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直译、答案解析)

2021-12-08 来源:好走旅游网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直译,、,答案,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

姓名 成绩

诸葛恪(kè)得驴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①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②。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注解】①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②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子的面孔。

【补充注释】A.会:聚集,会合。B.使:让。C.以:相当于“用、把、拿”。D.题:书写,题写。E.益:增加。F.因:于是。G.听:听从。H.与:给。I.举:全部。J.坐:同“座”,座位。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大规模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进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听了就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在上面的字下方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孙权于是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父亲的窘迫转危为安的故事。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从侧面衬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恪

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聪明机智的人。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孙权大会群臣 聚会 ②以纸题其面 写

③因听与笔 听从 ④举坐欢笑 全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乞请笔益两字 (我)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①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之帷帐②,令枕席清凉,蚊蚋③远避, 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注释】①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②帷帐:帐子。③蚋(ruì):吸人血的小虫。

【补充注释】A.昔:往昔。/B.方:正当。/C.事:侍奉。/D.则:就。/E.扇(shān):扇风。/F.令:使,让。/G.远:形容词作动词用。使……远。/H.以:来。/I.待:等待,等候。/J.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K.安:舒服地,安心地。/L.寝:睡,眠。

/M.至于:到了。/N.以:用。/O.暖:形容词作动词用。使……暖和。/P.衾(qīn):被子。/Q.于是:连词,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因此”“从此”“这时”“接着”等。/R.播:传播,流传,散布,传扬。/S.京师:京城;国都。/T.号:称,宣称。

【译文】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正当九岁时,就已经懂得服侍父母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使蚊虫远远地避开(把蚊虫扇开),来等候父母舒服地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他的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来等候父母睡起来暖和。因此,黄香的名声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他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文言知识】“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中的“暖”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为“使……暖和”。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5分)

①年方九岁 正当 ②令枕席清凉 使

③以待亲之安寝 睡 ④至于冬日严寒 到了

⑤于是名播京师 京城;国都

⑵上文还有一个属词类活用的词,请找出。(1分)

“以身暖其亲之衾”中的“暖”,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则以身暖其亲之衾 就用自己的身体使他父母的被子暖和

⑷成语“惟妙惟肖”中的“肖”,解释为 相似,逼真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形容刻画或描摹得非常逼真 。(2分)

鲁人锯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②至,曰:“吾非圣人③,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②老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老人。③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补充注释】A.执:手拿着。B.……者:……(样)的人。C.初:最初,刚开始。D.亦:

也。E.计无所出:办法没有(可以想得)出来(的)。计:方法,计策。F.俄:一会儿,不久。G.但:只是;不过。H.以锯:用锯子。I.中截:从中间断开。J.遂:于是;就。K.依而截之:省略句,应为“依之而截之”。依:按照。L.世之愚,莫之及也: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一点办法也想不出。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才智高超的人,只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从长竿当中截断它(再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就听从了(老人的办法)把长竿子截断了。世上愚蠢的人,没有谁比得上他。

【启发与借鉴】这是一则笑话,天下没有这般愚蠢的人,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从老人这个方面又看出了:凡事不能不懂装懂。“执竿者”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老父”还不如执竿者,自作聪明,乱指挥,却把事情弄得更糟,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拿 ②横执之,亦不可入 也

③俄有老父至 一会儿 ④但见事多矣 只是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计无所出 想不出什么计策

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为什么不用锯子从长竿当中截断它(再进入城门)呢

③世之愚者,莫之及也 世上愚蠢的人,没有谁比得上他(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知恩图报

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即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③以归。

【注释】①秦穆公:秦国国君。②杀人:指会有杀人的念头。③惠公:晋国国君。

【补充注释】A.尝:曾经。B.亡:丢失。C.求:寻找。D. 方:正在。E.是:这。F.惧:恐惧。G.起:站起。H.去:离开。I.居:过了。J.出死:出,付出。出死,付出生命。K.溃:击溃。L.卒:最终 。

题目中“知恩图报”的“图”,解释为“想,思考”。“知恩图报”的“图”当然应该指“谋划、准备”的意思,也就是说受恩者谋划准备以后报答于施恩人也。若说“图”为图求之意则非也,此并非“施恩者图求受恩人报答于己”。

【译文】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他(自己)的骏马,亲自出去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马肉。穆公对(他们)说:“这(是)我的骏马。”这些

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但不喝酒会有杀人的念头。”(于是)秦穆公就给他们饮酒。屠杀骏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能够用死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他们)就冲破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能够幸免于难,打败了晋国,并抓了晋惠公回来。

【寓意】从秦穆公的角度:对待做错事的人要懂得宽容。从杀马人的角度:知道自己受了别人的恩惠,就要去报答人家对你的恩惠。

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6分)

①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 丢失 ②方共食其肉 正

③是吾骏马也 这(是) ④居三年 过了

⑤遂溃围 冲破 ⑥穆公卒得以解难 终于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即饮之酒 (秦穆公)就给他们饮酒

⑶ 题目中“知恩图报”的“图”,解释为 考虑 。(1分)

列子学射

列子①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问:“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②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注释】①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子,写在姓氏后,表示对人的尊称。②守而勿失:牢记(这个道理),不要忘记(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