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报告

2022-07-05 来源:好走旅游网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 院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年 级 2016级 专 业 公共管理二班 学 号 6

姓 名 贺梦瑶

二零一七年六月

容 摘要

我们生活的社会群体中,存在大量的智障儿童,智障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如果他们无法接收全面的教育来帮助他们弥补智力、身心的发展缺陷,习得必要的知识和基本的生存技能,他们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迟早会成为被社会所淘汰的群体。针对智障儿童,国家为他们开办了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优秀的特殊教育人才为他们提供早期教育、中期教育和高等教育来帮助他们习得必要的知识和基本的生存技能。只有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对智障儿童的早期干预、训练,习得强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充分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为智障儿童的生涯谋取福利。然而,国家一直把特殊儿童教育工作的重点落脚于特殊学校教育和社会福利机构的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文着重对当前中国的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分析。通过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论述,找出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地探究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让智障儿童更好地接受完整的教育,更快地康复并适应社会。

“关键词”: 智障儿童 家庭教育 问题 对策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前言

(一)概念界定 1、智障儿童

本文所指的“智障儿童”是:在0-18岁之间的智力低下和适应性行为障碍的孩子。

2、家庭教育

《教育大辞典》对家庭教育的解释是:“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辈进行的教育”。本文所指的“家庭教育”是: 智障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

(二)问题的提出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口总数8296万,智力残疾人数554万,1352万的多重残疾人中伴有智力残疾的人数430万,其中智力残疾儿童101万,占智力残疾总人数的10.26%。智障儿童具有心理发展缓慢、感知觉迟钝、记忆力差、言语能力薄弱、思维能力低下、情绪不稳定、独立生活能力差等特点。如今,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社会巨大的冲击力之下,智障儿童如果无法接收全面的教育来帮助他们弥补智力、身心的发展缺陷,习得必要的知识和基本的生存技能,他们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迟早会成为被社会所淘汰的群体。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对智障儿童的早期干预、持续训练,习得强化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充分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为智障儿童的生涯谋取福利。

二、智障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家庭教育在智障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0-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0-6、7岁的智障儿童是在家庭中渡过这一时间段的,父母是智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唯一老师也是最佳老师,在这一期间,只要父母相信孩子是可以改变的,对孩子进行早期干预,耐心的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说话、穿衣、吃饭、上厕所等基本动作进行反复教导与强化训练,会对孩子的康复有非常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在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中的重要性

每个智障儿童的残疾程度、兴趣爱好、学习能力都各不相同,使智障儿童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在学校期间老师必须考虑智障儿童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为每位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课程。这要求老师要具备丰富的与智障儿童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特殊教育的方法技巧。但是每位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加之特殊教育人才的缺乏,使得老师提供针对性教育很困难,远不能满足智障儿童各不相同的需求,所以出现了“随班就坐”、“随班就混”的不良情形。这时家庭教育的介入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非常了解,家长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人需求和兴趣爱好,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与老师一起为孩子量身定做一套最恰当的教育方案,为孩子提供个别化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充分满足孩子的需求,发掘孩子的潜能。

三、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智障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心理发展缓慢、感知觉迟钝、记忆力差、言语能力薄弱、思维能力低下、情绪不稳定、独立生活能力差。相对于正常儿童的家庭教育,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要求家长必须具备有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法的专业知识。但是家长在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时,并没有学习过相关知识,没能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宝贝一样护起来,害怕他们受到一丁点伤害,什么事都替孩子包办,我生活环境中认识的一个智障儿童,妈妈怕他受到歧视与伤害,不让他干任何事,也不让他跨出家门一步,甚至在他20的时候,洗脸、刷牙、吃饭、穿衣、洗澡都是他妈妈帮忙完成的。这种教育方式表面看是为了孩子好,实则是害了孩子,只能使孩子的各项生理机能愈加退化,状况更差。智障儿童也有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家长没有把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忽视了他们的需求。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限制了智障儿童的发展,扼杀了智障儿童弥补缺陷、改善自身的机会。

(二)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

在对中国智障儿童的家长参与孩子学校教育的情况进行论述时,先来了解美

国智障儿童的家长参与他们孩子学校教育的情况,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美国,家庭教育是智障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美国智障儿童的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通过家校合作来共同教育智障儿童。首先,美国智障儿童的家长会参与学校对孩子教育计划与课程的制定,因为只有家长才对自己孩子的情况最为了解,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在哪些方面有严重障碍、在哪些方面具有特别的能力。其次,在学校教育的中期,家长会对孩子的表现进行评量,看看孩子是否有进步,孩子在学校习得的行为在家里是否有同样的表现。接下来,家长会为孩子制定长期的计划,家长会与老师根据孩子现阶段的表现共同为孩子制定多阶段目标,保证提供对孩子的生涯最为有效的教育目标。

在中国,智障儿童的家长对待孩子的学校教育始终扮演着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家长只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上下学接送、支付学费,过分夸大老师的作用,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完成自己的学业,可以康复。从而导致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这样不仅使孩子在学校习得的行为无法在家里得到强化,而且无法对学校和机构的教育起到很好的监督。

(三)国家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小

智障儿童由于本身的缺陷限制使他们无法像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为祖国贡献所有力量的伟大梦想,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自理生活,新世纪的接班人说的并不是他们,智力与身心发展健全的孩子们才是新世纪接班人。正常儿童所接收的教育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他们所学知识的优劣和品格的贵贱,也直接决定着未来新中国的命运。

然而,国在城市里为智障儿童家长开办的家长学校和家长教育培训机构寥寥无几,更不要说是农村了。当然,国智障儿童的数目比起正常儿童的数目,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是他们也是生命,人类基因千变万化,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残疾人将那些导致残缺的基因表达了出来,人类才有可能变得更加健康,是他们用自己的痛苦承担了人类的未来,正因为这样,他们才更值得我们去关注、去爱护。

四、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对“智障”的错误理解

智障儿童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智力落后与常人时,他们往往不愿意去面对这个现实,“我上辈子是造了什么孽,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我以后怎么带他出去见人”,“老天爷你要惩罚就惩罚我,不要降罪于我的孩子”这些话从家长嘴里说出来是再平常不过了。父母面对如此大的不幸,往往会沉浸在悲痛与自责中,失去理智的判断和思考,对于“智障”产生错误的理解。“智障”简单的说是智力与行为发展有障碍,并不等于完全不能发展。然而有些家长把“智障”等同于傻子、废物、精神病等不好的字眼,认为孩子已经完全失去了康复的机会,所以彻底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不能正确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不是胡乱投医就是完全放弃,一直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智障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够

智障儿童的发展特点不同于正常儿童,许多家长在面对智障儿童的时候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家长本身没有掌握关于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的方法,特别是农村智障孩子的父母,文化程度低、农忙抽不开身,他们不会去找相关的书籍来自主学习教育孩子的特殊方法,这使家长过分夸大老师教育的作用,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的身上,忽视了自己做为家长的重要作用。盲目的把孩子交给老师全权教育,自己却置身事外,把家庭教育抛在脑后。

(三)社会对智障儿童的关注度不高

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缺陷的限制,他们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家庭和特殊教育学校中度过的,很少与外界接触,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不高。社会的漠视给智障儿童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首先,人们很少会主动了解智障儿童这一群体,不能正确认识智障,经常带着有色眼镜看待智障儿童,使智障儿童融入社会的难度加大;其次,社会的包容度小,加重了父母的心理负担,家长害怕孩子被人歧视、嘲笑,把孩子永远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允许和外界接触,导致孩子胆小、自卑、无法很好地与人交流。最后,社会中同龄人之间的比较,使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与正常孩子进行比较,进而无限扩大两者之间的差距,时刻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孩子变的像正常孩子一样说话流利、思维敏捷、成绩优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发展特点,为孩子制定繁重的学习计划,或空头说教、或要求过高,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家长越是心急就越无确把握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导

致家庭教育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

五、针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善措施

(一)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助人者应该积极地帮助智障儿童和他们的家长解决现存的难题。首先,应当与智障儿童的家长进行沟通,为他们讲解“智障”的相关知识,帮助家长改变错误观念,正确认识智障。并为家长提供情绪疏导服务,给予他们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让家长不要放弃,相信自己的孩子有变好的能力。其次,应该向智障儿童的家长讲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对智障儿童的早期干预和缺陷弥补的重要作用,让家长重视家庭教育,积极主动地学习特殊教育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与教育。再者,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正确实施得益于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承担者与实施者,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必须的。现在国已经针对正常儿童的家庭教育开办了许多家长学校和家长教育培训机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社会工作者应该呼吁国家给予智障儿童群体更多关注,重视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这一问题,大力培养优秀的特殊教育人才对智障儿童的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积极开办智障儿童家长学校和家长教育培训机构,为家长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二)推进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互助

针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只有通过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充分合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帮助智障儿童实现最大程度的发展,在这一问题上,美国的智障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推进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合作:首先,鼓励家长与老师一起讨论自己孩子的缺陷程度、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充分了解孩子的自身特点,为孩子制定配套的学习计划和教育课程,在校期间由老师进行指导、教育,放学之后由家长完成复习和强化,帮助智障儿童巩固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家长和老师应该定期的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变化程度进行评估,从中寻找优势与不足,总结经验,完善教育课程,为孩子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

(三)提高社会关注度、加大政策支持

智障儿童大量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所以许多智障儿童的家庭经济负担都比较承重,父母不仅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还要忍受经济拮据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该主动为智障儿童的家庭有效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社区资源,寻求社区帮助。发动社区募捐,暂时缓解智障儿童家庭的经济困难,指导社区的居民正确认识智障,给予智障儿童和其家长更多精神关爱与经济支持。可以定期组织社区开展智障儿童的社会支持活动,增进社区居民对智障儿童的了解,也能帮助智障儿童走出家庭,融入社区。充分保障智障儿童的受教育权、培训劳动技能权等权利,为智障儿童开设适合的就业岗位,提供未来的就业保障。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政府共同协作互助的社会支持网络,为智障儿童及其家庭送去温暖和希望。

总结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科学的家庭教育和完善的学校教育的相互合作才能为智障儿童以后的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他们早日实现康复,适应社会生活,避免遭受社会压力的打击。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分析,提出相关问题及解决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鉴于个人水平有限,笔者只是简单地进行论述与探讨,希望能够对当前中国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提供些许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钱志亮.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报告[C]. 中国特殊教育研究,2001:7-8、11-12.

[2]曾汝弟.家庭教育学 [M]. :中国书籍, 2013:33-35.

[3]宋阳.浅谈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D]. :曲阜师大学,2012:2-10.

[4]任晨静.舞蹈治疗对智障儿童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D]. :师大学, 2014:15-22.

[5]璐.智障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及教学策略[D]. :师大学,2014:1-5. [6]俊贵.从社会协同学的视角看我国智障儿童教育发展的体制缺陷与优化[J]. 学前教育研究,2012(12):13-16.

[7]栾萍萍.智障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 文学教育,2016(5):1-4. [8]周丹,胡玉君.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学习与发展影响研究[N]. 学院学报,2016:2-6.

[9]郭玲.蒙台梭利智障儿童感官教育思想研究[D]. :师大学, 2006:5-9. [10]林云强,福娟.美国波特奇方法在智障儿童家庭教育中的运用[J]. 现代特殊教育,2007(10):1-3.

[11]聂宜凤.《童年的秘密》对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J]. 健康教育,2013(7):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