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DOI编码:10.16117/j.cnki.31-1974/r.201902009
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现状研究与对策分析
张 镭,钱海红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建设提供基础。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的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现状进行分析。 结果 研究发现,在高校学生中有92.4%的学生表示在学业中有压力。当压力发生时,81.8%的学生愿意通过倾诉来缓解压力,但是学校老师在倾听对象的排序中靠后。 结论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有一个较为良好的心理状态,但是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压力,并且部分学生对于有效的减压束手无策。应当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对高校学生心理压力进行对策研究,从而有效地缓解学生压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高校学生;心理压力;减压途径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Zhang Lei, Qian Haihong.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Fu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urther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stress was analyzed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ocus group interview. Results The study found that 92.4% of college students said they were under pressure in their studies. When the pressure occurred, 81.8% of the students were willing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by talking, but the school teachers were behind in the order of the listeners. Conclusion At present, most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good psychological state, but they are also under pressure from all aspects, and some students are helpless for effective decompression. A more comprehensive approach should been taken to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f students and ensure their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pressure; Psychological decompression 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部分。2016年,教育部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达40%。高等教育从曾经的精英教育逐步成为普及教育。因此,高校学生群体越来越大,所占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各种思潮不断从社会进入校内,高校早就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而是充满了社会的各种属性。当前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各类人群的压力也都在增加中。社会的各类压力也
────────
【基金项目】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ALA130003);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专项经费项目《上海大学生健康监测
与管理研究》。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上海,200032。
【作者简介】张镭(1981—),女,上海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
向为健康素养和心理健康,lei_zhang@fudan.edu.cn。
【通信作者】钱海红,hhqian@fudan.edu.cn。 【收稿日期】2019-01-18。
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高校,成为高校在校生的压力
来源。高校学生到底面临何种压力?面对压力时,他们是否又有有效的措施?在缓解学生压力的过程中,高校老师又扮演了何种角色?本课题希望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调研,来了解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并且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目前大学中应对学生心理工作的工作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建设提供基础证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全国10所高校的4,000名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10所不同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南京、四川、湖南、山东、安徽)抽取10所高校作为研究场所,以这10所高校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全日制在校本科
-126-
HE&HP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9年4月 第14卷 第2期
生或者研究生,无神经系统及精神病病史,能够自行填写量表或者能够参与小组聚焦讨论。 1.2 抽样方法
结合国内高校分布,按照对985、211以及其他高校的分类,在全国抽取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南京、四川、湖南、山东、安徽的共10所高校,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首先按照文、理、医、工四个类别,在各学校选取相关专业,在每个专业取学号尾号为27、57、87的学生参与调研。
1.2.1 问卷调查 1.2.1.1 问卷内容
本次下发的问卷共包括3个部分:基本人口学特征、心理健康状况自评和大学生压力自评。基础人口学特征包括学生的性别、出生年月、专业、学历和年级。心理健康自评使用世界卫生组织5项幸福感指数问卷中文版(The WHO-five Well-being Index,WHO-5),全问卷共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6级评分,即从0分(“从未有过”)到5分(“所有时间”)。总得分范围为0~25分。 在后续的研究中,将总分<13分判定为“心理健康状况差”,总分≥13分判定为“心理健康状况好”,以二分类变量的形式纳入具体分析中。大学生压力自评使用大学生健康素养指标体系中心理压力部分问卷作为本次调研的问卷。大学生健康素养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论证,并在通过高校学生实践,具备良好的信效度[1]。本次压力自评内容来源于该健康素养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条目。 1.2.1.2 调查方式
所抽取学校各选取一名负责人,以每个班级的辅导员作为调查员。对负责人和调查员进行培训,告知填写问卷的要求,统一指导语。将统一设计和统一印刷的问卷,分发给学生,并请学生按要求自行填写。完成后交由调查员统一收回。如果学生在填写过程中对问卷的条目有疑问,可以当面向调查员咨询,但是调查员不给于对于问题涉及的答案有引导性的回答。 1.2.2 小组聚焦讨论 1.2.2.1 调研内容
本研究中小组聚焦讨论为调研问卷的内容补充,针对多选的条目进行补充讨论,进一步说明各条选项的选择理由。小组聚焦讨论大纲如下:
①你觉得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是否有生活压力,主要来源是什么?能否具体举例说明。
②目前你们减缓压力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为
什么倾向选择这些方式来减压?
③除了自我减压的方式,你们愿意向谁倾诉并获取减压的帮助?为什么找这些人给你帮助呢?
④如果你有压力,是否能有效地减压?你觉得还希望得到哪些来自学校或者社会的帮助? 1.2.2.2 调查方式
在所抽取的学校中各选取1名负责人,对负责人和调查员进行培训。抽取10名前期参与问卷调研的学生参加小组聚焦讨论,整个课题共开展小组聚焦讨论10场。按照调研要求,组织学生对访谈大纲进行讨论,统一指导语。学生讨论过程中,负责人不对于问题涉及的答案进行倾向性引导。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Excel 2010软件和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中共向10所高校的4,000名学生发放了自评问卷,共回收问卷3,916份。将20%及以上未作答的,以及全部选择同一序号的问卷作为无效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分数为3,843份。其中男性1,820人(47.4%),女性2,023人(52.6%),参与调研的学生年龄分布在16~3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7±2.28)岁。参与本次调研的有本科生2,725人(70.9%)和研究生1,118人(29.1%)。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一般人口学特征分类 人数
百分比(%)
性别 男 1 820 47.4
女
2 023 52.6 年龄(岁) <20 1 383 36.0
20~
0 992
25.8
23~ 1 468 38.2 学历 本科生
2 725
70.9
研究生 1 118 29.1 年级 新生 0 907
23.6
毕业班生 0 719 18.7
其他
2 217
57.7
2.2 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自评
在心理自评方面,运用WHO-5身心量表的结果显示,29.7%的学生心理健康评估得分<13分,判定为状况较差。参加本次调研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平均得分为(14.92±6.78)。
-127-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Vol.14, No.2, Apr.20, 2019
2.3 调查对象心理压力现状
在高校学生中,最大的压力来源仍然是来自学业压力,有92.4%的学生(3,551)表示在学业中有压力。在后续的座谈中,本科生表示目前压力在于考试,在期中期末等特殊时间点,会有较大的学习压力。而研究生表示,压力来源于最终的学位,特别是理科生表示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都有较为明显的压力。此外,人际交往压力和就业压力也较严重,77.0%的学生(2,961)表示有人际交往的压力,76.0%的学生表示有就业压力。从这个结果来看,高校学生的压力来源较广,并且压力源来源于校园和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多重大环境。现在的高校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整个社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共融之处。
对高校学生的减压方式进行了调研,发现81.8%的学生(3,143)愿意通过倾诉来缓解压力。其他比较负向的选择比重也较大,其中23.6%的学生(908)和45.6%的学生(1,753)分别表示会通过抽烟和喝酒来缓解压力。其他包括购物(51.1%),打游戏(49.0%)和暴饮暴食(62.6%)都有半数以上学生会选择用于减压。在其他的选项中,有学生(28.4%)补充了用运动来缓解压力等。
针对倾诉这一减压方式,课题组进一步对倾诉对象进行了调研。发现在倾诉对象中,比例最高的是同龄的朋友和同学(88.2%),其次是家里的亲戚长辈(83.1%)。在调研中,发现尽管有67.3%的学生(2,587)会向学校老师和辅导员倾诉压力,但是辅导员和老师仍属于倾诉对象排序较为考后的。另外,也发现有16.4%的学生选择不倾诉。在后期座谈中,这些学生表示,不想倾诉去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担忧,并且倾诉很多时候不能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见表2。
表2 高校学生减缓压力的倾诉对象
倾诉对象 n % 倾诉对象 n %
同学/朋友 3 391 88.2 男/女朋友 2 54766.3
父母/长辈 3 193 83.1 不倾诉 0 62916.4
兄弟姐妹 1 773 46.1 其他 0 2115.5
老师/辅导员 2 587 67.3
调研发现,大部分人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解压后压力有效缓解。但是有141名学生(3.7%)无法通过“自救”的方式有效减压。见表3。 表3 高校学生能否有效减压 能否有效减压 n % 能否有效减压 n %
从不 0 141 03.7 经常 1 25332.6
偶尔 0 401 10.4 总是 0 81221.1
有时 1 183 30.8
-128-
3 讨论
本次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有一个较为良好的心理状态,但是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压力,并且部分学生对于有效减压束手无策[2]。针对这一现况,对于高校学生心理压力应当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进行更全面的对策研究,来有效缓解学生压力,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3.1 建立支持体系
本次调研发现高校学生在遇到压力事件,大多数愿意选择倾诉。因此高校要从多方面来帮助学生来提高其社会支持体系[3]。要进一步加强家校互动。以往的高校教育中相对于普教系统,对于家校互动的工作比较薄弱。而现实中,对于学生心理压力的发现和疏导,家庭的支持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家校互动的开展是全方位对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和介入的前提,要将学校育人和家庭育人相结合,做好全方位育人工作。
3.2 加强高校中多级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本次调研也发现在校生中,同辈之间对于心理健康的预防和第一时间的介入往往比老师更早。在高校中建立行之有效的多级防控体系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疏导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各高校也逐步建立了各自的防控体系。更好地发挥防控体系的作用将是之后工作中需改进的部分。 3.3 创新高校心理疏导的形式内容势在必行
随着大学生生活环境的日益复杂,大学生受到的压力也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4]。而对于大学生情绪的疏导的对策却还没有跟上目前社会的变化[5]。多元化的心理咨询形式已经逐步进入高校,但是目前尚未很好普及。目前高校中,基本都已配备了有一定专业性的心理咨询中心。然而,对于大多数同
学来说,更多需求的是针对普通群体的自我心理建
设。因此,创新高校心理疏导的形式内容势在必行。
此外,高校学生除了现实高校生活,大多数还有着网络的生存环境。网络也会是高校开展各类教育的新阵地和新机遇。如何在网络环境中抢占舆论高地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这对当前的高教系统也
是新的课题。 3.4 加强对高校教师辅导员队伍的指导 在高校中,一般由心理咨询中心承担主要学生
心理咨询情况,但是第一线面对学生的是广大的辅
导员。本次调研结合调研和后期座谈,发现学生在
遇到心理压力时,还是会寻求老师们的帮助。作为
高校心理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提高辅导员队伍的
(下转第132页)
Health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Vol.14, No.2, Apr.20, 2019
项目,调查发现,有15.5%的调查对象从未参加。究其原因,39.1%的人说是“没人组织”,这反映出一些社区对政府提供的免费妇科普查项目仍有落实不到位情况。还有33.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显示出这部分对象的自我保健意识还强。因此,在制订政策的同时,需要通过健康教育和社区动员提高她们享受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3.2 社会融合度可能会影响女性婚姻移民的心理健康
女性婚姻移民进入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面临着就业、经济收入、住房、医疗、婆媳关系、子女教育、邻里关系等社会融入问题,以及世俗偏见和自卑的心理等社会适应性问题[4]。调查发现:“孩子教育上的问题”“家庭成员健康问题”“家庭收入不高,谋生压力大”是她们生活中的3大困扰,另外“家庭成员间不和睦”“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个人健康问题”等问题也给她们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她们常发生人口迁徙相关的健康风险因素——社会心理障碍,成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脆弱人群。调查显示:她们中有54.1%的人经常或有时有孤独感,56.7%的人经常或有时有焦虑感,36.0%的人经常或有时有自卑感。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社会和健康服务提供者的关注。在卫生健康服务中,针对她们在处理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家庭和周围关系、外来媳和家乡人关系等容易出现情感困惑和心理障碍的情况,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
3.3 多部门协作保障女性婚姻移民的健康促进
88.3%的女性婚姻移民对政府相关政策的最大期望是“及时报入上海户口”;其次才是“定期组织健康检查”“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培训”等。按
(上接第128页)
专业性,是有效缓解学生压力的关键。目前,很多
高校已经有计划地安排辅导员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从而加强他们的能力。另外,辅导员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往往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处理学生心理压力时往往会无所适从。高校要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处理心理问题的专业技能。为解决学生心理压力守好第一道防线。致力于在高校中建立起一支有亲和力又有专业技能的教师队伍,做好高校
[6]
学生的心理减压工作。
高校是我国高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输出地,高校要做好全方位育人工作。在高校教育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状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铸就身心健康的青年人,为
-132-
照我国的户籍政策,取得上海户籍才算正式移民上海,入户上海户籍不仅能提高她们获得政府服务的可及性,也可能使她们在心理上产生移居地的社会认同感。但是由于受上海特大型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要求限制,上海户籍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存在。同时,由于女性婚姻移民多为农村且文化程度不高,因而在落户、择业以及享受本地各项优惠政策等方面也遇到重重阻碍[5-6],在制订健康政策时,需要考虑政策的断层以及她们的特殊性,以保护这部分人的健康公平性。另外,她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尤为迫切,尤其是在慢性病的防治、定期健康检查以及科学育儿和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在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建设中,加强部门合作,积极推行健康家庭建设,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方式,培养家庭成员健康的生活习惯,消除健康隐患,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Bonney N, Love J. Gender and migration: Geographical
mobility and the wife’s sacrifice[J]. Sociol Rev, 1991, 39(2):335-348.
[2] 丁金宏, 朱庭生, 朱冰玲, 等. 论城市两地户口婚姻的
增长、特征及其社会政策寓意——以上海市为例[J]. 人口研究, 1999, 23(5):1-8.
[3] 陆建民. 上海部分“外来媳”状况调查[J]. 中国妇运,
2005(9):21-24.
[4] 赵丽丽. 中国女性婚姻移民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 同
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18(4):85-90.
[5] 周海旺. 上海市外来媳妇及其子女的户口政策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 2001(3):33-40.
[6] 蔡竞. 到浦东找婆家—浦东新区外来妹婚姻状况含析
与思考[J]. 浦东开发, 1999(2):40-43.
[7]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章程[EB/OL].
(2016-09-29). [2018-08-31]. http://www.chinafpa.org.cn/ xhzc/.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张镭, 贾英男, 钱海红, 等. 大学生健康素养指标体系
开发研究[J].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8,13(6):514-519.
[2] 李虹. 压力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 北京: 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 丁锦红, 王净. 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首都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0(1):114-116.
[4] 李虹, 梅锦荣. 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J]. 心理
科学, 2002, 5(4):398-401.
[5] 张林, 车文博, 黎兵.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
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5, 8(1):36-41.
[6] 章成斌.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面临的挑战[J].
教育探索, 2005(2):102-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