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人格思想对词学创作的影响
2024-03-22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文謦嚣。丈4匕点参 浅谈苏轼人格思想对词学创作的影响 郑陈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苏拭思想有儒、道、佛三家相兼的特点,在这一思想的 影响下.形成外儒内道的词风 长文分别从儒道佛恩想对苏轼人 形成苏轼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l^I索 如《临江f『Jl・仪lJIjf 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 格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分析苏轼思想人格和其词作风 格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苏轼:人恪思想;词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A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73—2l l I(2010)l0—0266—0 J 轼心 具有儒、道、佛 家相兼的特点,即以儒家为主的“。 教合一” 一方面,他困守着儒家的政治社会理想.为国为民尽其忠 苦,尽 心力;另.一方面,义以佛、道精神来解脱政治上的_大意以及 人生的 船和困扰 而目.懦、道、佛 他一生的各个时期所f 的比重也各不_干fI同,不断的发腱变化,但这 者又始终 他身卜处 于一种和谐的状态jF足因为苏轼思想儒、道、佛 家相融,所以往 其词的创作风格 就形成外 内道的词风,正如叶嘉繁所说“把 儒家用世之志意与道家旷观之精神,做了极尉满之融合” 儒家思想是苏轼一生科举仟途的支 .晚年香似有IJ]依佛学 之迹象,实则仍不离儒学.是以儒学为琏础,兼综三教,正如苏辙 说其兄晚年读佛{5仍“参之孔老”, 儒家思想存苏轼的性格_fI体现 为忠诚、刚JI:、忘我、爱民 他忧困忱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 刚正不阿,光明磊落,任政治L 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 哪方是得势而趋附之。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 这 都是儒家所椎崇的 型的“君子“人格 我们可以从具体作品 l力口以分析. .王安 新法之仞他上书反对,结果被外放徙密州,密州之 迁是苏轼在仕途 L的第一次挫折 密州时期,他的生活是寂萸和 失意的,但并没有颓废不振,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江城子・密 州出猎》,看出苏轼“达则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老夫聊发少年征.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 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 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这首词最为明显地表现 了他身上 家 片求的人世济世思想。同时,他把对人生理想的执 着追求看成是…种最美好的精神享受。存追求的过程中,即使遭 遇挫折、历尽艰辛,也“虽九死其犹未悔”。因此密州之迁,虽受排 挤,仍满腹壮志,积极进取,他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力求在生活 里寻找情趣 整首词的 格豪中见壮,雄里显健。 道家思想也在苏轼身上留下深刻印记。苏轼一生以庄子的自 由思想指导自己的文学实践,获得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规律和 谐统一的自由精神。苏轼从少年时读《庄子》,就深受感染,并且在 其晚年.遭遇了宦海沉浮后,对学道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如苏 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对苏轼的描述:“既而读《庄子》,喟然 叹日:昔吾有见于巾,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也。”从艺术 创造方面来看,“道”陶冶了苏轼的思想与气质,开发了他的艺术 创造力,丰富了他的创作方法与技巧,涵养了他的艺术风格。道家 道教的影响是形成苏轼雄奇豪放、明快飘逸风格的重要因素,是 .266.文学界 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 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苒‘词作于厄中7 年几月,侄前 i句 f1,仿佛可见“坡fIII”醉 后 歌.不 会世间的纷纷扰扰,紧接着,他借性子之¨发“ 长 恨此身"彳乏存”的感叹。要解决世『由】的烦扰,惟柯以通达代之,最 后他发出j。‘小舟从此逝,汀海寄余生”的吟 .实际只是词人希 获得粘神解脱的一种象喻,一种}{{世退隐之后的洒脱心态。 总之.从苏轼词作 f,人世和f…I+的矛盾【 以看i_{{,儒道思想 苏轼身上的体现是一种交替的方式。在不断被贬谪,个人的理 想被至岛无}:的皇杈所粉碎时,苏轼不得不通过恬淡生活追求以 白娱。然而.一旦有r转机,苏轼就表现 急切的建功立业之心. 表现m士久夫心忧天F的礼会责任感 苏轼一生也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他较高佛学修养的形成有 一个不断积累和捉商的过程, 他不同生活阶段的人生际遇和生 存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轼大半生处存北术党争的旋涡rf1,满 肚皮的不合时宜,使他与当政者多有摩擦,政治上二屡遭迫害,魁后 被贬滴到黄州、惠州、澹州。仕途失意,苏轼更“得意”于佛学禅宗。 他研读佛教经典,深悟佛学大:誊,佛学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他 仕途受挫,政治失意时候,佛家的般若之智更容易发生作用 他的 《西江月・i过平山堂下》这样写道: 三过平山堂下.丰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 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这首词浓缩了苏轼近卜年问南迁北调的动荡 湃,他以殷若 空观去观照世事和自已的无常人生。回过头去看弹指般短暂的半 生,一事无成.唯有一片空白,去、来、今 生皆如梦之感油然而 生。陈廷悼评此词末两句云:“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 在 这里苏轼借佛学解脱心灵冲突,化解心灵矛盾,获取精神上的自 由.获取儒家所追求的人与自我心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生命的真 正自由.自我价值的衡量,在一声“人生如梦”巾得到释放。 综上所述.正是苏轼复杂的思想内涵,儒家积极人世与道佛 超然出世的同步性.形成了他旷达虚静而又桀骜倔强的鲜明个 性.反映在词学创作中,便形成一种清旷的艺术风格,从而奠定了 苏词博大丰富的思想体系与学术体系。 参考文献 [I]叶嘉莹,灵豁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张惠民、张进,十气文心:苏轼文化人格与文艺思想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王兆鹏,唐宋 的审美层次及其嬗变[J],文学遗产, 1994(1) [4]陈廷焯,白雨斋词活卷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郑陈娟(1986一),女,,一东茂名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 言文化学院2009级文艺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公安派和竞陵 派之性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