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

2022-11-08 来源:好走旅游网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词之所以成为“一代之文学”,就因其具有自己独有的区别于诗之“言志”的抒发“隐幽”之情的美学特质。这种美学特质,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发。他认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又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这就指出了词这种文体的“要眇宜修”之美学特质。“要眇宜修”,原义指爱情中的女性为了美而刻意地修饰提升;“境界”,则是指词之特有的富于兴发感动作用的作品中之世界。也可以说,是指词之生命情感之美所达到的“疆界”。由此,我们可以把宋词的境界之美概括为生命情感的“要眇宜修”。

宋词“要眇宜修”的境界之美的呈现无疑是在其无比多姿多彩的词作之中,大体表现为婉约与豪放之别。明人张綎在《诗余图谱》中言道:“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然亦存乎其人,如少游多婉约,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大抵以婉约为正也。”这里提出词体以“婉约为正”之问题,学术界多有争论。从历史实际来看,词之产生于唐末五代即以歌女之歌词呈现,当然是美女爱情,婉约为宗。宋词之发展,就因其“要眇宜修”“低徊要眇以喻其致”,从而在某种特定空间中得到迅速发展。从宋初来看,词确然是以婉约为宗。那时词尚未成为正宗文体,不上大雅之堂,多是一种游戏之作。北宋后期,词逐渐进入正统文人视野,纳入社会生活,遂变而为正宗。豪放之词应时代之需要,横空出世。但词之婉约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即便是豪放派词人,还是以抒情为主,叙事与言志为辅,否则即是“以诗入词”,词便面临瓦解。正如《四库提要》所言:“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文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

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作词之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这可说是对于婉约之美的一种总结:协律、字雅、情长、意柔。现在来看李煜词。李煜是南唐后主,国亡被俘,成为宋朝的阶下囚,他的重要的词作多创作于这段时间。其词哀怨悲切,辗转悱恻,充满国破家亡之感慨,为词坛之佳作,王国维多所称许。他的著名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以“愁”字贯串始终,表达其亡国与沦陷之愁。全词充满问句,自问自答,是一种心灵的叩击。小的方面的“愁”是其失国之痛,大的方面的“愁”是人类失去自由之痛。该词巧用虚字,如“只是”“问君”“恰似”等等,强化了物是人非,愁上加愁的感情,成为千古名词与千古名句。再如,写于同期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1

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是一首与江山永别之词,以“别”情贯串始终,抒写家国沦亡之痛;以最美的词汇,表达了“天上人间”,家国无法再见的最深的痛苦。上述两首词都表达的是一种“幽约隐微”之情,但却将其中的“忧愁”和“别离”提升到人类共有之高度,并以传诵永恒愁情的名句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摘编自曾繁仁《宋词的境界之美——生命情感的“要眇宜修”》)

材料二: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一种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之心情不合。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自不待言。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也有一些诗一样的片段。其《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几个人都是直截了当地述说,只有曾皙是借一段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文字就颇有意境。

小说有没有意境呢?也有。如《聊斋志异》中的《绿衣女》,写书生于璟在庙里读书,夜间忽有一女子在窗外赞曰:“于相公勤读哉!”于方疑思间,女已推扉笑入。绿衣长裙,婉妙无比。于生爱之,遂与寝处。女妙解音律,歌声动耳摇心。一夕,女走后于生听到她呼救的声音,声在檐间,一大蜘蛛捉一物,哀鸣声嘶。于破网挑下,则一绿蜂将毙。“捉归室中,置案头。停苏移时,始能行步。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旋展双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绝。”整篇小说都富有诗意,而末段尤有意境。

中国文学的创作既注重表现意境,文学的鉴赏当然也应该力求感受和进入意境。当我们读着那些意境深远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并和诗人取得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上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

(摘编自袁行霈《意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较为系统地阐发了宋词“要眇宜修”的美学特质。 B.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为游戏之作的词成为正统文人的写作对象,进而变为正宗。 C.作家将自己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交融,构建起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的意境。 D.不仅诗词中存在意境,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甚至在某些小说中也存在意境。

2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词创作中通过抒发“隐幽”之情所追求的境界之美体现为生命情感的“要眇宜修”。 B.从苏东坡称秦少游为“今之词手”史实可知,当时苏东坡就提出“婉约为正”的观点。

C.作家构造的意境很快就可以鲜明清晰,但也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 D.读者在鉴赏意境深远的作品时都会深入其境界,将有可能从中获得感性或理性的升华。 3.下列各项中的小说情节不具备诗歌意境的一项是(3分)

A.沈从文《边城》:船总的两个儿子同时爱上了船夫的孙女翠翠,为了爱情,两人没有按照当

地风俗决斗,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

B.汪曾祺《鉴赏家》:果贩叶三爱画,与画家成为知音;画家死后,他不卖果子了,但还四处

寻觅鲜果,到坟上供一供;画家送给他的画,最后陪自己下葬。

C.孙犁《荷花淀》:水生嫂得知丈夫参军,她虽然为难,但还是支持丈夫。后来紧跟丈夫投身

到抗战的行列中。美丽的荷花淀见证了水生嫂一家的进步。

D.冯梦龙《警世通言》:寺庙中的老僧将宰相府流出的洗碗水中的上等白米收集起来,晒干储

存。几年后,老僧将这些米送给因被贬官而断粮的宰相一家吃。

4.材料一探讨了宋词“要眇宜修”的境界,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进行赏析。(4分)

5.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那么,应该如何将中华文化的特色推介给全世界呢?请结合材料二,向外国友人介绍把握中国文学作品意境的要领。(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高粱(节选) 莫 言

刘罗汉大爷是我们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人物。

我查阅过县志,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提高密、平度、胶县民夫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毁稼禾无数。公路两侧村庄中骡马被劫掠一空。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

确实是这样,胶平公路修筑到我们这里时,遍野的高粱只长到齐人腰高。长七十里宽六十里的低洼平原上,除了点缀着几十个村庄,纵横着两条河流,曲折着几十条乡间土路外,绿浪般招展着的全是高粱。平原北边的白马山上,那块白色的马状巨石,在我们村头上看得清清楚楚。锄高粱的农民们抬头见白马,低头见黑土,汗滴禾下土,心中好痛苦!风传着日本人要在平原修路,村里人早就惶惶不安,焦急地等待着大祸降临。 日本人说来就来。

日本鬼子带着伪军到我们村里抓民夫拉骡马时,我父亲还在睡觉。他是被烧酒作坊那边的吵闹声惊醒的。奶奶拉着父亲的手,颠着两只笋尖般的小脚,跑到烧酒作坊院里去。当时,我家烧酒作坊院子里,摆着十几口大瓮,瓮里满装着优质白酒,酒香飘遍全村。两个穿黄衣的日本人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在院子里站着。两个穿黑衣的中国人肩背着枪,正要解拴在楸树上的两头大黑骡子。罗

3

汉大爷一次一次地扑向那个解缰绳的小个子伪军,但一次一次地都被那个大个子伪军用枪筒子戳退。初夏天气,罗汉大爷只穿一件单衫,袒露的胸膛上布满被枪口戳出的紫红圆圈。 罗汉大爷说:“弟兄们,有话好说,有话好说。” 大个子伪军说:“老畜生,滚到一边去。” 罗汉大爷说:“这是东家的牲口,不能拉。” 伪军说:“再吵嚷就毙了你个小舅子!” 日本兵端着枪,像泥神一样。

奶奶和我父亲一进院,罗汉大爷就说:“他们要拉咱的骡子。” 奶奶说:“先生,我们是良民。” 日本兵眯着眼睛对奶奶笑。

小个子伪军把骡子解开,用力牵扯,骡子倔强地高昂着头,死死不肯移步。大个子伪军上去用枪戳骡子屁股,骡子愤怒起蹄,明亮的蹄铁趵起泥土,溅了伪军一脸。

大个子伪军拉了一下枪栓,用枪指着罗汉大爷,大叫:“老混蛋,你来牵,牵到工地上去。” 罗汉大爷蹲在地上,一气不吭。

一个日本兵端着枪,在罗汉大爷眼前晃着,鬼子说:“呜哩哇啦哑啦哩呜!”罗汉大爷看着在眼前乱晃的贼亮的刺刀,一屁股坐在地上。鬼子兵把枪往前一送,锋快的刺刀下刃在罗汉大爷光溜溜的头皮上豁开一条白口子。

奶奶哆嗦成一团,说:“大叔,你,给他们牵去吧。”

一个鬼子兵慢慢向奶奶面前靠。父亲看到这个鬼子兵是个年轻漂亮的小伙子,两只大眼睛漆黑发亮,笑的时候,嘴唇上翻,露出一口黄牙。奶奶跌跌撞撞地往罗汉大爷身后退。罗汉大爷头上的白口子里流出了血,满头挂色。两个日本兵笑着靠上来。奶奶在罗汉大爷的血头上按了两巴掌,随即往脸上两抹,又一把撕散头发,张大嘴巴,疯疯癫癫地跳起来。奶奶的模样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日本兵愕然止步。小个子伪军说:“太君,这个女人,大大的疯了的有。”

鬼子兵咕噜着,对着我奶奶的头上开了一枪。奶奶坐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大个子伪军把罗汉大爷用枪逼起来。罗汉大爷从小个子伪军手里接过骡子缰绳。骡子昂着头,腿抖着,跟着罗汉大爷走出院子。街上乱纷纷跑着骡马牛羊。

奶奶没疯。鬼子和伪军刚一出院,奶奶就揭开一只瓮的木盖子,在平静如镜面的高粱烧酒里,看到一张骇人的血脸。父亲看到泪水在奶奶腮上流过,就变红了。奶奶用烧酒洗了脸,把一瓮酒都洗红了。

罗汉大爷跟骡子一起,被押上了工地。高粱地里,已开出一节路胎子。墨水河南边的公路已差不多修好,大车小车从新修好的路上挤过来,车上载着石头黄沙,都卸在河南岸。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桥,日本人要在河上架一座大石桥。公路两侧,宽大的两片高粱都被踩平,地上像铺了一层绿毡。河北的高粱地里,在刚用黑土弄出个模样的路两边,有几十匹骡马拉着碌碡,从海一样高梁地里,压出两大片平坦的空地,破坏着与工地紧密相连的青纱帐。骡马都有人牵着,在高梁地里来来回回地走。鲜嫩的高粱在铁蹄下断裂、倒伏,倒伏断裂的高粱又被带棱槽的碌碡和不带棱槽的石磙子反复镇压。各色的碌碡和磙子都变成了深绿色,高粱的汁液把它们湿透了。

4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汗滴禾下土,心中好痛苦!”采用古诗和普通语句组合的形式,新奇独特,传达出百姓因

平静生活被日寇打乱的愁苦情绪。

B.骡子被伪军牵拉时,高昂着头,不肯移步,后来还愤怒扬蹄,趵起的泥土,溅了伪军一脸,

表明连牲畜也不愿与侵略者合作。

C.奶奶随机应变,一改之前的胆怯,把罗汉大爷的血抹到脸上,撕散头发,张大嘴巴,假装疯

癫跳起来,从而成功保护了自己。

D.本文虽节选了中篇小说《红高粱》的部分内容,但情节相对完整,以烧酒作坊为点,由点

及面,再现了日寇在高密抓民夫拉骡马的史实。

7.关于文中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汉大爷的请求,既表现了他对主人的忠诚,也表现了他对敌人抢掠行径的隐忍和反抗。 B.大个子伪军用“老畜生”“老混蛋”称呼刘罗汉,表现了敌人的横行霸道、飞扬跋扈。 C.奶奶先辩白“先生,我们是良民”,最后答应敌人牵走骡子,表现了奶奶的聪明机警。 D.奶奶的模样似人似鬼,小个子伪军报告说奶奶疯了,客观上有助于解除奶奶的危机。 8.文中多次写到“高粱”,意蕴丰富,请结合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中插入了县志记载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辛未,李愬命马步都虞候随州刺史史旻等留镇文城,命李祐、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自与监军将三千人为中军,命李进诚将三千人殿其后。军出,不知所之。愬曰:“但东行。”行六十里,..

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及烽子,据其栅。命士卒少休,食干糒,整羁靮,留义成军五百人镇之,..以断朗山救兵。命丁士良将五百人断洄曲及诸道桥梁,复夜引兵出门。诸将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诸将皆失色。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自吴少诚拒命,官军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为备。壬申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祐、李忠义䦆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济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起,听于廷,闻愬军号令曰:“常侍传语。”应者近万人。元济始惧,曰:“何等常侍,能至于此!”乃帅左右登牙城拒战。时董重质拥精兵万余人据洄曲,愬曰:“元济所望者,重质之救耳。”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重质遂单骑诣愬降。愬遣李进诚攻牙城,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铺时,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甲戌,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是日,申、光二州及诸镇兵二万余人相继来降。 ..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淮蔡》)

5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

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

B.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

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

C.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

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

D.守门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

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外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军,职官名,监督军务的官吏。唐代常以宦官为监军,与统帅分庭抗礼。 B.烽子,守卫烽火台的士兵。烽火为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可代指战争。 C.四鼓,击四通鼓。古代作战击鼓进军,以助士气,故有“一鼓作气”之说。 D.京师,国家的首都、都城。这一意义也可用京城、京都、国都等词来表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愬率军出发时,做了严密的军事部署。既命人留守文城,又将军队分为前、中、后三军,

有冲锋在前的部队,也有殿后保护的部队。

B.占领张柴村后,李愬才告诉众将此行的目的。众将听后都大惊失色,自料此去必死无疑,但

他们畏惧李愬治军严厉残酷,无人敢违抗将令。

C.官军很久未到蔡州城下,因此蔡州防备不严。李愬抵达蔡州城下时,城内竟无一人知晓。李

祐等人在城墙上掘坎,率领勇士顺利登上城头。

D.吴元济负隅顽抗,指望部将董重质率领精兵援救。然而董重质单人匹马,归降了李愬。吴

元济眼看牙城即将不保,无奈之下只好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军出,不知所之。愬曰:“但东行。”(4分)

(2)乃访重质家,厚抚之,遣其子传道持书谕重质。(4分) 14.李愬作为将领,具有哪些优良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访村老 陆 游

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 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 骨肉团栾无远别,比邻假贷不相违。 人间可羡惟农亩,又见秋灯照捣衣。

6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用夸张手法写村老的强健,他至夜深仍精神矍铄,可与诗人款谈。 B.颔联叙述所见之事: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 C.颈联上句承上,写村老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下句转写其与邻里的关系。 D.全诗语言平易,感情深挚,情韵悠然,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野老生活画卷。 16.“村老”的生活有哪些可羡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

动地描绘出了走廊的萦绕曲折和屋檐姿态的高耸。

(2)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不直说百姓厌倦战争,却说“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3)“蛟”“龙”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在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们来核实一个传说,一路上看不出任何将要出现奇迹的迹象,只有令人麻木的山、树林、玉米地或烟叶地……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出现了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不是神庙,是一群 ① 的四合院,建在山坡上,以当地的土黄色岩石、黄土砌起的地基和围墙裸露着,漆黑的斗拱飞檐在后面朝着青山翠谷,龙飞凤舞的门头上鎏金斑斑驳驳,就像被落日照耀着。附近的村子干巴巴的,一些由劣质水泥和玻璃混杂急就而成的灰色盒子,与这群四合院的飞扬灵动、森严伟岸有着 ② 。就像一只刚刚被射中的苍鹰,它有点塌了,但确实像个传奇。即使已经衰败,蔓草丛生,梁木歪斜,雕花门不知去向,野物入住,依然看得出它非同凡响, ③ ,是古典四合院中的杰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

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决定胖瘦的是能量供应与消耗差。科学研究证实,人体并不会完全根据外界环境温度来调节皮下脂肪厚度。皮下脂肪厚度的决定因素是能量供应和消耗差,也就是说,当摄入大于消耗时, ① ,反之则会减少。

当然,环境温度确实会影响体内能量代谢,但它只是众多因素之一, ② 。也就是说,如果在冬季没事就“吃吃吃”,而且不经常运动,那么无论穿多还是穿少,都会胖起来。但是,如果均衡饮食、 ③ ,那么则不会因为气温变化而影响身材。更重要的是,正常情况下人也不会长期处于寒冷状态下,尤其是在供暖技术已广泛普及的今天,短暂的户外低温并不会对身体脂肪分布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1.下列句子中的“它”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它”,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杯牛奶你喝了它。

B.是人,那就得轰轰烈烈地拼它一场。

C.扳手在修理水管时必不可少,要用它来拧开各个接口。 D.这些烟枪不毁掉,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

2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年科学家潘教授在他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技术领先世界,令世界同行感佩不已,但国内民众并不十分了解他的经历和精神。郑导演认为,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创新发展难题的今天,如何对待科技创新典型,关系到一个民族科技的未来,因此想以潘教授为原型,将他的事迹搬上荧屏加以宣传;但潘教授却不同意,他认为核心技术研发不需要宣传,需要的是“恒兀兀以穷年”的实干精神。消息传出,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如果你是郑导演,请给潘教授写一封信,说服他同意将其事迹搬上荧屏。 (2)如果你是潘教授的学生,请给郑导演写一封信,阐明潘教授不同意的合理性。 (3)请给《中国青年报》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回应大众关切。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

语文参考答案

1.B【解析】“初为游戏之作的词”错误,根据材料一“那时词尚未成为正宗文体,不上大雅之堂,多是一种游戏之作”可知,一开始的词大多为游戏之作,不等于就是游戏之作。

2.A【解析】B项“当时苏东坡就提出‘婉约为正’的观点”错误,材料一中的“大抵以婉约为正也”,并非表明是苏东坡提出“婉约为正”的观点。C项“作家构造的意境很快就可以鲜明清晰”错误,材料二中“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用的是“有时”,并且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D项“都会”错误,根据材料二“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有时会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上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可知,只是“有时”才会深入作品的境界。

3.D【解析】A项“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具备诗歌意境。B项“果贩叶三爱画”“寻觅鲜果”和画作陪葬都具备诗歌意境,与材料二中列举的《绿衣女》有相似之处。C项“美丽的荷花淀”具备诗歌意境。D项这个故事只是讲述老僧送粮的事,不具备诗歌意境。

4.①宋词追求“要眇宜修”的境界,即为了抒发“隐幽”之情而刻意地修饰提升,追求生命情感之美;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先是抒发了悼念亡妻的相思之痛,但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之情,这种满腔忧愁无处抒发的痛苦,无限的悲凉凄婉,表现了凄美的生命情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把握中国文学作品的意境,首先要了解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交融;②需要特别关注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③还要力求感受并深入意境,进而唤起自我审美经验,提升人生境界。(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6.B【解析】“表明连牲畜也不愿与侵略者合作”错误,骡子只是本能的反抗。

7.C【解析】“表现了奶奶的聪明机警”错误,原文中“先生,我们是良民”只是奶奶陈述自己的身份,并无深意,不能就此看出奶奶的聪明机警。

8.①高粱作为百姓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也象征着蓬勃旺盛的原始生命力;②高粱尚未成熟就遭到破坏,象征着广大人民深陷日寇侵略,被不断压迫和摧残的残酷现实。(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9.①简单交代历史背景和刘罗汉的事迹,让读者提前感知,获得初步印象;②县志记载和小说内容相互印证、补充,形成两种不同文本分叙同一事件的叙事方式,拓展审美体验;③说明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有史料记载支撑,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D【解析】“熟”是“寐”的状语,“熟寐”即熟睡,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如

故”是“击柝”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 11.C【解析】“击四通鼓”错误,应为“四更”。

12.B【解析】“但他们畏惧李愬治军严厉残酷”错误,原文中的“然畏愬”,是指畏惧李愬军纪严明。 13.(1)军队出发后,不知道所去的地方。李愬说:“只管向东前进。”(“所之”“但”“东”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于是拜访董重质的家,优厚地安抚他的家人,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书信去告知董重质。(“抚”“遣”“谕”各1分,句子通顺1分)

9

14.①行动谨慎;②足智多谋;③随机应变。(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辛未日,李愬命令马步都虞候随州刺史史旻等人留守文城,命令李祐、李忠义率领三千名冲锋陷阵的勇士担任前锋,自己与监军率领三千人作为中军,命令李进诚率领三千人在他的后面压阵。军队出发后,不知道所去的地方。李愬说:“只管向东前进。”军队走了六十里,夜晚,抵达张柴村,将守卫的士兵和负责守卫烽火台的士兵全部杀掉,占领了他们的营寨。(李愬)下令士兵稍事休息,吃些干粮,整理马络头和缰绳,留下五百名义成军镇守此地,来切断从朗山来的敌人救兵。(李愬)命令丁士良率领五百人砍断洄曲及其余各道桥梁,又连夜领兵出门。众将询问军队要去哪里,李愬说:“进蔡州城捉拿吴元济。”众将都大惊失色。当时正刮大风,下大雪,旌旗被风撕裂,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天色阴沉漆黑,从张柴村往东的道路都是朝廷军队未曾走过的,人人都自认为必死无疑;然而畏惧李愬,没有谁敢违抗命令。半夜,雪下得更大了,军队已经行走了七十里,抵达蔡州城下。靠近城边有个养着鹅鸭的水池,李愬下令惊扰鹅鸭,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音。自从吴少诚违抗朝廷的命令以来,朝廷军队已经有三十余年没到过蔡州城下了,因此蔡州人没有严密防守。壬申四更时分,李愬到达城下,(城内)无一人知晓。李祐、李忠义把城墙掘出梯坎,率先登城,勇士们跟随他登上城墙。守门士兵正在熟睡,都被杀死,只留下敲梆巡夜的人,让他们像先前一样继续敲梆,于是大开城门放军队进城。到了里城,也像(外城)一样,城中的人全都没有察觉。鸡叫时,雪已停,李愬进入并占据吴元济外宅。有人禀告吴元济说:“朝廷军队到了。”吴元济还在躺着休息,笑着说:“被俘的囚犯偷盗罢了,天亮后就将他们全都杀掉。”又有人禀告说:“城池已经被攻陷了。”吴元济说:“这一定是洄曲的士兵找我索要御寒的衣服。”起床后,吴元济在庭院中探听,听到李愬的军队传达号令说:“常侍传话。”响应的有近万人。吴元济这才开始害怕,说:“这是什么常侍,能到这里来!”于是率领侍卫登上牙城抵抗。当时董重质带领一万多精锐士兵守卫洄曲,李愬说:“吴元济所盼望的,无非是董重质的救援而已。”于是拜访董重质的家,优厚地安抚他的家人,派遣他的儿子董传道带着书信去告知董重质。董重质于是单人匹马来向李愬投降。李愬派遣李进诚攻打牙城,烧毁了牙城的南门。百姓争相背柴草帮助朝廷军队,城上的箭像刺猬毛一样密集。傍晚时分,门已毁坏,吴元济在城墙上请求治罪,李进诚搭梯子让他下来。甲戌日,李愬用囚车将吴元济押送到京城。当天,申州、光州和各镇(援助淮西的)士兵二万余人相继前来投降。

15.A【解析】“夸张手法”错误,首联描写村老的强健是实写。

16.①“村老”年高体健,举世稀少,夜深而精神不衰,令人羡慕;②“村老”儿子勤劳,骨肉团

聚,可共享天伦之乐,令人羡慕;③“村老”乐于助人,不吝借贷,邻里关系非常融洽,令人羡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2)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3)示例一: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 示例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18.①高低错落 ②天渊之别(天壤之别) ③美轮美奂(每处1分,符合语境即可)

10

19.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出现了,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

的吴哥废墟。(正确添加主语得2分,正确调整语序得2分)

20.①构成:画横线比喻句的本体是“有点塌了的四合院”,喻体是“被射中的苍鹰”,比喻词是“像”,

相似点是四合院与苍鹰虽然都受损伤,但两者仍旧非同凡响。②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四合院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四合院的赞叹之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1.B【解析】文中的“它”指代前文的“环境温度”,是实指。B项中的“它”是虚指。 22.①皮下脂肪就会增多 ②并不起决定作用 ③适当运动(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3.【写作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中给出了三个写作任务,考生可以从中任选一个进行写作。写作任务论述的核心是要不要把潘教授的先进事迹搬上荧屏加以宣传。

任务(1)是以郑导演的身份给潘教授写一封信。可以重点论述宣传科技创新典型可以激发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更加关注和支持祖国的科技事业,促进科技强国建设。所以说,“关系到一个民族科技的未来”并非虚言。同时要打消潘教授的疑虑,阐释宣传科技创新典型并不妨碍技术研究,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对技术研究起助力作用。另外,潘教授作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引领者,是同行感佩的对象,若加以宣传,榜样的效应能促使社会形成一个重视科研的良好氛围。

任务(2)是以潘教授的学生的身份给郑导演写一封信。重点应说明潘教授不同意宣传的理由及理由的合理性,如科研需要实于精神,而不是表面的宣传;科研必须拒绝外界的干扰和功利的浸染;尊重潘教授的选择,就是对其科研事业的最大支持。

任务(3)是考生给《中国青年报》写一篇文章。考生作为事件的旁观者,对事件的审视应该更全面更理性,既不宜断然拒绝郑导演的好意,也不宜反对潘教授的选择,而应该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既达到宣传的目的,又不对潘教授的科研事业造成干扰。

参考立意:①宣传科技典型,营造科技氛围,是科技强国的第一步;②宣传的作用不容忽视,榜样的力量不可低估;③拒绝浮躁,科研需要实干;④“内”“外”结合才是科技强国之策。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