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成教育研究・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陈益飞①王 慧② (①江苏省盐城工学院副教授 ②南京林业大学)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的人才 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在掌握应有的理论基础, 强化实践技能。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 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 类型。与理论型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性知识相比较,应 用型人才培养更注重应用性知识,强调技术应用,强 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必须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 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 为重心,构建起重基础理论、重创新能力、强实践技 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 合的培养体系。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 能、强综合素质的两重两强的课程体系。要从培养应 用型创新人才目标出发,设计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落后的教学方 法和手段。 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 科研能力;可以通过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 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 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 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使学生在学术科技活动的 1.重基础理论。重视基础理论教育,保证基础课 程设置,按应用型创新人才发展需求和培养学生应用 创新能力的需要,合理设置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课程。 加大教学改革和研究力度,提高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 实践中提高素质、获得技能;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 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 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在实验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因果式引导、成果型 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专 业学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这对自主学习习惯与研 建设水平,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一方面,高 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 有较强的理论技能;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还需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有一定的科学人文知识 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和人际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 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要从以“够用”和“实用” 为限的要求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从 究氛围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 系统性、规范化的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可使所培 养人才符合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 4.强综合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 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 掌握职业岗位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的知识逐步向掌 握完整、系统和科学性的专业知识体系方面逐步转变。 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有研发能力,要夯实专业理论基 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 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 础,增强学生发展后劲,须具备较为厚实的数学、物 理、计算机、外语等基础理论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 2.重创新精神。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充分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 设计、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比 较完整的实践体系,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动手能力。 减少课内授课学时,增加课外学习时间,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研究型、问题式、 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即在理论 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之外,我们还要构建素质拓 展体系。应将规范化的素质拓展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 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 注重科学精神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 涵育。在此方面应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要求学 生必须修读一定学分的文化素质选修课程。选修课程 设置小型化,少学分、多课程,便于学生选修。学科 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实行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和质疑精神。设立创新实验室,扩大实验室开放, 基础课程按专业大类、宽口径原则设置,专业方向课 程设置成选择性模块,拓宽学生专业面。有机结合课 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 支持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对学生课 外科技成果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必须到相关生产企业进行必要的 社会实践,获取必备的感性知识和生产企业改革创新 思路。回校与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要写出一定的创新意 辅助作用,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同步提高。 总之,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最为关键的是要改变 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的教育目 标,改革人才培养的模式,营造突出个性发展、崇尚实 践创新的校园氛围,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责任编辑:蒋玉梅) 义论文,组织校内专家进行必要的综合评分给出等级。 3.强实践技能。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科 学设计人才培养计划,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