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诗词中“雨”意象的建构类型与人生意蕴
2023-10-29
来源:好走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7月 第30卷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越 2002 I,0f.30 No.4 第4期 Jou. ̄l ofLiaoning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 jj u- 一 j≯j 、“ 首代 ; 陵 r ; |; 论唐宋诗词中“雨’’意象的建构类型与人生意蕴 丁国强 周伟铭 (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浙江湖州313000) [摘 要]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的意象,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一句话,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 观物象结合的产物。雨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经过唐宋诗人独特的人文和宗教体验与刻意营造,具 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本文试从建构类型上将唐宋诗词中的“雨”意象分为喜雨、苦雨、雅雨、禅 雨四类,并就其各自蕴含的人生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雨意象;唐宋诗词;建构类型;人生意蕴 [中图分类号]1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91(2002)04—0031—03 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 象出现了246次,比“晴”的36次多了6倍;李商隐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而“晴”只有10 次[t](Pz36--z4o)。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现在词人的笔下,成了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 载体。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 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谈谈“雨”意 象的建构类型及其人生意蕴。 一、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 们赞赏的佳句。“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 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 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 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 春天的热爱吗? 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收稿日期]2002—02—23 [作者简介]丁国强(1962一),男,浙江湖州人,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高级讲师。 周伟铭(1964一),男,浙江湖州人,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分院讲师。 ・3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 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 如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如雨知人意,在大地急需要雨时,雨来了,它好在适时。在人们正酣睡的夜晚,雨无声地,细细地下,不知不觉 中柔情地融人大地,化作生命的光泽与亮色,它好在润物无声。雨既是春雨,又是好雨,它知人意,体人心,故 令人喜。题目中那个喜字在诗中虽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逢里进透。”(浦起龙《读杜心解》) 同类的例子还有:“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文同《北斋雨后》);“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 数尺心”(汪藻《即事二首》其一);“绿遍山原自满JlI,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春路雨添花,花 动一山春色”(秦观《好事近》)等。这些诗词句子均写得清新可爱,给人以快感。我们从中可以读出生命的光 泽和人生的生机与希望。 二、苦雨——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 下,成了最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 列举如下: 自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姜白石《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 雨 ”苏轼《浣溪沙》:“萧萧暮雨子规啼。”李琛《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贺铸《半死 桐》:“空床卧听南窗雨。”苏辙《逍遥堂会宿二首》其二:“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许浑《谢亭送 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戴叔伦《苏溪亭》:“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李煜《浪 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王昌龄《芙蓉楼送 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1 ̄4-叶,一 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两季为多,时问以 黄昏、夜晚为主。春雨绵绵,秋雨霏霏。当落红无数、春去匆匆、悲风怒号、黄叶飘落、日暮途穷、夜深人静之 际,雨像懂得人的情思,点点滴滴地洒落,也一声声地撞击着人的心扉,诗人百感交集,泪水与哀愁同出,读来 令人断肠。 三、雅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对“典雅”的解释是:“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 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P312)郭绍虞先生说:“赏雨茅屋,幽居自得,见其 雅”【 ]( 。中国文人有喜雨的雅好,这是情感表现的需要,也是一种雅致人生意境的追求。以韦应物《滁 州西涧》为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呜。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涧边簇生着一片可爱的芳草,树丛中有黄鹂鸟在悠然自得地呜叫。向晚时分,春雨洒落,潮水暴急,野渡无 人,孤舟自横,一片迷茫。诗人对野生之物自然存在状态的倾心与赏玩,折射出闲雅萧散的人生态度,令人心 醉。. 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如陆游:“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四首》其一);张耒:“日 暮JI;Jx-q.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初见嵩山》);汪藻:“钩帘百顷风烟_卜,卧看青云载雨过”(《即事二首》其 二);徐俯:“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春游湖》);韦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 温庭筠:“成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咸阳值雨》);孙觌:“渡H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吴 .3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门道中二首》其一)。这些诗词句子,写得萧散疏朗,清丽婉约,很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中国古 代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人为中心,极为重视、关注人如何于现实人生中使自己得以超拔,将人的 精神生命向上推展,提升人的生命存在。受此影响,唐宋诗人探索、追求人生的自由审美极境,向往、追求艺术 化的人生存在,人诗意地栖居,人生如闲云野鹤般闲适。我们可以说文学世界里的细雨疏疏,是浮现于诗人嘴 角的恬静与惬意。诗人的心灵在细雨的浸润下,流露出远离喧嚣的高雅与适意。 四、禅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雨所清洗的是空间世界,也是人的心灵世界。诗人的权心利欲在雨意的清凉中被洗净,诗人在雨的静观 和沉思中领悟到某种人生的哲理,从而使雨具有了几分禅家的意味。 请看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科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此词作于苏轼贬居黄州之时,作者借途中遇雨的平常经历阐发了不平常的人生哲理,映射出作者独特的人生 感受:无论是自然界的阴晴风雨,还是现实人生的荣辱升降,都可等闲视之,浑不在意。这里词人正是借助于 “雨”这一具体意象将人生引入到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禅意般的宁静之中。 另一宋代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则运用了时空大幅跳跃的表现手法,择取三幅人生画面以“听 雨”为线索加以贯穿,来表达人生痛定思痛后的感叹。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同是听雨,境界不同,感受也各异。少年风流,追欢逐笑;壮年坎坷,浪迹天涯;而今鬓发斑白,人也老了,倦卧 僧庐,长夜听雨,从此心如死井,万念俱寂。“悲欢离合总无情”,任凭阶前秋雨点滴到天明,雨再也掀不起任 何感情的波澜。在作者笔下“听雨”成了一种无可言说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宋人方岳的一首《听雨》诗也同样显得很有意味: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 诗人雨中入眠,连梦里也长出青苔,身心闲静得连鸟都不猜疑。在竹斋听雨的境界里诗人白失于“对象”之 中,身心完全物化,世界不复存在。雨把人从喧闹的尘世带入诗意的栖居,虽无一字禅语,但处处可见禅趣。 这一类型的诗歌,还可举出很多。如陈与义《试院书怀》:“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疏疏一帘雨,淡淡满枝 花。投老诗成癖,经春梦到家。茫茫十年事,倚杖数栖鸦。”清代纪昀对此诗的评论是“通体清老,结亦有 味。”[ ) P67 )又如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裒》);自居易:“凉冷 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秋雨夜眠》);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 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江上》)。诗人们借助于雨意象来表达空、静、闲、淡的艺术氛围,深 寓着“可解而不可解”的禅意。在这里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被圆融为一体,一切都随缘任运,自然适意,宁静 淡远中有生机勃勃的自由境界,显得空中有灵,灵中有空。这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而达到开悟心境的目 的。 综上所述,“雨”意象经过唐宋诗人内心感受的化合与点染,使读者得到了一种全新的审美感受。它所包 含的丰富的人生意蕴极富启发性。雨中有欢欣,雨中有哀怨,雨中有雅趣,雨中有禅思,雨为诗人的生命留下 了广阔的抒情空间,从而使我们对它的每一次体验都获得了新鲜的巨大的心理震撼力。 (参考文献] [1]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z].(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郭绍虞.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元・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宋绪连】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