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案
前言 走进《职业道德与法律》
总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白为什么学习本门课程,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及逻辑线索,掌握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对自己人生的珍惜,引导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
3、帮助学生了解本门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即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二、教学时数:2课时 三、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1、然学生有兴趣、有动力、有决心学好本门课程;
2、新课程改革理念
四、学情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学生对道德和法律这两个名词应该有一定的认知,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后,能够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和法律素质。 五、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研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由王顺友的马班邮路的故事导入本门课教学内容(人生之路要靠自己走) 【教学过程】 板书 (一)、怎样看待这门课程即学习这门课程的必要性 1、为什么要学习本门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陶冶道德情操、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为了增强我们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 2、本门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3、主要内容结构 (1)、道德的主要内容 (2)、法律的主要内容 (二)、如何学习这门课程
1、学好这门课程,需要懂得它的意义; 2、学好这门课程,需要联系自己的实际; 3、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加强实践环节;
1
4、学好这门课程,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评价; 5、学好这门课程,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筛选案例时尽量用学生身边和周围所发生的人和事来进行设计,但必须要以课本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不能离题万丈,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在课堂教学中,设法用生动深刻的案例使学生入情以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尽管使学生入情的方式因人而异,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动情。教师强烈的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
第一课2 增添我们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明确个人礼仪的重要性,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珍惜人格,尊重自己,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以遵守个人礼仪为荣。 运用:养成遵守个人礼仪的习惯,自觉遵守并践行个人礼仪规范,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 难点:个人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5~10;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准备表演所需道具;为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将学生分成四大组。
学生:预习课文并查阅与个人礼仪有关的资料;思考能够展示中学生风采的个人礼仪规范,做好表演的准备。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单元导语,设问导入本课要学的知识。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小童成为国航的实习生。提出问题:小童凭什么成为国航贵宾休息室一名实习生? 导入本节课内容:怎样才能塑造良好的形象?从哪些方面塑造? (2)用PPT出示单元和第一课知识结构图。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个人礼仪是我的一张名片。 1.教学内容
(1)个人礼仪的内涵、地位和作用。 (2)讲究个人礼仪的意义。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二:三种形象、三种结果。用PPT逐一出示问题:三个镜头展示三种什么形象?显示三种什么结果?直接原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2)讨论和归纳相结合,导出个人礼仪的内涵,点明个人礼仪展示的是个人的形象和魅力,因而它是我们的一张名片(PPT出示:个人礼仪是我的一张名片),强调我们要讲究个人礼 第二目:展示一丝不苟的仪容仪表。 1.教学内容
(1)仪容仪表的内涵。 (2)个人仪容仪表修饰的要求。 (3)讲究仪容仪表的意义。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三:谢娜被实习单位优先录用。用PPT逐一出示问题:谢娜凭什么被实习单位优先录用?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成功是从一丝不苟的仪容仪表开始(PPT出示:展示一丝不苟的仪容仪表),根据自身容貌等进行外表修饰时要做到自然美、修饰美和内在美的统一。 (2)探究活动四:观察与讨论。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热烈探讨。 围绕仪容、仪表具体要求(PPT出示),点评学生列出的优点和不足,归纳仪容仪表的基本要求。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比观察两张合唱照片,说说哪一合唱队更易成功?成功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列举校园中某些仪容仪表的(反面)现象,引发学生讨论。
对学生的讨论作适当点评、引导,根据学生对象,补充列举仪容仪表失误的例子,同时注意细节。
第三目:展示风度翩翩的形体姿态。 1.教学内容
(1)形体姿态的内涵和特点。 (2)形体姿态包含的内容及要求。 (3)面部表情的主要构成因素与要求。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五:欣赏名言、表演与评价。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第7页活动框中的三句名言,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明确“行为心表”,重视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用PPT出示要点:“行为心表”,展示风度翩翩的形体姿态。 (2)探究活动六:请每组学生代表表演动作(站、坐、行、手、面部微笑表情),用PPT出示规范动作图片,引导学生对照教材要求,进行评价。
对学生表演进行赏析性点评,结合学生讨论结果,归纳形体姿态要求。。
3
请学生列举损坏形象的常见错误并作简要评价,适当点评后用PPT出示60周年阅兵及“世界上最真最美最感人的队礼”图片,接着讲述“队礼”故事,引导学生对比思考,进一步理解查斯特菲尔德名言“当出现在公共场合时,表情与动作便是最佳的语言”的深刻含意,懂得形体姿态礼仪的重要性,加强形体姿态养成训练。 第四目:展示吐露心声的文明语言。 1.教学内容
(1)语言的功效。
(2)注重语言修养的意义。
(3)养成文明礼貌语言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七:职校生“体贴的语言提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感受并体会其情景。 PPT出示要点:“言为心声,语为人镜”,展示吐露心声的文明语言。
(2)引导学生指出教材第9页三个镜头中的不文明语言和动作,并组织学生以文明语言、得体动作演示(PPT出示)。观察哪一组反应最快,请该小组回答并表演。之后请学生列举常用礼貌用语,教师补充介绍。
(3)请学生谈谈语言粗俗的危害,并探讨如何养成文明礼貌的语言习惯。在讨论基础上,导出养成文明礼貌的语言习惯的四个方面,用PPT出示——强化文明意识,训练语态形象,塑造文明话语形象,关注声音形象。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一课第二框 让别人悦纳我们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善于与他人友好交往、相处;增强主体意识和交往规则意识。
运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自觉遵从并践行交往礼仪规范,让别人悦纳我们。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 难点: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10~16;;PPT课件,人教网本课程的有关资料、图片。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图片等资料;课前印发材料“交谈礼仪七字口诀”、“接打电话的注意事项”、“做客进餐举止”。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与交往礼仪有关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4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 1.问:个人礼仪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接着用PPT出示辨析题:掌握了个人礼仪的要求就能塑造出良好的自我形象。
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评、纠偏(用PPT出示判断:此观点不全面),明确塑造良好形象还须学习交往礼仪等方面内容。设问导入:什么是交往礼仪?交往礼仪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交往礼仪是我的一张通行证。 1.教学内容
(1)对朋友要以礼相待。
(2)交往礼仪的内涵及其作用。 (3)遵守交往礼仪的要求和意义。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小王与小葛成了朋友。
组织学生表演小品,根据情景逐一设问讨论、归纳、板书。
用PPT出示问题:①小王交了新朋友,小刘疏远了小田,这是为什么?②遵守交往礼仪,给对方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③同学之间是否应该讲究交往礼仪?如何讲究?
对学生的表演及讨论赏析性点评、归纳,导出交往礼仪的内涵,强调我们待人要尊重、友好,明确遵守交往礼仪是让别人悦纳我们的通行证(PPT出示:交往礼仪是我的一张通行证),从而使我们朋友遍天下。 第二目:善于与他人交谈。 1.教学内容
(1)遵守交谈礼仪的作用。 (2)交谈礼仪的内容与要求。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二:善言与不善言。
组织学生模拟情景,提醒学生注意人物身份、用词、语气、表情、速度、动作等。 表扬四位同学,进行赏析性点评。
用PPT出示问题:经理高明在何处?顾教授为什么不高兴?归纳说明善言能传递信息和情感,增进了解和友谊,但这也是在真诚、尊重、坦诚、礼让等基础上的交谈,只有这样方能
5
展示良好形象。
用PPT出示:女秘书为何愉快地接受批评并改进了工作?女研究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链接”内容,对比分析后思考回答问题,指出要善于与他人交谈(PPT出示:善于与他人交谈),时刻记得交谈基础,注意场合、对象、交往性质等具体情况,从“听、说、问”等方面学习并践行交谈礼仪,提升自身交往品质。 第三目:打造良好的电话形象。 1.教学内容
(1)讲究电话礼仪的重要性。 (2)接打电话的基本礼仪要求。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三:电话形象。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观察哪四位学生反应最快,组织学生表演,提出注意点:语气、速度等,第一种情形模拟结束由扮演拨打电话者回答问题,第二种情形模拟结束后由扮演接听电话者回答问题。用PPT出示:给你的感受是什么?通过什么感受到对方的形象?接打电话时注意什么礼仪?
对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点评、引导,和学生一起阅读课前印发的“接打电话的注意事项”,强调作为最常见、最常用的交往方式──电话,要注意从多方面加强修养与训练,掌握接听、拨打电话的礼仪,打造自身良好的电话形象。(PPT出示:打造良好的电话形象) 第四目:编织美丽的网络形象。 1.教学内容
(1)网络礼仪的重要性。 (2)网络礼仪的内涵和要求。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四:塑造网络形象。
组织学生仔细围绕四个话题(PPT出示要点)逐一展开讨论,并归纳。①召开这个主题班会的意义。②发电子邮件时须掌握的礼仪(补充张莹看法)。③参与网络论坛时须掌握的礼仪(补充杨倩说法)。④指出郑勇行为中的不妥之处并说明理由。
点评、补充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明确网络世界也是我们与人交往的重要渠道,懂得遵守网络礼仪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15页“链接·网络礼仪举隅”(可适当渗透法律知识、树立合法上网意识);更好地掌握网络礼仪,编织美丽的网络形象(PPT出示),做文明上网之人。 第五目:.以礼做客、以礼待客。 1.教学内容
(1)讲究做客待客礼仪的意义。(2)做客的礼仪。(3)待客的礼仪。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五:章飞做客。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用PPT出示问题:章飞做客的哪些行为不合乎礼仪?在学生说出不礼貌行为时用PPT出示细节,接着出示问题:会给石翔家人留下什么印象?在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要学会“以礼做客,以礼待客”(PPT出示)。 (2)请学生找出章飞做客中合乎礼仪的地方,“邀”(用PPT出示)设问:如果你是章飞,你会如何做客?如果你是石翔家人,你会如何待客?有何感受?
(3)归纳做客礼仪、待客礼仪要求,指导学生阅读课前印发的材料“做客进餐举止”和教材第16页“链接·会客失礼举要”,作为知识拓展,更好地掌握相关礼仪,展示自身良好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深受欢迎的人和热情待客的人。
6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二课第一框 遵从职业礼仪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职业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感受职业礼仪之美,体会职业礼仪对职业的助推作用,提高遵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以遵守职业礼仪为荣。
运用:养成遵守职业礼仪的习惯,自觉践行职业礼仪规范,展示职业风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践行职业礼仪。 难点:职业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17~24; PPT课件;人教网本课程的有关资料、图片。 六、教学准备 教师: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等资料;选定学生分别根据材料准备道具、排练、说话、表演等,并做相应布置、审阅、指导工作。
学生:搜集不同职业成功人士遵守职业礼仪的事例;预习课文,思考能够展示中职生风采的礼仪规范,做好表演的准备。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的故事导入,感召、吸引、调动、激发学生。同时回顾学过的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知识,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
使学生明确在加强个人礼仪、交往礼仪基础上,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引出学习本课目的:讲究职业礼仪,践行职业礼仪,然后简单设问导入新课。
7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职业礼仪有讲究。 1.教学内容
(1)职业礼仪的内涵。
(2)职业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 (3)遵守职业礼仪的意义。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带来温馨和信心的白衣天使。
在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7页活动框中文字的基础上,用PPT逐一出示问题要点:小赵为什么能获得众多患者的赞誉?体现在哪些方面?缘于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讨论和归纳相结合,导出职业礼仪的内涵。强调要讲究职业礼仪,涵养内在修养。点明遵守职业礼仪的作用和意义。
(2)强化认识:组织学生列举事例后,教师以PPT出示人物图片:周恩来、徐虎、李素丽, 在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链接”,强化职业礼仪中蕴含的道德意义,明确要成为优秀职业人,就得提高认识,加强训练与实践,在养成良好习惯上下功夫,并见诸行动。
第二目:求职礼仪──最好的介绍信。 1.教学内容
(1)求职成败的关键在于面试。 (2)求职面试的要求。
(3)美好的第一印象是平时用礼仪描绘的。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二:求职面试礼仪。
组织学生模拟教材第19页求职面试情景,用PPT依次出示问题和归纳要点:评析三位应聘者的礼仪表现,谈谈感受;求职面试时不同衣着、言谈和举止,为什么会带来不同的求职结果?谈谈你所知道的求职时应注意的礼仪。 在学生讨论基础上作归纳,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0页正文和“链接·求职面试礼仪自我检视清单”,可结合生活中现象适当对照补充说明面试前、面试过程中、面试结束时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细节。
请学生对照“求职面试礼仪自我检视清单”检视自我,要求学生将检视情况列在作业本上。引入“他失败于那一条‘骷髅头’项链”、“面试装六大禁忌”等素材,使学生懂得给面试考官留下美好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2)知识运用: 用PPT出示图片,指定一名学生就图片(招聘场景)介绍情节,教师设问(PPT出示问题):要重视哪方面的礼仪要求?什么启示?点明要点:整洁得体的仪表修饰;美好的第一印象像一把钥匙;职场成功,要重礼仪,讲文明;强调平时要养成重礼仪、讲文明的习惯。
第三目:职场礼仪──职业成功的助力。 1.教学内容
(1)了解和遵守职场基本礼仪的必要性。 (2)打造职业形象的要求及其作用、意义。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三:职场五大失礼表现。
介绍案例“大家都希望她早点儿调离,请学生思考小李不受欢迎的原因,在阅读教材第21页“链接·牵着职场幸福走──职业礼仪若干招”后回答,要求学生掌握职场工作礼仪及具体要求,同时结合现在学生普遍持有手机现象,提醒学生把握好接打电话的时间和场
8
合等问题,懂得职业成功需要职场礼仪助推。用PPT出示:职业礼仪──职业成功的助力。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活动框文字材料,弄清“最不礼貌的工作习惯”有哪些,然后请举手最快的一组学生以正确有礼、得体的动作上台演示,纠正职场五大失礼表现,其他学生谈观后感受。
介绍“祝你职场成功的十句名言”,组织学生讨论所学专业的基本礼仪要求,谈谈给人的感受,指出只有现在努力做一名受同学欢迎的人,将来才能成为受同事欢迎的一名员工。 (2)探究活动四:相同的起点,不同的发展轨迹。 组织学生表演、观看情境剧《“成”与“失”》,思考小殷的“成”和小冷的“失”各在何处?对我们有何启示?你准备怎样打造自己的职业形象?
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两个“链接”,归纳出职业形象的内涵,明确打造职业形象,展示良好内在品德,有助于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而这一切,需要从现在做起,践行职业礼仪。用PPT出示──职场礼仪从现在做起。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二课第二框 礼仪为职业添彩
一、教学目标
认知:明确职业礼仪的重要性,理解职业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感受职业礼仪之美,体会职业礼仪对职业的助推作用,获得涵养内在品德的动力。明确只有严守职业礼仪,才能立足社会,立足行业,发展企业,成就自我。 运用:养成遵守职业礼仪的习惯,自觉践行职业礼仪规范,展示职业风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遵守职业礼仪的意义和作用。 难点:践行职业礼仪。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情景教学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24~28; 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并思考能够展示职业风采的职业礼仪规范。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9
1.教学内容
图片引入,情景模拟,温故并运用知识,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1)用PPT出示图片,设问:哪一类职业经常会同时需要图中所示物件?
(2)探究活动一:护士的职业礼节。组织学生按照课前准备的护士礼仪情景模拟,模拟时要求学生将已学的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贯穿其中;让学生思考是什么使护士的职业锦上添花。
(3)用第一、第二课学过的知识,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赏析性点评、纠偏,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引出“礼仪为职业添彩,也可以说礼仪既能为个人职业生涯‘添花’,也能为企业‘添彩’”。
(4)板书:礼仪为职业添彩。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促进企业和谐──增强凝聚力。 1.教学内容
(1)讲究职业礼仪的作用。 (2)自觉遵守职业礼仪的意义。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二:公司高管列队,躬身笑迎员工上班。
出示三个观点的要点及问题:你赞成哪一种观点?为什么?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促进企业和谐──增强凝聚力。 第二目:树立企业形象──提升竞争力。 1.教学内容
(1)树立企业形象的作用。
(2)员工的良好形象是企业形象的最好代言。 (3)职业生涯中遵守职业礼仪的作用。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三:中方公司成功接盘。
思考:中方公司凭借什么以低价成功接盘?给我们什么启示?讨论过程中引入荀子的名言“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在讨论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市场竞争中良好企业形象的作用。用PPT出示:树立企业形象能提升竞争力。 (2)探究活动四:员工职业形象与企业形象。
组织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26页“链接”和印发的“松下幸之助的职业形象与松下电器产品质量”的材料,用PPT出示:不同的形象、不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员工职业形象与企业形象的关系。指明员工的良好形象是企业形象的最好代言。 (3)探究活动五:他们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用户。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27页的活动框文字和“链接”,用PPT逐一出示问题:他们为什么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用户?说说职业礼仪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这两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说明员工良好形象会给企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着重强调要求学生注重个人仪容仪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遵守职场礼仪,以立足社会和行业、成就自我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10
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第一课时)
一、恪守道德规范 加强道德修养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
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 情感态度观念
认同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3. 运用
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二、教材分析 1. 教学重点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从理论上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从实践上看,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适用于全体公民,是大家都应当熟知和遵守的,也是理解和遵守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前提,因而是本课教学重点。
把握这一重点,首先要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然后要弄清楚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关系;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知行统一的道德观,努力践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2)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从理论上讲,社会公德既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行动准则,是公民个人道德水准和社会道德风气的标志;从实践上讲,社会公德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而学生在某些方面也有做得不够的地方,需要加以强化,因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把握这一重点,首先需要理解社会公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要弄清其具体要求,理解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树立公德意识,认同“遵守公德,人人有责”的观念;还要知行统一,自觉把社会公德放在首位,尊重和关心他人,严格要求自己,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并长期坚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好公民。
(3)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从理论上讲,个人品德修养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四德”建设的基石。从实践上讲,个人品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在中职学生身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对中职学生具有直接的、现实的意义,因而是本框教学的重点。
把握这一教学重点,首先要理解个人品德建设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个人品德建设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现实意义;要引导学生从现在开始,积极参加道德实践,切实加强道德修养。
2. 教学难点
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家庭美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学生由于年龄较轻、阅历较浅,无法深刻把握这些道德规范所蕴涵的意义,由于学生成长环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要做到这些道德要求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家庭美德确定为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理解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要求,并突出重点;理解家庭美德在维系家庭关系、增进骨肉亲情、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11
要联系学生实际,找到影响把家庭道德规范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障碍,并想办法加以克服;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避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
3. 结构线索
从道德知识(特点和分类)到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
从共性到个性: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普遍性的道德要求,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是针对某一领域特定人群提出的道德要求。
在各种道德规范的学习中,体现着知、信、行的学习路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信念——道德行动。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效,如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从学生实际入手,将内容细细融进,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分组教学。 五、教学过程 【创境激趣】
提出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1:“丁丁现象”
某报就一次救人事件引发的社会现象,进行过一场“丁丁现象”的讨论。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在人车如流的街头,一男青年将一位老太太撞倒后扬长而去,一位名叫丁丁的年轻人拨开围观的人群,将老人扶起,询问伤情,和母亲一起把老人送进了医院,并打电话通知了老太太的亲属。谁知当老太太的亲属听了事情的经过后,竟然一口咬定老人就是丁丁撞的。他们的理由是:现在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人,把人救了送到医院不说,还自愿领着病人检查,连住院的押金都给垫上。老太太摄于其家人的压力,竟然也坚持说就是丁丁撞的。
报纸针对丁丁的遭遇,就当今社会上出现的类似现象进行了一场大讨论,通过丁丁与老太太的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对丁丁行为的赞扬与激励,对老太太及亲属的批评与谴责,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善与恶的标尺,净化了人们的心灵。就连当初撞倒老太太后逃之夭夭的那个年轻人也给报社写了信,承认自己的过失,检讨自己的行为。
【引思明理】
探究问题①:大家是以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生活现象的?
12
案例分析提示:“丁丁现象”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善恶为判断标准的;肇事逃逸者因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和个人良心的谴责而主动承认自己的过失,这说明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来维系的。(幻灯片)
探究问题②: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
由“丁丁现象”拓展开来,由学生列举,然后,分类归纳,概括为五大方面: (幻灯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这就是我国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板书:
1.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探究问题:上述基本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理解并掌握教材关于诸规范的基本要求。 结合学生存在的突出的思想现实,设置以下几个辩题:
辩题①:讲爱国是唱高调,与我无关,我只想做好本职工作。 辩题②:礼仪过多太古板、不实在,现代人要自由、随便一点。
辩题③:我靠自己能力做事,团结与否无所谓;办事得靠关系,自强没用。 辩题④:多劳多得,凭本事吃饭,奉献观念已过时。 这些问题多数要在后面解决,所以在这儿,只需议一议,明白道理即可,不要过度展开。通过辩论,解决以下问题,达到以下共识:
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学会把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认同“无论古代还是现在,做人都要明礼,做事都要合礼”这一基本要求,养成依礼而行的良好道德习惯;认同“团结”和“自强”的道德要求,学会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体与团队的关系,培养自强意识和团队精神;明确“多劳多得”与“敬业奉献”并不矛盾,培养敬业奉献的道德信念。
案例2:谢延信与罗映珍
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在妻子去世后,担起了照顾瘫痪的岳父、病弱的岳母和痴呆的妻弟的责任,无微不至,精心照料,33年如一日,用一颗赤子之心演绎了一段家庭美德佳话,被评为“中华孝老敬老之星”,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罗映珍的丈夫是一名优秀的缉毒警察,因公负伤昏迷不醒。在守候丈夫的600多个日日夜夜里,罗映珍用爱和信念书写了一曲呼唤生命的动人旋律。在罗映珍的感召和呼唤下,她丈夫终于站了起来。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
探究问题①:在谢延信、罗映珍身上体现出哪些家庭美德?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二人身上体现出的家庭道德。 探究问题②:说一说家庭美德还包含什么内容?
13
学生讨论,列举。最后,教师在学生列举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归纳概括出五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板书:
2.幸福生活中的家庭美德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探究问题:家庭美德基本规范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可以从教材上找到。
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尊敬老人、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作为重点。 为此,设置三个活动:
首先,互动在线:讲一讲《我的敬老故事》。 交流问题:如何与老人沟通?
通过此活动,从情感到理性,认同和接受“尊敬老人”的道德观念,学会与老人交流沟通,强化亲情。互动过程中,为增强情感渲染效果,可以使用手机与家长即时沟通。
然后,组织一次辩论:
正方:勤俭持家应提倡;反方:勤俭持家已过时。
通过辩论:引导学生懂得“勤俭持家”与追求幸福生活并不矛盾,认同“勤俭持家”的道德要求。
最后,互动在线:小组合作,总结一个《和睦邻里十宜十忌》。 谈体会:处理邻里关系,最重要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其中蕴涵的“尊重、友善、关心、谅解、互助……”等道德要求。 案例3:四幅漫画
探究问题:结合漫画,谈谈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必要性。
14
学生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到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公德具有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②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③当前,我国社会公德建设还不尽如人意。最后,总结: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板书:
3.和谐社会里的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首先,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社会公德诸规范的基本要求。
同理,要界定其中几个概念的外延。如,社会公德基本规范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有一些提法从字面上很相近,如“文明礼貌”与“明礼”、“遵纪守法”与“守法”等,但所指不同,前者仅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礼貌与纪律、法律;社会公德中的“保护环境”是指在公共场所保护环境整洁、卫生,也包括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等内容,但与完整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是有区别的。
互动在线:《校园公德状况扫瞄》 探究问题①:谈一谈我的公德表现。 探究问题②:议一议公德意识与人品。
通过扫瞄,发现问题;通过谈一谈,反思自己的公德表现及公德意识;通过议一议,把公德意识与人品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
案例4:
某市深入持久地开展以“知荣辱、懂感恩、尽责任”为主题、以“市民形象提升行动、人际关系和谐行动、干事创业回馈行动”为主要形式的个人品德建设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各行各业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各级各类学校把个人品德修养引入课堂,通过各种形式,指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精神境界。
探究问题:为什么说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
板书:
4.成长路上的个人品德
学生思考、讨论。
探究问题提示:各行各业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结合在一起,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各级各类学校把个人品德修养引入课堂,指导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精神境界。
通过辅助举例,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概括:
其一,从个人品德建设在“四德”建设中的地位来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都要诉诸个人品德;个人品德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基础。
其二,从个人品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来看,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②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有助于明辨是非善恶荣辱,避免走弯路,入歧途,从而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③加
15
强个人品德修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职业态度,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有利于促进事业的成功,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
其三,从个人品德建设的现实状况来看,当前,个人品德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中职学生身上也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来,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更具现实意义。
最后,要使学生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这一观念,从而增强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互动在线:搜集各大企业用人标准,看看他们在“人品”方面有什么要求?比较这些要求有无共同点?思考:企业用人重视“人品”给我们什么启示?
探究提示:“人品”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品质、人格等因素。企业对劳动者个人品德十分重视,“德才兼备”才是合格的劳动者。个人品德好,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体验导行】 1. 学以致用
(1)餐厅里,大家有秩序地排队打饭。这时,一个男生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径直挤到售饭窗口。队伍一下子骚乱起来,后面的往前挤,队伍乱了套。
①请你评论一下夹塞儿的男生的行为。
②结合此事,说明在公共场所和公共生活中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
(2)周恩来的七条修身要则:①加紧学习;②努力工作;③习作合一;④要与自己和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⑤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⑥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⑦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①说一说同伴在个人品德方面有哪些让你赞赏的亮点。 ②找一找自己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还有哪些不足? ③小组合作,开发一份《个人品德修养计划》。 2. 课堂小结
运用“盘点收获”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①可以从知识方面进行盘点,如:“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家庭道德的基本规范有……”
②也可以从情感方面进行盘点,如:“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父亲有了新的认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对自己以前的某件事表示懊悔”,“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对妈妈说……”。
③还可以从行动方面进行盘点,如:“在学校里,我打算……”,“在家庭里,我打算……”,“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我打算……”。
3. 推荐作业
(1)你认为自己在家中做的哪件事情最能体现家庭美德,写下来。
(2)为教室、餐厅、公寓、广场、操场、公厕等场所设计几条社会公德警语。 六、教学反思
(1)德育目标明确,德育效果好。
16
这节课扫除了学生观念中的一些盲区,对道德的内涵、各种道德规范有了全面的认识,使学生从感情上认可道德,拉近了学生和道德认识之间的距离,增强了行动的自觉性,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比如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公德问题,教师自身如果没有研究思考,没有深刻理解,没有把追求崇高道德作为自己的价值观,那只能是照本宣科,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教师首先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习,坚定自己的信仰,学生才可能“信其师,信其道”。
(2)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德育教育水到渠成。
这一节的设计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接受。这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和讲解、案例分析结合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整节课就像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在不经意间开始,又一步步走向高潮,环环相扣,使人不能放弃,最后又似春风化雨般结束,可谓润物细无声。这样才能使教学设计以人为本,使学生爱上德育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研究性学习中提升德育的实效。 这节课的开始通过设疑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他们急于知道道德是什么,有哪些内容?但教师没有简单地把教材的内容告诉学生,利用案例分析、问题探究,更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具体,深刻领会道德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发言,自己提出疑问,教师在此基础引导分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使学生在主动的研究过程中掌握道德规范并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4)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实际,找到德育的切入点。 这节课所提供的材料都是学生很熟悉的话题,而问题设计更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紧密联系了学生的思想实际,所以能吸引学生,师生实现了良好的互动,教育教学效果显著。这就要求教师注意材料积累,必须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比如读报、上网积累材料,增强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吸引力。
第三课 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第二课时)
二、引领人生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一、教学目标 4. 认知目标
了解良好道德的作用,理解良好道德在促进人生发展、推动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5.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认同良好道德的重要作用,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认同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对人生与社会的重要意义。
6. 运用
自觉进行道德修养,推动个人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教材分析 1. 教学重点
(1)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良好道德的作用表现为几个方面: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7
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促进人生的发展是道德最重要的作用,也是离学生的自身需求最近的作用,理解好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它几个方面。因此理解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
(2)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高尚道德通过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调整人际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7. 教学难点
道德能够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但学生由于年龄较轻、阅历较浅,无法深刻理解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让学生掌握高尚道德对其他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道德能够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确定为教学难点。
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要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识形态,各种意识形态的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要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感悟道理,避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
8. 结构线索
按照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的线索,从良好道德对人生发展的作用谈起,过渡到高尚道德对于推进社会和谐(对先进生产力、其他意识形态、人际关系的影响)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的一些经历关系到道德教育的成效,如社会一些不良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弱,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老师不能将内容简单灌输给学生。必须在教学中引入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例,从实际入手,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德育课的学习目的。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用投影仪投影道德模范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投影:孔子、雷锋、王进喜的图片 讨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他们都具有良好的道德。这说明良好道德对他们人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良好道德是怎样促进人生的发展的呢?
一、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教师讲述案例:
案例1:“马福元事迹”
马福元,男,20岁,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学生。
家在重庆南川的马福元,出生仅3天母亲就离家出走,12岁时父亲病逝,一贫如洗的家里只剩下他和78岁的爷爷相依为命。 17岁的马福元好不容易考上了学杂费、食宿费全免的\"宏志班\",80多岁的爷爷却意外摔伤,从此卧病在床。马福元背起爷爷去上学,用微
18
薄的生活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木棚房,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爷爷。由于房间很潮湿,爷爷风湿病一受寒就会发作,几乎每天晚上,马福元都要为爷爷暖被窝。一次,邻居阿姨给他几个鸡蛋,他担心爷爷不吃,就把鸡蛋蒸成鸡蛋羹悄悄地埋在爷爷饭里给爷爷吃,自己却一棵白菜吃上两三天。读书期间,为给爷爷治病,他一直坚持在学校饭堂打工。
马福元没有因为照顾爷爷耽误学习,他成绩优异,表现突出。2006年3月,还在读高三的马福元,获得了由团中央、全国学联评选的中国中学生正泰品学奖特别奖,在200多名候选人中得票最高。其实马福元对这些都不那么在意,他甚至很少看报纸和网络对他的报道。他说:\"作为学生,我希望自己在一个平静的学习环境中,扎扎实实搞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特别是无数给予我太多关爱的人。这既是我最大的心愿,也是爷爷对我的期盼。\"
【引思明理】
探究问题①:在案例中,马福元具有哪些良好道德品质? 学生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案例分析提示:在这个案例里,马福元刻苦勤奋,勤俭节约,孝顺长辈等。 探究问题②:这些良好道德对他的人生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 分析提示:
正是这些良好道德促使他不断完善和推动自我的发展。案例中他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把爷爷照顾好,而且学习成绩优异,受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帮助。他对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念念不忘,立志将来回报社会。对长辈的孝顺之情和对社会感恩的心将不断鞭策着他走向成功。
总结:所以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板书:
1、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
学生活动:选择班里某个宿舍的10学生,要求他们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出他们宿舍最受欢迎的人的名字,然后上交给老师。
老师公布这位“最受欢迎的人”,再提问其中某个学生:“为什么他会最受欢迎?” 教师总结: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懂得尊重别人,经常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人,所以在人群中,一般比较受欢迎。相反,如果有一个人,不懂得尊重别人,自私自利,那么久而久之,
19
便会成为孤家寡人了。所以,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
良好道德可以促进人生发展:1、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2、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3、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
二 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阅读教材38-39页材料,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铁人精神?2、还有哪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事迹?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铁人精神体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道德。 教师讲述事例:“李春燕:最后的赤脚医生”
事例:李春燕,24岁的时候, 成为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一名乡村卫生员并且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 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生活极其贫穷。人们向来缺医少药,过去,村里没有医生,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谁也不知道是啥原因。
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生病去李春燕那儿打针吃药。李春燕,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它待遇,工作环境差、入不敷出,乡亲们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
2004年初,一直赔本经营卫生室的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正好赶到。村民们掏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递给李春燕:“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这是我们还你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于是李春燕没有离开。这是李春燕留在这艰苦的地方做乡村医生以来唯一想放弃的一次。
教师总结:王进喜的铁人精神,李春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思考:良好道德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
20
教师总结: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鼓舞我们全身心投入到社会的经济建设上,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李春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我们要敬业、乐业,以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将促进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良好道德,有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良好道德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
(过渡)良好道德怎样推动社会发展?
每个社会都有不用的意识形态,有些意识形态有利社会发展,如: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等;有些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有不良影响,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
教师总结: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意识形态能引导、促进社会的发展壮大。相反,错误的消极的意识形态会阻碍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必须以高尚道德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引领、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高尚的道德不仅可以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还能够推动社会和谐。 学生阅读教材第39-40页的事例
思考:高尚道德为什么能够推动社会和谐? 学生发言 教师分析: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之后,足以为一家表率,这样,家庭便自然而然地会治理好。在家齐的基础上,国治与天下平也就不是难事了。这便是古人幻想的治国道路。同样的道理,我们培养高尚的道德,就能以德服人,家庭幸福,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创建和谐社会需要良好道德,良好道德能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高尚道德有利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和谐。
三、 课堂小结
(1)良好道德促进人生发展
良好道德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良好道德是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柱。良好道德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自身和事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
(2)高尚道德推进社会和谐
高尚道德通过影响先进生产力发展、影响其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调整人际关系而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和谐。
四、 推荐作业
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部分社会公德警示语,或公益广告画,并制作成宣传栏,放在校园里合适的位置上。
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例子对于教学有关键性的作用。好的例子对学生有强有力的吸引力,老师和学生都好容易进入了角色,能改变了以往老师个人讲,学生全体听的状况。课堂活跃,气氛热烈,能充分调动了中下各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好的例子促进学生们对教材内容深入理解,对基本原理理解透彻,对基本知识掌握扎实。分析问题、推理能力增强。可
21
以改变了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课堂学习方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收到良好的效果,对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能起重要作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尽可能发掘好的适合教学的例子。
第四课第一框 我爱岗,我敬业
一、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职业道德的特点、内容;理解为什么要在职业活动中遵守职业道德;掌握乐业、勤业、敬业的具体要求。
情感态度观念:懂得爱岗敬业的意义,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意识。 运用:辨析社会生活中关于职业道德的不同思潮;自觉增强践行爱岗敬业职业道德规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爱岗敬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与要求,增强践行爱岗敬业职业道德规范的意识。 难点:增强践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意识。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40~44;;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身边的职业道德规范,搜集身边遵守职业道德的事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图片引入,初步理解职业道德是职业的灵魂。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找寻职业的灵魂。
(1)用PPT出示图片,组织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0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和印发的材料“‘先救游客!’──美丽导游文花枝”、“‘范跑跑’与5·12汶川大地震”,并播放“范跑跑之歌”,接着用PPT出示问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刻,文花枝为什么要将生的希望留给游客?人们给范美忠冠以“范跑跑”之名,并谱写出了“范跑跑之歌”原因何在?
22
(2)对学生的讨论和发言进行引导和点评,归纳引出“职业道德──职业的灵魂”。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职业道德──职业的灵魂。 1.教学内容
(1)职业道德的含义及特点。 (2)遵守职业道德的作用。 2.教师活动
(1)找找并说说我们身边的职业道德。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的正文,出示PPT,请学生列举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规范,讲述所经历的或所搜集到的员工遵守职业道德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特点。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职业道德的含义与特点。 (2)探究活动二:关于职业道德的讨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和正文,用PPT出示人们对于职业道德的三种不同看法,提出问题:对于职业道德的看法还有哪些?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谈谈对职业道德的看法。并归纳总结:观点一、二是错误的,观点三是正确的,应对职业道德的作用有正确的看法,同时用PPT出示: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的责任和义务,是职业成功的保证。 (3)探究活动三:护士的故事。
结合教材第41页倒数第二行起至第42页第六行正文,思考职业道德的作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深化小结:职业道德规范从业人员行为、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介绍我国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第二目:职业道德的基础──爱岗敬业。 1.教学内容
(1)如何看待职业。 (2)爱岗敬业的内涵。
(3)爱岗敬业的具体的要求:乐业、勤业、敬业。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四:天堂和地狱比邻。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活动框中的镜头二的文字──小李的想法和做法,然后用PPT出示问题:你赞同洛克菲勒的“天堂”和“地狱”之说吗?为什么?小李的想法和做法会导致什么后果?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职业的作用、爱岗敬业的意义,并用PPT出示: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基础。
(2)探究活动五:乐业,勤业,敬业的表现。
阅读教材第43页的正文第一小节,分小组讨论、填写教材第43页的表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填表。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四课第二框 我诚信,我公道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内涵,掌握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 情感态度观念:懂得遵守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重要意义,培养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品质,树立“讲诚信、重公道”的作风。
运用:辨析社会生活中关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不同思潮,在实际生活中坚持做到诚实守
23
信、办事公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内容、要求以及如何践行。
难点:辨析社会生活中关于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不同思潮,做到诚实守信、办事公道。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调查研究法、讨论法、游戏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44~48;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进行有关案例资料的搜集;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身边诚实守信和公道的有关案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温故知新,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教师活动
用PPT出示问题: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我国大力提倡的职业道德具体内容有哪些?爱岗敬业有哪些具体表现?引入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我诚实守信,我公道。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恪守职业道德的重点──我诚实守信。 1.教学内容
(1)诚实守信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2)职业活动中诚实守信的表现。 (3)诚实守信的具体要求。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食品安全警报的启示。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4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和正文,问题:这三幅图上是什么食品?吃了这样的食品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一次次的食品安全警报说明了什么?接着进一步提问你在生活中还遇到或听说过哪些不诚实守信的事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诚实
24
守信的含义
(2)探究活动二:“三鹿”奶粉事件。
回顾“三鹿”事件,思考四个问题:①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由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到被判无期并处罚金2000多万,成为全国公众唾弃的对象,你有什么样的感受?②三鹿集团由原来的“中国食品百强企业”、“中国顶尖企业百强”乳品行业第一位到后来的轰然倒塌、破产倒闭说明了什么?③22家奶粉企业巨头被检出三聚氰胺超标,国内奶业损失达几百亿说明了什么? ④从“三鹿奶粉”及其他一系列类似事件的频繁曝光中,老百姓消费信心大受打击,“这样的信任”危机给了我们哪些深刻的反省?
总结出讲究诚实守信对于个人、企业、行业、社会的重要意义──个人受欢迎,企业有发展,国家展形象。进一步感悟、理解诚实守信对个人成长、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探究活动三:小崔的选择。
阅读教材第45页第一个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和活动框下面的正文,思考:小崔所作的决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给故事续尾。)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有哪些基本要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作业绩与诚实守信的关系,进一步懂得诚实守信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职业活动中恪守诚实守信规范五个方面的表现。 (4)探究活动四: 踢开诚实守信的“绊脚石”。 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教材第45页 “踢开诚实守信的‘绊脚石’”、活动框中三种不同的观点,组织学生阅读、运用教材第46页的正文、名言和“链接”内容逐个进行辨析,引导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要求:诚实守信是自身内心的法则,不应以其他为参照;诚实守信要遵纪守法,且不能违背社会道德。
第二目:恪守职业道德的较高要求──我公道 1.教学内容
(1)办事公道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2)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五:对“办事公道”的探讨。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7页正文第一、第二小节,结合平时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说对两种观点的看法,允许大家各抒己见,必要时可以展开辩论。教师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引导,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办事公道是职业道德的又一准则;及办事公道的含义。(3)探究活动六:刘姝威成名的故事。
请一位学生朗读教材第47页的“链接”内容──刘姝威因为坚持讲真话而一举成名,问题:坚持办事公道对个人、企业和国家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在职业活动中要做到办事公道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修养?要求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来回答。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办事公道对从业人员、对企业、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及办事公道的三方面要求。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四课第三框 我奉献,我快乐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内涵,掌握其基本要求,认识职业腐败的社会危害性。 情感态度观念:增强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意识,体会“我奉献,我快乐”的真谛。
运用:正确辨析社会生活中关于服务、奉献的不同思潮,对职业生活中各种腐败现象有正确的认识。
25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与践行。
难点:辨析社会生活中关于服务与奉献的不同思潮,生活中能服务他人与奉献社会。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48~53;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进行有关案例资料的搜集;印发材料“徐虎──把奉献社会当成习惯”。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身边服务和奉献的相关事例;搜集有关职业腐败的案例,思考其危害性。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温故知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四课第三框“我奉献,我快乐”。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恪守职业道德的核心──我服务。 1.教学内容
(1)服务群众的内涵与道德要求。 (2)如何高质量地服务群众。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服务群众的道德要求。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回答PPT上出示的问题:你接受过上述公司的服务吗?你对他们的服务满意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回忆生活中与这些服务性行业打交道的经历,结合前两节课所学的内容,畅谈感受。
接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正文第一、第二小节,由此引出对服务质量的讨论,使学生体会、了解服务群众的含义,回答“服务群众的职业道德要求应该有哪些”等问题,掌握器要求,懂得服务群众是不仅是服务性行业同时也是所有职业应有之义,是职业道德的核心内
26
容和更高要求。
(2)探究活动二: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结合第49页活动框中三位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思考:你如何评价黄师傅、小郭、小吕的做法,如果是你面对同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要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我们应该做哪些努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要有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要热情、周到、耐心;要增强专业知识,提高服务技能。 第二目:恪守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我奉献。 1.教学内容
(1)奉献社会的内涵。 (2)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 (3)奉献社会的重要意义。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三:奉献社会的不同理解。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0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正文和点评,回答问题:对两位学生关于奉献社会的不同观点,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对上述两种观点展开讨论,进行辨析,使学生懂得,奉献社会可以从平时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体现,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奉献社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途径,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敬业奉献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领会奉献社会的涵义,认识奉献社会的真谛。
(2)探究活动四: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和正文第一小节,组织学生对工人们和小慧的做法进行讨论、交流。你如何看待上述工人和小慧的做法?这些做法与奉献社会的道德要求相容吗? 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要求有哪些?归纳总结: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
(3)探究活动五:谭老师展开的双臂。
结合第51页“链接”的内容,思考:谭老师的行为体现了什么样的品格?奉献社会对个人和社会有哪些意义?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该怎样奉献社会?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谭老师的行为体现了热爱学生、保护学生、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职业道德;奉献社会,能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有助于营造互助友爱、安定和谐的社会风气;充满爱心,践行道德,平日里积极参与志愿者、希望工程、扶危济困等活动。 第三目:践行职业道德,反对职业腐败。 1.教学内容
(1)职业腐败的表现及其危害性。 (2)反对职业腐败。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六:职业腐败大追踪。
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请每个小组按照教材第52页活动框中的要求、参看第52页正文,推选一名学生上台讲述搜集到的职业腐败的事例,并阐明自己对职业腐败危害性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发言,对职业腐败的现象及其危害性进行归纳。 (2)探究活动七:反对职业腐败。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思考“小金的做法是否恰当,为什么?”接着再问“对‘腐败就是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有权力的人才搞腐败’这句话你怎么看?” 要求学生结合教材第53页的正文进行讨论、回答。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引导学生了解反腐败的内容,懂得反腐倡廉的意义。 (三)课堂小结
27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五课第一框 让职业道德永驻我心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和要求;了解慎独和省察克治的含义及其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意义和要求。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职业道德养成的要求和意义;以注重职业道德养成为荣;认同职业道德养成的方法。
运用:在职业道德养成的实践中,自觉运用慎独的方法;自觉通过省察克治,勇于改过和善于改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职业道德养成的方法──慎独和省察克治。 难点:职业道德养成的方法──慎独和省察克治。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54~58; 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讨论“小王同学的想法对吗”,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小王同学的想法对吗?
通过组织血色很那个讨论小王同学的想法,引导学生认识小王将来职业生活的两种可能性:一是无法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是接受教训,重新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学生明白,在学校学习就要注重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8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职业道德需要养成。 1.教学内容
(1)职业道德是后天养成的。 (2)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 (3)职业道德养成的要求。
(4)注重职业道德养成的意义。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二:刘德故事的启示。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4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结合阅读教材第54、55页的正文以及“链接”,回答:假如你是一名职业工作者,你会怎样做?怎样才能在职业生活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引导学生懂得良好的职业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了解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理解职业道德的养成需要从现在开始,需要假以时日,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对照职业道德规范改变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第二目:入暗室而不欺──慎独。 1.教学内容
(1)慎独的含义及特点。(2)慎独的意义。(3)做到慎独的要求。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三:推销员小耿事例大讨论。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第56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思考并回答:假如你是小耿,你会怎么做?我们如何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时候,也能坚守职业道德?引导学生了解慎独的含义、特点。 板书:入暗室而不欺──慎独,自己独处无人监督,按照道德准则行事;自主性,主动性。 (2)探究活动四:杨震拒金。 看“杨震拒金”的故事,要求其他同学边看边思考:这个故事在什么地方显示了“独”?杨震为什么能做到慎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杨震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这种道德品质与慎独是什么关系?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归纳:①什么是“独”?②为什么要“慎”?③杨震坚持了什么样的信念?④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慎独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可能做到慎独;做到慎独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慎独的意义,掌握慎独的要求。
(3)探究活动五:在“隐”与“微”上下功夫大讨论。 学生阅读教材第57页的“链接”,思考:造成“隐”与“微”的原因有哪些?说说我们身边的“隐”与“微”现象。如果小夏将电脑其据为己有,那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理?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点评:在“隐”与“微”处的不同选择是对自己道德境界高低的试金石:做到慎独,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不能做到慎独,可能会成为进一步堕落的起点。最后作归纳,强调说明形成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的重要性──有了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才可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3)探究活动五:在“隐”与“微”上下功夫大讨论。 阅读教材第57页的 “链接”,分小组讨论,积极思考,交流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回答问题。
第三目:日日知非,日日改过──省察克治。 1.教学内容
29
(1)省察克治的含义。(2)省察克治的意义。 (3)做到省察克治的要求。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六:富兰克林的习惯。
请一位学生朗读教材第57页的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其他学生听并思考并回答问题:富兰克林的做法,对我们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有什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8页第2、3节正文,理解省察克治的含义、意义,并用PPT出示:对照规范,反省检查,找出不足;克服与修正不足,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与习惯;提高道德境界。 (2)探究活动七:我们应当怎样省察克治?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58页的“链接”和名言,围绕“我们应当怎样省察克治”这个问题,结合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展开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掌握省察克治的方法。用PPT出示:学会省察,按照规范反省自身,勇于改过,善于改过。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五课第二框 在职业实践中锤炼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职业道德榜样的内涵及意义;知道涵养职业道德要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锤炼。 情感态度观念:懂得职业道德的养成需要在实践中锤炼的道理;崇尚职业道德榜样,见贤思齐;懂得从小处着手,在职业生活中自觉修炼。
运用:自觉以行动向职业道德榜样学习;自觉践行,从小事做起,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在职业实践中,自觉遵从职业道德的要求,身体力行,纠正自己不符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的不良行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见贤思齐,从小处着手,身体力行。 难点:自觉践行,从小事做起;自觉遵从,身体力行。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59~62; 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七、板书设计
30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温故知新,案例导入,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王顺友的马班邮路给我们的启示。 简要介绍王顺友事迹,引导学生探讨:王顺友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是怎么来的?他的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有哪些?
在学生交流、探讨的基础上,点评、归纳,其中突出五个关键词:养成、职业实践、锤炼、责任感、身体力行,进而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职业实践中养成。
(2)引导学生翻阅教材,了解在职业实践中锤炼良好职业道德的三个主要途径:在职业实践中锤炼;见贤思齐,向职业道德榜样学习。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见贤思齐,向职业道德榜样学习。 1.教学内容
(1)学习职业道德榜样的重要意义。 (2)怎样学习职业道德榜样。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二:秦冬琦的故事。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9页活动框中的文字及名言,问题:秦冬琦是如何很快成为一名优秀服务员的?秦冬琦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学生探讨、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职业道德榜样对人的激励作用,理解人人都可以像秦冬琦一样,通过自觉地向职业道德榜样学习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2)探究活动三:怎样向职业道德榜样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9页的“链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道德榜样的事迹,并推荐代表回答PPT出示的问题:你向道德榜样学习过吗?结果如何?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第一、二节正文和“点评”,归纳学习职业道德榜样的要求,激发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道德榜样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榜样,抓住职业道德榜样的精神实质,将学习职业道德榜样落实到自己的职业活动中。
第二目:从小处着手,做好每件职业事。 1.教学内容
(1)从小处着手的重要性。 (2)如何做到从小处着手。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四:从小处着手。
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60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从小处着手的名言或故事。思考:为什么要从小处着手?从小处着手与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什么样的关系?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从小处着手与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之间的关系。积沙成塔,集腋成裘;从小处着手,做好每件职业事。 (2)探究活动五:“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辩论。
组织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61页“链接”和教材关于两节“从小处着手”的正文,对“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观点进行辩论。在学生辩论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小节”,辩证地看待“大事”与“小节”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从小处着手”的道理以及如何做到从小处着手。指出:克服眼高手低,从每件小事做起;恪守规范,以负责态度做好每件小事。 第三目:身体力行,在职业实践中养成。
31
1.教学内容
(1)身体力行对于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如何在职业实践中身体力行。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六:珍妮与露丝的故事。
请两位学生上台讲珍妮与露丝的故事,其他学生边听边阅读教材第61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思考:从职业道德养成的角度看,珍妮与露丝的事例我们什么启示?为了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理解:实现理想和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与提高都离不开行动,都体现在自己的道德行为上。
(2)探究活动七:邓建军的故事。
请一位学生介绍邓建军的事迹,结合教材第62页的第二、第三两节正文和名言,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邓建军的成功与他的职业道德有什么关系?邓建军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怎么得来的?
引导学生理解邓建军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职业道德,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养成的,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又与他在职业实践中身体力行、在事上磨炼是息息相关的。进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在职业实践中身体力行”、“在事上磨炼”的含义与重要性,理解“身体力行”与“磨炼”贵在坚持。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六课第一框 增强规则意识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规则的作用,了解纪律与法律的主要异同点,正确认识和理解纪律,认清职业活动中违背规则的危害,知道遵守规则要克服不良心态、涵养高尚道德。
情感态度观念:理解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规则意识,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涵养道德,让规则常驻心中。
运用:现实生活中,在可能违规时调控自己的不良心理,做遵纪守法的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做遵纪守法的人。
难点:纪律与法律的主要异同点。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64~68; 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布置学生预习新课,查找名字和古代军纪的出处及解释;印发材料:“骑手的故事”、“纪律与法律的异同”(表格)。 学生:预习并思考教材中问题;做好上课相关准备。 七、板书设计
32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导语和第六课导语,了解本单元知识结构,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2.教师活动
设问“我们学法、提高法律素质的意义何在?”过渡至本单元知识结构。简单讲解本单元的逻辑结构,最后强调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提问导入本节课教学内容:对于我们中职生来说,学法、守法首先要从遵守什么开始?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规则与秩序。 1.教学内容
(1)人类的活动是受制约的。(2)规则的重要作用。 (3)人们要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多方面的。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二:马的缰绳和课堂纪律。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镜头一、二中的文字材料,用PPT逐一出示问题:缰绳在驭马时起什么作用?课堂纪律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时有什么作用?
(2)讨论和归纳相结合,归纳导出:复杂世界是有秩序的,人类活动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的制约。明确规则的制约保障秩序的稳定。点明制约人们活动的就是人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是多方面的。说明各种社会组织都会有其相应的规则,有规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特点。 第二目:纪律与法律。 1.教学内容
(1)纪律的含义及作用。 (2)法律的含义及规范作用。 (3)纪律与法律的共性与区别。 2.教师活动
(1)通过漫画“马的缰绳”,设问过渡:缰绳寓意什么?引出纪律的概念。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6页材料“古代军纪”,以此强化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 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归纳纪律的作用,明白纪律带给人的不仅是限制和约束,更多的是自由和空间。引导学生明确规则意识,主动将他律变为自律,成为有更高道德境界的公民。 (3)探究活动三:王某维权事件。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案例,思考:港务处依据什么对王某做出停职检查的处理?法院依据什么裁决这一劳动纠纷?什么是法律?纪律与法律有什么异同?组织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在讨论基础上进行赏析性点评,同时纠偏,进一步使学生明确违反纪律有危害,感到不
33
光要依法维权,还须时刻遵纪守法。点明法律的含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6页“链接·法律的规范作用”,了解法律的规范作用。接着以表格形式归纳纪律与法律的异同,指导学生完成表格。并明确纪律和法律都是规则,都应当遵守,我们应该做遵纪守法的人,着重强调法律是人们行为的首要准则,明确法律的权威性。 第三目:做遵纪守法的人。 1.教学内容
(1)职业活动中不遵守规则的危害。 (2)要克服违纪违法的不良心理。 (3)讲道德,避免违纪违法。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四:王某、徐某两起事故。引导学生阅读第67页镜头一、二中的文字材料,思考: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是如何造成的?怎样才能避免?
通过讨论得出:由于自己或他人的违规操作而导致的。只有充分重视规则,自觉遵守规则,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
(2)探究活动五:三种违规的心理原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7页镜头一、二中的文字材料,结合教材第68页“链接·青少年常见的违规心理”,讨论、回答问题:上述三种现象违反了什么规则?在我们身边的学生身上有没有发生过上述行为?要避免上述恶果需要克服什么不良心理?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强调要求学生克服不良心理,自觉涵养道德,理性对待规则,让规则常驻心中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六课第二框 建设法治国家 一、教学目标
认知: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懂得法治与德治要结合起来,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
情感态度观念: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增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平等观念,拥护国家的依法治国方略。
运用:崇尚法律的权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努力做爱国爱党、遵纪守法、关心他人、刚正磊落的公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难点: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五、教学资源
《职业道德与法律》(人教版)P68~73;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 学生:预习思考。 七、板书设计
34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分析山杠爷案例,明确本课学习内容。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一:山杠爷案例。
看山杠爷的例子,思考:山杠爷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好,事情就一定办得好吗?治理村庄应该依据什么?山杠爷违法侵权表现在哪些方面?山杠爷的教训给我们什么启发?
在讨论的基础上,强调指出:德治要与法治结合,必须依法治村、依法治国,法治是治理国家最合理的模式。设问过渡: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教学内容
(1)依法治国的内涵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二:看图片,谈观后感。用PPT逐一出示“建国60周年大阅兵时‘依法治国’方阵” 图片,谈谈观图片后的感受。
党的十五大郑重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正式写入宪法修正案。用PPT出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2)点明“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接着从依法治国的领导者、主体、依据、客体、目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内涵。点明法治是对人治的否定,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并引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问题。
(3)探究活动三:房地产开发商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涉及依法治国的哪些要求?开发商不执行法院判决,该怎么办?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明确指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告诉学生生活中的侵权现象时有发生,要学会依法维权,加强法治建设,同时说明我国加强法治建设任重道远。
(4)文献探究:法治与德治相结合。PPT出示江泽民讲话,请学生谈谈对讲话的理解。归
35
纳: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用PPT出示: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令人不敢破坏规则;德治,以其感召性和劝导力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让人不愿破坏规则;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第二目: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1.教学内容
(1)要崇尚法律的权威。 (2)政府要依法行政。 (3)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四:邱某害夫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0~71页案例,思考:邱某毒死丈夫的原因是什么?她可以结束“治愈无望、濒死状态”丈夫的生命吗?对邱某的处理,是按照民意还是依照法律?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相结合,强调在法治国家,情、理、法,法为先,引入案例“法重于情”,感召学生崇尚法律权威,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2)文献探究:政府依法行政。通过温家宝讲话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指出:政府依法行政对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的重要意义,政府依法行政。
(3)探究活动五:佘某案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71页案例,回答:对佘某的错判失误在什么地方?佘某被迫承认莫须有的罪行,服刑11年,给我们什么启示?
归纳:司法为民,司法必须公正,司法改革任重道远,我们要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4)结合教材第72页第一个“点评”,强调抓四个环节,并板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主导地位、以法律为准绳;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三目: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1.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
(2)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及对公民的要求。 2.教师活动
(1)引入“死刑复审”图片,简单介绍死刑复核程序。过渡至知识讲授:思考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有哪些方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的第二个“点评”,明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其不同组成部分的各自作用。
(2)引入温家宝“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的讲话,强调为了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链接”,深化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3)介绍今年两会期间的“选举法”修改情况,思考:修改选举法的意义何在?讨论归纳明确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根本制度保证。
(4)探究活动六:公正切分蛋糕。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73页活动框文字材料,调动学生思维,讨论问题:能否公平分蛋糕?有别的好主意吗?有何启示?
归纳:条件不具体,判断是否公平的角度不同,但只要制度正义就有利于保证公平,强调我们要树立公平正义观念,培养公正意识,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做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关心他人、刚正磊落的人(用PPT出示)。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36
(五)课后作业
第七课第一框 维护宪法权威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明确宪法的法律效力和修改程序,掌握实施宪法的具体要求。
情感态度观念:崇尚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理解维护宪法权威的意义。
运用: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与权威,能初步分析判断日常生活中的违反宪法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难点:实施宪法的具体要求。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五、教学资源: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74~77;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查阅、搜集相关资料;布置学生预习新课,辅导学生熟悉模拟法庭的程序,准备发言稿。
学生:预习并思考教材中问题;利用网络搜集、查找相关法律法规。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欣赏歌曲伴奏和图片,在探讨问题中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2.教学活动
(1)探究活动一:乐队章程。 请学生欣赏歌曲伴奏和图片,引导他们弄清乐队为什么需要乐谱?组织学生热烈讨论:一个国家需要一个怎样的章程,以便更好地管理这个国家?引出维护宪法权威。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根本大法,效力最高 1.教学内容
宪法权威的含义:宪法是根本大法;宪法的法律效力;宪法的修改程序。 2.教师活动
37
(1)探究活动二:宪法制定修改程序。
用PPT出示宪法封面图和知识要点: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宪法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必须维护宪法权威。
宪法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国家制度、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社会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组织系统、职责权限、工作原则和制度等内容。说明我们依法治国,核心是依宪治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4第二个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设问“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为什么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让学生比较宪法与普通法律制定与修改程序的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明确之所以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要规定如此严格的程序,是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其他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 (2)探究活动三:宪法重要性。
请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75页知识链接和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有人认为宪法可有可无,可遵守可不遵守。试分析此说法的危害性。讨论孙志刚事件背后的宪法意义。讨论后形成共识:宪法不是可有可无的,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他法律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都不能与它相抵触。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如果一个国家的宪法没有权威,那么这个国家的其他法律也就会失去公信力,国家就会乱成一团,人民就要遭殃。 并说明维护宪法的意义极为重大,作为国家的母法,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切实维护宪法的权威,人人有责。 第二目:实施宪法 人人有责
1.教学内容 实施宪法的具体要求。 2.教师活动
(1)探究活动四:宪法博物馆。
问题:建立宪法博物馆与实施宪法之间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明确:“宪法博物馆”的建立有利于我国公民宪法观念的培养,从而有利于宪法的实施;宪法的实施关键是每个公民的宪法意识和观点的建立。通过我国法律体系建构图和文字材料,思考实施宪法的具体要求有哪些方面?一个要求:按照两个“根据”,制定各方面的法律法规,使生活有法可依。请学生结合教材第76页第二个“链接”,明确实施宪法的第二个要求:要让宪法起到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作用。
(3)探究活动五:学校限制成绩不好的学生参加高考。
通过该活动明确实施宪法的第三个要求:生活中使用宪法,以此作为行为的根本准则,维护宪法权威。强调指出:宪法的原则和精神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公民的中职生心中都要崇尚宪法。
(4)请每个学生大声朗读教材第77页“链接”,感悟体会,使学生明确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宪法是我们行为的根本准则,我们要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把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七课第二框 当好国家公民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我国宪法人民主权原则的含义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内涵;理解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树立人民主权观念,增强公民意识,培养爱国热情。
运用:履行保障宪法实施的公民职责,坚决与各种破坏宪法权威的行为和倾向作斗争,正确
38
行使权利,严守权利边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权的内涵与实现。
难点:正确行使权利,严守权利边界。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P78~P82; PPT课件与视频。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和材料;布置学生预习;将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与人权有关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看两次洪灾资料,思考讨论,导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1)用PPT出示1931年和1998年长江洪灾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自然灾害,为什么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遭遇和命运?
(2)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点评、总结学生的观点。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权力属民,国家主人 1.教学内容
(1)宪法人民主权原则的含义。(2)宪法保障人民主权原则的内涵。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二:关于人民主权原则内涵的讨论。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用PPT出示:从材料一两部宪法的规定中,你能发现什么共同之处?思考人民代表大会的崇高法律地位与我国宪法第二条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两部宪法都突出了了人民主权原则,主权在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其崇高的法律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 (2)引导学生阅读第78页正文和“点评”内容进行讨论,明确人民主权原则的内涵与依据:我们全体人民,拥有这个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主权原则是由宪法规
39
定和保障的。
探究活动三:关于人民主权原则体现的讨论。
(1)要求学生阅读第79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思考:从这个事例中,你能联想到哪些原则?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在国家机关由人民产生、对人民负责、国家权力由人民授予,人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公共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用充分的事实和正当的理由来影响公共决策。
(2)用PPT出示几幅公民参与管理社会事务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形式。设问:你了解这些活动吗?你能说出公民参与这些活动的重要意义吗?对学生发言中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与归纳。
(3)要求学生结合第六张PPT的内容阅读教材第79 页的“链接”和“点评”内容,思考、回答问题:你觉得人民主权原则抽象吗?在日常生活中,它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懂得人民主权原则其实并不抽象,时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指引我们管理身边的事、关心国家大事;维护和坚持人民主权原则,就是在维护和坚持每个公民幸福生活的基础。 第二目:保障人权,国家职责 1.教学内容
(1)人权的概念。
(2)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3)宪法保障人权的意义。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四:关于保障人权的讨论。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页活动框中的文字材料,观看由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预告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战争年代的人权。组织学生针对教材所提的问题展开讨论,回答“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尊严的人,你有何感想?”点评、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保障人权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人权问题的思考。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页的正文、“链接” 和81页“链接”的内容,要求学生思考:什么是人权?国家对于人权的义务是什么?为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国家出台了哪些法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引导学生了解人权的含义,理解国家对于人权的义务,人有受到尊重并自我实现的基本需求,即为“人权”;尊重和保障是国家对于人权的义务;出台了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医卫意见等,也使学生对我国保障人权的发展有个基本的了解。
探究活动五:关于公民在生活中的权利与自由的讨论。
(1)用PPT展现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图片,设问:你知道这些权利吗?还知道公民享有哪些权利?引导学生了解人权的具体内容,即人权包括选举权、财产权、受教育权、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的三节正文,用PPT出示图片:祖国的尊严。设问:保障人权的意义是什么?在人权问题上,公民如何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指导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点评、归纳、总结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公民的权利,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对人权的保障,是国家的职责;维护国家的利益,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增强权利观念,为国家争人格。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人权问题对个人对国家的重要性。 第三目:权利界限,依宪合法 1.教学内容
(1)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
40
(2)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关系。 (3)严守权利边界。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六:关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的讨论。
(1)用PPT出示:向学生再现社会生活中的几个场景,由此引起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 第2个“链接” 的内容,设问:在我国,公民应该履行哪些义务?
(2)用PPT出示:观点辨析。指导学生对PPT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看它们是否相同?为什么?要求学生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要有清醒认识。
(3)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讨论、思考、回答问题。点评、归纳学生的观点, 帮助学生认识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七:关于权利边界的讨论。
(1)阅读教材第82页活动框文字材料,观看视频“麻将声声扰考生”。用PPT出示问题:你对这两件同样的事有何想法?如果你是居委会主任,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2)各抒己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2页的“链接”内容,设问: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行使权利?让学生意识到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点评、归纳、小结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提高法制观念,严守权利边界。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课后作业
第八课第一框 崇尚程序正义
一、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法律实现正义的两种方式,了解两种方式的基本特点;懂得程序正义的作用;理解实现程序正义的标准。
情感态度观念:在理解程序正义的基础上,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运用:学习了程序正义后,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做一个知法、守法之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程序正义的作用。
难点: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区别。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资源: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83~86; 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
学生:预习并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做好上课相关准备。 七、板书设计
41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案例探究,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2.教师活动 案例探究一:“家中看黄碟,民警上门查”。
(1)出示PPT,叙述案例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张林夫妻二人在家中看黄碟违法吗?公安机关为什么要赔偿损失、赔礼道歉? (2)在学生发言基础上,归纳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公安机关在进行搜查时,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并由此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程序正义的内容。 (3)导入新课学习。板书:崇尚程序正义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认识程序正义 1.教学内容
(1)程序正义的含义。 (2)程序不正义的危害。 2.教师活动
案例探究二:铡美案。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83活动框中的案例,思考、讨论、回答PPT出示问题:假如这个故事发生在今天,本案应该由包公亲自审理吗?你认为本案的审理合乎正义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归纳总结,明确:包公审理此案的程序欠妥,此案的审理不完全合乎正义;程序正义就是裁判过程的正义,引导学生理解程序正义的含义,懂得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不同。
案例探究三:执法有错。
(1)用PPT出示案例:2003年4月12日晚8时许,陕西白水县公安局杜康派出所的4名警察突然来到中学生马某家,要将她父亲带走,她要求警察出示证件,但对方并未出示任何证件,还说“小孩子,没你的事,一边去”。她不依不饶,警察竟对她拳打脚踢,随后又给她戴上手铐,拉进警车,闻讯赶来的村民气愤不过,围住警车不让走。马某乘机躲了起来。最后,警察只得开车离去。问题:警察执法有错吗?其危害有哪些?
(2)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归纳并强化:警察的错误表现在于不符合执法程序。程序的不正义往往会导致实体的不正义,会动摇信心,导致司法制度受损、司法权威被蔑视,最终阻碍依法治国的实现。
42
名言学习:不公正裁判的结果。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教材P84的培根名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比多次的违法行为更严重。因为这些违法行为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结合教材P83的最后一节正文说说体会。 并归纳强调: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法的内在精神要求,同时也是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如果司法机关不能保持其公正性,司法机关也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社会基础。一句话,公正是司法的生命! 第二目:程序正义的力量。
1.教学内容 程序正义的作用。 2.教师活动
案例探究四:米兰达规则。
(1)先请一位学生朗读教材P84活动框中的文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辩论,弄懂:米兰达规则为什么会成为一项刑事诉讼规则?它到底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这项规则是利大还是弊大?
(2)补充介绍“米兰达规则的由来和价值”。
(3)在学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强调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要求学生理解程序正义的力量,它能确保司法制度的公证,是司法国家的标志,是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助推器;程序法得到严格遵守,是衡量一个国家司法公正、诉讼民主、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 案例探究五:辛普森案。 (1)请一位学生叙述教材P85活动框辛普森案,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PPT出示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民意调查结果?你能够接受这个结果吗?谈谈你对此案的看法。
(2)强调:美国司法制度对程序公正和确凿证据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寻求案情真相和把罪犯绳之于法。审判程序和过程的公正有时甚至比结果更重要;审判程序的公正要深入人心,强调程序公正的作用。
(三)第三目:程序正义的实现。
1.教学内容 实现程序正义的标准。 2.教师活动
案例探究六:打架。
(1)请一学生叙述教材P85“打架”案例,其他学生围绕“你认为处分旭澄在程序上正确吗?”和“怎么样的程序才能保证公平处理此事?”谈看法,体会实现程序正义的条件有哪些。 归纳指出:不正确;做出处分的一方与本纠纷的一方当事人有着密切关系;处分是由学校单方面做出的,被处分者无从参加;需按照程序正义的标准来处理此事。“链接”解读:回避制度。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实现正义程序的标准。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作业
第八课第二框 依照程序维权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三大诉讼、法院管辖及其受案范围,理解诉讼程序的一般过程,懂得证据的作用及种类,认清举证责任的不同规定,知道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纠纷的非诉讼方式。 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学习诉讼知识,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运用:通过学习,提高诉讼能力;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43
重点:三种非诉讼方式和三大诉讼。 难点:举证责任的确定。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资源: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86~91; 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 学生:预习并思考教材中问题。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案例分析,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2.教师活动 案例探究一:“抱外甥跳桥讨薪,被判拘役5个月”。
请学生看PPT出示的案例,思考、回答:肖某为什么会被判刑?如果我们的工资被拖欠,你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各组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点评归纳,引出本节课学习的第一个内容:不打官司也能维权。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不打官司也维权。
1.教学内容 解决纠纷的三种非诉讼方式:调节、仲裁、行政复议。 2.教师活动
案例探究二:调解、仲裁、行政复议。
请学生阅读教材P86~87活动框中的三个案例,结合教材P87的正文内容,讨论、问题:上述情景涉及几种纠纷解决方式?这些解决方式与打官司相比利弊何在?
学生讨论,归纳点评,用PPT出示调解、仲裁、行政复议三种方式的含义和特点: 方式 含义 调解 特点 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在第三方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下,有三方;依法;自愿协商。 依法自愿进行协商,从而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 自愿;中立的第三方裁决;裁44
仲裁 当事人根据达成的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
者裁判,仲裁机构对争议做出裁决的解决争议的办法。 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为侵犯其合行政法权益,依法向法定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其对有争复议 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做出行政复议决定。 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 法定机关;依法;提出申请。 第二目:明明白白打官司。
1.教学内容
(1)诉讼的含义及种类。 (2)法院管辖的含义。 (3)诉讼的一般程序。 2.教师活动
(1)案例探究三:“秋菊打官司”。
请一位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教材P87秋菊打官司的案例,其他学生思考、讨论、回答:①秋菊已经原谅了村长,不再打官司了,村长为什么还被拘留?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告诉学生:这涉及到刑事诉讼中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的区别。介绍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
接着请学生讨论问题:②如果你遇到纠纷,是愿意“私了”还是“公了”?说说你的理由。在讨论基础上请学生阅读教材P88页第一、二节正文和“链接”内容,了解诉讼及其种类。
(2)案例探究四:管辖。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8活动框中的案例和P88“链接”,围绕PPT出示的问题:“同样是民告官,为什么法院有的受理,有的不受理?小关应该向哪个法院起诉?”展开热烈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管辖权。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9一、二节正文与“链接”,拿出课前填写好表格小组交流、讨论,完善“法院管辖的范围”的表格,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加深对诉讼管辖知识的理解。 管辖类型 最高人民法院 级别 管辖 高级人民法院 中级人民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 地域 管辖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 内容规定 管辖具有全国影响的案件 管辖具有全省影响的案件 管辖具有全市影响的案件 管辖绝大多数的普通案件 “原告就被告”即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多以最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确定管辖 多由犯罪地的法院管辖;另有立案管辖 (3)案例探究五:一审程序。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90第一个活动框中的流程图,对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结合课前观看的视频说说所知道的内容和体会。教师点评归纳,强调法律程序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对法律程序的敬畏感,破除“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
(三)第三目:证据——诉讼的灵魂。 1.教学内容
(1)证据的含义种类和作用。 (2)举证原则。 2.教师活动
(1)案例探究六:借钱。
由两位女生上台表演根据教材P90活动框案例改编的小品“借钱”,看后各组讨论、回答PPT出示的问题:小玲借钱给朋友明明是事实,法院为什么不支持她呢?
45
点明证据就是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凭证或根据,然后指出:因为小玲证据不足,法院无法支持她。在司法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当事人败诉的原因是由于对证据规则的误读或缺乏证据意识。法律是靠证据说话的,我们所说的打官司,说到底就是打证据。介绍证据的种类。
(2)案例探究七:举证责任由谁承担?
介绍 举证责任的主要功能,通过案例介绍举证原则。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作业
第八课第一框 崇尚程序正义
一、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法律实现正义的两种方式,了解两种方式的基本特点;懂得程序正义的作用;理解实现程序正义的标准。
情感态度观念:在理解程序正义的基础上,培养自我保护的意识,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运用:学习了程序正义后,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做一个知法、守法之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程序正义的作用。
难点: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区别。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资源: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83~86; 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
学生:预习并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做好上课相关准备。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案例探究,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46
2.教师活动 案例探究一:“家中看黄碟,民警上门查”。
(1)出示PPT,叙述案例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张林夫妻二人在家中看黄碟违法吗?公安机关为什么要赔偿损失、赔礼道歉? (2)在学生发言基础上,归纳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公安机关在进行搜查时,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一条,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并由此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程序正义的内容。 (3)导入新课学习。板书:崇尚程序正义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认识程序正义 1.教学内容
(1)程序正义的含义。 (2)程序不正义的危害。 2.教师活动
案例探究二:铡美案。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83活动框中的案例,思考、讨论、回答PPT出示问题:假如这个故事发生在今天,本案应该由包公亲自审理吗?你认为本案的审理合乎正义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归纳总结,明确:包公审理此案的程序欠妥,此案的审理不完全合乎正义;程序正义就是裁判过程的正义,引导学生理解程序正义的含义,懂得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不同。
案例探究三:执法有错。
(1)用PPT出示案例:2003年4月12日晚8时许,陕西白水县公安局杜康派出所的4名警察突然来到中学生马某家,要将她父亲带走,她要求警察出示证件,但对方并未出示任何证件,还说“小孩子,没你的事,一边去”。她不依不饶,警察竟对她拳打脚踢,随后又给她戴上手铐,拉进警车,闻讯赶来的村民气愤不过,围住警车不让走。马某乘机躲了起来。最后,警察只得开车离去。问题:警察执法有错吗?其危害有哪些?
(2)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归纳并强化:警察的错误表现在于不符合执法程序。程序的不正义往往会导致实体的不正义,会动摇信心,导致司法制度受损、司法权威被蔑视,最终阻碍依法治国的实现。
名言学习:不公正裁判的结果。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教材P84的培根名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比多次的违法行为更严重。因为这些违法行为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结合教材P83的最后一节正文说说体会。 并归纳强调: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法的内在精神要求,同时也是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如果司法机关不能保持其公正性,司法机关也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社会基础。一句话,公正是司法的生命! 第二目:程序正义的力量。
1.教学内容 程序正义的作用。 2.教师活动
案例探究四:米兰达规则。
(1)先请一位学生朗读教材P84活动框中的文字,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辩论,弄懂:米兰达规则为什么会成为一项刑事诉讼规则?它到底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这项规则是利大还是弊大?
(2)补充介绍“米兰达规则的由来和价值”。
47
(3)在学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强调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要求学生理解程序正义的力量,它能确保司法制度的公证,是司法国家的标志,是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助推器;程序法得到严格遵守,是衡量一个国家司法公正、诉讼民主、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 案例探究五:辛普森案。 (1)请一位学生叙述教材P85活动框辛普森案,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PPT出示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民意调查结果?你能够接受这个结果吗?谈谈你对此案的看法。
(2)强调:美国司法制度对程序公正和确凿证据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寻求案情真相和把罪犯绳之于法。审判程序和过程的公正有时甚至比结果更重要;审判程序的公正要深入人心,强调程序公正的作用。
(三)第三目:程序正义的实现。
1.教学内容 实现程序正义的标准。 2.教师活动
案例探究六:打架。
(1)请一学生叙述教材P85“打架”案例,其他学生围绕“你认为处分旭澄在程序上正确吗?”和“怎么样的程序才能保证公平处理此事?”谈看法,体会实现程序正义的条件有哪些。 归纳指出:不正确;做出处分的一方与本纠纷的一方当事人有着密切关系;处分是由学校单方面做出的,被处分者无从参加;需按照程序正义的标准来处理此事。“链接”解读:回避制度。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实现正义程序的标准。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作业
第八课第二框 依照程序维权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三大诉讼、法院管辖及其受案范围,理解诉讼程序的一般过程,懂得证据的作用及种类,认清举证责任的不同规定,知道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纠纷的非诉讼方式。 情感态度观念:通过学习诉讼知识,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运用:通过学习,提高诉讼能力;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种非诉讼方式和三大诉讼。 难点:举证责任的确定。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五、教学资源: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86~91; 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 学生:预习并思考教材中问题。 七、板书设计
48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案例分析,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2.教师活动 案例探究一:“抱外甥跳桥讨薪,被判拘役5个月”。
请学生看PPT出示的案例,思考、回答:肖某为什么会被判刑?如果我们的工资被拖欠,你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各组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点评归纳,引出本节课学习的第一个内容:不打官司也能维权。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不打官司也维权。
1.教学内容 解决纠纷的三种非诉讼方式:调节、仲裁、行政复议。 2.教师活动
案例探究二:调解、仲裁、行政复议。
请学生阅读教材P86~87活动框中的三个案例,结合教材P87的正文内容,讨论、问题:上述情景涉及几种纠纷解决方式?这些解决方式与打官司相比利弊何在?
学生讨论,归纳点评,用PPT出示调解、仲裁、行政复议三种方式的含义和特点: 方式 含义 调解 特点 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在第三方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下,有三方;依法;自愿协商。 依法自愿进行协商,从而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 自愿;中立的第三方裁决;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必须履行。 法定机关;依法;提出申请。 当事人根据达成的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仲裁 者裁判,仲裁机构对争议做出裁决的解决争议的办法。 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为侵犯其合行政法权益,依法向法定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其对有争复议 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做出行政复议决定。 第二目:明明白白打官司。 1.教学内容
(1)诉讼的含义及种类。 (2)法院管辖的含义。 (3)诉讼的一般程序。
49
2.教师活动
(1)案例探究三:“秋菊打官司”。
请一位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教材P87秋菊打官司的案例,其他学生思考、讨论、回答:①秋菊已经原谅了村长,不再打官司了,村长为什么还被拘留?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明确告诉学生:这涉及到刑事诉讼中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的区别。介绍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
接着请学生讨论问题:②如果你遇到纠纷,是愿意“私了”还是“公了”?说说你的理由。在讨论基础上请学生阅读教材P88页第一、二节正文和“链接”内容,了解诉讼及其种类。
(2)案例探究四:管辖。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8活动框中的案例和P88“链接”,围绕PPT出示的问题:“同样是民告官,为什么法院有的受理,有的不受理?小关应该向哪个法院起诉?”展开热烈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管辖权。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9一、二节正文与“链接”,拿出课前填写好表格小组交流、讨论,完善“法院管辖的范围”的表格,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加深对诉讼管辖知识的理解。 管辖类型 最高人民法院 级别 管辖 高级人民法院 中级人民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 地域 管辖 民事诉讼 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 内容规定 管辖具有全国影响的案件 管辖具有全省影响的案件 管辖具有全市影响的案件 管辖绝大多数的普通案件 “原告就被告”即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 多以最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确定管辖 多由犯罪地的法院管辖;另有立案管辖 (3)案例探究五:一审程序。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P90第一个活动框中的流程图,对民事诉讼的一审程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结合课前观看的视频说说所知道的内容和体会。教师点评归纳,强调法律程序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手段,要培养对法律程序的敬畏感,破除“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观念。
(三)第三目:证据——诉讼的灵魂。 1.教学内容
(1)证据的含义种类和作用。 (2)举证原则。 2.教师活动
(1)案例探究六:借钱。
由两位女生上台表演根据教材P90活动框案例改编的小品“借钱”,看后各组讨论、回答PPT出示的问题:小玲借钱给朋友明明是事实,法院为什么不支持她呢?
点明证据就是诉讼过程中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凭证或根据,然后指出:因为小玲证据不足,法院无法支持她。在司法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当事人败诉的原因是由于对证据规则的误读或缺乏证据意识。法律是靠证据说话的,我们所说的打官司,说到底就是打证据。介绍证据的种类。
(2)案例探究七:举证责任由谁承担?
介绍 举证责任的主要功能,通过案例介绍举证原则。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作业
50
第九课第一框 认清违法危害
一、教学目标
认知: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了解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处罚方式,认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等违法行为的危害。
情感态度观念:树立行为的底线──禁区意识,自觉守法,预防犯罪;树立以遵守治安管理处罚法为荣、以有违法行为为耻的观念。
运用:懂得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危害。 难点: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类别。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案例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92~102; 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
学生:学生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观察并收集涉及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和现象的材料。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第四单元导语中的案例,设问导入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着落前的意外。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2页单元导语中的案例,一次不良行为、一次违法行为、一次犯罪,都有可能毁了我们的一生。那么,违法犯罪有什么危害?我们又如何防微杜渐?如何预防违法犯罪及同违法犯罪作斗争?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 (3)用PPT出示第四单元和第九课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了解第四单元和第九课内容结构。 板书:认清违法危害。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违法无小事。 1.教学内容
(1)生活中法律的“雷区”。
51
(2)违法行为的含义与类别。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二:生活中法律的“雷区”。
(1)用PPT逐一呈现案例《地震传言案》、《球迷闹事案》、《故意杀人案》,提出问题:上述三个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有哪些危害?需承担何种责任?告诉了我们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2)点评学生的发言,总结归纳:生活中法律的“雷区”随处可见,上述三个案例只是生活中各类违法案件之中的点滴。刘小乐的连刺三刀是一种犯罪行为和侵权行为,需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地震传言和球场闹事是行政违法行为,需承担行政责任;违法行为的重要特点是社会危害性。懂得: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守法光荣、违法可耻;严格自律,自我防范,杜绝违法行为。
探究活动三:打人案例。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93页活动框中的案例和相关观点,同时用PPT出示问题:你同意谁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观点一、二是错误的,观点三是正确的;一个人如果缺乏道德、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就难免做出违背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 含 义 类 别 刑事违法行为 出于过错违反法民事违法行为 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后 果 刑事处罚 民事责任 行政制裁 (行政处分、行政处罚) 不同点 犯罪行为 承担法律一般违法行为 责任 共同点 (3)用PPT出示问题: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不大,为什么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一般违法行为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害,有些一般违法如不及时给予处罚、惩戒,还可能发展为犯罪。板书: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危害;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教学内容
(1)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含义。 (2)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类别。 (3)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危害性、学习的意义。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四:违反治安管理案例。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4页活动框中的三个案例,讨论、回答PPT出示的问题:你身边有类似事情发生吗?你知道这些行为是违法的吗?谨记:违法无小事 (2)设问过渡:什么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有哪些类别?有何危害?为何要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我们一起来阅读第94~95页的正文,小组讨论,填写下表。 含 义 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
危 害 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类 别 学习的意义 1.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2.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有助于面对违法行为权利的行为; 时维护自身权益。 4.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有助于分辨是非,杜52
处罚的行为。 绝违法行为。 知识运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链接”使我们了解了四类行为的具体内容;由此可见,违法无小事,而小事又常常伴随在我们的身边,因此为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我们一定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严格自律,防微杜渐,远离犯罪。
第三目: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
1.教学内容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处罚的种类。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五:乱打110。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6页活动框中的案例,思考、讨论,回答PPT出示的问题:民警依据什么条款对大发进行处罚?在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找出答案。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归纳:民警是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第1款对大发进行处罚的;大发扰乱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我们要懂得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了解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处罚方式。 过渡: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治安管理处罚的方式”有哪些呢?
(3)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96页第一、第二节正文和第97页的“链接”,梳理出治安管理处罚的方式和罚款、行政拘留的档次。
(4)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治安管理处罚的方式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罚款、行政拘留的档次各分为三个档次 品味名言:进一步理解防微杜渐的作用。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教材第97页的名言:“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体会其中深刻的含义,防微杜渐,坚决杜绝违法行为。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第九课第二框 杜绝不良行为
一、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有关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含义与内容,认识“黄、赌、毒”的危害。
情感态度观念:树立行为的底线──禁区意识,在内心筑起防线,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树立以遵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荣、以有不良行为为耻的观念,远离违法行为。
运用:培养明辨是非自我控制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不良行为,自觉依法律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识别不良行为,懂得其危害,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难点: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等。 五、教学资源 :人教版《职业道德与法律》P98~102; PPT课件。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相关案例资料。 学生:预习新课。 七、板书设计
53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 聆听歌曲,体验情感。 2.教师活动
(1)播放歌曲:《悔恨的泪》。
要求学生凝心静气听,边听边思考: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2)归纳学生回答,这首歌的主人公是劳改分子,歌中表达了悔恨、思念亲人的情感。 教师点评,近年来,统计表明,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已占到刑事犯罪总数的30%。这个数字充分说明了未成年人已是刑事违法犯罪的重要主体,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非常突出。今天我们带着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走进课堂,这些青少年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一般要经历那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表现、原因、危害有哪些?青少年重点要警惕的魔鬼有哪些?为什么称他们是魔鬼?有哪些危害?该怎样预防?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杜绝不良行为。 (二)研习新课
第一目:识别不良行为。 1.教学内容
(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含义及其具体内容。 (2)不良行为的危害。 2.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朴亮失足。
(1)请一个学生朗读教材第98页活动框中的案例,用PPT出示问题:朴亮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他的身上具有哪些不良行为?他的失足给我们什么警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指出朴亮走上犯罪道路是从身上具有不良行为开始的,如逃学旷课、夜不归宿、吸烟酗酒等,然后发展为违法行为,继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朴亮的失足深刻地警示我们不良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小错不断,就会酿成大错,小恶任其发展就会酿成大恶。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98~99页正文和“链接”,讨论、交流,理解、掌握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含义,了解其具体的内容。 知识运用:分析成成案例。
请第一小组出示收集的典型案例,再推荐一名学生阅读PPT出示的案例,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本案例中的成成有哪些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我们身上存在吗?有哪些危害?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否违法?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强调要求学生学会识别不良行为,懂得其严重的
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