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小论文格式
【篇一:初中社会政治小论文】
初中社会政治小论文—垃圾分类之放错了的巨大资源
纵观古今历史,人类从历史的长河流出的第一条起,就与自然休戚与共,与大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是与人类的历史息息相关,人类依赖于环境,来自于环境,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似乎骄傲起来,觉得自己有征服环境的资本,这无疑是荒唐的,这种人与自然的矛盾重新与科技的重新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得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面我要说的垃圾分类便当之无愧的其中之一。
圾分类终于有章可循。从源头上分类投放垃圾,从而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和回收再利用,已经成为解决垃圾“围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最佳出路。这是一项良好的开端。
反观国外的一些国家,我们更应该学习,例如日本,30年前曾是“二恶英大国” 本人多地少,国土面积狭小,客观地理环境决定他们不能如其他国家一样采用填埋垃圾的方式来处理垃圾。在日本,采用最多的方式就是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上世纪80年代,日本对垃圾焚烧的依赖程度居全球之首,焚烧厂的数量占全球的70%,全国超过1/3的城市固体废弃物通过焚烧处理,这导致大气中的二恶英含量严重超标,成为“二恶英大国”。为了解决这个环境难题。从垃圾的源头着手,日本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垃圾分类和回收运动,运动也得到了国民的信任和支持,于是日本从1980年就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目前,日本每年人均垃圾生产量只有410公斤,为世界最低。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投放已经成为日本民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即使没人监督也会严格执行。而这一结果与日本政府的环保管制和宣传得力是分不开的,幼儿园的孩子都知道普通的环保知识,并以此来督促
自己的父母长辈自觉遵守。对于日本的垃圾分类,曾经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檀有志博士深有感触。用他的话来说,那就是“规矩多如牛毛,对居民近乎苛刻”。日本的垃圾分类非常细,除了一般的生活垃圾分为可燃和不可燃垃圾外,资源性垃圾还具体分为干净的塑料、纸张、旧报纸杂志、旧衣服、塑料饮料瓶、听装饮料瓶、玻璃饮料瓶等等。除此之外,更换电视、冰箱和洗衣机还必须和专门的电器店或者收购商联系,并要支付一定的处理费用。大件的垃圾一年只能扔4件,超过的话,要付钱。看起来如此麻烦的事情,日本人却乐此不疲。喝完一瓶可乐后,他们会洗净饮料瓶,揭下外面的塑料包装,把它扔到可回收的塑料垃圾袋中。瓶盖属于不可燃垃圾,而瓶子本身则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在檀有志博士入住的日中友好会馆里,专门有一间堆放垃圾的房间,排列着7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更为麻烦的是扔垃圾。在日本,扔垃圾也有时刻表,每户家庭的墙上都贴有两张时刻表,一张是电车时刻表,另一张就是垃圾回收时间表。每周7天,回收垃圾的种类每天各不相同。居民需要在垃圾清运当天早晨8点前,把垃圾堆放到指定地,不能错过时间,否则就要等下周。分类垃圾被专人回收后,会进行环保再利用。日本的免费公厕都提供免费卫生纸,在这些卫生纸上,也打印着一行小字:这些卫生纸都是利用回收的车票做成的。日本人对超市垃圾的处理也是值得学习的。以白色饭盒为例,人们在超市买了白色饭盒装的东西回家后,不会随手把饭盒扔掉,而是在使用后把饭盒再交回超市,由超市把饭盒统一返还给厂家进行再利用。目前日本一共有40个生产饭盒的工厂,其中8家工厂既生产饭盒,又回收饭盒。而这8家的生产量,占到日本总饭盒生产量的90%。2008年,东京的垃圾年产量相比20年前减少了一半。同时,由于实行了严密的分类措施,现有的垃圾焚烧厂所燃烧的垃圾已经完全剔除了塑料等化学制品,大大降低了焚烧所造成的有毒气体排放量。
其他国家的经验
美国:
垃圾分类深入生活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在纽约,垃圾处理被称为“垃圾管理”。只要在大街上走一趟,就可以看到马路的两旁,堆放着一些黑色或深褐色的垃圾集装箱,上面写着:垃圾管理公司。垃圾管理公司是一家全美闻名的垃圾收集和运输公司。它的股票已经上市,且业绩不俗。
瑞典:
垃圾分类成日常习惯
在瑞典,家家户户都在厨房的水池下或抽屉中放置不同的垃圾收集容器,分别收集玻璃瓶、金属、纸张、塑料和厨房垃圾等;每条街边都设有不同分类的大垃圾箱,每家每户附近都有一个垃圾回收中心,专门收集分类后的垃圾。一位瑞典家庭主妇说:“吃完饭后,我们把吃剩的食物放进食物垃圾纸袋。我通常在早晨骑车上班时,顺便把纸袋扔进食物垃圾箱里??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德国:
垃圾分类有百年历史
德国早在1904年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至今已有100多年。通常情况下,每栋住宅楼都有3至4个垃圾箱,分别存放各种包装物、不可回收垃圾、纸制品以及玻璃瓶。垃圾公司根据住宅楼的住户密度,决定垃圾箱的大小,确定住户需要缴纳的垃圾处理费用。家电、
电池、家具等垃圾则采取定点收集处理。德国学校的老师和父母们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德国女孩斯特凡妮说:“基本上从懂事时开始,我就知道垃圾要分类。”
此外,垃圾分类有利于社会和谐。党的十八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倡导垃圾分类、落实垃圾分类,这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表现之一。在我国,因为要在某地区建造垃圾焚烧厂而引起居民与政府间产生矛盾的事情屡见不鲜。但其实只要我们按照垃圾分类的原则分类好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有关部分在处理垃圾方面将得到极大帮助,从而较好地采用环保的垃圾处理方法。垃圾处理好了,不再排放出有害气体,不再污染土地,不再影响水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垃圾分类有助于实行可是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保护我国以及世界环境。我们国家的资源自然资源总量大,总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虽然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得到初步的遏制,但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人类从几万年来走到现在,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利用自然,与自然关系不断转变,有巨大的成就,跟有着历史惨痛的教训,希望我们引以为戒,不要总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环境会越来越好,人们生活也越来越快乐!行动起来吧,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做好垃圾分类;为了一份洁净,让我们合理投放垃圾。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家里,抑或是在公共场所,让我们的举手之劳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德。相信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好,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文明、更进步!垃圾分类、低碳生活,关系你我,利国利民,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篇二:社会小论文】
老人该不该扶
【背景链接】
2010年11月15日下午,河北邯郸市一位七旬老人摔倒在联纺路上,在长达半个小时里行人们视而不见。途经此处的出租车司机王铁军将老人救起后,老人说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放心吧,我不会讹人!”
2006年9月22日,74岁的南京魏老太在网板路过马路时被一辆轿车撞倒,10多辆过往车辆都不肯送她到医院,最后公交司机杨洋将她送到了医院。
【原因】
一是南京彭宇案,以及后来又发生的几起类似案件重庆的万鑫案、南京彭宇案、郑州李凯强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道德风气起到了一种负面作用。
二是当前社会风气确实存在着正气不彰的歪风。“好人没好报”、“坏人横行”,投机者得利、助人者“流血又流泪”??一个个极不健康的现实标本,让人与人之间充满隔阂和漠视。
三是“济危扶困”和见义勇为成为稀缺品,相对应的表象是道德的沦落,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公民契约理性力量薄弱导致的社会信任纽带断裂。
【图表】
【心理因素】
在中国,“扶一把老人”本来只是一种道德要求,然而由于“见义勇为”的崇高感,很多情况下却变成了一种“法律义务”,不仅要送老人入医院,甚至还要承担垫付医药费,被诬陷后还要赔偿等种种风险。本来,一个人想做个好事,愿意承担的成本无非是耽误几分钟,帮忙打个电话等等。但考虑到彭宇案、许云鹤案的判决结果,许多人自然索性就高高挂起。古语说
得好,趋利避害为君子,成本效益才是人考虑问题的根本。有些人指责人心浇薄、试图从道德层面呼吁大家不计得失、伸出援手,自然不会有效果。
【措施】
任的断裂,加剧了道德的沦落——“我不讹人”呼唤的是信任而不是道德,不敢伸手的道德恐惧正是一种社会信任危机的阵痛,对此进行泛泛的道德倡导于事无补,应该让公民精神尽快成长起来,修补起社会信任的纽带,才能实现根本上的道德救赎。
【篇三:学生小论文格式】
繁花落尽后返璞归真时
——浅谈优质课与常态课资源转化“三步走”战略
马鞍山二中实验学校七年级(2)班 张伟指导教师 王 丽
金代诗人元好问曾这样评价陶渊明的诗句:“一语天然万古新,繁花落尽见真淳。”他崇尚陶渊明诗歌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其实,无论是古人寄托情思的诗句,抑或是今人传道授业的课堂,若想具有真淳隽永,万古常新的永恒魅力,就必须不断追求如何自然质朴不假修饰,不断探索如何剥尽铅华独见真情。
作为一名初中思品课教师,八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反复思考一个问题:真正的有效课堂到底是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常态课,还是巧思妙想,拍案叫绝的优质课?曾有人这样形象地比喻二者:如果说常态课是一名素面朝天的少女,那么优质课就是一位浓妆艳抹的贵妇;如果说常态课是一顿清淡可口的家常便饭,那么优质课就是一餐垂涎欲滴的满汉
全席。是的,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一线教学工作者要探索的不是将常态课与优质课作优劣好坏之分,然后留下谁,抛弃谁,而应是将这两种课堂资源充分结合,相互转化,创造出真正属于学生,造福学生的有效课堂。
2015年3月,我有幸参与了一节市级公开课的磨课。这是一节中考复习课,为了摈弃传统的初三复习课模式(知识点回顾+练习题检测),为了自然地融入社会时政热点,让学生在记忆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与社会新闻融会贯通。我与上课教师从教学内容到呈现形式,再到课堂节奏,作出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推敲琢磨。而在这一过程中,我收获颇丰。我真正亲眼目睹并且亲身参与了“常态课→优质课→常态课”的转化全景。现已此课为例,谈一谈我对常态课与优质课资源转化“三步走”战略的些许认识。
一、起步——立足常态课堂走正“日常教学”初始步调
第一步:推敲琢磨
在翻阅各种时政资料和新闻后,我们把此次中考复习课的主题定为“我们的纪念日”。旨在通过介绍近年来国家制定的各类纪念日,如国家公祭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宪法日等,来唤醒学生对国家大事和民族精神的关注热情,并从中巧妙地带出初中政治相应知识点,如依法治国,共同富裕,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等。我们在初步整合了各种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后,最先以一节常态课的形式在班级中试上,意欲达成以下两个目标:
1.求稳
(1)稳定教学内容。中考复习课和新课教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没有学生未知的知识需要讲解分析,而是将学生已学知识重新巩固深化。这就需要课堂内容既言之有物,学生学有所获,
又需要教学内容充实有趣,学生积极性高。
(2)稳住课堂节奏。教师所备内容是否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充分地再现,延展?教学中重难点内容是否确实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这些问题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和实践才能得以实现。
(3)稳定教师情绪。对于一节全新编排的公开课,教师难免会出现紧张,兴奋等情绪,在课堂中往往表现为语速过快,知识点遗漏等现象。通过常态课教学的多次磨合,使教师不断熟悉课堂环节,从而缓解并稳定教师的激动情绪。
2.求基础
在最初的常态课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初三学生新课结束,而去选择高深,奇难的理论知识,更不能选择离学生生活较远,较抽象的社会时政热点。而应“接地气”地挑选老百姓关注度高,紧密贴近学生生活的时政与知识。认真钻研中考考纲,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基础知识。在糅合时政热点后以全新的试题形式呈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练习,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扎实且灵活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这样的一节常态课虽无新意,但内容详实,已能够初步达成中考复习课的复习目标。
二、跳跃——打磨精品资源催化“优质教学”华丽转身
第二步:精雕细琢
几节常态课结束,暴露的问题多如牛毛。首先,教学思路老套,线索不清晰;其次,所选
材料不够新颖,学生兴趣度低;最后,课堂氛围沉闷,内容冗长,严重超时。一节优秀的公开课绝不能停留在当下常态课的状态,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整改。于是,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原先的思路设计进行了颠覆式的改头换面。
1.求新
(1)时间新:将原来陈旧的材料和素材全部删除,“地毯式”搜索当下最新最热时政,如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而今年正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紧密联系国家大政方针,理论联系实际。
(2)形式新:将课堂内容分为三块。分别是“缅死难之公祭,激中华之国魂”;“携法律之理念,立法治之国度”;“变贫穷之天日,走富强之国路”。整合后的三部分,条理清晰,关系明确,让学生更加一目了然,便于学习、思考以及知识点的巩固。
2.求巧思
本节课的第一块标题为“祭”,与国家公祭日相呼应,第二块标题为“念”,与法治理
念相呼应,第三块标题为“日”,与国家扶贫日相呼应。合三为一“祭.念.日”,又与本课主题“我们的纪念日”相呼应。真正做到课堂内容一体化,既能化整为零,也可以化零为整,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重新改造后的这一课最终以公开课的形式呈现在了学生和听课老师面前。无论是课堂中学生的热烈反馈还是课后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无不彰显着这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叩开了优质课的大门。
三、落地——摒除“浮云”手段回归“有效教学”无华本色
第三步:去伪存真
出人意料地是,当我手拿这样一节优质课的思路设计去班级进行日常教学时,问题又出现了。高度压缩的内容在普通班级根本无法完全展开;精心安排的学生活动由于学生程度和水平的差异收效甚微,甚至在有些班级出现了冷场现象。我原以为这已经是一节成熟的优质课,在任何班级都可以驾轻就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静下来反思,当“高高在上”的优质课走下“神坛”,走进常态课堂,便出现了上述种种“水土不服”的症状。那么,如何使一节“花枝招展”的优质课融入日常教学,成为一节真正的有效课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求真
(1)真实的师生关系。普通班级每天都在进行常态课教学,因此常态课的受众应是全体学生,包括各种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而不是少数的精英班级。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在备课时就应注意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因材施教,有针对性,而不是绝对的“一刀切”;以教师的真实换来学生的真实。虽然曾经有人把教师比喻为自编自导自演的全能演员,但在真实的课堂中,教师不应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在如何哗众取宠来博得学生的“欢心”,而应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钻研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取有价值有意义的真才实学。
(2)真实的教学过程。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喧宾夺主”,过分强调自己的引导作用,甚至出现干预、强制学生思考等现象。课堂中的各种活动和讨论虽是在教师的预先设计中开始,但整个过程应把支配权交至学生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也才能不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求实效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教师具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效益,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为条件。通过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无论是高贵华美的优质课还是朴素平实的常态课,都旨在面向学生,服务学生,培育学
生。所以没有“我心独向往”的“阳春白雪”,也没有“弃之如旧履”的“下里巴人”。 优质课和常态课只是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课堂模式。在面临各类教学大赛时,全力以赴,奇思妙想,奉献出一节精彩绝伦的优质课堂;在面向大众的义务教育中,紧抓教学目标,还原给学生一个真实有效的常态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铭记:课堂永远是师生互动与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是向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引领学生前行的炙热火把。
参考文献
文章类
[1]周辉兵:《优质的常态课应追求什么》,《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5月。
何如涛:《透过优质课案例 思考常态课教学》,《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出版,第45-46页。
网络文章类
[2]张晓波:《让优质课常态化,常态课优质化》,新浪博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