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鸟啼”的象征意义,理解其给人的启示。 2.了解劳伦斯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文本解读,学会分析“鸟啼”的启示; 2.通过技法鉴赏,学会将抽象道理具体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劳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深化热爱生命的情怀; 2.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质疑,导入课堂:
疑问一:为什么文章一开始写的是鸟的尸体,这与鸟啼有何关联?(严浩达) 疑问二:作者是如何从鸟啼一步步写到生命和死亡这一主题的呢?(朱凌云)
疑问三:第十段“那些强者将跟随冬天从大地上隐遁”,强者应该是战胜冬天而继续在春天生活,为什么强者还会隐遁呢?(申玉岑)
疑问四:为什么说我们“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陈燕燕)
疑问五:鸟啼意味着对生命的礼赞,为什么作者会对此产生强烈的共鸣?(顾心遥) 二、文本解读: A.鸟尸和鸟啼(1—5)
1.哪几节集中写鸟啼?它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吃力”“微弱”——“隐约而清越”——“含糊”“若断若续”——“明快”“萌发”——“活泼”“悦耳”。由弱变强,由少变多,由微弱而悦耳。 2.鸟啼在什么环境下出现?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在哪里?
(1)明确:严寒持续,鸟尸横陈,场景让人倍感凄凉。(对比、衬托)
(2)作者用了反衬的手法,把微弱的鸟啼放置在一个严酷的冬天背景下是为了证明生的强大。鸟啼是作者对生命顽强的礼赞。 3.研读课本4、5自然段。
(1)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闪动本是视觉上的效果,但作者用闪动来形容声音,突出了声音的若断若续,明快的特点。)
(2)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作者将鸟啼比喻成泉水,而由弱而强的鸟啼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慢慢滴落突出春天的明澈,喷涌而出突出春天的蓬勃生机。) B.冬天和春天(6—11)
1.列举文中有关于冬天和春天的意象。
关于春天的意象和对春天的比喻:银光闪烁的王国、百花吐艳的潜力、番红花、新的天堂、新的天地、崭新的生活、银色的泉流、新世界的光芒、盛开的花朵等等。
关于冬天的意象和对冬天的比喻:旧秩序、毁灭一切的冬天巨浪、黑色的浪潮、沉闷的响雷、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那些强者、极度的苦难、无数残损的死亡、远去的黑暗、长夜的梦、风暴、浓雾、倾盆大雨、蝙蝠等等。 2.意象的色彩分析。 (1)黑色与红色
红色与黑色是两种对立的颜色。“黑色意味着空无,像太阳的毁灭,像永恒的沉默,没有未来,失去希望。”(康丁斯基语)是毁灭与绝望的象征。而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红色是胜利、希望与生命力复活的象征。 (2)银色
银色修饰了同一个对象,同时五句话也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显示了生命本生的一种张力。在西方社会中,银色有其代表的含义,即银色是纯洁、博爱、美德和富裕的象征。课文中的银色是这当中的哪一个呢?结合上面对五句话的理解,我们可以说:银色在作者眼中,不单单是纯洁的象征,它还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是一种纯洁的生命力的展示。 3.劳伦斯对冬天与春天的思考和认识是怎样的?
(1)不必再注视那些暴露四野的破碎的鸟尸,也无须再回忆严寒中沉闷的响雷,以及重压在我们身上的酷冷。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不必畏惧死亡和痛苦,坦然面对)
(2)世界不能选择,春天不能抑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冬天是无法回避的,必须去面对;生命冲动的力量不可阻挡)
(3)那些强者将跟随冬天从大地上隐遁。(强者是所谓的强者,它是冬天的一个代表,冬天总会从大地上隐遁,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要到来。)
(4)这喜悦我们禁不住。在这一刻,我们将这喜悦接受了!变化的世界,啼唱起不平凡的颂歌,这是极度的苦难所禁不住地,是无数残损的死亡所禁不住地。(第一个禁不住是,这喜悦突然之间到来我们一下承受不住,第二个禁不住指再严酷的冬天都不会阻挡住春天的脚步,再残酷的死亡都抑制不了生命的气息。) 4.总结
六到八段是一层,可概括为“不必畏惧严寒、死亡和痛苦,作者为新生命的到来感到喜悦”;九到十一段是一层,概括为“春天的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的,生命的冲力是无法遏制的”。
总体来说是有递进关系的,由鸟到人,本身就是象征义的进一步表述;是从侧重于表达不畏死亡、喜悦于新生的感情发展到侧重于赞颂生命力的无法遏制了。 C.死亡与生命(12—15)
1.作者借鸟啼来表达自己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找出有关于死亡和生命的语句。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不能追随死亡,死去的就让她死去;向死而生
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
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2.请大家从我们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来理解“向死而生”?我们是否接触过这样的想法?
“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其内涵是:生因为死的衬托更显珍贵,以死亡为背景的生更见顽强。是让我们直面死亡顽强地生活。
史铁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得问题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有时我认为,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这样一种态度可以尖锐地强调生命的价值” 三、理解“劳伦斯”:
1.该文写于1919年,据资料统计,1916和1917年英国的冬天极为寒冷。因此作者在文中所写到的有关景象应该是生活现实,而且是当时人们看到的熟悉景象。(自然的严冬)
2.提起1919年,我们马上会想到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到一年。整个欧洲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肉体和心灵创伤,战争的阴影在欧洲人民的心中始终挥之不去。英国作为一战的主要参战国,伤亡达到212万人,其国内可谓尸横遍野,破败不堪,国家正处于严冬之中。(国家的严冬)
3.1915年,劳伦斯最优秀的作品《虹》一出版就被禁。劳伦斯又因妻子弗丽达的德国国籍而被高度敏感的英国警察监视,他家门口常常挺立着凶神恶煞般的海岸警卫队员。他们甚至被指控在康沃尔海岸向德国潜艇传送谍报信息。战争之后,他只得偕同妻子离开英国,开始四处旅游,一身狂热情感的劳伦斯,在漂泊中探索,在流浪中积蓄,在旅行中写作。(人生的严冬) 4.提议学生齐读第11段,把“我们”改成“我”,体会劳伦斯的内心世界。 四、拓展体悟:
汶川短诗一首:比黑还黑的黑里,生命与黑黑的死神僵持,比花朵还鲜艳的年龄,植入冰冷的废墟。„„坠落在地狱边缘的女孩哟,死神可以拧断钢筋却无法折断,她思想的翅膀,手电筒的光是黑夜里未熄的太阳,她知道只有光明能逼退恐惧和寒冷,她知道只有书本能让她嗅到迷人的芳香。一本书一束光,地狱便改变了模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