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说明( ) A.古印欧人是世界文明的创立者 B.文明在不断交流与交融中进步 C.迁徙与征服是文明发展的根本 D.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明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与交融中,才能不断进步,推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故选B项;世界文明是由多个民族创立的,A项错误;C、D两项说法均错误,排除。 2.蛮族人的入侵就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罗马帝国衰亡的火焰。更有人认为,西罗马帝国的衰亡,是“野蛮与宗教胜利”的结果。这里的“野蛮与宗教”分别指的是( ) A.阿拉伯人的扩张与伊斯兰教的兴起 B.罗马人的扩张与基督教成为国教 C.雅利安人入侵与佛教的兴起
D.日耳曼人的入侵与基督教的兴起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宗教胜利”是指基督教兴起,并被罗马皇帝确立为国教。故选D项。
3.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说,希腊人原来没有文字,是腓尼基人把文字带给他们的。这说明腓尼基文字( ) A.属于象形文字
B.推动了希腊文明的发展 C.是海外殖民的产物 D.发展了楔形文字 答案:B
解析:腓尼基文字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有利于希腊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故选B项。
4.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居住地的变迁,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民族大迁徙与罗马因素结合起来使西欧逐渐形成了封建制度,而不是罗马帝国灭亡标志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无法体现中古时期日耳曼人确立了在欧洲的统治,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可知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故C项正确;“西欧保留了农奴制”并未在题干材料中体现,故D项错误。
5.“它是18世纪盈利最多的商业活动之一。其经济代价在于,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令无数家庭沦为赤贫。它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的情况……”上述评价主要是针对( )
A.世界市场的扩大对欧洲的影响 B.殖民掠夺对印第安人的影响 C.殖民扩张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D.奴隶贸易对非洲的影响 答案:D
1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人口荒芜”,可知在奴隶贸易中,殖民者以廉价的工业品换取非洲的奴隶,然后将奴隶贩卖到美洲,奴隶贸易造成非洲人口大量减少,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故D项正确。
6.针对印第安人利用土地的不同方式,詹姆斯·门罗曾断言:“狩猎或野蛮状态要求以很大的地域来加以维持,超出了文明生活的进步和正当要求所能允许的限度,故必须服从于文明生活。”门罗的意图是 ( ) A.屠杀、奴役印第安人 B.将印第安人赶出美国 C.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 D.为印第安人建立保留地 答案:C
解析:印第安人利用土地的方式与白人有着明显不同,他们或从事粗放农业,或狩猎采集。这种生存方式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需要十分广袤的地域。针对这个情况,门罗提出“必须服从于文明生活”,其意图在于控制印第安人的活动范围,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故选C项。
7.“澳大利亚土著人,他们既无力抵抗白人的侵扰,又不能整合进白人社会。在他们尚未反抗之前就已经开始消亡,或者逃往荒漠之中,在沙漠之中他们的数量逐渐萎缩。”据此判断( ) A.土著人影响了澳大利亚的历史进程 B.殖民侵略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C.澳大利亚土著人口锐减
D.掠夺资源是殖民者的主要目的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这种情况使土著居民的数量锐减,故C项正确。
8.为保护华工的合法权益,清政府驻英公使郭嵩焘主张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以达到“捷声息而通隔阂,收权利而销外侮”的效果。这反映了( ) A.国际协商能够保障华工的权益 B.近代国际外交意识已经产生 C.清政府注重保护华侨的利益 D.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事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政府应列席万国公法会议,与各国详定章程,在海外广设领事”,可知郭嵩焘主张通过国际通行的惯例和国际法的规定,来处理保护本国公民在外权利等相关事宜,这说明郭嵩焘已经产生了近代国际外交意识,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通过这种方式保护华工权益的结果,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郭嵩焘的主张,并非代表清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积极参与国际外交事务,排除D项。
9.山东、河南等地的人们闯关东,构建了关东文化;山西、陕西等地的人们走西口,形成西口文化。世界上各种文化整体共存就必然会互相接触、交流,诞生出新的文化形态,推动人类文化的前进。这表明人口迁徙( ) A.促进文化优胜劣汰 B.促进文化融合认同 C.促使世界文明的同化 D.具有世界性 答案:B
解析:人口迁徙促使各个区域的文化相互吸收、借鉴,进而产生文化上的认同,故B项正确;各个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并非优胜劣汰,故A项错误;各种文明都具有各自的特性,“促使世界文明的同化”说法过于夸大,故C项错误;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0.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法案》,规定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及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 A.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取消了移民政策中的种族歧视观念限制
2
C.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中美国《移民法案》的规定表明美国希望引进科学、艺术方面的人才和国家所急需的劳工,同时兼顾国内人们的职业稳定,这体现出美国该规定的实用主义原则,故D项正确;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受到巨大创伤,该规定与经济的恢复和重建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没有提及种族歧视观念限制的取消,故B项错误;美国“滞胀”问题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故C项错误。 11.下面是1860—1970年美国移民情况变化的曲线图。其中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移民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其原因分别是( )
美国每年移民人数(1860—1970年)
A.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B.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C.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冷战的影响
D.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数据,可知①②两个时段分别是1900年左右和1930年左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左右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因此吸引了大量移民;1930年左右正值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工人失业,经济萧条,故移民人数处于低谷,故B项正确。
12.从1819年新加坡开埠起,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印度等国家的移民进入新加坡,新加坡多种族社会开始逐渐形成。这表明新加坡( ) A.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 B.缺乏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 C.地处马六甲海峡位置优越 D.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独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新加坡是一个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并且移民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此判断,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徙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至1850年,黑人奴隶1846—1924年欧洲移出1960年迁徙人口为325万,1974年人口迁 约为1500万,为白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徙数量 移民的4—5倍 移出1200—3700万 为2.59% ——据邬沧萍主编《世界人口》等编制 材料二 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
3
63271万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徙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参考答案:(1)基本趋势: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徙,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徙;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国际移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国家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