛,当纪实型的节目进一步发展并呈现一定规模时,“专题片”与纪录片的重要区别便逐渐显现出来。

电视专题片这个概念可以从题材、观点与主题三个维度上来把握:

1、专题得题材经常来自现实生活,表现真人、真事、真景、真情、是非虚构得,观点、思想必须由事实生发,必须建立在事实准确的基础之上。大量采用纪实手法拍摄,也是常与纪录片混淆得原因所在。但它可以跨越时空,挑选有利于表达主题的事件,而纪录片必须尽量遵循客观得时空发展顺序。

2、允许作者表明观点,这是与纪录片的最大区别。纪录片的观点是隐藏得,靠观众自己体悟。专题片更注重表达思想性,专题片得结构是史实与观点交融,夹叙夹议,更可以直陈观点,在反映社会生活得时候可以渗透较强得主体意识喝主观色彩,大胆述评。

3、主体集中。专题节目与综合节目相对,必须有专门的主题。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内容形式。

从文体上讲,专题片与纪录片最为接近,其区别主要在于编导主观色彩的多少。

二、电视专题片的策划

1、前期的框架策划

就一般而言,编导的节目框架策划根据节目的选题的性质,首先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我的节目主题或节目要反映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我的节目是关于什么的?节目要谈什么问题?主题是什么?

《欧洲之旅》讲的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首次出访欧洲演出,反映的是国家的兴旺、交

响乐水平的提高,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交响乐。主题是展示交响乐之风采,振奋民族之精神。《皮硬皮影你别走 ,是一部关于 皮影艺术的片子。谈什么呢?它从一个皮影老艺人的视角谈了皮影的历史、现状和对今后的企盼。主题是呼唤一种声音:关注皮影艺术,救救皮影艺术。

概括性地讲,电视文艺专题片的创作前期最主要的工作是选题和主题的确立,选题主要来自编导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观众的反馈,来自其他媒体的信息,来自上级精神。主题的确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主题先行,意在笔先”,即在创作之初已有了一个大体的主题,然后根据这个主题去选材和组织片子的结构及表现的方法。这是一种以不变为基础来创作文艺专题的思路,在现实的创作中经常会用到。另一种是在创作中不断挖掘、深化主题,有的片子到粗剪之后才最后形成。这是一个主题由虚到实不断深化的创作过程。这种创作的理念在文艺专题片中也是经常遇到的。当然,在实际的拍摄中,运用和综合上述两种思路的创作也是有的。

2)要思考的是我的节目的选题或主题是否新颖、与众有什么不同,与以前制作的节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可取之处和可看之处。

3)我的节目风格与形式是什么?纪实的、访谈的、编辑性是抒情的还是思考的?等等。这一切直接关系到拍摄过程中对摄像的要求和后期编辑。

4)我的节目定位的主要传播对象是什么,主要是给什么人看的?即节目的收视市场在哪儿?(儿童、青年人、老年人、男性、女性、家庭还是为评奖的、为交流用的)对象的不同,目的也不同,策划、编导、拍摄与编辑等的思路也会有大的区别。

5)在实施创作的过程中,我准备运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是带单机拍摄还是带双机拍

摄;声音,是后期配音还是同期声等问题。

6)我的节目是几个人得摄制组?2、3、4-6还是更多?是否需要灯光和录音。

7)为我的节目大体的创作拍摄制作时间表。

总结性的讲,创作电视文艺专题片的大体过程是:在确定选题基础上,编导在大脑中分析、整理,逐渐酝酿片子的主题、形成形象,思考结构和表现的手法,进入策划拍摄方案和实施创作。一旦发现新问题,纠正原创作的失误(主题表层不明,内容失真,思想错误,结构混乱),主要的失误是①偏离主题,表现在主题不正确或不明确;②偏离生活真实,表现在采访的材料不典型或虚夸;③偏离艺术法则,表现在结构不当、思路不清或缺乏完整性;④表现手法失当,改变和调整构思,完成作品。这些只是立意和如何表现节目构思的一般思路,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最后确立表现主题既可以是事先确立的主题,也可以在拍摄中通过分析与理性的认识,在拍摄中自然显露而形成的主题,这些都需要我们编导去认识和分析。

2、电视文艺专题片拍摄前的案头策划

编导是节目质量的核心,是文艺节目综合艺术的组织者。节目质量的好与次是编导拍摄与编辑理念的直接反映。编导不仅要把握好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和主题,还要综合考虑声音(音乐、同期声、画外音、配音)、构图、用光等因素。编导在进行节目构图时,既要把自己的构图想法清楚明了地告诉相关的艺术工种,特别是摄像,同时又要听取和吸收各艺术工种的意见。在现实的拍摄中,许多编导都忽视这项与各工种沟通的工作,不是模糊不清的要求就是对摄像等工种人员大甩手,这是很糟糕的。编导在文艺节目的创作过程中,不同于新闻节目,必须充分调动电视的综合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和反映节目内容,对摄像

等提出具体的想法和要求。在具体的拍摄中要考虑以下三点:

1) 考虑拍摄方式的确定:

目前我们在制作文艺节目时,和主题确立相联系的有三种形式:

①先有拍摄脚本。编导在出发拍摄之前已经准备就绪了较为完整的拍摄脚本或分镜头本。编导、摄像在拍摄过程中根据脚本去拍摄,回来后再进行合成。这种方式由于前期准备工作比较充分,编导和摄像在拍摄的过程中心中都比较有底,后期也比较从容。像电视散文、音乐电视和有准备的文艺专题都是这样拍摄的。这样拍摄的问题是前期花费的准备时间和人的精力多,同时有许多节目的选题和内容是很难用脚本去规划和人为把握的。在拍摄中由于有了一个先人为主的想法,在拍摄中一些能反映和改变拍摄方案的有价值的细节被忽视,由于前期太费时,事实上也很难应付日常的播出的要求。

②只有一个构思,而没有具体的脚本。编导在拍摄中根据构思和具体的情况,沿着事态的发展或编导的构想一边拍摄一边采取所要的图像资料,到粗编时再组织片子的结构。这样拍摄前期比较轻松,拍摄中编导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后期要费一定的时间。

③有一个基本的脚本,但在拍摄中按拍摄的具体情况调整和完善脚本,策划、撰稿和编导一起去拍摄完成。这样拍摄的脚本与拍摄的过程比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2)思考片子的内容与主题如何表现。

①片子的内容和主题与画面的选择。

比如,曾有一度,中国电视专题片创作出现了都市悲情作品热,《十字街头》、《毛毛告

状》等,这些悲惨的故事赚了观众不少的眼泪,也乱了观众的思维。由于效仿者很多,大讲南北悲情片占了专题片、纪录片的主流。一时间,观众错以为纪录片真的与欢乐的故事、与主旋律无缘。如何拓宽编导和观众对专题片、纪录片认识的视野,成为有关专家和专题片、纪录片编导研究的重点。在这样一个命题的背景下,北京电视台制片人兼编导王惠1994年完成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策划书——系列片《京城百姓家》,同时进行了一个月的策划可行性和选题的调查,确定了纪录性的专题这一节目定位,以轻松、开朗、向上的情绪,平和地讲述一个个真实的老百姓的故事,以此为节目的宗旨和风格。同年4月,北京地区23位编导在事先策划好的选题下分别敲开了京城23户人家得门,一个月时间,23集专题纪录片《京城百姓家》拍摄完毕。

②思考一下画面与声音(同期声、话外音、音乐等)的选择和两者的融合。

从构思节目开始,就要考虑到声音问题。比如是否采用同期声,选配什么样风格的音乐,解说员的语气、语调、语音特色等等。在组建摄制队伍时要认真考虑配备录音师的问题,并在拍摄之前把整个节目的构思、内容及对声音的设想与录音师交流,共同完善音响的设计。

电视片《望长城》的播出,以其鲜明的纪实风格,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中写下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人们在对《望长城》一片交口称赞的同时,似乎也重新发现和找回了同期声赋予电视艺术的巨大魅力。一时间以同期记录声音和画面为主要特征的电视片骤然兴起,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纪实浪潮。同期声给人以再现时空的真实感。真实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也是电视文艺专题片赖以生存的美学基础。形声一体化的结构,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貌,赋予了形象以运动的意义。它使被拍摄的事物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更有一种逼真的效果。

同期声的另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就是它的生动性。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存在和运动绝大多数都是有形有声的。视觉和听觉是人们感知外部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通常情况下,二者缺一都是不完整的,听觉是视觉的重要补充。让被采访者直接陈述给观众,使观众不但见其人,而且闻其声。这样,人物的性格特点、学识水平、道德修养等诸多信息就会通过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语气、举止等因素表现出来,从而使观众对被采访者的印象也更深、更立体化。

《歌魂》描述的是山西左权地区的民歌与人,在前期采访中,编导对当地淳朴的、流传广泛的左权民歌留下了深刻印象,尽管在开始时无法确定节目的最终形式,但明确了一条:一定要把当地多年传唱、至今不衰、声情并茂的左权民歌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即按照纪实手法来拍。因此,编导在准备阶段就及时和录音师谈了构思与想法,使其从一开始就进入了创作角色,对拍摄内容、对象、设备等做好了准备。

3) 思考一下节目的片子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过程内容如何叙述。

电视文艺专题片与其他类的专题片、纪录片一样,它的开头和结尾各种各样,可以讲无定式可循,它主要是根据作品的表现内容和编导的叙述的思路。片子的开头既是内容的开始,又是编导声画结合创作思路的入口。有的人讲过这样一句话:“专题片如果前10个镜头不能把观众吸引住,那你将意味着失去一半的观众。”在实际的创作拍摄与编辑中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开头的方式:

①“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这是一种比较平实和比较普遍的方法。开篇就直接引入内容,马上把观众带入节目。像《雕塑家刘焕章》的开头:

再看专题片《方荣翔》

画面是空剧场,镜头慢慢推进到舞台戏桌;画外音是一句精彩的裘派花脸唱腔“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掌声,叫好声,舞台深处推出字幕《方荣翔》。这一开头简明点题,把方荣翔作为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受观众欢迎的艺术风采作了最鲜明的展示。

这种入题的方式对于一些以表现人们的生活内容为题材的片子,对于那些以时间顺序发展为线索的片子,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方法既简练、朴实,而且真实、自然,是许多片子和编导们经常采用的开头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编导在用这种方式开头时,又总愿

望加上几个寓意性的镜头以显示其片子的深刻,使画面拉拉杂杂半天还没入题,其实是观众不知你要表现什么的感觉。

②“由远及近,间接入题”

这是一种新鲜活泼的开头方式。它从一件与时事有联系的远处娓娓动听的说来,但这只是入

题的由头,到一定的时候,火候一到,笔锋与画面一转,引入新意,进入正题。看一下《北京运动服装一瞥》的开头:

这种开头很新鲜、富有吸引力,能引人入胜,很适合于漫淡式结构的片子。值得一提的是笔锋和画面转换的火候一定要把握好,在运用这种方法时,转换的契机要想好要掌握好,既要异军突起又要自然而然,切忌牵强附会,牵强硬转。

③“寓意式”

电视编导在专题片的创作中,也借鉴了文学创作的某些手法,在电视中用比兴的手法和隐喻的手法造成一定的寓意效果,直接揭示片子的主题。对于那些思想性较强的作品,常常是较好的开头方式。如《莫让年华付水流》的开头:

这里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寓意的用法一定要注意贴切、合理而且还要适度。过多的运用又会变成一种的套路,这样就不好了。

当然还有其他的开头方式,如强调式、介绍式等,还有许多,今天我讲的要电视编导们在作片子的开头时,切不要被现有的框架捆住创作的手脚,我讲的意思只有一个:这就

是编导在作片子的时候要花一点点的时间想一下开头。在我看来作为开头创作的规律只有一条,就是想方设法从开头吸引住人。

3、策划和编导在具体的拍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是事先比较难策划和考虑的,即使想到也会考虑不周或应具体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因此,编导在拍摄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在拍摄中要注意细节的描写。

成功的细节描写堪称是片子的“戏眼”,一部作品没有一两个或几段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必然缺乏深度,缺乏感情的冲击力,必然是平平淡淡。

《龙脊》中有一段关于爷爷陪孙子考试的细节描写,爷爷在教室外看孙子考试,不知不觉中爷爷走近了教室。这是一个很不起眼也很平常的简单动作,但是编导没有放过这一细节,很好地把这一细节拍摄了下来,生动地表现了老人心底蕴藏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孙子的无限的希望,这是一种特有的很动人的个性显示。《方荣翔》中几组戏迷镜头抓得很好,“济南市的戏迷们倾听着方荣翔的声音,谁也不愿意离去”,画面上出现了一组男女老少感情真挚的中近镜头。

又如《死囚的忏悔》中,有一个镜头推近囚犯的头顶,光光的头皮上一根头发垂在耳后(定格),画外音是他的自白:“进来时剃光了脑壳,不知怎么留下了一根,让我想了几天,也许是上天为我留下了一丝希望。”作者敏锐地抓住一根头发,一句自白,一丝表情,巧妙地揭示出罪犯愚昧侥幸的心态。有一部专题片《母亲》,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主人公程春英像往常一样,煮了一碗菜泡饭,然后坐在桌前开始吃那再简单不过的一顿饭。这个看起来平淡至极的生活细节,作者给予了从中景、近景到缓缓推至特写的一系列匠心展示,

并伴以凄婉而略带几分幽怨的音乐渲染,使人感到仿佛主人公不是在吃一顿菜泡饭,而是在咀嚼命运带给她的五味人生。她面对清贫的那份沉静、那份坦然,更给人以感染。

2)处理好片子中感情的“藏”与“露”的关系。

艺术离不开感情,感情贵在含蓄,电视文艺专题片以表现人和事为使命,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人的喜怒哀乐,展示不同的追求,引发观众的共鸣。因而编导在创作拍摄的过程中会被具体的“人”与“事”所感染,对待编导的感情介入是不可避免的,设想一下,在拍摄中连创作的人都没有感觉的东西还能去打动观众吗?所以在拍摄中编导的感情介入是不可避免的,但介入感情不能干扰片子,要处理好被摄人物和景物的客观感情与编导主观感情的关系,能否恰当地处理好这两者的感情分寸,直接关系到片子的审美效果和质量。对于客观感情的拍摄纪录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必然会有编导主观的感情因素,但主要的问题是渲染要适度,主观感情的介入要做到藏而不露。编导在实际的创作拍摄中往往会加入主观的感情,把对客观情景渲染的过度,使片子的主观感情过于暴露,以致原本的情感表面化,使观众产生反感。

《传歌人——王洛宾》的第一集就有这个问题。

3) 做好同期声采访的准备工作。

运用同期声在文艺专题片中是越来越引起重视,这是创作和创作手法发展的可喜变化,同期声采访涉及技术和艺术的双重性,就其技术属性看,在增加现场感的效果外不会产生艺术的效果,不会使片子的质量有一个质的变化和提高,要是片子的质量有一个质的变化和提高必须进行话题的策划,做好同期声采访的准备工作。目前,在实际的拍摄中我们有些编导同期声采访前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话题不作精心的策划,问话笼统,不得要领,

问题缺乏针对性,习惯于做官样文章,八股话,缺乏感染力。

在同期声采访中必须根据访谈的对象,按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人物背景作不同的策划。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水均益做过一个关于基辛格的专访节目,按照原定访谈的时间,基辛格只答应给5分钟的专访时间。然而,节目时间是9分钟,怎么办?(问:加背景资料)主持人、记者和编辑进行了周密的策划,要使基辛格在不知不觉中自己谈下去。面对这样一位见多识广、擅长于外交的国际级“大腕”,策划者们精心准备,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关于基辛格的资料,为了能使他合作,决定“先发制人”向他发难,而把一些轻松的有关个人生活的话题放到后面拖时间。对此,采访一开始,主持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和美国现在是朋友还是敌人,博学多才的博士听了一愣,他没有想到主持人一上来就是这么尖锐地问他。于是,他认真地分析了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包括他的大国平衡论,在此之后,主持人又根据事先策划好的,接连问了美国能否当世界警察、对华最惠国待遇、如何看待中国的改革等问题,这些是基辛格的长项,他乐此不倦,滔滔不绝,而后,记者又把话题转向轻松简单的个人生活问题,博士的乒乓球技、家庭、子女、近期著作,最后还提到了再过十天就是博士的生日,基辛格脸上露出了吃惊和喜悦的目光,连声道谢,这次 采访足足进行了二十多分钟。

同期声的采用有助于增强电视节目与电视观众的交流,但是在同期声采访中要注意:

首先,不是所有的同期声都是需要的。在实际采访过程中,电视摄像机所面对的景物是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有的可能是瞬息万变和突如其来的。而对于那些不善于表达的被采访者来说,其答话可能就会词不达意,或是答非所问。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采访时应尽可能加以引导,另一方 面后期剪辑时应毫不吝惜地将其删掉。

第二,同期声的使用应忌冗长。与画面的剪辑节奏类似,声音的剪辑也应当是有节奏

的。这时所说的声音的节奏是指同期语言声、同期效果声、解说声、音乐声等交替地出现和综合运用。就某一段同期声而言,一般不宜过长,否则将会造成节奏的拖沓和冗长。从人们的听觉感受来说,过长的同期声容易使人感到单调和疲劳。

第三,同期声应忌杂乱。录制同期声时,应注意有效同期声和无效同期声或者称之为杂声的区别,因为实际摄像的环境常常是这两种声音同时并存的。如果不注意加以区分,致使杂声过大,有效同期声就得不到充分的表现,甚至于会造成技术审查不能通过。

第四,采用同期声不应走极端。尽管同期声有着诸多的优点,但在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不应一味地为采用同期声而排斥其他手段的运用。

同时在话题的策划过程中还应注意:①不问不着边际的话。如:你有什么感想?(让人不知如何回答)②不问显而易见的话。如:这么大的雪,你去外面跑了一天,一定不容易吧?③不“诱供”。如:你犯了这个错误一定很后悔,你今后一定会改正的吧?④不问一句话就能回答的问题。如:你吃了吗?你好吗?⑤不要问与采访者身份不相符的问题。如:采访农民问国家的大政方针,采访犯人问他的良心过得去6不要故作深奥,专用形容词。

4、编导在节目后期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1)解说的分寸和音乐与整个片子基调的融合。在专题片中,解说是表达编导理念认识与感情的文学形式,它是为看而写的,但它与画面互为桥梁、互为引线、互为主导、互为依存。每一个片子从画面、从音乐、从剪辑都有一个基本的基调,解说需要与此相融合,解说的分寸要和整个片子的风格基调一致。解说有时需要激烈昂扬,有时需要浑厚深沉,有时又需要昂扬粗犷,有时需要轻松欢快喜庆,有时需要细腻委婉,等等。还会有许多许多解说的要求和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有时感情稍微浓一些,就会破坏画面含蓄深沉

的韵味,也许解说的语气稍轻了一些,又与片子音乐铿锵有力激越的旋律不相吻合。

解说和片子的音乐有一点像列夫 托尔斯泰说的一句话:“只不过稍微点几笔,一切都改变了,艺术就是从这稍微两个字开始的。”的确,在文艺专题的创作中,解说要与整个片子的基调、与片子的形和情交融起来,不然真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重新审视整部片子,目的是什么?

注意把握:

①从头看一下片子主题是否明确、是否达意。

②画面的叙述是否流畅、场景是否混乱或不连贯,包括镜别剪辑。片子是否有技术上的硬伤。声音的声道、跳针、拉毛、偏色、超时、少时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