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K3+360—K3+709.085施工范围内道路为: (1)利用码头线空间新建东联路至香炉礁东匝道(以下简称:“Z匝道”)道路长349.085m,原码头线框构铁路桥加固后利用;
(2)原某路东行地面匝道改造后,顺接Z匝道新建香炉礁立交东行路东段(以下简称:“H匝道”)长235.693m,香炉礁立交东行路中段利用原有旧路与G&H匝道顺接,对其仅做病害维修;
(3)新建铁路保障房配套道路(以下简称:“X匝道”)长570.425m。
主线K3+709.085—K4+580施工范围内道路。 主线K3+360—K4+580施工范围内道路施工分为3种情况:新建道路;旧路补强;旧路新建及病害处理。
新建道路从下至上的各层材料如下:土路基(压实度≥96%)→18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水泥含量3%)→18cm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水泥含量5%)→18cm水泥稳定碎石底
基层(水泥含量5%)→乳化沥青透层油(1.0L/㎡)→5cm中粒式改性沥青下面层(AC—16) →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隔水层(1.0L/㎡)→4cm排水降噪上面层。
旧路补强采取在原路面基础上整体刨切旧有路面4cm,然后喷洒粘油层(0.4L/㎡),再摊铺4cm厚SMA-13中面层,再喷洒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隔水层,最后摊铺4cm厚排水降噪上面层。
旧路新建及病害处理,拆除原有路面及基层,重新按照新建路面的标准进行道路施工。 1.1路基工程
1.1.1路基施工一般要求
(1)压实度及填料要求:
路基压实度及填料强度、粒径标准应严格按路基设计要求执行。
(2)路槽土基回弹模量及竣工弯沉要求:
路基施工完成后应对路槽底土基模量或弯沉(选其一)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路面施工。土基回弹模量机动车
道不小于40MPa,路槽底弯沉值机动车道不得大于266.2(1/100mm)。 1.1.2填方路基
(1)地表处理:施工前应将原地面的拆房土、杂物等全部清除干净,并找平压实。地面横坡为1:5~1:2.5时,原地面应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
(2)填料应优先选用渗水性较好的粗粒土。如天然级配砂砾、中砂、石质坚硬不易风化的片碎石等,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生活垃圾、树根腐殖物质的土严禁作为路基填料。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含水量不适宜直接压实的细粒土,不得用做路堤材料。
(3)填筑路堤应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施工。不同性质的土,分别填筑,不得混填。每种填料压实厚度和松铺厚度应通过试验确定,每种填料层连续总厚度不小于50cm,最上一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 1.1.3挖方路基
(1)挖方地段的路床为岩石或土基良好时,可直接利用
作为路床,并应平整、碾压密实。
(2)挖方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底开挖。
(3)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确保施工作业面不积水。 (4)挖方路基路床顶面终止标高,应考虑因压实而产生的下沉量,其值通过试验确定。 1.1.4半填半挖路基
(1)应从填方坡脚起向上设置向内侧倾斜的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在挖方一侧,台阶应与每个行车道宽度一致、位置重合。
(2)路基应从最低标高处的台阶开始分层填筑,分层压实。
1.1.5填挖方交界及低填路基处理
零填方路基(填挖交界处10m范围内)和路基填土较低路段(路基高1.0m以下),路基顶面以下80cm~150cm范围全部填筑透水性材料。 1.1.6路床碾压处理
推土机跟在挖掘机后面根据高程控制点及时进行粗平及排压,保证路床虚度一致。推土机排压后的,测量人员再次测设高程控制点,虚度为2cm,由刮平机根据控制点进行细平,用装载机及时将刮出来的多余的土清走,保证路床宽度。
细平后由18t振动压路机本着先轻后重的原则对路床进行碾压。碾压时先从路外侧边缘开始,外侧轮的1/2压在路肩上,每次重轮重叠1/2~1/3,逐渐压至路中心,即为一遍,碾压一遍后,再仔细检查平整度和标高,即时修整,修整时应从表面下挖深翻松8-10cm,然后再进行填补。第一次由振动压路机静压按2km/h速度进行,一进一退两遍;第二次振动碾压,速度相对加快,按3km/h进行,二至三遍;第三次三轮静压,开始按1.8km/h速度,加快按2.4-2.7km/h进行,4-6遍;路基边缘两侧多压二遍。碾压应遵循由低到高、从边到中、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后轮重叠1/2~1/3轮宽的原则。碾压密实,轮迹深度不得大于5mm,经检测压实度至符合要求为止。确保无弹簧、松散、起皮土等现象。 1.2路面施工
1.2.1路面基层施工
经监理工程师验收路床合格后,要及时进行机动车车道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施工时采用稳定碎石集中搅拌站拌料、自卸汽车运料、机械摊铺、人工配合找平及成拱、振动压路机压实的方案进行,水稳碎石分三层施工,每层18cm,第一层水泥含量为3%,第二、三层水泥含量为5%。
(1)水泥稳定碎石拌合 水泥稳定碎石采用商品拌和料
①由实验室进行配合比设计,试验段开工前14天内提交监理工程师批准。
②混合料使用专门稳定碎石集中厂拌机械进行搅拌,拌合时含水量宜略大于最佳值,使混合料运到现场摊铺碾压时的含水量不小于最佳值,且配料要准确、拌和要均匀。混合料搅拌前应先检查所用的水泥、砂石、水等材料质量是否合符规范及设计的要求;拌好后由运输车运到施工段摊铺。水泥、碎石、石屑、水按设计配合比规定用量采用自动计量装置进行计量,确保拌和料达到最佳含水量。
(2)摊铺
①在进行摊铺前,需对基层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进行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摊铺。摊铺时气温在+8℃以上和非雨天才能进行施工。
②施工前根据稳定层的设计厚度用边桩挂摊铺线,以控制摊铺高度。摊铺采用摊铺机械进行(经验松铺系数取1.35),人工配合找平及成拱。在摊铺机无法工作的部位,如墙、检查井边,采用人工摊铺,人工摊铺的松铺厚度每层控制在10~15cm,并用打夯机夯实。摊铺时采用流水作业方法,使各工序紧密衔接,严格控制标高和平整度,摊铺要平整,粗细料无分层、离析、集中现象。
③采用机械摊铺混合料时,不宜中断,如因故中断时间超过2h,要设置横向接缝,机械要驶离混合料末端,施工中要避免纵向接缝,施工宜采用两台机械一前一后相隔5~10m同步向前摊铺,并一起碾压。在不能避免纵向接缝的情况下要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3.5.14的要求。
④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时,严禁用薄层贴补法进行找平。分层进行施工时,下层水泥稳定碎石碾压完后,在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宜养生7d后再铺筑上层水泥稳定碎石。在铺筑上层水泥稳定碎石之前,要始终保持下层表面湿润。在铺筑上层水泥稳定碎石时,要在下层表面撒少量水泥或水泥浆。因本工程施工时间紧迫,要上、下两层紧密、连续施工,施工时则在下层完工后的第二天就铺筑上层水泥稳定碎石,利用上层水泥稳定碎石对下层进行养生,但上层不宜用强力振动压路机碾压,以免破坏下层混合料已初步形成的强度。
⑤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时勿使水泥和混合料遭雨淋,降雨时应停止施工,但已经摊铺的水泥稳定混合料要尽量碾压密实。
(3)碾压
①混合料摊铺、整平后,立即使用压路机进行压实。碾压遵循“先轻后重,先边后中,先慢后快”的原则,并在水泥终凝前完成。即先用20t压路机对路基进行稳压,稳压次
数2遍,再振动压路机碾压6~8遍。碾压速度先慢后快,头两遍的碾压速度为1.5~1.7km/h,后6~8遍为2.0~2.5km/h。相邻碾压的轮迹每次重叠的宽度为1/2后轮宽。碾压的顺序由两侧向路中推进,先压路边两三遍后逐渐移向中心。并检测横断面及纵断面高程。
②碾压过程从稳压至碾压成型,设置施工警示牌,禁止一切车辆驶入稳定层施工范围。
③若碾压中局部有“弹软”现象,立即停止碾压,待翻松晾干或处理后再压,若出现推移则适量洒水,整平压实。碾压至表面平整,无明显轮迹。
④接缝施工时,将前一段施工末端的斜口铲除,使稳定层端头面与路床垂直,再进行下一段摊铺;或预留50cm不碾压,待重新连接铺筑后一并压实。
(4)养生
在摊铺完成压实度达到要求后,要及时采用麻袋覆盖淋水养护,养护期不宜少于7天。养护期间不使稳定基层表面干燥,也不应忽干忽湿;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未铺封层或面层
时,除施工车辆可慢速(不超过30km/h)通行外,禁止一切车辆通行。养生期结束后,在清扫干净的基层上,要及时铺设封层及透层,以防止基层干缩开裂,同时保护基层免遭施工车辆破坏。 1.2.2路面面层施工
机动车车道沥青路面面层由上往下分别为: 4cm排水降噪路面(高粘度改性沥青) 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隔水层,1.0L/m2 4cm SMA-13,孔隙率<3%,加填木纤维 黏层油(0.4L/m2)
5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 透层油(1.0L/m2)
沥青砼面层施工时采用商品沥青砼、机械运料、机械摊铺、人工找平、压路机压实。
(1)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
①清扫干净基层,检查基层宽度、路拱、标高、平整度及弯沉值等,并经业主、监理工程师检验符合设计、规范要
求后方可进行沥青砼面层施工,并按规定喷洒透层。
②沥青混合料拌制和运输
本工程采用商品沥青砼,其混合料要均匀、无白料、无结团或严重的粗细料分离现象,其质量必须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相关规定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装运混合料要采用大吨位的自卸车,且有覆盖设备,车箱底板、侧板要涂抹一层隔离剂,并排除游离余液。
③摊铺
当沥青混合料运到施工现场时,应及时进行摊铺,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摊铺温度,要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当气温低于10℃时,不得进行改性沥青砼路面施工。
沥青混合料采用机械摊铺,松铺系数应根据实际的混合料类型、施工机械和施工工艺等,由试铺试压方法确定;摊铺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摊铺层厚、平整度及路拱横坡,并及时进行调整、人工找平。摊铺速度一般为2~6m/min,摊铺要连续、均衡进行,严格控制摊铺温度、厚度和平整度。
④压实及成型
压实要严格控制碾压温度、速度和遍数,保证达到要求的密实度。沥青混合料碾压程序分为:初压、复压和终压三道工序。
1)初压
初压的目的是整平和稳定混合料。常有10t双钢压路机压两遍,初压后检查平整度、路拱,并随时修整,如碾压时出现推移,可待温度稍低后再压。
2)复压
复压的目的是使混合料密实、稳定、成型,复压必须与初压紧密衔接,一般采用12t以上重型压路机碾压4~6遍,直至稳定和无明显轮迹。
3)终压
终压的目的是消除轮迹,最后形成平整的压实面。采用10t压路机碾压2~4遍。
碾压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碾压温度,各阶段的碾压温度要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碾压时应从外向内碾压,相邻碾压带
应重叠1/3~1/2轮宽,最后碾压中心部分,压完全幅为一遍。碾压时应将驱动轮面向摊铺机,碾压路线及碾压方向不要突然改变而导致混合料产生推移。碾压速度应附合规范要求。
⑤接缝处理
沥青面层的摊铺,原则上力求接缝的数量减到最少。沥青路面接缝分为纵缝和横缝,各种接缝必须紧密、平顺。
纵向接缝处理有热接缝和冷接缝。摊铺时尽量采用热接缝,少用或不用冷接缝。热接缝施工时将已铺混合料留下10~20cm宽度暂不碾压,待后摊铺部分铺筑完后,再作跨缝碾压以消除缝迹。不得已采用冷接缝时,在铺筑另半幅将缝边缘切齐并清扫干净。碾压时压路机应位于已压实的混合料上,伸入新铺层的宽度为10~15cm,然后每压一遍向新铺混合料移动10~15cm,直至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上为止。上下层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表层的纵缝应顺直,且宜在车道区画线位置上。
横向接缝形式分为平接缝和斜接缝,两幅及上、下层的
接缝位置均应错位1m以上。对高等级路面,中下层的横接缝可采用斜接缝,上面层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斜接缝的搭接长度与层厚有关,宜为0.4~0.8m。平接缝在预定摊铺段的末端先铺上一层隔离带(薄层砂带、麻袋)摊铺碾压成斜坡,下次施工时用切割机或人工垂直切除隔离带部分混合料。接缝在铺筑前应先清扫干净和吸取多余的冷却水,待完全干燥后在端部洒粘层沥青接着进行充分压实,并搭接平整。
横向接缝的碾压应先用双轮或三轮钢筒式压路机进行横向碾压,碾压带的外侧应放置供压路机行驶的垫木,碾压时压路机应位于已压实的混合料上,伸入新铺层的宽度为15cm,然后每压一遍向新铺混合料移动15~20cm,直至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上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
(2)排水降噪路面
依据设计图纸沥青混凝土上面层铺设4cm SMA-13,孔隙率<3%的木纤维,喷洒1.0L/m2的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隔水层后,再铺设4cm高粘度改性沥青,以达到路面排水降噪的
目的。
上面层排水降噪路面所用的高粘度改性沥青,材料技术要求如下
编试验项目 1 针入度 2 软化点 3 延度(15℃) 4 闪点 5 薄膜加热质量损6 薄膜加热针入度7 粘韧性 8 韧性 9 60℃粘度 1.2.3新旧路面搭接施工 单位 1/10mm ℃ cm ℃ % % N·m N·m Pa·m 指标 ≥40 ≥85 ≥90 ≥260 ≤0.05 ≥65 ≥20 ≥15 ≥100000 拆除旧路面层和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清理路床进行碾压,使土基压实度主路≥96%,并依据新旧路搭接结构分层,做成台阶状,然后铺设水泥稳定碎石,施做沥青混凝土面层。 1.9雨水管网工程 1.1雨水管网的布置
新建道路机动车道路及人行道的雨水通过道路横坡和纵坡排流入水口后,排入雨水渗透侧沟,雨水经储流渗透后溢
流至纵向雨水主管内。
新建道路路段按照新建雨水系统进行设计,在机动车道中心线布置雨水主管道,在机动车道边缘布置雨水渗透侧沟及雨水口,用以收集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上的雨水,通过溢流管接入雨水主管道,旧路利用路段,原检查井,雨水口调高,雨水主管,支管清淤后加以利用。旧路拓宽改造路段,原检查井调高,原雨水口填埋,新建雨水口及渗透侧沟收集雨水,并将雨水支管废除后新建,排入原雨水管线,同时原雨水主管和支管需要进行清淤。
(1)东北路以东(K3+360.00—K3+714.00)某路段 东北路以东(K3+360.00—K3+714.00)某路段为新建某路段,在道路中心线北侧2.00m新增d500雨水管道,同时在路南设置双篦雨水口及相应雨水管收集路水,雨水由西向东最终排入现状不老沟渠。
(2)香炉礁东(不老沟渠)至昌乐沟暗渠段(K3+714.00—K4+580.00)
该段路线长0.87公里。在原铁路用地内新建4车道道路
东行,老某路调整为单向4车道西行。此段老某路现状雨水管线由K4+120.02向西排入不老沟暗渠,由于现状管线排暗渠处在桥下违建房下方,管线碎裂,淤死,此段管线老化,改造新建雨水管线管径d500—d700总长660m,沿废除管线路由敷设,自西向东排入昌乐暗渠。新建道路(K3+714.00—K4+580.00)段雨水管线布置在新建东行单向4排道中心线位置,沿东西方向汇流入昌乐暗渠,双篦雨水口设置在机动车道南侧,管径d500—d700,总长约0.95km。X匝道为连接铁路保障房与东北路铺路的联通路,雨水管线布置于道路路中,管径d500雨水口延道路两侧布置。 1.2钢筋混凝土承插管特点
本工程雨水管网采用钢筋混凝土承插管,其特点如下: (1)钢筋混凝土承插管其接口的水密机理主要依靠接口之间的“O”型橡胶圈的弹性压缩,钢筋混凝土承插口管的接口之间的止水材料是采用了目前较先进的拉密尔橡胶止水圈(见下图),具有良好的防渗漏性能。
(2)由于钢筋混凝土承插管配用橡胶圈的接口形式均为柔性接口形式,允许在接口部位可发生微量的转角或微量的水平位移,能适应基底有不均匀沉降、接口之间有少量的变形的管道。
(3)由于施工工艺的简化及以柔性接口替代刚性接口,从而在管道施工中减少了基础及管端接口水泥砂浆的操作、养护等时间。
1.3雨水管网施工方法
(1)沟槽开挖
沟槽开挖时应严格控制槽底标高,如遇土方段,开挖沟槽时,槽底设计标高以上0.2-0.3m的原状土应予以保留,禁止扰动,铺管前用人工清理,超挖部分必须用砾石回填密实;如遇石方段,管沟需要在道路施工时一起爆破,便于今后施工。
如遇软土地基,应进行换土处理,换土厚度每层不超过30cm,并分层回填分层碾压(或夯实)碾压密实度≥90%,换
土厚度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换土的土质应为基砂。
遇见有淤泥段,清理至管道沟槽底0.8米以下,并填毛石50cm,回填天然砂砾至管槽基底的设计标高,夯实,经过以上处理的地基,承载力要达到地基承载力要求≥120kpa。
(2)沟槽排水
由于该道路区域离海很近,因此地下水非常丰富,为保证管道施工质量,在施工前必须有周密、可行的施工排水解决方案,将地下水位降至管道基础以下0.5m,方可施工。
(3)管道基础
管道基础采用砂基础,地基承载力要求≥120kpa。 (4)管道铺设
①管道吊装采用侧壁预埋吊装螺母,吊装时旋入吊环,吊装完成后,拆除吊环。
②铺管前应复核样板高程,测定管节中心线,管优位置,放设垫板标高。
③排管顺序应自下游排向上游,承口向上游方向.插口向下游方向,带承口的应排在进水入向,带插口的应排在出水力方向。
④管子在铺设前,先将管节的承口内表和插口的外表用钢丝刷把油污杂物清除干净,按管径规格选用相应的橡胶密封圈,并套入插口槽内,要求做到四周均匀、平顺、无扭曲,在橡胶圈表面和前节管子的内表涂抹“851”防水涂料,以
防渗水。
⑤下管时,吊点应设在管子的重心处,用拦腰起吊的方式起吊,或采用专用吊具。禁止采取钢索穿管吊管的方法,在吊运管时,要防止管节接口受损。
⑥铺管时,将管节平稳吊下,平移到排管的接口处,调整管节的标高和轴线,然后用紧管设备将管子的插口慢慢插人承口,在承插管子的过程中,管节仍需悬吊着,以降低紧管时的拉力,管节拉紧后,调整管子的轴线和标高,然后用管枕击实。管节插入时,应注意橡胶圈不出现扭曲、脱槽等现象。
(5)沟槽回填土
当管道安装达到要求,并经监理验证合格后,方可进行管沟回填。回填时,必须管道两侧同步进行,严禁单侧回填,两侧填筑高差,不应超过一个土层厚度(200-250mm)。槽底至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的沟槽禁止采用机械回填,其余部分沟槽方可采用机械回填,但不得在管道上方行驶。
当管道位于机动车道下时,采用山皮土或者原土回填至管顶以上50cm,山皮土或者原土以上至路面结构层以下30cm段按照道路要求的回填材料进行回填,其上至路面结构层以下采用2层15cm厚的水泥稳定碎石垫层,以防止管道过路段发生不均匀沉降;当管道位于人行道或绿化带下时,采用山皮土或者原土回填至地面或者人行道结构层以下,管顶以
上50cm范围内,回填土内不得含有有机物、冻土以及大于50mm的砖、石等硬块。
管沟回填密实度要求:胸腔部分密实度≥95%,管顶以上50cm范围内的密实度要求≥87%,其他部分密实度根据管道位置不同采用不同标准;当管道位于机动车道下时,其他部分密实度应满足道路设计要求;当管道位于人行道或绿化带下时,其他部分密实度应≥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