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佛经翻译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佛经翻译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汉译策略,对后来的佛教思想和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总结了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 一、音译和意译相结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译经家们在翻译佛经时,通常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汉译策略,即将源语中的部分音节音译成汉语,同时将源语中的意思意译成汉语。例如,《法华经》将saddharma-pundarīka-sūtra音译为摩诃法莲华经,摩诃表示大、伟大,法莲华表示佛教重要思想之一——般若,即因缘而生的真实性。 二、通行汉语中的典故充当翻译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中,有时候将通行的汉语中的成语、典故、俗语等充当翻译,有时甚至直接将梵文缩写和汉字组合,例如将“如来藏”缩写成“如来藏经”。这种汉译策略不仅便于普通读者理解佛教思想,同时也有助于佛教与汉文化的交流。 三、准确翻译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翻译家们尝试将佛教概念准确地翻译进入汉语,这对于后来的佛教思想和漢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将“缘起”翻译为“因缘”,“涅槃”翻译为“灭定”,“菩提”翻译为“正觉”等,这些准确的翻译不仅让汉语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佛教思想,同时也成为后来中国佛教学术界的重要基础。 四、篇章组织的安排
在翻译佛经时,翻译家们需要将每句话、每一个段落按照原文的意思组织成汉文篇章,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汉译策略。因为各种佛经都是以诵经的方式传递下来的,如果翻译的篇章组织不当,则很难在中国文化中产生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翻译家们非常注重篇章组织的安排,力求达到原文的语言感觉,同时也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的汉译策略是完全适应中国文化和语言环境的产物,翻译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最终形成了适合汉文化的佛教翻译模式。这些汉译策略对之后的中国佛教思想和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今天的佛教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