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民间传统木版年画的构成特征

2023-05-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论民间传统木版年画的构成特征

摘要:传统木版年画起源于民间,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形成的艺术成果。造型的饱满夸张和色彩的艳丽夺目,承载了某种内涵和寓意,是一种特殊的大众民间艺术。它完整的保存了原发性视觉思维方式,所以它不完全注重外在表面的像于不像,而是形成了以构图夸张、饱满和造型生动、完满和色彩对比强烈的构成特征。通过对其构成特征的研究,从中挖掘其设计内涵,抽取其艺术语言,使之融入我们现代生活与设计当中。

关键词:构成特征;造型思维;年画艺术

Abstract: traditional originated in the folk wood engraving new-year paintings, laborer is in our own hands and wisdom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art of results. Modelling of exaggeration and colour of full gorgeous and dazzing, carrying a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is a special kind of popular folk art. It well preserved the primary visual thinking mode, so it is not completely focusing on external surface in not as like, but has formed by the composition exaggeration, full and modelling vivid, content and colour comparative and intense 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the design connotation from the mining, extracting its artistic language, make into our modern life and of design.

Key words: constitute characteristic; Modelling thinking; Pictures art

民间艺人是民间木版年画的创造者,他们不具备文人画师的诸多法则和能力,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对事务的认知去创作,反映出民众的审美趣味。民间木版年画是秉承民间大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创作的,有着自己的构成特色,且便于在民间应用和流行的艺术

形式。民间木版年画的构成特征,在历史中长期被大众的审美所公认的,那些流传到现在的木版年画,是经过几十代民间艺人反复推敲而成的艺术作品,是中国民间大众的的智慧结晶。

一、传统木版年画的构图形式特征

木版年画饱满的构图含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特点,构图没有空间和时间观念的限制,采用散点透视,讲究均衡饱满、意境完整。无论构图方式上如何变化,其构图技法的使用都满足了民间大众的情感需求。

首先是构图均衡饱满。就是采用多角度的观察,使内容最大程度是表现出来。木版年画的构图具有对称、完整的特点。民间艺人将画面视为一个独立的舞台,使画面自然地构成一个没有边框的画面,人物和景物尽量充满整个画面,有时还运用文字与画相配合的表现手法,达到构图饱满和充实。在年画艺术中十分避讳残缺的形象,切忌半个脸儿或不周全的形象出现。木版年画人物像都是全身,四肢等部位都画出,头部为正面脸或三分脸。有些外框式的构图,以画面上的形象自然的组成规定的外形,或方或圆,恰到好处者,既适合得当,又不有意拥挤,如苏州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落式的布置构图,画面尽可能的满,空白处见缝插针,利用植物、纹样等填满,这样既使画面饱满,有可避免了印刷时“塌版”。连环式则用自然分隔段落或组画条屏的方式,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具有连续性。

还有一部分民间木版年画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这种构图犹如鸟瞰图,把庞大的场景人物、山川河流都纳入画面,尽收眼底,构成了无拘无束的平面构成方式。这种舞台式构图多应用于连续性的题材,如历史故事、小说戏曲等。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岳武穆精忠报国图》,作品将不同时间的故事情节综合在一个画面里,不追求纵深空间,不追

求近大远小,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将故事内容展现在观赏者的眼前。传统木版年画的构图形式是写实观念引导下的造型成为最主观、最富表现主义特征的造型。民间艺人通过对物体长期接触所获取的多方面的、由表及里的感情理解。再用平面的绘画手法肯定下来。这就产生了在二维的画面上解决多维感受的特殊手法。

再次是构图主次突出。重点突出主要形象,年画中主要人物很大,刻画也很丰富,头部往往夸大处理,主要表情通过五官来表达,尤其是眼睛画的格外醒目。其它人物者较小,甚至进行概括处理,描写也很简略,跟主要人物形成鲜明对比。在这种装饰性很强的年画艺术中,为了突出重要部位,只能用这种不平等对待的方法。为了明确宾主关系,经常把主要人物放在画面中间,其它者分步周围,有众星捧月之感。那些不必交待的形象部位,无须考虑到画出来的合理性,点到为止。山坡后面站着的人,只画出上半身,大的几乎超过山包,下身挡住了,且不管腿插到哪里去。骑在马上,可以不画出腿,也不会担心被认为是残疾。这种构图方式首先出现在远古人类崇拜物的造像活动中,也延续到后来的风趣性绘画作品中。

另外还有一种对称式的构图,这种构图方式没有主次之分,成双成对的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往往与美好连结在一起,偶数往往代表着吉祥和幸运。因此,木刻版画中也有不少对称的构图形式。对称双方互有呼应变化,有极强的装饰意味。

二、传统木版年画的造型特征

首先年画造型追求生动鲜活。所谓的“生动鲜活”即指充满生命活力。木版年画造型最看重“活”,如何“活”下来是民间劳苦大众的人生哲学。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历史上,劳苦大众都是最辛苦的阶层,由于生产力低下,造成生活物质的极度匮乏,人们更加需要在精神生活的支撑。他们把对生命的渴望、内心的需求转移到年画艺术上,通过年画

这种艺术形式企图建立一个虚幻的完美世界,也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望。面对苦难,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能量战胜它,这是民间的人生哲学。

人们向往健康快乐的生活,向往永恒的生命,所以民间艺人在木版年画造型主体中赋予了生命与活力,如莲花生出来了娃娃;“富贵树”上长出了铜钱;还有一些生殖繁衍的主题纹样;《麒麟送子》等。木版年画中的“复合形”造型屡见不鲜,直接的反映出了民间大众对生殖生命的真挚向往和渴求。“活”还有“活泼”“洒脱”之意,木板年画的线条粗犷流畅而又富有变化,表现出手法活泼大气,例如河北武强《上海器车电船》中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画面呈现一种虚实相生,活泼大气状态。

再次年画造型追求以大为美。《说文解字》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从羊从大”即由“羊”、“大”二字组合而成,所以说“美”字的本义表现,“羊之大也”。可见在“以大为美”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审美观念。在木版年画造型中也注重以大为美,人物造型讲究健壮,硕大,丰满。如河北内邱《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中主体人物造型中头部夸大处理,头部中又往往强调夸大眼睛,构图饱满,造型极其扩大,张力十足,充分体现创造者对物体的主观情感。从功能上讲,头部的夸大处理可以给人以威慑力,起到辟邪,守护的作用。“以大为美”反应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艺术以感性为主的特点。

三、传统木版年画色彩构成特征

中国传统色彩观可概括为“吉利”、“祥瑞”、“如意”。木版年画的色彩是在传统色彩观下产生的,但由于自身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不同,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不同与任何画种的色彩体系。

木版年画色彩运用对比强烈,形成独特的色彩意象。木版年画用色究喜形于色,对比强烈。年画艺术是中国劳苦大众对美好生活一种精神寄托,是对生命永恒的精神追求,年画这种功能性决定了自身的色彩规律,色彩的整体效果明快、轻松、鲜艳、热烈。 由于人们生活中对一些色彩的特别需求,慢慢使得某种色彩具有特殊的意义。如红色是象征喜庆的意思,中国几乎所有喜庆的节日上都离不开红色。红色还有震慑妖魔鬼怪的功能,这是中华民族生存观的体现。

传统年画色彩运用以少胜多。由于木版年画实行套色印刷,为了套色便利,颜色种类数量尽量减少,要求用很少又要效果好,不单调。木版年画利用色块面积的大小,位置的穿插变化,通过人的眼睛自然调和起来,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效果。例如红色和黄色进行交叉使用形成橘红色,黄色和绿色进行交叉使用形成嫩绿色。木版年画也有用色素雅的,如杨柳青年画也有用色细腻,深沉清淡的颜色。

木版年画的用色不仅诉之于视知觉,同时还受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而对木版年画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含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

结论

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造型以及色彩等构成特征,实实在在体现出与其它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感,中国传统木版年画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感,因为有真实的情感才敢于面对民众长期审视。中国传统木版年画构成特征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不仅仅是可以丰富画面的形式语言,而是从民族文化和艺术美学的逻辑与理念深度,使我们的现代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左汉中:《民间木版年画图形》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2]尹定邦:《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王树村:《中国年画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