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图式理论的一部分,文化图式是指人们用于感知世界上各种文化现象并存在于人脑中的关于文化的背景知识结构。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人们必然受到该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和熏陶,从而形成相应的图式,例如相应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会产生冲突,然后彼此相互退让,并逐渐找到一个平衡点,最终实现融合。该文从文化图式理论角度对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进行了文化解读,从作品中母女两代人由矛盾到理解的过程入手,透视了中美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关键词:文化图式理论;《喜福会》;中美文化对比;文化冲突;文化缺省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7)03-0152-03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各国交流日益密切。但是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在交流时仍然存在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样在跨文化交际时才能做到更好的交流。20世纪70年代以来,来自中国的华裔作家就开始跻身于西方文学的浪潮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头脑中都有中美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此当其身处这两种文化的夹缝中时会产生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特征,他们在面对自身有关中国本土的文化图式与西方的实际情况的冲突时,他们不愿意被西方文化同化,也不愿意因此丧失自己的身份和传统。在这么一个艰难的时期,他们通过文学作品将中国文化传统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他们的文学作品就像是一个时代缩影,不仅描述了华人在西方国家的辛酸历程,而且也描述了几代华裔所经历的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本篇论文主要分五部分来叙述,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了文化图式理论的定义及发展。第三部分对谭恩美及其作品《喜福会》进行了解读,分析作品中代表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母女两代人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以及这部作品的引起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相关文化图式理论。第四部分主要对中美方文化图式进行了对比,并且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阐述了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重点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分析了中西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必然性。第五部分则是对全文的总结,提醒人们在当今全球化环境中,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观,科学对待中西方文化,培养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正确态度对待文化冲突寻找其平衡点,同时不要轻易否定母语国文化。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学习全世界其他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向他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使中国文化得到更好的认可及传承。
品《喜福会》进行分析,站在两种文化的交叉面上,分析了从文化交流到文化冲突再到文化融合。目的在于,各国人民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要多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然后理解其文化,最后取其优点达到和谐的地步。
2文化图式理论的定义及发展图式一词很早之前就出现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在有关近代心理学研究中,最早对图式给以理论上高度重视的是格式塔心理学,皮亚杰作为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也十分重视图式这个概念,他认为“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然而文化图式理论作为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理论。因此大多数研究还处于比较笼统的论述阶段,甚至连文化图式这一概念也不是特别清晰。图式一词来源于希腊词汇,表示大体的形状或方案。
图式这个术语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但大多数人认为伊曼努尔·肯特是第一位把图式描述成人类看待和理解世界的组织结构块的哲学家。在19世纪,伊曼努尔·肯特认为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由记忆组合而成的,最后逐渐形成更高级的概念。Bartlett's在20世纪30年代最先将文化图式理论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皮亚杰致力于研究儿童的图式,他发现儿童使用一系列图式来认识世界。并且他还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的修改可以采取两种途径,即同化和异化。如果某种图式符合一个人已经存在的图式,那么新信息将会被同化或纳入他的世界观,而且这种图式越接近某人已有图式的刺激源越容易被同化。与之相反,当新图式与已有图式产生冲突时,一般情况下来讲,这种新的图式会直接被忽视。因此,不难看出人类根深蒂固的图式很难被轻易改变。人们通常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太乐意去改变他们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即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然而,随着新的图式的不断进入,人脑中的图式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当新信息引起注意时,已存的相关图式将会被修改以便去适应刺激源。这一过程被称作异化。所以说同化是异化的基础,皮亚杰认为通过人类的进化,人脑已经具有通过同化和异化程序保持平衡状态的功能。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Hudson阐述了图式是如何长期存在人类脑子里的并且解释了这些图式
1研究目的及意义《喜福会》这部作品无论是文本还是影视作品都给予了很深的启示,刚开始看觉得不理解母亲们的做法,再次看觉得不理解女儿们的做法,随着之后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慢慢的懂得了其真正的内涵,其实不在于谁对谁错,只是因为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然后产生了一系列效果。本文从文化图式理论对作
收稿日期:2016-11-20修回日期:2016-12-20作者简介:牛美书(1992—),女,河南安阳人,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学;胡金(1973—),男,广西钦州人,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学。152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
2017年2月
如何用在现实世界中,最后得出结论我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过去的经验或知识存储在我们的大脑中。在过去的25年中,图式的概念已经被很多学者使用和定义,科恩等人解释图式为“储存在记忆中代表一般性知识,例如物体,情况,事件及行为的数据包。泰勒和克罗克的认为图式就是一个认知结构。
3谭恩美及《喜福会》文化解读3.1有关作者谭恩美简介谭恩美,她的父母早在四十年代就从中国移居到美国加州奥克兰,因此相对而言她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地道的美国人。在父母移居美国之后于1952年她出生,随后开始在美国的生活。她曾经就读于医学院,1973后来弃医从文于圣荷西州大学,在位。三十三岁开始写小说,年获得英语语言学士硕士学位,随后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并在一年后获得硕士学《喜福会》,这是谭恩美的处女作,自此奠定了她在文学界的声誉。虽然她的血管里流着的是中国人的血,但是出生在美国,也生长在美国,深受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正如我们众所周知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她关于中国的文化主要受其父母以及周围华裔人的影响,因此她对美国文化非常之了解,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了解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3.2谭恩美作品《喜福会》文化解读会》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喜福会》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写成了小说《喜福母女关系出发,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分析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与沟通,对于研究跨文化交际具有重大意义。论文试图通过分析其作品中体现的跨文化因素,借此反映出文化的隔阂和差异必须通过文化融合与文化认同来实现平等的跨文化交际,以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平等对话为基础,力求消除全球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冲突。在本文讨论的文化文本《喜福会》中“中国”,母亲与“美国”女儿之间正是由于彼此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形成她们之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和问题。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华裔族群在他们长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为我们进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提供帮助。
《喜福会》这部小说形象而又生动地以一张麻将桌为主线,母亲和女儿们一边享受打麻将轮流坐庄的乐趣,一边依次用第一人称讲述各自在中国和美国的故事。小说主要讲述了四对母亲们和女儿们之间的故事,实则反映出两代人和两种文化的差异,故事中的母亲们和女儿们明白自己不是纯粹的中国人和美国人,而是兼容中美文化的华裔美国人。小说的第一和第四部分主要讲述了母亲的故事,她们回忆了各自在旧中国的经历,勾画了旧中国的风雨沧桑和世态人情。吴精妹的母亲吴宿愿忍受着失去了父母,兄妹,丈夫以及襁褓中的双胞胎女儿的痛苦历尽艰辛,逃离了兵荒马乱的年代来到美国开始了新的人生。苏安梅逃离了那个妻妾成群的腐朽大宅院。钟林冬凭借自己的智慧挣脱了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不幸婚姻。顾映映也靠自己的力量逃出来那个埋葬女人一生的婚姻坟墓。四个父母在面对生长在美国的女儿时出现了种种摩擦与冲突,这就是因为她们之间的文化图式存在差异,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出现冲突和误解。小说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是女儿们的故事,她们生在美国生活于美国,长期受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母亲们“望女成凤”,严格要求,她们那种指责多于赞扬的中国式的传统教育使女儿们做出了反叛,然而伴随着成长过程中的成熟,女儿们最终还是对各自的母亲表示了理解与认同。所以当两种不同的文化图式发生冲突时会相互碰撞会产生冲突,然后彼此相互退让,并逐渐找到一个平衡点,最终实现融合。图式的修改可以采取两种途径,即同化和异化。她们母女之间的这种文化冲突也在相互退让的过程中,最后被同化或者异化。在《喜福会》中,母女两代人之间起初的矛盾实际上是由两种文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
一一一OverseasEnglish海外英语化之间的差异和误解引起的。
4中美文化图式对比4.1中美文化图式对等文化图式对等也叫图式重合,它指的是形成于不同文化背
景中的图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其对应关系是对等的。众所周知人类具有共性,各种文化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或共同之处。这些相似性或共同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有所体现,即同一事物有可能激起不同文化交际者的相似或相同的反应。在中美跨文化交际中可以在他们之间找到相对应的文化图式。例如,在《喜福会》中,无论四位中国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多么让生于并长于美国的女儿们的反对,但是和美国父母的教育目的相比较都是为了让子女将来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所以都是为了子女好。但是纵观整个故事情节,不难看出来无论从对待亲情,爱情,婚姻,以及个人价值观来看,都无法完全实现文化图式的对的对等。4.2中美文化图式冲突文化图式冲突指形成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图式在相互交
流的过程中其对应关系是互相冲突的。这种冲突一般是由于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所造成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需要讲话者用目的语国家中现有的文化图式表达出原国家所承载信息的不同文化图式来解释理解并且适应这种文化图式。例如,在《喜福会》中,两代人的文化图式就产生了冲突,比如说,母亲不理解自己的女儿,母亲们常常感叹“女儿与我隔着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我不得不接受她的那套生活方式,美国的生活方式”。然而与此同时,女儿们也无法理解母亲,她们看不惯母亲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于母亲带有很多歧视和偏见。面对这种文化冲突,最后只有两代人只有互相理解,彼此妥协才可以达到和谐。4.3中美文化图式缺省文化图式缺省指在一种文化中常见的现象在另一文化背景中却不存在,生活在一种文化中的成员难以建构其他文化的相关图式,这就造成了文化图式的不对等,即缺省。这种文化图式的不对等使人们无法建立起共同的文化图式,从而导致交流困难。就像《喜福会》中,两代人无法理解彼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待。这种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所以可采用同化的方法,在目的交际国家的文化中创建新的文化图式来理解源国家所蕴涵的文化。这样才可以促进各国之间更好的交流,因为各国交流不仅仅需要停留在语言层面的交流,更应该是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融合,最后达到和谐的跨文化交际。5结束语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日益频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起来。当今时代人们迫切想要知道如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中应尽可能地避免冲突从而进行有效地交流。跨文化交际学是专门研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交往过程中的障碍与难题及其解决方法的一门学科。作为现代社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理论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因为在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价值观念、家庭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而我们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因素,有利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华裔族群在他们长期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为我们进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一一一中外文学文化研究
一
153
OverseasEnglish海外英语2017年2月
[5]张伟.东西方文化冲突在母女之间的反映—论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1):64-66.[6]谭恩美.程乃珊,等,译.喜福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7]刘叶红.文化图式视域下跨文化交际中的心理定势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9):119-121.[1]陈喜贝,刘明东.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6):125-129.[2]高敏《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2).[3]唐笑露.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图式理论的研究[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0(6).[4]顾菲菲.从跨文化交际视角透视《喜福会》中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6).(上接第151页)
中绝大多数的中下层人物,如奴隶、水手等。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也更加的复杂多样,鲁滨逊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形象,他不是十足的好人,但也绝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作为普通人的鲁滨逊在航海中有了不普通的经历,这次不普通的冒险经历激发了他身上的潜能,他即是真实的,又是极富个性特征的,他的勇敢、坚韧、智慧、善良等品质,丰富了这个人物形象的层次性。在小说中,作者运用大量的现实主语叙事手法,而且以第一人称回忆的方式展开叙事,从普通人的角度描写最真实的平凡生活,因此增加了小说所叙述的故事的可信度。作者从人物自白,到风景描写,以及心理描写等,读者都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这个新兴的资产阶级人物的勇气与魄力,他面对黄无一人的孤岛仍然坚强求生、努力奋斗的品质,并通过动手和动脑改变生存环境,这样的英雄事迹教给了读者面对艰难困苦坚持勇敢面对的信念。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亲身经历,鲁滨逊身上的优良品质以及他面对恶劣环境的决心和勇气,以及他的成功奋斗史,激励着读者们勇敢地面对自身生活。《鲁滨逊漂流记》不仅仅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不提及的经典的现实主义著作,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格局,更加强调作为主人公的真实个性的塑造,将具有真实性的个人主义崇拜的作品推向了极致。《鲁滨逊漂流记》塑造了自信、独立、不甘平庸的主人公形象,强烈的反映了当时社会所推崇的个人主义的真实性。《鲁滨逊漂流记》中蕴含了大量的现实主义元素,使得他的小说叙事风格自然流畅,极富可读性,笛福这样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之路,特别是对后来的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起了极大的作用。在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史上,《鲁滨逊漂流记》开辟了崭新的道路,笛福也是英国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当之无愧的先驱,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奠基人。
4结语总之,《鲁滨逊漂流记》具有现实主义艺术特质,作者通过
妙趣横生又独到的语言文字描写,塑造了经典逼真的艺术形象,同时,将鲁滨逊在荒岛生活的诸多细节细致地刻画了出来,
参考文献:[1]牛红英.《鲁滨逊漂流记》与西方乌托邦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7(5).[2]杨天地.试论笛福《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特色[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7).154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中外文学文化研究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