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2013届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1-06-18 来源:好走旅游网
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2013届高三五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侪辈/跻身 处方/处之泰然 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B.眼睑/入殓 渐染/循序渐进 龇牙咧嘴/睚眦必报 C.喑哑/歆羡 肖像/惟妙惟肖 百战不殆/贻笑大方 D.剔除/警惕 臭氧/乳臭未干 买椟还珠/穷兵黩武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厮打 喝彩 挖墙脚 震古烁今 B.幅员 座落 荧火虫 张皇失措 C.募集 脉搏 侯车室 磬竹难书 D.亲睐 函授 孺子牛 风糜一时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长城如同一把刻度 的皮尺,镌刻着我们的里程。在荒漠、山谷或者高原上,我们那么容易就 长城确认了自己的位置。城垛、烽火台、城楼,按照某种固定的节律,反复出现。重复,容易使建筑本身显得单调和乏味,但长城的设计者却表达了他们对重复的 ,那些石质的城墙也在 的重复中,获得了一种巨大的震撼力量,与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遥相呼应。

A.精确 通过 迷恋 无休无止 B.准确 经过 喜爱 一望无际 C.精良 根据 爱慕 无以复加 D.精准 经由 依恋 不绝如缕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自2005年国务院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内容以来,通过各项政策调整与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已经有了长足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逐步加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B.新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实施后,国家发改委从数据处理、测算调价金额到公布调价信息,都有一套完整严谨的程序。调价信息将在发改委网站上公布,同时也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发布。

C.夜幕降临,马德里城灯光璀璨,全城200多家书店、图书馆、文化单位和40多位文艺工作者共同参加了这场盛典。这个夜晚,成为名符其实的“读书之夜”。

D.短短几天时间,各城市黄金卖场纷纷下调金价,许多消费者从黄金的保值增值功能为出发点,争相购买黄金。不管金价暴跌的原因如何,这波金市行情又一次让普通投资者见识到了资本市场的变化无常。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黛玉去怡红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吃了闭门羹,而闷闷不乐。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在沁芳桥畔含泪葬花,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B.晚唐诗坛以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为代表。他们感慨盛世之不在,诗中充满迟暮黄昏的情调,极富浓艳幽香之美,预示着一个诗歌创作的伟大时代的结束。

C.《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在烈日下口渴难忍,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里,这一举动感化了卡西莫多。小说的最后,当爱斯梅拉达被吊上绞架时,卡西莫多冒着危险将她救走。

D.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中的神秘的“沙之书”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

的,但它所表达的正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沙之书》证实了虚构作为一种写作方式的有效性。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在现时的中国,从政界、学界到大众传媒,“城市化”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它拥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

“城市化”在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由国家及各级政府组织所担当,并被广大社会成员所内化。

“城市化”思想理论的重要源流之一就是发展主义。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中,发展主义一直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由“落后就要挨打”的民族记忆中沉淀凝练而成的朴素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成为中国人广泛认同的观念意识。在今天,“提速城市化”也被人们看成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实现现代化大目标的无可选择的选择。

就概念而言,“城市化”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人口、生态的侧面,社会结构的侧面,生活结构的侧面和社会意识的侧面。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城市化”被简单地解释为人口学的过程,被等同于产业化或者被解释为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人、社会以及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内容被忽视了。在“城市化”的名义下,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与城市化主旨相违背的制度设置或实际举措,实际上出现了扼制城市化、片面城市化、逆向城市化等反城市化的倾向。如用身份制(户口)形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无疑是具有扼制人口城市化的意图和实际功效;将流向城市的农民设置为“流动人口”即产业化所需的“劳动力”人力资源,这样的城市化不能不说是片面的城市化。城市改造中直接造成了具有逆向城市化特征的社会迁移,政府官员的政绩需要和房地产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成为旧城改造运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城中心的原住居民被大量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中下层城市居民生活结构遭到破坏,生活、工作、消费场所的分离等等。城市扩展和城市改造,正使大量被征地农民与城市动迁居民利益受损,造成城市下层的进一步贫困化,直接造成了反城市的“民怨”。令人担忧的还在于,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正在破坏着城市作为文化积淀物和文化载体的价值,破坏城市的文化生态。事实上,千城一面的景象在中国隐约可见。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所凸现的一些社会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实现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意识等方面的协调匀衡的发展,才能形成真正的现代城市,才能体现城市化的主旨。

6.下列对“城市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是由政府规划并倡导实施的一项国家目标,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B.“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到了政界、学界和大众传媒等广泛关注。 C.“城市化”受到了中国人广泛的内化和认同,但在实施的过程凸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D.“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城市规模越大,经济发展也越快,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越好。

7.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化”被简单地看成是城市的扩展和再开发,注重产业化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 B.城市户籍制度的存在,具有遏制人口城市化意图的实际功效。

C.城市的改造过程中,追求的是官员的政绩和房地产商的利润,而不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D.提速城市化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同时让经济更上一个台阶的唯一途径。 8.依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发展主义是“城市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根源,在中国它担当着驱动社会、引领思潮

的动力源泉的重要角色。

B.“城市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能实现现代化大目标,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C.人口城市化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二是大量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城市边缘和远郊。

D.在“城市化”实施的过程中,一哄而起的人为的“造城运动”,破坏了城市的文化生态,往往造成千城一面的景象。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东京梦华录》序 (宋)孟元老

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①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②。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瞻天表则元夕教池,拜郊孟享③。频观公主下降,皇子纳妃。修造则创建明堂,冶铸则立成鼎鼐。仆数十年烂赏叠游,莫知厌足。

一旦兵火,靖康丙午之明年,出京南来,避地江左,情绪牢落,渐入桑榆。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④,其乐无涯者,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目之曰《梦华录》。

然以京师之浩穰,及有未尝经从处,得之于人,不无遗阙。倘遇乡党宿德,补缀周备,不胜幸甚。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观者幸详焉。绍兴丁卯岁除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东京梦华录》跋 (明)胡震亨

《东京梦华录》多记崇宁以后所见,时方以逸豫临下,故若彩山灯火,水殿争标,宝津男女诸戏,走马角射,及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虽事隔前载,犹令人想见其盛。至如都人探春,游娱池苑,京瓦奏技,茶酒坊肆,晓贩夜市,交易琐细,率皆依准方俗,无强藻润,自能详不尽杂,质不坠俚,可谓善记风土者。但大内所载殿阁楼观,仅仅十一,无论诸宫,只如政和新宫,自延福、穆清已下,尚有四十余殿,而艮岳⑤于时最称雄丽,何可略也?

(有删节)

【注】①崇宁癸未: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 ②教池游苑:指金明池、琼林苑的游赏。 ③拜郊孟享:孟,首。指到郊外拜祭天帝。 ④梦游华胥之国:《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后用“梦华”为追忆往事恍如梦境之意。 ⑤艮(ɡèn)岳:北宋末年在汴京城内东北景龙山侧耗巨资人工修筑的一座小山,内有大量名花奇石、珍禽异兽。其正门名为阳华门,因而艮岳又名为阳华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白之老,不识干戈 识:了解,知道 B.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 易:交易,买卖 C. 目之曰《梦华录》 目:用眼睛看 D. 然以京师之浩穰 穰:众多,兴盛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表现京师“当时之盛”的一组是( ) ①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 ②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③出京南来,避地江左 ④节物风流,人情和美 ⑤天宁节女队归骑,年少争迎 ⑥率皆依准方俗,无强藻润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序文前半部分文辞艳丽,全方位地描述了京师胜景,涵括了当年汴梁城的众多领域,繁声竞响,光影满目,作者十分喜欢这些繁华的景象。

B. 北宋末年,身居京师的百姓眼福不浅,他们有机会看到公主出嫁、皇子纳妃的盛大典礼,甚至在一些重要场合上可以亲睹皇上天颜。

C. 孟元老创作《东京梦华录》的原因只是为了纠正后生们对往事的不以为然,他想还原历史真相,觉得自己的作品能让后世的读者了解到当时的盛况。

D. 胡震亨认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再现了京师当年的盛况,并赞扬孟元老非常擅长记录地理风俗人情,但他对孟元老略过艮岳这一当时的代表性建筑不提表示不理解。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3分) (2)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3分) (3)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大风渡江四首(选一) 王士禛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1)这首诗题为“大风渡江”,而诗中并未着一“风”字,试分析诗人是如何写大风的。(4分)

(2)试分析诗中表现出的诗人形象。(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从AB两组中任选一组作答)(5分) A组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氓》) (2)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3)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5)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B组

(1)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2)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3)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4)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5)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个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绝 技 冯伟山 一大早,卢憨家的门前就停了两辆车。一辆是警车,还有一辆写着什么电视台字样的车。派出所的老黄正在敲门,他的旁边是几个拿着话筒和扛着摄像机的人。村里有人见了,觉得蹊跷,就围上来看热闹。等卢憨擦着眼屎把门打开,看热闹的竟聚了一大堆。

大伙儿议论纷纷,说这小子终于犯事了,看这阵势事儿还不小。 是呀,别看他平时不言不语,干起坏事来比谁也厉害! ……

老黄狠狠瞪了了大伙儿一眼,说都闭嘴吧,你们咋知道人家犯事了? 大伙儿就闭了嘴,可肚子里还疑惑着,都梗着脖子想往院子里挤。

老黄对卢憨说,你是卢立群吧?这几位是省电视台的记者,慕名来给你拍节目的。 看着卢憨满脸的惊奇,老黄又说,我是派出所的老黄,是给记者们带路的,别误会呀。 卢憨笑了笑,把他们让到了院子里。

这下,看热闹的村里人可懵了。这个憨里憨气的家伙原来叫卢立群呀,这么些年大人孩子都叫他卢憨呢。至于给他拍电视就更觉邪乎了,卢憨父亲早亡,一直和一个精神不好的母亲生活,日子过得紧巴,都快三十了,还光棍一根。平日除了种点责任田,就关门在家里窝着,见了人脸红脖子粗地勉强点点头。就这么个人也能上电视,真给卢村丢大脸了。

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

一个手里拿着话筒的姑娘笑着对卢憨说,卢大哥,为了拍你的绝技,尽快让全国人一睹你的风采,我们可是星夜兼程过来的。说完,姑娘递给卢憨一张报纸。报纸上是一组照片,还配着一段长长的文字,大标题是“农家院里的绝技高手”。卢憨看了,用手挠了挠头皮,咧嘴笑了,淳朴得像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他想起来了,那天他正在院子里练倒立,有个背着相机的人在矮墙外看见了他,被他的技艺吸引,非要给他拍几张照片。通过交谈,卢憨知道那人是省城一家报社的记者,来乡下采风的。卢憨的每一个动作,都让他赞叹不已,手里的相机也“咔咔”拍个不停。想不到这些照片,竟把电视台的记者引来了。

姑娘说,卢大哥,你不介意当众展示一下你倒立的绝技吧?

卢憨有些不好意思,说只是、只是我练得不好,你们可别笑话呀。 我们相信你挺棒的。老黄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

卢憨走到老槐树下,提了提裤子,一个倒立,双腿就稳稳地贴到了树干上。紧接着两腿一分,双手撑着地面向前慢慢移动,边移动双腿边做着各种动作,什么“白鹤亮翅”、“一柱擎天”、“弯弓射月”,每个动作都惟妙惟肖,刚柔相济。在场的人都看呆了,好久,掌声才一个劲地响起来。这时,卢憨的双手触地变成了单手触地,腾出的那只手朝大伙儿挥了挥,就叉在了腰上。一院子的人正看得起劲,突然他的那只手也脱离了地面,脑袋直直地扎下来。围观的人都惊得张大了嘴巴,生怕卢憨的脑袋开了花。就在卢憨脑袋触地的一刹那,他竟把双手放到胸前鼓起掌来,两腿还在半空做着动作。哎呀,这家伙平时蔫巴巴地,没想到还有这招呀,绝了!村里人鼓掌归鼓掌,心里还是有些嫉妒。

一套动作下来,卢憨的脸上也有了细细的汗珠。稍事休息,他又即兴表演了头顶在桌子上倒立,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摸出香烟点燃,飘飘袅袅的烟雾中,他一脸的惬意。突然,他把烟头一吐,身子一个鱼跃,就稳稳地坐在了地上,且双腿交叉,双手在胸前合十,嘴里念了声“阿弥陀佛”。瞬间,喝彩声、鼓掌声把小院塞得满满当当。

姑娘把话筒举到卢憨面前,说你是怎么炼成这绝佳技艺的?

卢憨吭哧了半天,说为了俺娘呗。 为了你娘?主持人和大伙儿都愣了。

我十几岁时很顽皮,经常在院子里翻跟头和倒立。有一次,我倒立时看见我娘瞅着我笑呢。娘精神不好,我很少见她笑过,看来她是喜欢看倒立。我又倒立了几次观察她,她都认真地看着,笑得也开心,打那我就下决心天天倒立给娘看。这不,眨眼十几年了。说完,卢憨用手一指房门口。看,我娘刚才看我练倒立,还满脸欢喜呢。

大伙儿回头望去,摄像机的镜头也跟了过去。低矮破败的房门前,一个瘦弱的老女人在暖暖的阳光下正朝这张望,嘴巴微微张着,脸上堆满了笑。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语言平实简洁,富有农村生活气息,非常符合小说塑造的普通平凡的乡村里的人和事的特点。比如作者把手挠头皮、咧嘴笑了的卢憨比作“一棵秋天里的老玉米”,十分形象贴切。

B.“小院里很洁净,除了一棵大槐树,就是矮墙下一丛丛的草本茉莉花,颜色各异,为小院增色不少。”着墨不多的一段环境描写,表现了小院的整洁、生机盎然。这说明卢憨的母亲虽然精神不好,但还是非常勤劳,并且热爱生活。

C. 村里人开始时并不了解卢憨,甚至瞧不起他,认为他上电视会给卢村丢脸,但当他们观看了卢憨的绝技之后对他又十分佩服。小说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村里人由对卢憨心存误解到最终理解他的心理过程。

D.小说题目为“绝技”,作者也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卢憨的绝技,除直接描写卢憨让人折服的动作之外,作者还很注重写围观者的神态和心理,从侧面衬托卢憨的高超技艺。

E.小说的构思十分精巧,在卢憨表演完绝技之后,作者又交代了卢憨练成绝技的原因,凸显了文章主旨。文末对卢憨母亲的描写是点睛之笔,让读者倍感温馨,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17.小说前三段写村里人聚在卢憨家门口看热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8.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卢憨这一人物形象。(6分)

19.卢憨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请在庄子、屈原、史铁生中任选两人为对象,仿照下面的示例各写一段话。要求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4分)

示例:鲁迅是寂寞的,在麻木愚弱的民众中,独自彷徨呐喊;但他却在寂寞中找到了民族真正的病根,为昏睡的国人开出了一剂疗救精神的良方。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要点,不超过15个字。 (4分)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年,孙中山先生痛感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日本军国主义敢于发动侵华战争,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分裂、战乱状态,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新中国60年建设发展的经验和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强大的国力是一个国家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发展则是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

22. 近期,我校电视台将举办主题为“陪读对中学生成长的利与弊”的辩论赛。陪读,对中学生的成长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你替其中一方写一段辩词,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求字数不得少于50字。(4分)

我的观点:

辩词: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23.根据下面的小诗,按要求作文。 上帝爱鱼

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 人也爱鱼

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

要求:认真品味诗意,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参考答案

1.B(jiǎn/liàn,jiān/jiàn,zī/zì;A.chái/jī,chǔ,hánɡ/hànɡ;C.yīn/xīn,xiào,dài/yí;D.tī/tì,chòu/xiù,dú)

2. A(B. 座—坐,荧—萤;C.侯—候,磬—罄;D.亲—青,糜—靡。)

3. A(第一个空,“精确”“精准”都强调非常准确,程度较强,用在此处均合适。“准确”程度较轻,没有前两者合适。“精良”指精致优良、完善,与前面的“刻度”不能搭配。第二个空,“通过”作介词是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经过”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其他情况发生变化。“根据”指以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经由”指路线经过(某些地方或某条路线)。此处强调长城是人们判断自己位置的手段和依据,用“通过”“根据”均可。第三个空,“迷恋”指对某一事物过度爱好而难以舍弃。“喜爱”指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爱慕”的意思是:①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②因喜爱而交往。“依恋”指留恋,舍不得离开。此处指长城的设计者非常爱好“重复”并反复使用“重复”,用“迷恋”最合适,“喜爱”程度较轻,“爱慕”“依恋”与“重复”不能搭配。第四个空,“无休无止”指不罢休,不停止,没完没了,是个中性词。“一望无际”指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无以复加”指达到极点,不可能再增加。“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后三个词都不可以用来修饰“重复”。综合比较,选择A最合适。)

4. B(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在“已经”前加上“我国公益慈善事业”。C.不合逻辑,“书店、图书馆”也属于“文化单位”,不能并列在一起,应改为“书店、图书馆及其他文化单位”。D.句式杂糅,“从黄金的保值增值功能为出发点”应改为“从……出发”或“以……为出发点”。)

5. C(应是在爱斯梅拉达死后,卡西莫多来到刑场上,抱着她的尸体遁入了墓地。) 6.D(规模、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关系。) 7.D(原文是“被人们看作是”,并非一定就是;“无可选择的选择”不等于“唯一的途径”。) 8. C(“城市中的居民迁出城中心”这是逆向城市化的表现。) 9. C(目:命名)

10. B(①陈述自己成长在京师,并未涉及到表现“京师之盛”;③讲自己离开京师,避难南方;⑥是胡震亨对《梦华录》的评价。)

11. C(有两处错误:①“原因只是为了纠正后生们对往事的不以为然”的说法不正确,这只是他创作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应是他对往昔生活的无限眷恋;②“能让后世的读者了解到当时的盛况”的说法不准确,原文“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中“庶几”表示“可能”或“希望”。)

12. (1)我担心时间长久之后,再谈起那时的风俗和景观,更会失去历史的真实,那就的确太可惜了。(“恐”“诚”各1分,句意1分)

(2)我如今追思往事,回忆起来怅然伤怀,这难道不是和华胥之梦刚刚醒来的情形一样吗?( “追念”“岂非”“觉”各1分)

(3)这本《梦华录》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进行雕琢修饰,其原因大概是想使文人学士和普通百姓都能看懂而已。(“鄙俚”“盖”各1分,句意1分)

13.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

衣也/夫读书之人(每处0.5分)

【译文】谚语说:“无论堆积多少钱财,都不如学一技之长。”各种技艺中最容易学习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莫过于读书。世上的人不管是愚昧的还是智慧的,都希望认识的人多,见识的事广,但却又不肯读书,这就如同想要吃饱却又懒得去做饭,想要身体暖和却又懒得去做衣服一样。那些读书的人,从伏羲氏、神农氏以来,在这世界上,所见多少人,所识多少事,一般人的成败与好恶,自然就不用说了,就连天地万物道理,鬼神之事,也都能通晓。

14.(1)这首诗主要运用侧面描写表现“大风”。(1分)第二句用“银涛”“雪浪”“急潺湲”来写江水,可见江上因风大才卷起浪涛、水流湍急。(1分)第三句“如飞鸟”的比喻,写出了由于风大船一路顺风而驶且轻捷如飞的样子,用船行之快来暗示风之大。(2分)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悠闲从容、乐观洒脱的诗人形象。(2分)前两句描写诗人所见到的两岸的壮丽风光和惊险江面,风景如画。后两句写诗人冒着大风大浪渡江,于飞舟之中静观两岸美景,一个“卧”字,写尽诗人安闲自在、乐观从容之态。(2分)

15. A组(1)夙兴夜寐(2)兰泽多芳草(3)万里悲秋常作客(4)又恐琼楼玉宇(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B组(1)伏清白以死直兮(2)可以横绝峨眉巅(3)只是当时已惘然(4)一一风荷举(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16. B C(B.说明母亲“非常勤劳、热爱生活”有误。这应该是体现卢憨的孝顺,他打扫庭院、种花都是为了使母亲生活得更舒适。C.“村里人由对卢憨心存误解到最终理解他”有误,村里人开始时是并不了解他,小说也并没有表现出村里人最终理解了他。)

17. (1)巧设悬念,吸引读者,使读者随着小说中村里人的议论而对卢憨也产生种种猜想。(2)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并与后文电视台其实是来采访、宣传卢憨的情节形成巨大反差,有助于凸显卢憨这个人物形象。(3)村里人的议论、猜测表现出他们对卢憨的不了解,折射出人际关系的淡漠。(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18. (1)身怀绝技:他的倒立绝技先是被报社记者报道,后又引来了省电视台的记者采访,他的现场表演赢得了众人的喝彩。(2)淳朴、憨厚:他不善言谈,被人认为是“憨里憨气”,受到别人的认可时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样子。(3)孝顺、善良:他独自一人陪着精神不好的母亲生活,十几年来苦练倒立就为使母亲欢喜开心 。(每点2分)

19. 答案示例:(1)普通人物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深触人心。卢憨是一个乡村人物,有一个让人诧异、敬佩的倒立绝技,但谁都没有想到,他练就这个让记者们和乡亲们喝彩的绝招的直接动因却是为了逗乐自己那个患精神病的母亲。这个很真实、很平凡的人物行为和人物动机隐含了平凡普通的乡村人物那种金子般闪亮的善良和孝心。这种人性善的光辉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是非常值得弘扬的。

(2)村里人的行为体现了人们思想上的落后、人际关系的冷漠。当有警车和电视台的车停在卢憨家门口时,他们妄加议论,胡乱猜测;他们住在一个村里,却不知卢憨的姓名,得知他们瞧不上眼的卢憨要上电视,他们又觉得会给卢村丢脸;卢憨的绝技让他们佩服但又让他们心生嫉妒。村里人爱看热闹,爱发议论、无端猜忌别人,有着盲目的集体荣誉感,容易嫉妒别人。他们依然有着鲁迅笔下的国民形象的特点,这也是作者着力要表现的。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引人深思。(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观点,然后紧扣观点结合小说进行分析。不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如有其他方面的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20.答案示例:

庄子是寂寞的,在喧嚣的时代里(在窘迫的生活中),默默修身养性;但他却在寂寞中顿悟出了逍遥的真谛,为无路可走的人们打开了一扇开向清风明月的窗。

屈原是寂寞的,在权贵的排挤下(在世人的不解中),独自苦苦寻觅;但他却在寂寞中坚守着高洁忠贞的灵魂,为世人皆醉的社会点亮了一盏上下求索的灯。

史铁生是寂寞的,在病痛的折磨下(在荒凉的地坛里),苦苦挣扎思索;但他却在寂寞中领悟了人生的意义,为失意消沉的人们找到了一扇通向幸福的门。(要求仿写两句,每句2分,其中句式、修辞各1分)

21. 答案示例:自强是一个国家自立的根本保证。(“自强”和“国家自立”各2分) 22.评分提示:观点1分,辩词3分,言之成理即可。 23.参照2012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译文】

《东京梦华录》序 (宋)孟元老

我小时候跟着在外地做官的父亲周游于南北各地,于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来到了京都,住在城西的金梁桥西边夹道的南侧。我逐渐长大,正赶上生活在天子脚下。太平盛世很长时间了,京城里人口密集,物业繁华。垂着童发的小孩儿,只知道玩耍;两鬓花白的老人,没有经历过战争。节日一个接着一个,我得以观赏到各种好景。华灯齐放的良宵,月光皎洁的夜晚,瑞雪飘飞之际,百花盛开之时,或者是七夕的乞巧,或者是重九的登高,或者是金明池的禁军操练,或者是琼林苑的皇上游幸,放眼所见,到处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饰华丽的轿车争相停靠在大街旁,名贵矫健的宝马纵情奔驰在御街上,镶金叠翠耀人眼目,罗袖绮裳飘送芳香。新歌的旋律与美人的笑语,回荡在柳阴道上与花街巷口;箫管之音与琴弦之调,弹奏于茶坊雅聚与酒楼盛宴。全国各州郡之人都往京都汇集,世界各国的使者都和宋朝往来。调集了四海的珍品奇货,都到京城的集市上进行贸易;荟萃齐九州的美味佳肴,都在京城的宴席上供人享受。花光铺满道路,不阻止任何百姓乘兴春游;音乐震荡长空,又见有几家豪门正开夜宴。奇特精湛的技艺表演使人耳目一新,奢侈享受的生活使人精神放松。能够观瞻到皇上天颜的机会,是在元宵节观灯、金明池观射、郊坛祭天的时候。而且还能够多次看到公主出嫁、皇子纳妃的盛大典礼。皇宫的重要建筑成就是创建了大庆殿,重要的冶铸伟绩是制成了九鼎。我在几十年当中沉醉于观赏盛典,迷恋于游玩胜地,从来没有感到厌倦和满足。

不料忽然间战火燃起,宋钦宗靖康元年的第二年,我离开汴京来到了南方,因躲避战乱而住在江左,情绪郁闷而低落,年岁又逐渐进入老年晚景。暗想当年在汴京城里的生活,每逢佳节是的人物风流倜傥,人情和顺畅美,都已化成惆怅和隐恨。最近同亲戚会面的时候,谈到往昔汴京城里的繁华景象,年轻后生们总是妄加非议,不以为然。我担心时间长久之后,再谈起那时的风俗和景观,更会失去历史的真实,那就的确太可惜了。因此,我非常慎重地把我的记忆写下来,编成一集,这可能会使今后的人们打开此书就能够看到(了解)到当年的盛况。古代传说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的典故,我如今追思往事,回忆起来怅然伤怀,这难道不是和华胥之梦刚刚醒来的情形一样吗?因此我把我所撰作的这本书命名为《梦华录》。

但是,汴京城毕竟太大太繁华了,对于那些我没有亲身经历的事件或者没有去过的地方,靠听别人讲述来记录,这就难免有遗漏或欠缺。如果遇着故乡的朋友或德高望重的前辈,对此书予以补充使它更加完备,那真是不胜欣慰。这本《梦华录》语言通俗浅显,不刻意进行雕琢修饰,其原因大概是想使文人学士和普通百姓都能看懂而已,希望读者能理解这一点。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岁在丁卯,大年除夕之日,幽兰居士孟元老序。

《东京梦华录》跋 (明)胡震亨

《东京梦华录》多记载宋徽宗崇宁以后的景象,当时朝廷以崇尚安乐治理天下,所以像那元宵节灯山金光灿烂、临水殿里龙船夺标比赛、宝津楼上男女艺人的杂技表演、骑马相逐射箭的表演以及天宁节女子舞队骑马归来时少年豪俊争相迎接的诸多场景,虽然事属前代的

记载,然后仍能让人想象得到当时的盛况。至于其他那些像那京城人春日里出城踏青,在园林苑囿中游玩,京城各瓦肆中的技艺表演,茶坊酒家、早市夜市里细小琐碎的交易等,全都按照当时京城的习俗,没有强加一点雕琢修饰,自能详细介绍当时的风貌,然而不显得杂乱,语言通俗质朴而不显得粗俗。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擅长记录风土人情的。但是它所记载的皇宫内的宫殿楼观,只是提及了很少的一部分,且不说各个宫殿,只说政和年间营造的新宫,自延福宫、穆清殿以下,还有四十余座宫殿,而且艮岳在当时最是雄伟壮丽,怎么可以省略不提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