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甘蔗产业植保技术发展分析

2024-04-20 来源:好走旅游网
甘蔗糖业2014年第2期,2014年4月 Sugarcane and Canesugar No.2,Apr.2014 我国甘蔗产业植保技术发展分析 龚恒亮,安玉兴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316) 摘要:本文通过我国目前甘蔗有害生物为害状况及趋势分析,指出我国甘蔗产业在植保技术方面存 在的诸多问题,如预警监测系统不健全、防治措施单一化、甘蔗病害防治仍为空白、政府指导功能欠 缺、基层植保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植保基础知识普及不够等。提出了甘蔗植保技术发展亟待解决的7 个技术问题。 关键词:甘蔗;有害生物;植保技术 中图分类号:¥5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95(2014)02—0055—07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in Sugarcane 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GONG Heng-liang.AN Yu-xing (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Guangdong Key Lab of Sugarcane Improvement&Biorefinery, Guangzhou 510316) Abstract:The current trend of pest infestation in sugarcane was analyzed,and several problems in plant protection in cane production were also presented in fields such as inadequate monitoring system,insuficifent management measures,the lack in disease control,improper guidance function from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s,insuficifent working staff in plant protection and their improper knowledge base.Seven technical issues were also discus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plant protection. Keywords:Sugarcane;Pests;Plant protection technology O引言 甘蔗产业的深度发展需要以高品质良种为基 础,以科学高效的栽培管理和病、虫、草、鼠害的 l甘蔗有害生物发生、为害状况及趋势 1.1甘蔗病害呈逐年上升趋势 长期以来,由于甘蔗病害问题一直被忽视,导 有效控制为保障。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耕 作制度改变以及高糖品种栽培,甘蔗有害生物发生 的种类、数量、频次以及为害造成的损失都是前所 未有的。从目前甘蔗生产状况看,甘蔗病、虫、草、 致我国甘蔗病害的研究及防治水平普遍较低。随着 甘蔗产业的发展,甘蔗病害问题己日显突出。甘蔗 黑穗病Ustilago scitaminea Syd.为近年来全国各主 产蔗区的首要病害,发生面广,为害严重,特别是 鼠害己成为当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影响甘蔗高 质、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极大地影响我国甘蔗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将分析我国甘蔗植保 宿根甘蔗,其发病率达15%~20%,田间整株整丛 发病现象比比皆是。这一现象不仅表现在个别栽培 时间较长的老、旧品种上,一些新近推广的品种发 技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我国甘蔗产业植保技 术发展的前景与方向。 病也比较严重,许多农艺性状良好的品种也因不能 耐受该病害而遭淘汰。此外,叶枯病Leptosphaeria 收稿日期:2014.03.07;修回日期:2014—03—22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17),国家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一20.2.1)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龚恒亮(1959-),男,高级农艺师;E-mail:gh159505@163.com ’通讯作者:安玉兴(1970-),男,研究员;E-maih yanxing888@126.com 引文格式:龚恒亮,安玉兴.我国甘蔗产业植保技术发展分析[J】.甘蔗糖业,2014(2):55.61. ..56.. 甘蔗糖业2014年第2期 Sugarcane nd aCanesugar taiwanensis Yen et Chi、锈病Puccinia spp.、梢腐病 Gibberella fujikuroi(Saw.)Wholle.等在各蔗区已成 为常见病害,发生普遍,在条件适宜的年份成为流 行病;赤腐病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嵌纹 病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宿根矮化病 (RSD)Clavibacter xyli subsp.xyli和黄叶病 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等在局部地区 暴发为害,给甘蔗产量和蔗糖分造成巨大损失。例 如,在广东雷州半岛蔗区,赤腐病发生面积约2.7~ 3.3万hm ,造成的蔗糖分损失达0.26% ̄2.3%(绝 对值 。 1.2多虫种混发,为害严重,成为害虫防治的难点 甘蔗螟虫已成为近年来害虫防治最棘手的问 题。二点螟C 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C Sacchariphagus Bojer、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白螟Tryporyza spp.等多种螟虫混发为害。 特别是二点螟和条螟混发区,螟害问题贯穿甘蔗整 个生长期。二点螟是苗期甘蔗的主要害虫,其第1、 2代为害,引发大量蔗苗枯心丛或连片枯心,新植 蔗枯心率可达30%以上,宿根蔗更是高达60%以 上,蔗田缺株断垄严重,致使有效苗数不足,母茎 的成茎率低,影响蔗茎产量和蔗糖分;条螟则是中 后期甘蔗的主要害虫,蔗茎受害后,节问形成大而 横裂的虫道,相邻几个节的节间严重收缩变形,易 引起风折株,蔗梢部受害形成死尾,给甘蔗的产量 和质量造成重大损失。甘蔗白螟也在沉寂了十多年 后又在蔗区现身,其分布区域有扩大趋势,目前分 布区域已从雷州半岛蔗区扩展至广西桂南、桂中蔗 区,并在桂北的柳州蔗区也己发现它的踪影。根据 最近的抽查结果,在广西桂中部分蔗区由白螟造成 的死尾率达5%~10%,严重的地块高达50%左右; 在广西百色的部分蔗区,白螟死尾率达80%以上。 甘蔗木蠹蛾Phragmataecia spp.于2009年在广东雷 州半岛、粤北蔗区以及广西北海相继发现,其来势 凶猛,有扩散为害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苗期因 螟虫为害造成的枯心率一般在15%-- ̄30%,宿根蔗 区严重的高达60%以上;中后期因螟虫为害造成的 螟害株率普遍高达85%以上,严重的达100%;螟 害节率平均为10%~15%,不少蔗区螟害节率甚至 高达50%以上;甘蔗死尾率平均25%左右,有些蔗 区高达60%以上。螟虫的为害不但严重影响甘蔗产 量(大约减产15%~30%),也使蔗糖分损失惨重, 一般损失蔗糖分2%~3%(绝对值),甚至更高。同 时,螟虫为害还导致甘蔗留种困难,宿根蔗减苗严 重,给蔗糖企业和蔗农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 制约蔗糖业持久高效地发展。 蛀茎象(赭色鸟喙象Otidognathus rubriceps Chevrolat和竹直锥大象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 Fabricius是近年来在云南蔗区发现的一类严重蛀 食蔗茎的新害虫。蛀茎象成虫钻食甘蔗嫩茎或未展 开的心叶,幼虫孵化后蛀入茎内啃食蔗茎。由于蛀 茎象为害的是已拔节的蔗株,故被幼虫啃食的蔗株 最后均枯死,不能成茎,造成当季甘蔗大幅减产; 宿根蔗则因缺苗断垄严重、发苗不均而造成的产量 损失更大。这类害虫如不加强检疫,有可能在蔗区 不断传播扩散,形成灾难性后果。 地下害虫则是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包括金龟 甲、金针虫、根天牛、根象甲、白蚁、刺根蚜等类 群在内的地下害虫,在局部地区时有暴发为害。在 广西、广东雷州半岛、海南等蔗区,原本只在局部 地区发生的蔗根锯天牛Dorysthenes granulosus fThomson)在这些蔗区肆虐为害。2005年,广西全 境蔗根锯天牛发生面积达几十万公顷,一般造成 15%~20%为害率,严重的高达40%~50%。在严 重发生的蔗田,蔗头和蔗茎被幼虫蛀食一空,致使 甘蔗严重减产,单产仅为15~30 t/hm 。广东省丰 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蔗区甘蔗受蔗根锯天牛为害特 别严重,平均为害率达47.67%,按此推算,预计 造成蔗农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2]。近年来,在广 西崇左蔗区,白蚁为害面积达1.3万多hm ,其中 中度为害面积约占1/2,严重为害面积约占1/7。在 云南蔗区,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地下害虫 如蔗龟、蔗头象甲、甘蔗白蚁、甘蔗刺根蚜为害普 遍,每隔约3~4年即大发生1次,尤以蔗龟、蔗 头象甲最为猖獗。进入本世纪后,地下害虫的为害 势头有增无减,特别是2006年,云南蔗区地下害 虫发生面积达近6.7万hm ,其中严重为害面积约 占1/2,在蔗龟严重为害田块,蛴螬的虫口密度高 达40头/m ,蔗头象甲虫口密度高达93头/m 。受 害甘蔗一般减产30%~50%,蔗糖分含量降低3%~ 5%(绝对值),严重受害的蔗地完全失收。在受害地 区,大部分甘蔗只能留宿根1年,直接经济损失上 亿元,导致种蔗成本上升20% ̄40%E 。目前乃至 今后一段时期内,对甘蔗生产威胁最大的地下害虫 龚恒亮等:我国甘蔗产业植保技术发展分析 类群仍属金龟子、蔗根象、蔗根锯天牛以及蔗白蚁 等。 1.3杂草抗药性发展快,恶性杂草为害严重 由于用工成本上升,以及管理粗放等原因,大 部分蔗区忽视芽前封闭性除草剂的使用,致使杂草 的为害程度上升。芽后除草剂使用不及时,错过了 杂草的幼苗期(三叶期前),防治措施很难达到理想 的防治效果。况且目前芽后除草剂品种单一,多为 敌草隆、阿特拉津、阿灭净、二甲四氯及其混配制 剂,致使杂草的抗药性发展迅速,目前这类除草剂 效果明显下降,在不少地区甚至失效。因为长期大 面积使用芽后除草剂,药害事故频发也不容忽视。 由于芽后除草剂对恶性杂草往往效果很差,因此, 近年来一些恶性杂草如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铺地黍Panicum repens L.、狗芽根Cynodon dactylon(Linn.)Pers等肆虐为害,也对甘蔗生产形 成新的威胁。 1.4鼠害问题长期困扰甘蔗生产 鼠害则是历年来农业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鼠害为“四害”之首。害鼠不只是为害农作物,也 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各种植物包括农作物、蔬 菜、果树、花卉以及家畜家禽等无不受老鼠侵害, 而且从作物的播种开始到收获、贮存、运输均受到 鼠害滋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每年因鼠害造 成的田问损失:粮食达30亿kg以上,棉花20多 万t,甘蔗10万t以上,水稻、玉米、小麦、豆类 等作物一般减产5%~10%,严重时30%以上,部 分农田甚至毁种或绝收。我国2/3以上的农户在不 同程度上遭受鼠害,估计年损失粮食达20~30亿 kg。90%的鼠类能传播疾病,它们携带的菌种达200 多种,其中有57种可使人致病。每年被鼠咬伤致 残、致死的事例也时有发生【训。甘蔗鼠害,特别是 甘蔗后期鼠害,对甘蔗产量和蔗糖分影响较大。由 于甘蔗生长期长,植株高大、行间密闭,为老鼠提 供了良好的隐居、栖息、繁殖的场所。因此,鼠害 已成为甘蔗生产的一大灾害性问题。前期,老鼠从 栖居的场所迁徙到蔗地为害蔗种和蔗苗,后期则在 蔗田中挖洞筑巢,就地啃食蔗茎。甘蔗受鼠害造成 的损失可达20%~30%,严重的达40%以上,受鼠 啃食的蔗茎易倒伏,诱发病害,造成产量和蔗糖分 的双重损失。鼠害的防控要求统一组织、统一行动、 大面积投药进行防治,因此,农村分散的种植模式 会导致组织不力,技术落实不到位,防控效果不稳 定,故而有防治年年搞,鼠害年年有的局面。 2植保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预警监测系统不健全 目前,甘蔗有害生物预警监测体系不健全。对 个别几个虫害(主要是螟虫)虽建立了一定的监测体 系,但仍未达到规范化和系统化,很难全面准确把 握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动态和规律,难以对病虫害 的暴发采取有效的应急手段,导致对防治时机把握 不准,往往错失防治的最好机会,一旦发现病虫害 大范围暴发为害时,往往措手不及,延误防治的最 佳时期,导致防治不理想甚至失败。 2.2防治措施单一化 防治措施单一化,缺乏可持续的甘蔗有害生物 控制技术,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是目前甘害病虫害 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过分依赖化学防治 过分依赖化学防治是导致目前甘蔗害虫防治措 施单一化的直接原因。目前,甘蔗地下害虫、螟虫 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即在甘蔗下种期或苗期施 用颗粒杀虫剂,而目前所使用的杀虫剂如克百威、 甲拌磷等毒性高,选择性差,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 大量杀灭了蔗田有益生物,破坏了蔗田生物多样 性,降低了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导致害 虫再猖獗。另一方面,农药的大面积、单一使用, 形成持续的选择压力,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导致 用药量增加,防治效果下降甚至失效,极大地增加 了害虫防控的成本和难度。 2.2.2选育抗性品种等农业措施难以落实 选育抗虫、抗病品种是病虫害防治中除化学防 治以外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但由于在栽培 甘蔗中缺乏有效的抗性种质资源材料,加之甘蔗是 高度杂合的异源多倍体或非整倍体无性繁殖作物, 要育成抗性品种极其困难,而且甘蔗品种的更替周 期长,也不利于抗性品种的推广。 通过农业防治措施亦能有效地控制甘蔗有害生 物的为害,但农业防治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有些 措施费工费时,很难推广或让农民接受。通过调整 作物布局,如水旱轮作、减少宿根蔗种植面积等措 施可有效遏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但由于甘蔗种 植区多为旱坡地或连片种植,水旱轮作几乎是不可 能的;减少宿根蔗年限势必增加种蔗成本和用工 ..58.. 甘蔗糖业2014年第2期 Sugarcane and Canesugar 量,这在目前种蔗效益本身就低、用工成本高的情 况下也很难实施。 2.2-3生物防治技术薄弱 生物防治是病虫害防治的理想目标或最终目 标。但就目前的现状,生物防治在近期乃至今后的 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仍无法成为甘蔗病虫害防治的主 要手段。目前,在甘蔗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及应用 方面,仅在螟虫上有一定研究和应用规模,如性诱 剂迷向防治、释放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等。但 这些方法的全面推广还存在诸多技术问题。如性诱 剂迷向法技术面临的用工量大,技术要求高,况且, 性诱剂迷向法在国内也仅在条螟中应用比较成功, 至于性诱剂迷向法能否在其它螟虫中得到推广等, 还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技术难题,如性诱剂成分及 应用比例,如何解决有效成分持效性及抗分解,便 捷实用的剂型等。赤眼蜂是当今我国甘蔗害虫生物 防治中研究最早、最深入、应用得最广的一种卵寄 生蜂。据统计,最近几年,赤眼蜂在蔗区的释放面 积每年达6.7万hm2.次以上,对甘蔗螟虫的防治起 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但在实际使用时,人们对赤 眼蜂效果的评价仍褒贬不一。其主要原因:一是人 们习惯于延用传统的农药防治效果评价标准来评价 赤眼蜂的防治效果;二是对赤眼蜂防治效果没有科 学的、权威的评价标准:三是在赤眼蜂敏感种群的 选择、产业化饲养技术、种性复壮以及田间释放技 术等方面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有待攻克;四是生物防 治是一项公益性强、资金投入量大、需要持之以恒 的一项巨大工程,对于这样的工程,目前仅靠某几 个研究单位或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 得到国家和社会力量的扶持。在地下害虫生物防治 中,绿僵菌、白僵菌虽有一定的应用,但远未大面 积推开。存在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绿僵菌、白僵菌在 不同土壤环境下的寄生率、如何提高菌剂的效价以 及菌剂剂型问题等。这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工作 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3甘蔗病害防治仍为空白 目前,甘蔗病害问题日趋严重,但甘蔗病害的 研究和防治方法的探讨几乎是空白。目前对甘蔗病 害的防治还仅停留于对育成品种进行被动的抗性鉴 定,如何开展病害诸如药剂防治、物理防治或生物 防治,目前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和专门的机构。 2.4政府指导功能欠缺 广大蔗区地方政府部门对植保工作没有引起高 度的重视,有些地方的甘蔗植保甚至是一片空白, 没有专职的植保技术人员,没有专门的植保技术职 能部门,没有系统的预测预报监测点,没有防治技 术宣传、指导。基层农民的植保知识往往来自企业 的宣传和培训,或是企业与科研部门合作开展有限 的防控知识传播。政府对农业新技术研发及推广应 用的积极性不高或是支持力度不够。农药市场混 乱,政府监管不到位,仅仅依靠每年3.15例行检 查,力度不够。必须在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规范农 资市场的运作。同时,科研、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强 与蔗区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 植保工作的支持,强化政府职能。 2.5甘蔗植保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基 层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目前虽然部分科研院所 引进或培养了部分硕士或博士,但他们在实践经验 上有所欠缺,尚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 合的历练;基层技术人才大多为非植保专业技术人 员,很多是半路出家或身兼多职,缺乏专业和系统 的植保知识培训,也无法潜心专研技术。由此导致 甘蔗植保技术研发、推广的技术力量和防治水平远 落后于水稻、棉花等大田作物。 3甘蔗植保技术亟待发展和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当前甘蔗病、虫、草、鼠害防治中存在的 问题,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应在下列关键技术 上有所突破。 3.1建立、健全系统、高效的预警监测体系 将甘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纳入到农田病虫害 测报网。并进一步完善预警监测体系,建立甘蔗病 虫害预警监测技术规范,使甘蔗病虫害预警监测工 作定点化、规范化、系统化、常态化,以指导生产 上的防治工作。 3.2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 目前,首先应加大对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技术 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建立标准化的赤眼蜂繁育操作 规程和工厂化繁育技术;建立赤眼蜂防治技术规范 和科学评价体系;筛选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赤眼蜂室 内繁育寄主;建立赤眼蜂防治专业队伍;建立常态 化的生物防治资金资助渠道和补贴政策。其次,研 发和探讨其他生物防治技术和产品,如从田间筛选 新的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种类并加以开发利用等。 龚恒亮等:我国甘蔗产业植保技术发展分析 ..59.. 3.3加强理化诱控技术的研发 重点研发和推广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 素等)、杀虫灯等理化控制技术。在目前螟虫性诱 剂防控技术基础上,研发轻便的剂型和简便的使用 技术。积极开发和推广植物诱控、食饵诱杀技术。 在物理诱杀方面,开发多功能的诱杀灯(包括黑光 灯、LED灯、特种波长灯等)诱杀螟虫和地下害虫 等。 3.4加快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新农药的研发 目前甘蔗使用的农药品种单一,且多为高毒、 高残留农药,抗药性问题日趋凸现,防治效果明显 下降。另外,这些农药存在明显的人畜安全、农产 品残留、污染环境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效、低毒、 全新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以遏制害虫猖獗为害之势显 得尤为迫切。就目前甘蔗生产而言,药剂防治的重 点是苗期螟虫和地下害虫。地下害虫栖居土中,咬 食蔗芽、蔗苗及蔗根;螟虫则蛀入甘蔗生长点为害, 造成枯心。由于均属隐蔽性害虫,故防治比较困难。 在对药剂性能要求上,防治螟虫药剂应具有较好的 内吸和胃毒作用;防治地下害虫药剂应有较好的触 杀、薰蒸和渗透作用。目前甘蔗上常用高毒农药之 所以受蔗农欢迎,原因就是这些药剂2种特点兼而 有之,有一些还具备熏蒸和击倒作用,因而对螟虫 和地下害虫的防效好。这类药剂多数被制作成颗粒 剂,用法简便,非常适用于甘蔗在缺水环境下使用。 另外,高毒农药在土壤中较稳定也是其受欢迎的原 因之一。一般来说,施药时间总是先于害虫为害时 间,从施药期到害虫为害高峰期之间间隔约2~3 月,高毒药剂在土壤中稳定性好,有利于保持一定 的持效期。我国目前生产的农药原药有近500种, 其中不乏高活性的农药有效成分。但由于我国剂型 加工以及使用技术的局限性,限制了高效产品的应 用范围和药效发挥。如辛硫磷,它是防治地下害虫 很优秀的品种,可与现有甘蔗上使用的高毒农药媲 美,但由于见光分解快、持效期较短,限制了其推 广应用。如果通过复配或剂型改变如改用缓释剂或 添加抗光解剂等来解决这一问题,就可克服见光分 解的弱点。因此从现有众多合成的高效农药原药入 手,有针对性选材,并通过科学的筛选程序,采用 先进的加工技术和合理的使用方法,完全有可能从 中开发出一些效果好、能适合在甘蔗作物使用的新 产品。 甘蔗杂草防治应针对当前甘蔗生产的实际情 况,加快芽后除草剂的研发工作,特别要跳出目前 敌二秀,敌二阿这些配方的套路,开辟新的复配型 的芽后除草剂,解决目前甘蔗杂草防除的问题。特 别是在恶性杂草防除方面,应加强攻关,争取开发 出有效的除草剂配方。 3.5加强抗性选育种,调整品种布局 目前种植的甘蔗品种过于单一也是造成病虫害 严重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生产上,应因地制宜, 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并注意早、中、晚熟品 种按比例搭配,这样不仅有利于甘蔗的采收入榨, 也有利于遏制虫害猖獗和病害的流行。同时,科研 部门也应加大新品种的投放力度,使生产上有更多 可选择的品种资源。与此同时,在对品种种性的界 定中,应将抗虫、抗病性性状作为甘蔗品种重要的 种性指标,有目标地进行抗性鉴定,以培育出更多 具有抗性种质的品种投放到生产中去。在甘蔗病害 防治方面,特别是针对病毒病的防治,应加强健康 种苗的培育和健康苗圃的建设,从室内脱毒、室外 无毒保育到大田无毒种植等培植、种植措施,减少 品种染毒机会,延长品种无毒、低毒种植年限,提 高优良品种的利用效率。 3.6加强病害的基础研究,提高病害防治水平 甘蔗病害日趋严重已不容置疑,但对病害研究 明显滞后,例如,病菌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 流行病学、预测预报、防治方法等。一旦病害大流 行,就有可能束手无策。因此,应加强对甘蔗病害 的基础研究及防治方法的设施建设,配备必要技术 力量,增加经费投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病害流行 的风险。 3.7加强植物检疫技术研究 目前,随着进出口贸易活动增多,外来有害生 物入侵呈加剧趋势。因此,各国政府对侵入性有害 生物的防控工作非常重视。近年来,我国在有害生 物的检疫及外来生物风险评估方面的工作日益受到 广泛重视,外来生物检疫及应急体系已趋成熟。但 甘蔗检疫性有害生物研究、普查、风险评估及应急 体系等仍较滞后。首先应对全国各蔗区有害生物疫 情进行普查,建立各植蔗省区的疫情监测网络和连 动机制,一旦出现疫情,应根据疫情情势,作出相 应的预警,做到及早预防、及时发现、即时警报, 并充分利用发达的媒体工具,传送防治信息,开展 ..60.. 甘蔗糖业2014年第2期 Sugarcane and Canesugar 害及防治对策[J].甘蔗糖业,2008(5):1-5. [3】 龚恒亮,安玉兴.中国糖料作物地下害虫[M].广州1: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2-4. 群防联治,及时扑灭疫情。切实作到监测预警、信 息传递、技术指导三到位。 参考文献 [1】许汉亮,林明江,管楚雄,等.甘蔗赤腐病对甘蔗品 质指标的影响【J].甘蔗糖业,2012(3):23—28. [4]李奇伟,安玉兴.绿色植保和谐生态--20l0全国甘 蔗植保技术研讨会论文选编[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 出版社,2011:65—72. [2】 龚恒亮,安玉兴,管楚雄,等.我国蔗根锯天牛的为 (本篇责任编校:李金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