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 2010年)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的标志,高素质的教师体现为有知识、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具有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意识与能力。2001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它强调教师是专门化的职业,具有专业的不可替代性。通过教师在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潮流。
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场所,同时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理想的教育是:在师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教师不仅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而且还应该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和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更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的发展应扎根在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应鼓励教师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获得专业化发展。
目前学校在编的教职工57人,有教师资格证的有55人,专任教师50人。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3人,占6%;大专学历33人,占66 %。教师中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35人, 一级教师18人,二级教师0人。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8岁,35周岁及以下的教师有15人,占专任教师的30%。打造一支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创新的教育策略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在教师培训与发展 (尤其是青年教师)上的目标。根据教育发展的需求,根据我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确立了教师培训的六项内容:即师德培训、教育理念培训、教学实践能力培训、班主任培训、教育科研能力培训、现代信息技术培训。
一、培训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三年的校本系统培训,使学校的教师在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学术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提高,提高教育者的使命感和专业能力。
——具体目标:
1.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发展对学生的爱心和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使命感。(态度与理解的发展)
2.使教师能理解、认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意识,了解本学科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能探讨本学科教学的教学规律。(专业知识的发展)
3.帮助教师更新能力结构 ,提高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表现为(技能技巧的发展):
①教育内容的选择能力。
②教育方法、时机、策略的把握能力。
③问题解决及行动研究的能力。
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⑤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能力。
⑥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
⑦有效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
⑧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分层目标 :
1.有 5%的教师能初步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乃至教育思想,三年内能在市级及以上课题研究中取得成果,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中发表论文或获奖,成为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师。
2.有15%的教师能在现有的理论水平、学科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上有显著提高,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三年内能参与市级及以上课题的研究,开设县级及以上的公开课、观摩课或研究课。在市级及以上刊物中发表论文或获奖,成为在全县的学科教学或专项研究带头人。
3.有30%的教师在思想观念,学科教学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上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三年内能参与市级及以上的课题研究,开设县级及以上的公开课、示范课。在区级及以上刊物中发表论文或获奖,成为在全县的学科教学或专项研究的积极参与者和骨干力量。
4.100%的教师参加校本的培训,进一步改进教育观念,能认真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结合学校的主课题,独立地开展研究,每年完成教育教学专题总结或教育教学论文。
二、培训的实施
1.培训内容
①教育理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要求、新课程与教师角色、学科教学改革现状、教育理论专题学习等。
②教育教学技能研究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新课程与教学行为、校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与创新思维培养研究、学科教学的案例研究、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反思、教学评估、研究性学习、综合活动课、班集体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与校园管理系列等。
③教育教学实践与考察
——校内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基本功比武、示范研究课、听课评课、交流讨论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效与不足,制定改进教育教学的具体方向等。
——校外观摩与交流:考察本地和外地知名学校,了解观摩校外知名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与实践,与部分名校结对。
④课题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一般知识学习:课题的选题、文献查阅、课题的立项与申报、课题实施的一般步骤、论文的撰写等。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参与:参与学校课题的研究、已有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展示、
教育教学课题的行动研究等。
2.培训的形式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训是一种经验性的活动,是具体的实践、评价和反思活动;应使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并找寻答案;是一种合作性的活动,教师之间需分享知识、经验,开展交流研讨;是一种持续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要进行观摩、评判、讨论,要围绕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进行问题解决。
主要采用的形式有:制定“个人发展计划”,专家讲授,课题带动,师徒结对,观摩听课,专题研讨,案例讨论,文献阅读,校际交流,网络交流,教师论坛等等。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及教科研实践中进行专业化发展,如开展行动研究,参加教改小组或课题小组,观察、评价同事的教育教学,编写校本资料等。
3.培训的步骤
第一阶段:学校动员,专家报告,教师的自我需求分析、制订自我发展计划。
(2008年3月一2009年2月 )
第二阶段:重点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及考察活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包括因特网与教学、课件的制作、学科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学校管理平台的运用。
(2009年3月一 2010年2月 )
第三阶段:重点为学科教学的前沿知识,开设、观摩公开课,开设教师论坛,展示教育教学及科研成果。
(2010年3月一 2010年12月 )
实行边培训、边研究、边展示。
三、培训的保障机制
1.时间保障。
利用每周半天的教师教研活动时间,开展分学科的培训;利用每周1-2课时的全校教工大会,进行理论学习;利用暑期开展10天左右的集中培训;利用教师的课余时间开展自学阅读、 思考交流、撰写论文或学习体会。
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参加校外观摩展示活动,参加教育系统的各级岗位培训、 专业内容培训研讨,学校予以时间的保证。
2.组织保障。
——校长室:制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与方案,确定培训的理念,落实学校各部门的职责要求。指导思想上采用科研引导、课题带动模式,课题研究上实施“整体规划、自选课题、共享成果”; 培训形式上采用菜单式学习,分必修、选修由教师自主选择;内容上偏重于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要求。
——教导处、政教处:根据教师的培训安排,负责教育教学的组织与评估,组织考察、
拜师、教育教学观摩等活动。
——总务处:为实施培训提供物质保障的职能部门。根据师训站的培训安排,负责落实场地、设施、软件资源、资金等。
3.培训评估。
培训的有效性评价,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保证问题,也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对培训的评估将围绕以下四方面进行:
(1).评估培训的参与率
(2).学习者对培训的满意度调查——评估培训主体的满意率
(3).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的满意度调查、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成果情况统计——评估受培训者的知识转化、迁移情况。
(4).教研组、年级组等级考核——评估受培训者所在组室的整体合力。
4.激励保障。
学校从实际出发,每学期保证相应的培训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和保障,经费数额根据培训经费预算核定发放;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培训成果评比活动,设一、二、三等奖及鼓励奖;对在培训中表现突出的教师,除享受教研成果考核奖外,优先考虑评优、晋级等。
2008年1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