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外国新闻传播史--电子传播背景资料

2024-09-13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四章

1、播放《钢琴师》至4分31秒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02年中国互联网最新调查报告表明,截止2002年7月,中国上网计算机

总数已达1613万台,上网用户总数4580万人。这就是说,在理论上讲,至少有4580万人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他们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多多少少地行使着“把关人”的权力。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飚升。 职业把关人

职业把关人。如新华网、人民网、千龙新闻网、四川在线等,这些网站一个共同点是几乎都有传统媒体作背景。新华网依托我国最大的通讯社新华社,人民网背靠人民日报,千龙新闻网依赖北京市多家新闻媒体,四川在线借力四川日报,它们都具有传统媒体的品牌优势,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人才、经验、设施等硬件和软件。最初传统媒体纷纷上网之时,这些新闻网站上的内容差不多都是原来媒体的翻版,没有多少创新。随着专业新闻网站的逐步成熟,现在这些网站都大为改观,只需打开上述网站与它们依赖的传统媒介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网上的内容丰富,时效性强。这类网站实际上是传统媒体在网络上的延伸,因此同它的母媒体一样,它们天然就具有新闻与信息的采访和发布权。它们是网络中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我们可称它们为职业把关人。 二级把关人

二级把关人。网络上充斥着数以万计的商业网站。如网民们熟悉的新浪,搜狐,网易等,它们的新闻中心当仁不让的行使着第四媒体的功能——以最快速的方式发布着新闻。现在有许多网民把新浪设置成自己电脑的默认主页,平时不买报,不看电视,不听收音机,想了解新闻时事就上几大商业网站上去浏览,并且已养成习惯,这足见商业网站的巨大吸引力。在我国,商业网站大规模提供新闻类信息服务始于1998年“网络门户”概念的提出,众多商业网站在激烈竞争中为问鼎门户,纷纷增大新闻类信息的提供,开设新闻频道,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直到现在,我国的商业网站也仅仅获得了发布新闻的权力,这一点只需看看上述商业网站的新闻,几乎大多来自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传统媒体网站,特别对于政治时事等硬性新闻莫不如此。新闻采访权遥遥无期,对于没有采访权,却“天经地义”要发布新闻和信息的尴尬, 影子把关人

影子把关人。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网民借网络交互式的便捷性发布了大量信息。这是互联网向“把关人”理论发起的最大挑战,网络技术的个人化、交互性使得个人第一次在大众媒体上有了自由发布新闻信息的权力,这在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但千万不要沾沾自喜,尽管网民人数众多,而且还在飞速攀升,他们在网络上的声音还是很弱小。根据CNNIC2002年的最新报告,中国目前4580万网民上网主要为获取信息的占47。6%,占居上网目的的第一位。由此可见,有约一半的网民还是以受众的身份上网的。 最终把关人

最终把关人。在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社会,政府总是最重要和有力的控制者和把关人。著名传播学者麦克鲁汉曾预言的“地球村”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到来了,但他不是政治家,没有指明对这个“村子”管理。互联网的全球性让国家的行政“把关”变得无能为力,对于国内的网站可以通过立法来控制,但对国外的就只有生出望洋兴叹、鞭长莫及的感慨了。就是针对国内,人数众多,流动匿名的网民也叫人防不胜防。对此,有学者建议:“技术上产生的漏洞,最终也只有从技术上来控制,”笔者怀疑这种控制的可能性。报纸我们可以不让它入境,电视可以不让它落地,广播可干扰其波段,可对于网络,先不说能不能从技术上实行控制,就真能做到,也需先权衡利弊得失才可做决定。由此看来,政府是网络时代的“最权重也最乏力的把关人”。 挑战一:把关人的角色被弱化

传统媒体的信息控制通过各个层级的把关人来完成,“把关人”在传统媒体中处于决定媒介内容的支配地位。网络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新型互动媒介”,在网络传播中并不存在着一个固定的传播者的概念,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区别在减小。网络传播使昔日的把关人失去了信息传播中的特权,“把关人”这一传统角色在逐渐弱化。 挑战二:把关的可行性降低

网络传播信息的迅捷性和无障碍性大大降低了“把关”的可行性。网络论坛的网民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导致无数个体化的传播主体浮出水面,无数个信息发布点在世界范围开放。由于传播的迅速,论坛把关人可能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一些帖子就已经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把关人处境尴尬。

其次,网络论坛的海量信息也导致把关难度加大。海量的信息常常混淆受众的视听,使其目不暇接,甚至会对信息的真假慢慢丧失基本的判断能力。而对于把关人,每天发布千条信息以下的中小型网站的审核工作就能将

工作人员累垮,更别说再审核网站的互动社区里的帖子。所以论坛信息的海量存在这一事实又进一步降低了“守门”的可行性。

挑战三:把关权的分化

网络是一种没有中心的“蜘蛛网”,传者和受众都是这个网上的一个个节点。也就是说,网络论坛中,传播权几乎已经完全被大众所分享,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在网络论坛中就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

1.网民个人。网络论坛中的广大网民拥有信息采集和发布的权利,他们可以向全世界发言,享受着高度自由的传播权。所以网络论坛的传播让每一个网民可以自己充当传播的把关人。也正因为这样,信息的真实性与意见的可靠性首先是由网民自己来“把关”。

2.网站编辑。网络媒介带进来一大批新的媒介从业人员,那就是网站编辑。由于目前我国网民的素质普遍不太高,所以网站编辑的“把关人”角色发挥着很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对信息的真实性、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进行审查,保留修改甚至删除的权利;另一方面,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过滤掉不该出现的“糟粕”词汇。

3.版主角色。网络论坛还存在着一群较为特殊的“把关人”——版主,即网站论坛的管理人员,其职能是推动该版面的讨论风气,并尽可能经常发表与该版内容有关的文章或回答论坛网民的问题。从“把关”的过程看,他们居于网民与网站编辑之间,处于第二道关卡的位置。”舆论领袖”

4.媒体外部组织及环境。这里主要是指媒介制度。其表现形态主要是国家政府或相关行业组织制定的法律法规及职业守则等。法律法规通常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职业守则则是较为软性的自律规范。这一层“把关人”虽然不居于“把关”工作的“第一线”,却是最后也是最强有力的一道关卡,它能保证社会各种传播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不至于逾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网络论坛当然也不例外。

1 、供网民多元阅读的“活性文本”

传统媒体所提供的新闻一般都是有选择的,有保留的,受众只能跟随传播者的意图,被动地接受媒体所传出的信息。网络新闻却采用“集装箱”的方式,把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所有信息全部无保留地摆在你的面前,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进行多元阅读的“活性文本”。受众可以把来自不同媒体、不同政党、不同国家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相互参照,相互启悟,从中得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进行多元阅读,是当代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阅读策略。他们不想带着习惯性思维和已有的习惯性结论去阅读新闻,而希望有一个供自己思考的想像空间,有一个供自己分析比较的“平等圆桌”。

2 、重视展现事物“过程”的“跟随”手法

传统媒体大多以报道单篇新闻为主,而单篇新闻因受篇幅限制,往往只重视报道“结果”,忽视报道“过

程”,致使真实事件失去鲜活的生活气息,真实人物缺乏独特的个性色彩。网络新闻专题却十分重视报道“过程”。它采用“跟随”的手法,注意去表现事件发展的连续性,表现事件每个发展阶段的情景,把细节放大,让生活还原,使网民能耳闻目睹事件的渐次形成,在与事件同行的过程中获取更多共时性审美体验和更多的阅读乐趣。从表面 看“, 跟随”是尊重生活;从本质看“, 跟随”是尊重受众。因为受众有权知道事件的本来面貌,有权知道事件的具体过程。如果大道消息不畅通,小道消息必然满天飞。“张柏芝” 3 、多姿多彩的“超文本结构”

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道除外) 的新闻报道是以文字文本为主的。文字这种符号形式在信息沟通中的最大特点。4 、容量巨大的“数据库功能”

传统媒体的一个很大弊端是容量小,查询难。一张报纸一天只能容纳几万到十几万的汉字,而且只能提供当天的信息,要想查阅以前的报刊资料,只能在故纸堆中爬上爬下。广播电视更是稍纵即逝,播过之后便无法再接收到,而网络媒体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难题。数字压缩和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媒体拥有无限的信息空间,比如人民网的平台数据库中,目前存有100 多亿汉字的信息,而且还以每天900 万字的速度向里录入。各网站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这一巨大优势,相继推出了一些大型专题。这些大型专题,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资料齐全,主题集中,特色鲜明,堪称是一个个专题数据库。

首先,制约网络新闻的是受众人数和层面。

目前看网络新闻的必备电脑,还要支付昂贵的上网费。这不是普通人能享用的。与那些在网络上白手起家的提供新闻服务的网站相比,传统媒体具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公众对其品牌较易认同。 其次,在原创性上,网络新闻也是与传统媒体不可比的。

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国内各报、台根据自身的情况都在推进不同形式的人事制度改革,这种以版面调整、部门重组及实行各种岗位考核制度为先导的改革,激发了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也使比较充裕、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储备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网站目前还无暇养一批人来做新闻。撇开政策因素,保有一支数十人的新闻采编队伍,需要一笔巨大的开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