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途径研究

2021-10-30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l3卷第4期 201 1年8月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t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ion) Vo1.13,No.4 Aug.201 1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途径研究 李 明,王化思,吕永亮 f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LT.宁锦州 121001)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 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 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从大学生可 接受的角度,分析在高校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方式、方法,具体论述了在高校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 育的新途径,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宣传、普及,让大学生真正掌握有中国特色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2011)o4.0093—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展,提高其综合素质。笔者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分 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 析了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途径和 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 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是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调查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用 问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大学生,为 本次调查采取不记名填写形式,请根据您对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 克思主义的了解情况和真实想法,在每道单选题的 班人的重要任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大 选项上划√,多选题请把答案写在括号里。 众化教育,应充分结合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方 年龄:——年级:——政治面 法,力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貌:—— 一、从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方 I。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1.你认为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 法入手,拓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影响大吗? 教育新途径 A:影响很大B:影响较大C:有点影响D: 没有影响 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新途径、新 2.您对马克思主义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多少 方法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现实需要,也 A:很多B:一般C:较少D:没有 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精神的体现。大学之根 3.您对马克思主义学习是否有兴趣? 本在于人才之培养与教育,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A:很感兴趣B:一般C:不感兴趣 教育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 lh对马克思主义教育途径的调查 武装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 4.您最先通过什么途径接麓马克思主义的? 会选择、学会合作,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帮 A:学校课程B:自己看相关书籍C:报刊 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 影响D:影视作品E:家庭影响F:其他 收稿日期:201卜05一o9 基金名称:201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L10BKS015) 作者简介:李明(1977一),男,辽宁辽中人,讲师,硕士。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l3卷第4期 5.您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否需要理想和信仰 A:需要,树立崇高理想与坚定信仰是青年成 才报国的强大动力 B:不需要,执着于理想信仰不如多关注考研、 同时,也是大学生乐于参与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教育方式、方法。 二、培养高素质的“两课”教师 队伍,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主 阵地 “两课”教学在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 就业等现实问题 c:说不好,理想和信仰可以提升精神境界, 但未必有多大作用 6.您认为以下哪一项最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理 想信念状况 A:充满爱国理想与热情的一代 B:功利主义,理想缺失的一代 C:个人主义,强调自我的一代 D:顺应市场,理性务实的一代 7.您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大学生理想 信念之间的关系 A: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 主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受到了功利主义等思 潮的冲击 c:马克思主义已不再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 什么影响 8.您如何评价当前学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A:形式多样,充分发挥了作用,对学生有很 大影响 B:内容重要,但是形式与风格陈旧,作用越 来越小 C:内容与学生需要存在偏差,大道理太多, 一般不大接受 9.您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是(请选最主 要的两项)( ) A:理论课堂的学习 B:学团组织的活动 C:家庭或同学的影响 D:新闻媒体的宣 传 E:社会实践 10.以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渠道,如果按 接受效果进行捧序,您认为前三项是( ) A:理论课堂 B:学团组织 C:家庭教育 D:同学影响 E:新闻媒体 F:网络论坛 G:社会实践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 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获得马克思主义的渠道主要 有:思想政治课教育,社会实践,网络论坛,学团 活动。“两课”教学中,基本原理的明白晓畅和语 言文字的生动活泼;社会实践、学团活动中涌现出 的党员干部的感人事迹,都对大学生起到了强烈的 示范作用,促进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成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因此,要把 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智商情商共同提高 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 作用,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 (一)努力提高教师理论功底,树立良好的师表 风范 加强“两课教学,在高校推广高校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教育离不开具有高素质的“两课”教师队伍。 “两课”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强弱直 接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在学生中的受众 度。如果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灵活多变的授 课技巧,在讲课过程中能讲出新内容,出题时能有 新思路,解题时能用新方法,议论时能发表新见解、 新观点,科研中能有新创举、新发现,在学生中就 会树立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学生思想引路人的师表 形象,就会通过潜移默化有效地感染学生,激发学 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促进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的形成。如果一个教师缺乏高水平的理论知识,思 想僵化,教学中死套书本,缺乏活力,这样就大大 打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失去了“两课”在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教育方面的主阵地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死板的“两课”教学 模式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个性 教学法”等,引进电教、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 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需 要改革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加强那些概 括性强、适应面广,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理论以及 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科,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建 立灵活充实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 的同时,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及 时地更新和补充新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本学 科、本领域的前沿学术问题和最新动态,尽可能多 地掌握那些具有应用价值和再生潜力的知识和信 息,在问题中寻找自己的兴趣点,积极思考、不断 探索,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标新立 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 2011年(总第72期) 李明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途径研究 95 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增强自信, 发挥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服务。雷锋同志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干一行、 爱一行、钻一行,他忘我的工作精神正是值得大学 生党员去学习和发扬的。把雷锋精神发扬到推动自 身的发展中来,发扬到推动校园建设中来,立足自 三、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引 导大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 己的本职,真正做到“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 同与信仰 (一)通过群团活动,树立典型,让马克思主义 看得见,摸得着 通过党员“争先创优”,大学生“年度人物评 选”等学团活动,挖掘大学生中通过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教育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成立学生马克思主义 宣讲团,充分展示青年学子昂扬向上的青春风采, 为学生们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树 立一种积极向上、励志奋发的大学精神。把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对 先进典型的学生,积极激励大学生从身边学起,从 点滴做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生 中营造舆论强势,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融入大 学生活的点点滴滴。 (--)研究学生受教育接受心理,用润物细无声 的手法宣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曾说:“我常常把同 一个例子,反复地用在几个问题里。对于初读者, 每一个问题用一个新的例子,实在不如同一个例子 用在几个问题里好:这样可以不分散他们的注意, 给他们一个连贯的认识。”在研究人的受教育接受 心理、教育方式方法方面,艾思奇为我们做出了很 好的提示。比如,在党员“争先创优”活动中,我 们应鼓励大学生党员要在实践科学发展上创先争 优。创先争优首先就要立足于本职,从身边的一点 一滴做起,热爱学校、热爱学习。在大学生中存在 着一些消极情绪,如大学只要毕业就可以,或是缺 乏钻研创新的精神。困难,本身就是一块试金石, 大学生党员就要从自身做起,克服畏难情绪,要用 实际行动树立起大学生党员的榜样。作为党员,要 认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而带动身边的同学共 同进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 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遇到困难,党员应该以坚 强的意志品质,以一种“愿在暴风雨中锻炼自己” 的人生追求来面对困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员 的榜样力量和踏实的工作,服务群众,带动群众共 同面对困难、解决困难、战胜困难。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推进马克思主 义大众化,既要有看得到摸得着的身边的实例,更 要学会用通俗的文字、形象的事例、巧妙的比喻、 明快的文笔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 总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长期课题,我们相信,只要我 们坚持联系高校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特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高 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意义,就一定能够 在高校构建起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 工作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积极推 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让 马克思主义为广大大学生所理解、所接受、所认同。 参考文献: [1】王晓政.对新时期我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 索Ⅱ1.内蒙古大学,2009(1). [2】张静,杨克欣,高志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 德育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的使命与责任田.思想教育研 究.2010(2). 【3】张鹏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U】.思 想教育研究,2010(2). [4】朱潇潇, 左皓劫.优化传播语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 化Ⅱ】.学术论坛,20100). [5】汪庆华,贾丽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与高校大学 生骨干理论素质的培养U].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0). (责任编校:李延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