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2020-10-05 来源:好走旅游网
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第39卷第3期 魏娜,陈浮,张绍良,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3):1—3 中国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魏娜 ,陈 浮 ,张绍良 ,唐倩 ,王莉 (1.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221008 2.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要:中国的碳排放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与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中国1978--2008年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 进行了测算,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对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的碳排放基 本趋势是加快增长的,1996--1998年的碳排放量出现了一个下降的趋势;定基碳排放指数变化幅度比较大,环比碳排 放指数变化趋势比较小;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碳排放量比重比较大;所选驱动变量与碳排放量的相关系数比较大,我 国碳排放的驱动因子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交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状况。 关键词:碳排放;驱动;中国 中图分类号:X3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1)03—0001—03 气候变暖是世界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CO 等温室气体 碳排放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的排放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大量排放,这已经成为全球 C=m ・q (2) 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其中,c为碳排放量,m 为一次能源消费标准量,q 为第i类 CO 排放量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中国的碳排放已成为学术界 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通过搜集资料确定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 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于中国碳排放,许多学者进行了研 数(表1)和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表2)。 究。徐国泉等基于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了中国 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朱勤等基于扩展的Kaya恒 表1 各种能源碳排放系数 等式建立了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1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 的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探讨了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 量化其贡献率 。胡初枝等基于EKC模型,采用平均分配余 量的分解方法构建了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 。王锋等 运用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6个时间段的驱动因素进行 了研究 。李江苏等通过相关分析法和绘制散点图来研究中 国不同时段各因子与碳排放增长的关系 。邵帅等估算了上 海市分行业能源终端消费的CO:排放量,基于改进的STIRPAT 模型和广义矩估计方法对碳排放规模和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 了分析 J。本研究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总体碳排放特点 注:IPCC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 和行业碳排放特点,引入定基碳排放指数和环比碳排放指数 表2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2个概念进一步说明碳排放的变化特点,应用相关性分析与因 能源品种 折标准煤系数 子分析法对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 煤炭(kg) 0.714 3 1材料与方法 石油(kg) 1.428 6 天然气(m ) 12.143 0 1.I研究方法 焦炭(kg) 0.97l 4 首先将能源消费量统一折算成标准煤,折算标准煤采用 汽油(kg) 1.471 4 公式(1)进行转换: 煤油(kg) 1.471 4 m= ・n (1) 柴油(kg) 1.457 1 其中,m为能源消费标准量, 为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n 为 燃料油(ks) 1.428 6 电力(kW・h)1.229 0 第i种能源的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1.2数据来源 收稿日期:2011—02—19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对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074154)。 能源消费量进行相应变换,统一折算成标准煤。 作者简介:魏娜(1984一),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为土地利用与环境效应。E—mail:weinawt@163.com。 2结果与分析 通信作者:陈浮,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 2.1我国1978--2008年碳排放量变化趋势 境的影响。E—mail:tuzhi@hotmail.com。 从总体上看,自从1978年以来,我国的碳排放量整体上 一2一 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第39卷第3期 呈逐渐上升趋势,特别是2002年以来,碳排放量的上升速度 提高(图1)。煤炭消耗的碳排放量与总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 比重比较大。其次是制造业和采掘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 应业的碳排放量所占比重也比较大,其他所有行业的碳排放 基本一致,石油消耗的碳排放量总体趋势上升,天然气消耗的 碳排放量变化不是很明显。1990年以前,碳排放量的增长速 度极其缓慢,1990--1996年碳排量增加速度比1978年有所 增长,但仍然比较缓慢,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相一致 的。1996--1998年,碳排放量呈现了一个下降的趋势,说明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能源 消费量在经济萎靡时有一定的降低。1998--2002年,碳排放 量几乎没有变化,稍微有一点上升的趋势,说明经济逐渐复苏 的同时能源消费量也逐步上升。2002--2008年碳排放量很 大,且增长速率也比较大。 、√ 蚓 辎 餐 曷 答蜜8 g 昌葛 昌g罄 宝宝 宝 曼 叠昌高。t"q 昌 年份 图l 1978-2008年中国碳排放量变化趋势 2.2我国碳排量指数变化特点 为了更加清晰地表示碳排放量的变化特点,本研究引入 了定基碳排放指数与环比碳排放指数2个概念来说明中国碳 排放的变化特点。碳排放指数能够从时间上反映碳排放量的 变化趋势。定基碳排放指数是指以固定时期的碳排放量为对 比基期的碳排放指数,环比碳排放指数是指以相邻前一时期 的碳排放量为对比基期的碳排放指数。计算了以1978年为 基期的定基碳排放指数和环比碳排放指数(图2),从定基碳 排放指数看,碳排放量变化的程度与总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 是一致的,2008年的定基碳排放指数已经接近500,说明与 1978年相比,2008年的碳排放量增长了接近4倍。从环比碳 排放指数上看,碳排放量是逐步增加的,年际碳排放量变化量 不是很大。 餐 年份 图2 1978--2008年中国碳排放指数变化趋势 2.3我国不同行业碳排放量的变化特点 不同行业的碳排放量是不一样的,在我国各行业的碳排 放量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表3)。其中工业的碳排放量所占 的比重最大,达到40%,说明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和工业所占 量均比较小。表明工业、采掘业、制造业是主要的碳排放量大 的行业,占所有行业碳排放总量的90%。各行业的碳排放量 变化趋势具有不同的特点,工业、采掘业、制造业在2005年以 前的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到2005年,这3个行业的碳排放量 呈现了一个剧增的现象,2005年以后,又出现了骤降现象,这 与当年的能源消费总量有关。电力、煤气及水产供应业的碳 排放量在2005年出现了骤降现象,2006年出现剧增现象。 其他所有行业的碳排放量基本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表3各行业碳排放量所占比例 注:碳排放量为1996--2008年的平均值。 3中国碳排放驱动机制 3.1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建立及相关性分析 为了科学确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首先根据德尔菲法建 立驱动因素变量体系(表4)。对所选各驱动因素与碳排放量 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见表5。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所 选变量与总碳排放量呈正相关,其中能源消费总量与碳排放 量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到1.000,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煤 炭的消费量是最高的,说明碳排放量与煤炭消耗具有很大的 关系。其次是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等。一般理解上认为,第 三产业增加值和水电、核电、风电应是碳排放量减少的一个原 因,但是在这里两者呈正相关,说明我国的第三产业与第二产 业相比,发展规模还相对较小,还说明我国对零碳排放能源的 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总的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太 小,对我国目前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需 要进一步有效利用。目前,无论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还是零碳 排放能源利用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都不能抵消其他因素对碳 排放量的驱动作用。 3.2驱动因素变量的因子分析 SPSS的因子分析功能是将若干变量表达的信息用几个 因子来概括,各变量在各主因子中的载荷系数体现了变量在 主因子中相对重要性程度。对经过相关性分析之后的变量进 行因子分析(表5),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共产生了2个 主要因子。按照各变量在主因子中的载荷系数,可将第1主 因子概括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第2主因子概括为交 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状况。主因子是对所有变量信息的最 大概括,在所选变量所体现的因素对碳排放量确实有驱动作 魏娜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一3一 注:“ ”表示在0.01水平显著。 表5 中国碳排放量变化驱动因素变量因子分析结果 构与碳排放量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改善行业结构、发展低碳行 在各主因子中的载荷系数 业对节能减排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 驱动因素变量 表明所选因素变量与碳排放量的相关系数较高,碳排放量的 主因子1 主因子2 主要驱动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交通发展和居民 生活水平提高,因子分析的结果与我国目前经济状况具有很 好的一致性。 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目前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经济、 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 ,有关交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 平状况对我国碳排放的驱动作用研究较少。未来在我国经济 持续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交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 碳排放的驱动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在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的 前提下,交通领域和居民生活领域会逐渐成为我国节能减排 的重点潜力领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的 平衡是我国实行控制碳排放量的目标。在实行节能减排、控 制碳排放的过程中,要注意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如何在经济 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今后重点研究的 问题。 用的前提下,因子分析对确定主要驱动因素具有一定的参考 意义。产生的2个主因子中,解释了总方差的96.62%。相 参考文献: 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合起来看,丽者对驱动因素的分 [1]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 析基本是一致的。表明我国碳排放量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社会 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 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交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状况。 161. [2]朱勤,彭希哲,陆志明,等.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 4讨论 解及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2):2072—2079.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碳排放量控制面临巨 [3]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 大的挑战。自1978年以来,总碳排放量基本处于一直上升的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38—42. 趋势中,煤炭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量与总碳排放量具有相对一 [4]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 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2):123—136. 致的趋势,这与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密切相关:煤炭消费 [5]李江苏,张雷,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增长机理分析[J].资源科 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并且煤炭还是能源消耗碳排 学,2010,32(11):2059—2065. 放系数最大的一种能源。从碳排放指数上看,碳排放量的变 [6]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 化程度与总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年际碳排放量变 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化程度不是很大。整体而言,碳排放量的变化程度与我国的 [J].财经研究,2010,36(11):16—27. 经济发展程度相吻合,经济发展是我国碳排放量增加的主导 [7]李明贤,刘娟.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因子。从行业来看,工业、采掘业、制造业的碳排放量比较大, 技术经济,2010,29(9):33—36. 其他各行业碳排放量仅占10%,这充分体现了我国的行业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