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咏物诗说课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三语文古诗文鉴赏专题,我将从教材
分析、学情分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分析教材
(一)、考点分析
20112年《新课标高考复习大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考查重点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题型和考察的内容上具体可以分为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指思想感情和意境,形式是指表达技巧。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而高效地提高咏物诗的鉴赏能力,我制定了本次教学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了解咏物诗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
过程与方法: 互动、合作、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掌握诗歌鉴赏咏物诗的思想感情和意境以及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体验并总结咏物诗思想感情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教学难点:1、咏物诗用“表达技巧”委婉地表达“情志”的方法。
2、鉴赏咏物诗需要用宏观地眼光整体把握、全面理解。
二、学情分析已经能独立鉴赏诗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咏物诗是最简单的系统训练。
高三的学生
三、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同时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讨论法、发现法:在课堂上多结合例证加强感悟,发现并归纳准确把握诗词主旨、感情的方法。
3、探究法、迁移法:知识迁移到课本外。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2、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自然万物常常会引
起人的无限遐想,或者是勾起人的喜怒哀乐之感;于是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多愁善感的诗人往往在“览物”时发现了自我人生经历中的某种类似于物的遭遇,于是就有了借物抒怀的咏物诗了。据统计,全唐诗50000首,其中咏物诗达6000首,而陆游存留的8000首诗作中,咏梅诗竟然有160首。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第一首便是《咏月》,可见要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最适合从咏物诗入手。学习鉴赏诗歌也最适合从咏物诗入手!)此导语直接交待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找典型例子加以分析、归纳。
提问:什么是咏物诗?诗人笔下都会咏什么物?我们先看看以前学过的咏物诗:(幻灯片)
1、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2、题竹石画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3、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赏析】这是一首以物喻情之作,作者以夜晚盛放的海棠作比,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明确:
1 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 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高考考察的重点是对唐诗、宋诗、宋词的鉴赏,这包括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多方面的内容。下面我们就举例鉴赏。
(一)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注:据《旧唐书·刘禹锡传》载:禹锡于永贞元年(805)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奉诏还京,其间已历十余载。\"看花诸君子\"及\"桃千树\",均指朝中权贵。戏赠:调笑之意。此诗大意是讽刺朝廷新贵尽为\"刘郎去后\"之辈,含轻蔑之意,因\"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刘又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1. 本诗是如何描写桃花盛开之美的?请简要分析。
2. 诗人咏桃花,寄托了怎样的感慨?试结合背景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从侧面描写。前两句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熙熙攘攘的景象,写京城道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衬托出人马喧嚣、川流不息的盛况,以次来烘托玄都观桃花盛开的景象;又以“无人不道”来形容人们观看桃花之后的的满足心情和愉快神态,从而进一步烘托出桃花盛开之美。【本题考查对咏物诗核心意象的特征及描写手法的认识。】
2.联系背景,结合全诗语境,可见作者用玄都观的千树桃花来隐喻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诗人咏桃花,抒发了对追名逐利、奔走权门之徒的轻蔑和嘲讽之情。【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寄托之情的理解。】
(二)阅读下列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本诗从哪哪几方面来描写梅的形象?写出了什么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从梅枝的稀疏、梅香的清幽两方面来描写梅的形象。(2)写出了梅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艳超逸的特点。(3)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互结合的手法。首联交代梅盛开的时节,以“众芳香摇落”来衬托“独暄妍”的梅,这是侧面烘托;颔联是正面写梅,颈联是从侧面描写梅,从环境渲染的角度来写,霜禽偷眼、粉蝶断魂,以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白鹤、粉蝶对梅的喜爱,由此来烘托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幽居之乐。【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所写之物的特点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三)阅读下列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 本诗描写画眉鸟,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 本诗写景生动,试简要赏析。
3. 本诗借咏画眉抒发了怎样的感怀?
【参考答案】
1.对比。前两句写画眉鸟鸣叫声的自由婉转与逍遥山林的形象,后两句写笼中画眉的失去自由、埋没天性的不幸遭遇。【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2.诗人用“百啭千声”形容婉转动听的鸟鸣,用“随意移”来写画眉的自由自在;用“山花红紫”描写绚丽的山林景色,全诗写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清新明丽。【本题考查
对咏物诗的意境的理解】
3.抒发了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怀(被贬谪的失意),对远离朝廷政治斗争的旋涡,暂时避开是非纠葛,回归山林的自由的庆幸。【本题考查对咏物诗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明确:咏物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言情、托物喻人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4 其它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环节4拓展延伸
细读下列一首咏梅诗,然后自选一个角度,试写一段赏析短文,自拟题目,300字左右。
落梅二首(其一) 陆游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写作提示】可从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角度切入鉴赏分析,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诗句来分析,切忌架空分析。
环节5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环节6教师小结
诗歌鉴赏中把握主旨、领悟感情的三个要点
第一,了解作家、把握时代,知人论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大部分诗歌是作家自身遭遇和社会生活的集中反映。对于重要诗人,要了解其经历和风格,对于一般诗人,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留心“序”、“注”)
第二,解读形象、领悟意境,情景结合。“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艾青)解读形象,从诗歌表现的人、事、景、物等景语之中体味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运用想像)
第三,揣摩诗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诗词中多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的使用让诗词更加含蓄、生动、有内涵。它们也是体现作家创作水准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评价鉴赏诗词作品、帮助我们理解作品感情、主旨的重要媒介。(常用的手法有“情与景、动与静、直与曲、虚与实、对比手法、烘托映衬、对面着笔”等)
提出阅读古诗词的两点建议:
一是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典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资料等。
二是建议同学们要精读细品,不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考场做诗歌鉴赏题时,也应该把诗歌默诵几遍,不要急于作答。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咏物诗鉴赏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以物喻人
以物喻情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