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范仲淹传(节选)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③
④
①
②
“先天下之忧
之,且曰:“奉亲于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昭应、寿
。寻通判河中府,徙
⑤
⑦
陈州。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
⑥
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
之数,以蠲除积负。”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官。⑤天戒:天示惩戒。
②奉亲:侍奉母亲。③不报:不予答复。④徙:贬
⑥侈土木:大兴土木。⑦蠲除:清除,减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微斯人________③寻通判河中府________④市材木陕西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天意也
C.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天意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4)【甲】文中的“古仁人之心”有什么内涵?【乙】文中范仲淹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2)C
(3)①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4)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
“忧其君”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
②向
“忧其君”与“忧其民”的原
D.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
/合天意也
)
B.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
/非所以顺人心/合
________
“忧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尝”“微”“寻”是古今异义词,“市”属于词类活用。
(2)这句话的大意是:现在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今又侈土木
/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
②南面: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面;朝:朝拜;法:
朝廷上做官。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效法。故这两句可以翻译为:就担心他的国君。
①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
②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古仁人”和迁客骚人不一样,迁客骚人
他们因外物的好坏和
(4)【甲】结合语境分析,
自己的得失而产生或喜或悲的感情,而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他们乐在后。【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
“忧其君”的原因。当时正
寿。范仲淹对此非常忧愁,因为天子这样做是不合礼法的。这是
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范仲淹认为这样做是劳民伤财,应该停止。这是“忧其民”的原因。
故答案为:⑴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⑵ C
⑶①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⑷内涵:心胸豁达,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领百官为太后祝寿,不能开创这个先例;
“忧其君”原因是天子不顾礼法,率
②向着
“忧其民”的原因是朝廷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⑶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的要求是做到
“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
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含义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的重要语句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这类题目,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语句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上疏详细地论述了这件事,并且说:
“在内宫事奉亲长,自当有家人礼仪,只
是在朝堂上皇帝与百官站在一起,(太后)面朝南接受(皇帝和百官)的朝拜,不能够成为后世的规范。”而且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有得到任何答复。不久做河中府通判,贬谪到陈州。当时正好朝廷兴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官方买办陕西的木材。范仲淹又上书:
“昭应、寿宁年间的事情历历在目,前事不远后事之戒。现在不宜大兴土
木,劳民伤财,应该顺应天意,让人民休息。目前应当停止修建寺庙景观,较少木材购买量,以解决财政赤字。是太平盛世的方法臣。
”又上书:“现在降除官员多取决于太后的亲近与否,这样的行政不
”。虽然朝廷没能听从范仲淹的意见,但是宋仁宗深切以为范仲淹是忠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予观夫巴陵胜状②前人之述备矣③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④云归而岩穴暝
胜:________备:________开:________暝: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比较【甲】【乙】两段文字所写景物的不同点,完成下表。选段【甲】
观景角度登楼所见
景物类别①________
山景
内容概括朝暮之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景物特点写景突出②________写景突出秀美多变
【乙】③________
(4)【甲】文和【乙】文都注重对景物的描绘,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回答。【答案】(1)美好;详尽;散开;昏暗(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4)范仲淹以岳阳楼的
“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的观点。
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
和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胜”“备”属于古今异义词。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①则:就是;大观:雄伟的景象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这就是
② 芳:香花;发:开放;秀:茂盛,繁茂;繁阴:一片浓密的树
荫。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3)结合《醉翁亭记》第一段内容可知,当时作者欧阳修在滁州西南的琅琊山上的醉翁亭上观看山景。属于登山所见,【甲】文描写的是洞庭湖壮观的景象,属于水景。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由此可以看出其特点是:
阔大壮观。注意概括答案的时候要和题干中的有关内容一致。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甲】语段范仲淹首先描写洞庭湖雄伟壮观的景象,然后说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因此下文的迁客骚人的种种
“迁
“览物之情”;【乙】
“四时之景不
语段欧阳修首先描写琅琊山朝暮之景,然后描写琅琊山四季之景,最后总结出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
故答案为:⑴美好;详尽;散开;昏暗⑵①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形成浓密的绿荫。
⑶水景;阔大壮观;登山所见⑷范仲淹以岳阳楼的一年之间的景色变化引出
“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
“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的观点。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已给内容概括其其余的内容。
⑷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的能力。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不能孤立理解,要把这个语段放在全文中,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语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诸将效背水陈
③
①
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
②
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
④
⑤
,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
士大夫
也此
不察耳!兵法不曰:’?且信非得素拊循
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
【注】①效:贡献,呈献,②倍:通“背”,背向,背着。③陈:通“阵”,布阵摆开阵
势,④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诸将效首虏,毕贺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
⑤士大夫:指一般将士
B. 顾诸君不察耳/元方入门不顾
/今非昔比
C. 置之亡地而后存/且焉置士石 D.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2)请用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1)A
(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解析】【分析】(1)A项,两个“毕”都解释为:全、都。是;第二个“顾”:回头看。C项,第一个“置”:置于;第二个“今”:这次。第二个“今”:如今、现在。故选
A。
‘驱赶
B项,第一个“顾”:不过、但“置”:放置。D项,第一个
②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
“置之死地而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
’,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使人人自为战!
/其势非置之死地/
(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启示在于,遇到逆境,要迎难而上,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故答案为:⑴A
⑵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
/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
/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⑶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考生要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附参考译文】
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都向韩信祝贺,并趁势问韩信说: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打败赵军后再会餐
“兵法上提出:‘布军
‘待”韩信
②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
“置之死地而
’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什么
’,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但是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呀?
说:“这战术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陷之死地而后
‘驱赶
’吗?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
’,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
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
可;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吗!”将领们于是都心悦诚服地说:
“对啊!您的谋略的确非我们所能比呀!
”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醉翁亭记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①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
②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③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苍颜白发,颓然
”一句,既交代了“醉翁”之号的来历,又与下文
”相呼应。
B. 第一段交代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描写亭周边的环境按照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顺序。
C. 第三段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以滁人游—太守醉为顺序来安排材料,其中
“太守醉”是核心。
——太守宴——众宾欢—
D. 同是描写山水游记、借景抒情之作,《醉翁亭记》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祖国大好
河山的思想,而《岳阳楼记》则流露出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答案】(1)寄托;投壶;茂盛
(2)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3)D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主要“投壶”游戏;“秀”这里指茂盛的意思。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然:
......的样子。临:居高面下,
“射”这里是
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
由上看下。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句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②述以文:以文述,用文章来记述的意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3)ABC分析正确。D《醉翁亭记》故答案为:⑴寄托;投壶;茂盛
⑵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⑶D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来记述这事的人。
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莫说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品痴行】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赏痴景】请根据情境,完成对话。
楚言:……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陈晴:你有一句话背错了,应该是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请重背。
楚言:我觉得意思和原文一样啊,而且更简洁呢!陈晴:但两句话描绘景物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加了三个能漏掉。
(3)【悟痴心】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走进张岱的内心世界,完成阅读任务。【链接材料一】西湖七月半……
杭人游湖,巳出酉
③
②
①
“与”之后,________,所以“与”不
,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
④
,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
以前,人声鼓吹,如沸
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节选张岱《西湖七月半》)
【链接材料二】
故余尝谓:“善读书,无过董遇
‘三余’。而善游湖者,亦无过董遇
’雪巘
⑤
‘三余’。董遇曰:‘冬
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
”
(节选张岱《西湖梦寻》)
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注】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杭城风俗。游湖赏月。②巳:巳时,
约为上午九点到十一点。酉:酉时,约为下午五点到七点。更,约为夜里十一点。
⑤巘:山峰。
“潋滟”做批注。
③燎:火把。④二鼓:二
①参考示例,给材料二中划线的示例: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
“绰”和“约”都是绞丝旁,和丝绒有关。这里意思是“柔美
的样子”,写出了早晨花朵的娇嫩柔美,更衬托月色皎洁的夜晚的空明澄澈。②农历七月半,杭人游湖,
“逐队争出”,为何作者却道“一无可看”?
“痴”行背后的“痴”心。
③结合两则材料,试着解读张岱雪夜【答案】
(1)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
往湖心亭看雪。
(2)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
“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
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
“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
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风雅之人的讽刺。
③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
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解析】【分析】(1)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是,这;拏,撑(船);毳衣,裘皮衣服。(2)“与”本义为“和”,“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结合
“上下一白”可知,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
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3)①分析示例,是从字形、词义和语境义三个方面赏析词语。字形:点水旁,和水有关。词义:水波荡漾的样子。语境义:结合知,写出了晴日里波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
”写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
“潋”和“滟”是三
“雨色涳蒙”“晴光”等词句可
②材料一,“避月如“大船小船一齐凑岸,
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将湖上密密麻麻
舟船相触,肩摩踵接的拥挤状况形容尽致。拥挤中的人群,哪里还有兴致赏月,见到的无非是一张张贴得很近的油汗淋漓的面孔罢了,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也;雨者,月之余也。
“一无可看”暗含了
③材料三中,“董遇曰:‘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
——冬,日之余——雨,月
’”张岱说董遇的“三余”之游,即于岁之余
之余——夜游览西湖,能发现和领略一般人平时所不能赏到的湖山之美。而普通人名为赏月,实为好虚名,凑热闹,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另外,张岱雪夜
“痴”行,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
图,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故答案为:⑴湖心亭看雪。
这天晚上更定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
⑵生动地写出了天、云、山、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更突出了水天相连、浑然一体的整体感,体现了苍茫空旷的意境
⑶①“潋”和“滟”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这里意思是光粼粼的情态,更衬托出烟雨朦胧的空灵之美。
“水波荡漾的样子”,写出了晴日里波
②这天晚上,人们名为赏月,实为好虚
“一无可看”暗含了对这些附庸
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自然之美。张岱说风雅之人的讽刺。
③引用董遇“三余”之说,指出受世人冷落的冬日、月夜、雨雪之时,西
湖才具别有风味的美,而普通人是无法领略其中真意的。这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的个性和高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写冰雪世界的洁美,也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合提示进行回答。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提示的理解,结合提示,分析解读文章的内容和解读的角度,注意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附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
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
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啊!”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连月不开②至若春和景明③则有去国怀乡④则有心旷神怡⑤亦甚雄快
开:________景:________去:________旷:________甚: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②时有小舫往来。
(3)从修辞角度,赏析【甲】文中处。
(4)“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1)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2)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境界,试结合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的妙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
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迁客骚人”是带
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解析】【分析】(1)“开”,古今异义,今义为今异义,今义为
“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景”,古
“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景色”,古义为“日光”;“去”,古今异义,今义为
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旷”,本义即为“开阔”;“甚”,本义即为“很,非常”。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曜,光辉;潜,隐没。
②时,时常;舫,船。
(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xx事物的……特
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古代的仁人,
“迁客骚人”是感物
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表现了一种宽阔的胸襟,而
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
故答案为:⑴① 放晴;② 日光;③ 离开;④ 开阔;⑤ 很,非常⑵ 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迁客骚人”是带着
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容。⑷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抓住表明主旨的句子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
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迁客骚人”是带
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解析】【分析】(1)“开”,古今异义,今义为今异义,今义为
“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景”,古
“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景色”,古义为“日光”;“去”,古今异义,今义为
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旷”,本义即为“开阔”;“甚”,本义即为“很,非常”。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①曜,光辉;潜,隐没。
②时,时常;舫,船。
(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
xx事物的……特
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古代的仁人,
“迁客骚人”是感物
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表现了一种宽阔的胸襟,而
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
故答案为:⑴① 放晴;② 日光;③ 离开;④ 开阔;⑤ 很,非常⑵ 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
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
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迁客骚人”是带着
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容。⑷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抓住表明主旨的句子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4)根据【乙】文内容填空。游焦山四件快事:
________——晚望月孝然祠外——________——晓起观海门日出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答案】(1)日光;愉快;全,都;能够(2)C
(3)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4)观返照吸江亭;听晚梵声出松秒
(5)【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光”的意思,“悉”这里是“全、都”的意思,“得”这里是能够的意思。(2)A在/在;B有时/有时;C应为/用;D的/的。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浮光跃金: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像沉入
“景”这里是“日
②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
水中的璧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②晕:光芒;倏然:忽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4)分析题目所给其中的两件事,可以看出答题模式是:时间四件事。从“ 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提取这三个要素组合成答案即可。
+事件+地点的模式概括这
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
”“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
(5)根据选文内容进行分析,【甲】第一段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第二段赞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写景是为了抒情做铺垫。焦山有四快事”和“披剔尽致,实天幸也故答案为:⑴日光;愉快;全、都;能够⑵C;
⑶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⑷观返照吸江亭
听晚梵声出松秒
②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
”可以看出【乙】文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从“来
⑸【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解释要求准确并符合语言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积累、背诵,尤其注意课下注释中出现的词语,必须重点记忆,答题时可按记忆回答。课下注释中没有的词语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殊现象。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
“用
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⑸本题考查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理解写作意图既要从写作内容进行分析,也要结合全文的主旨进行分析。【附参考译文】
【乙】来焦山游览有四件感到畅快的事:在吸江亭看夕照,青山落日,在烟水苍茫之中,居然有米蒂父子的画意;晚上在孝然祠外望月,天空全是蓝色,长江万里,再也没有一点点云点缀;听寺院的晚钟声从松树梢传出,悠悠然产生超然世外的想法;清晨起床看海门日出,初时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映射着江水,江水都成一片明亮的红霞,荡漾不定。
《瘗鹤铭》在雷轰石下,那儿惊涛骇浪,朝夕喷涌激荡。我在冬月来游览,那时江水刚落,才能够在潮汐起落之中踏上高高的崖石,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实在是很幸运啊。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上
①
“先天下之忧
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②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
③④
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
”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
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旅野宿焉。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1)解释划线的词。①微斯人________②不以物喜________③或请重法以禁之________④上哂之曰________
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
(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 或请重法以禁之
不求甚解
)
B. 然则何时而乐耶
怏怏不乐温故知新
鸿鹄之志 D. 故不暇廉耻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安用重法邪?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①【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②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回答)
(5)《岳阳楼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宝藏。在【甲】文部分,你汲取了什么精神营养?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为中国梦助力。【答案】(1)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2)B
(3)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4)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5)①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
②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学
②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用【甲】文中的语句”
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异义词,“以”“或”都是文言虚词,有多种意思,要根据语境分析理解。(2)A探求;要求。B快乐。C代词;结构助词。
D所以;学过的知识。故选
B。“微”属于古今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以:因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
时要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②安:怎么,哪里,何必;邪:通耶,语气词,这句话属于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
(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去奢省费、轻摇薄
赋、选用廉吏。②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他制止盗窃不是用严酷的刑罚,而是站在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和法律,他的统治下,数年出现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其民。
(5)在理解《岳阳楼记》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能结合【甲】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汲取的精神营养围绕主旨和中国梦谈即可。如通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
数年之后,海内升
唐太宗真正做到了【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
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故答案为:⑴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⑵B
⑶ 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⑷①去奢省费
轻摇薄赋
选用廉吏
②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⑸①通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
②通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学到
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及全文主旨,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或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用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二十日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在望矣。余入自大梁,平衍广漠,古称
“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
禽鸟人游太守宴
难。近嵩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到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雌犀牛,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
绕
则石之去水也愈远,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揆估计崖之隔,以寻八尺为寻尺计,竟水
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选自《徐霞客游记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断三处)。
?游嵩山日记》)
A. 醉翁亭举行的宴会上,有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歌舞音乐以及无穷的快乐。B.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本质上都是山水之乐。
C. (乙)文中石淙之所以被作者赞美是因为这里水石交融,景物变化万端。D. (乙)文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
,赞美了嵩山附近的
“陆海”美景。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
(4)读(甲)(乙)两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山水美景,描写的顺序不同:(甲)文第________顺序进行描写,而(乙)文则是以
顺序为主。
①节运用
②(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山水美景,但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所不同,请简述。________
【答案】(1)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2)C
(3)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就是太守。②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
(4)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甲文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的同时,也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乙文详细地记录了游嵩山的过程以及所见所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嵩山美丽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解析】【分析】(1)这句话意思是:低矮的形成小岛,高大的形成平台,岩石越高大,则距离水面越远。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2)A.表述错误。醉翁亭举行的宴会上,有山肴野蔌、酿泉为酒、非丝非竹、觥筹交错以及无穷的快乐。
B.表述错误。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本质上都是
“与民同乐”。“陆海”。故选C。
C.表述正确。D.表述错误。作者详细描写了嵩山附近的美景,而不是
(3)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述:记述;以:用;意:想到。
(4)甲文第①段描写了醉翁亭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景的;乙文中的一些方位词语则是从空间角度描写一路所见嵩山附近的美景,属于空间顺序。根据写作背
景可知,甲文作者欧阳修被贬滁州,政治失意,仕途不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表达了豁达的态度和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情怀;乙文记录作者游嵩山的过程以及沿途所见所感,表达的是作者对嵩山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没有政治的意味。故答案为:⑴低则屿⑵ C;
⑶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就是太守;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⑷①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②甲文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的同时,也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乙文详细地记录了游嵩山的过程以及所见所感,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嵩山美丽景色的赞美和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象;
⑵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出选择;
⑶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
①语句通顺,成分
②落实字词,直译为主,
“破句”的现②想不到茅
/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
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解答。【参考译文】
(甲)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二十日从小路往南走二十五里,沿途都是土冈和不规则的高地。走了很久,才看
“陆海”。平地上难以有泉水,有了泉水又难以
到一条溪水。渡过溪水,往南从冈梁上行走,往下俯瞰就看到了石淙。我自从进入开封府,地势平坦舒展、宽阔无边,古人称之为
有岩石。走近嵩山开始看到蜿蜒起伏的众多山峰,北边有景溪、须溪等河流,南边有颍水,但这些河流都盘绕隐伏在土堆沙滩中。只有登封县东南三十里的石淙河,是嵩山东面山谷中的流水,将往下流入颍水。一路上地形高低不平、宛转曲折,水都在地面下流,流到这里忽然遇到形状峥嵘的巨石。巨石突立在高高的山冈和峡谷之间,有一夫当关、扼险制要的气势。水浸泡到巨石胁下,从此水石交融,形态峭丽,变化万端。流水环绕的两岸崖石,像天鹅延颈而立,又像大雁成行而飞;矗立在水中的岩石,则犹如犀牛饮水、猛虎卧伏。低矮的形成小岛,高大的形成平台,岩石越高大,则距离水面越远,却又中空而形成石窟和石洞。估计每块岩石的间隔,要以八尺计算,水流最大时的水面,要以数丈计算。水在山崖中间流淌,岩石峙立水上,石态水色,如肤如骨,景致极其妍丽。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
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过合浦
苏轼
余自海康
②
①
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
③
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稚子过
⑥
并海
④
即白石。是日六月晦
⑤
,无月,碇宿
”
“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在旁酣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
“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
抚之而叹曰:也。
【注】①合浦:郡名,即廉州,治所为今广西省合浦县。廉州,辖今广西省合浦县西南。②海康:郡名,即雷州。其下船(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
“廉村”、“官寨”、“白石”、“徐闻”皆地名。③乘疍:乘坐疍④并海:依海,沿着海路。
⑤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
天。⑥过: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人称小坡。苏过亦为北宋文学家,自号斜川居士,有《斜川集》留世。(1)文言文字词解释。①或:或劝乘疍并海即白石②适:余自海康适合浦
________ 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
________ 而此地适与余近________
“定”意为平息静止。
“石”指石块或石墩。故
“碇”本义表示
“碇宿大海中”句中,“碇”意思是________。
③碇:形声,字从石,定从声。稳定船身或系船的石墩;在
(2)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3)翻译文中画线句。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4)文中写了两次叹息,“叹”________。
“四顾太息”和“抚之而叹
”,作者“叹息”的是________,更
(5)研读全文,分析苏轼的心境变化。
【答案】(1)有的人;有时;到;恰好;船停泊或下碇(2)吾何数乘此险也
/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结果还真是灵验。
(3)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
(4)自己命运如此不济,屡遭险境;自己所修订的《书》《易》《论语》怕是难度此险,不能传于世间
(5)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三起三落,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常困苦。从海康到合浦,多日大雨冲毁了桥梁,无法通行,漫无边际的洪水让苏轼的内心忧虑不已。中途,船被迫停泊在大海之中,虽星河满天,但内心却明朗不起来,非常迷茫,想不通自己为何会屡次遭遇险境,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充满了感叹。但这样的苏轼却不沉溺在迷惘之中,
“吾辈必济”,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苏轼。
①前一句话的意思
【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
是:有人劝我坐小海船沿着海岸线到白石(从雷州半岛西海岸官寨到广西合浦的东海岸白石)。故“或”,有人。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故一句的意思是:我从海康去合浦。故
“或”,有时。②前
“适”,到。后一句的意思是:这个地方恰好离我很
“碇”,船停泊或下碇。
近。故“适”,恰好。③这句话的意思是:船停泊在海上。故(2)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海南岛都已渡海来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吾何
到雷州半岛的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天:上天;使:让;从:跟从;济:救济。故此句可以翻译
”。
”
为: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4)结合语境分析,
起坐四顾太息的内容是:
“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意思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海南岛都已渡海来到雷州半岛的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
但是苏轼遇险时,所撰《书》、《易》、《论语》皆以
自随,而世未有别本,作者担心这些书怕是难度此险,那样的话就不能传于世间。据此分析答题。
(5)结合苏轼当时的处境及文章内容分析,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常困苦。而从海康到合浦的途中又遇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无法通行,漫无边际的洪水让苏轼的内心忧虑不已。但他并没有绝望,从辈必济!” 可以看出他对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故答案为:⑴有的人;有时
‘’到;恰好;船停泊或下碇
“天未欲使从是也,吾
⑵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
⑶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⑷自己命运如此不济,屡遭险境能传于世间
⑸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三起三落,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常困苦。从海康到合浦,多日大雨冲毁了桥梁,无法通行,漫无边际的洪水让苏轼的内心忧虑不已。中途,船被迫停泊在大海之中,虽星河满天,但内心却明朗不起来,非常迷茫,
”结果还真是灵验。
自己所修订的《书》《易》《论语》怕是难度此险,不
想不通自己为何会屡次遭遇险境,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充满了感叹。但这样的苏轼却不沉溺在迷惘之中,“吾辈必济”,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对未来充满坚定信念的苏轼。【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境理解作者叹息的具体内容。
⑸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有几点必须参考:的经历;②文章的内容;③人物表达心情的语句。结合这几点进行分析并概括即可。【附参考译文】
我从海康去合浦(从现在的雷州半岛往西到广西的合浦),赶上连日大雨,桥梁多被冲垮,到处是洪水漫道的景象。从兴廉村净行院坐小船到了官寨(雷州半岛中西部),听人家说从这儿往西全被洪水淹没,水陆皆不能通达。也有人劝我坐小海船沿着海岸线到白石(从雷州半岛西海岸官寨到广西合浦的东海岸白石),当天是
6月30日,天空没有月亮,
①人物
船停泊在海上。天水相连,星河满天,我摇摇晃晃站起来环顾四周漆黑一片的海面不禁叹息:“我为什么要这样屡屡把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从海南岛都已渡海来到雷州半岛的徐闻,怎么又让自己处于如此险境?
”小儿子苏过太累了,在旁边鼾睡,怎么叫都不醒。随身带着
我写的论《尚书》《易经》和《论语》的书稿,这些还都没有发表过,只此一份。我摸着这些手稿自语:
“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
”结果还真是灵
验。7月4日合浦记,那时是元符三年。
11.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莫说相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
①
②
敲戛
,铮铮有声,暗窗
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鲁直
④
③
,任之而已。
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节选自袁中道《珂雪斋集》)
【注】①雪子: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顺流而行,遇阻而止。
④鲁直:黄庭坚。
②敲戛:敲打。③流行坎止:
(1)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两处)”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2)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________
②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③辄复不遂________④鲁直所谓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②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竞为雨雪阻。
(4)【甲】文中“________”写出了西湖的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乙】文中敲夏,铮铮有声”从听觉角度反衬________。
(5)【甲】【乙】两文各自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他们的雅趣体现在哪里?请分别写出。
【答案】(1)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2)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成功;说(认为)
(3)①我撑着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4)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或:寂静)(5)【甲】文趣在:
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②晚上,下起大
“万竹中雪子
【乙】文趣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
【解析】【分析】】(1)文言语句的断句要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意思是:在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下,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能享受到一些乐趣。据此断句为: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2)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①句:我勉强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告别离去。
②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于
此。③总是不能成行。④:。(这就是)鲁直所说的。据此回答。
(3)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及特殊句式的理解,如:拏:撑;独:独自;至:到;竞:竟然;为:被。
(4)读懂文意,“湖中人鸟声俱绝
”写出了西湖的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乙】文写的
/
时间是夜里,写夜晚听见落雪敲打竹子的声音,衬托夜晚的寂静。据此回答:夜的寂静(或:寂静)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人偶遇饮酒,归纳其雅趣为: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
“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
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
”“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
趣。”其文趣: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故答案为:⑴暗窗红火
/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⑵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客居;成功;说(认为)
⑶①我撑着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⑷湖中人鸟声俱绝;夜的寂静(或:寂静)⑸【甲】文趣在:
①晚上独往湖心亭赏雪;
②湖心亭巧遇知音,把酒言欢。【乙】文趣
②悠闲自得地读书。
②晚上,下起大
在:①雪夜聆听大雪敲击竹子传来的清脆的声音;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句子优势的理解,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题干要求进行作答。
⑸本题考查两文的比较阅读,考生要根据题干的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附参考译文】
【乙】晚上,下起大雪,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阻挡。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在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下,随意地翻看几卷书,也能享受到一些乐趣。自己叹息每次有想去的地方,总是不能成行。然而在顺利情况下就行动,遇到困难就停止,任它吧。(这就是)鲁直所说的
“没有一处不可以寄一梦
”。
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商鞅治秦》)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②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③期年之后________④然刻深寡恩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3)商鞅治秦,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是否已经实现了大同的社会理想?为什么?【答案】(1)以……为亲;发生、发作;一年;少
(2)①所以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
(3)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但是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天下为公的社会。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古今异义词,如,期年:一年。词类活用词,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2)句中重点词有: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以……为子,抚养。至行:一到就要执行。
(3)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来考虑这个问题,原因从这些角度考虑:秦国的国力;商鞅执行制度的严明;商鞅本人的性格缺陷。大同社会,不是有序就达到了,而是百姓对秩序的真心拥戴,心服口服。秦国民众
“道不拾遗,民不妄取
”是因为畏惧秦国法令的严酷,官吏执
……为亲,奉养。②商君(商鞅)治
……为亲,奉养。子:名词作意动用法,
法的严苛,秦国兵力强盛,而不是因为心服。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故答案为:⑴
以……为亲;发生、发作;一年;少
②商君(商鞅)治理
⑵①所以人们不单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单抚育自己的儿女。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
⑶虽然商鞅治秦做到了道不拾遗、民不妄取,但是其原因是因为秦国兵力强盛,商鞅赏罚分明,但是他为人刻薄缺少仁慈,而大同社会是一个贤能执政、诚信和谐、人人无私、天下为公的社会。所以,商鞅并没有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分析要全面,准确。【附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
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卫鞅从魏国流亡到秦国,秦孝公拜他为相,并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履行,而且公平忘我。处罚不躲避有权势的人;照功行赏,不左袒自己的心腹。太子犯了法,把他的老师刺面割鼻。一年以后,没有人拾取他人丢在路上的东西,也无人敢谋取非分的财物。这样,秦国兵力强盛,诸侯都惧怕它了。但是商鞅为人刻薄少善良,只是用强力的办法来压服人罢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明末高邮
①
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
②
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数矣,子宜急归,迟恐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
“某公喜极
③
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江,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
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有删改)
【注】①高邮:地名,在今江苏。(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子宜急归________②以书致何________
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指药物。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遂以一书寄何。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
(4)本文与《范进中举》讲的是类似的故事,哪个作品的讽刺意味更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应该;交给(2)遂/以一书/寄何。
(3)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4)《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
【解析】【分析】(1)①句意:你应该赶快回家。宜:应该。交给何医生。致:交给。
(2)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袁医生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医生。因此断句为:遂以一书/寄何。
(3)句中重点词有:故:所以;以,用;以:用;句子翻译为: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
②句意:他把袁医生的信
(4)作答本题时,认为哪一则作品讽刺意味强都是可以的,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应该;交给;⑵遂/以一书/寄何;
⑶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
⑷《范进中举》的讽刺意味更强,它不仅讽刺了像范进一样醉心于科举功名的人,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像胡屠户、张乡绅等趋炎附势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根据题干要求,此句限断两处,故解答本题可从句意的角度考虑;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附参考译文】
明朝末年高邮有一个叫袁体庵的人,是神医。有一个应举的人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高兴地发了疯,大笑不止,找袁体庵诊治,袁体庵大惊说:
“你这病已经不能治了,活不了十
天了,你应该赶快回家,迟了就怕赶不上(回到家里)了。如果你路过镇江,一定要去找何大夫再诊治一下。
”(表体庵)就写了一封信(让病人)带给何大夫。这个举人到了镇
“这人高兴
江,病已经好了,他把袁体庵的信交给何大夫。何大夫把信给他看,上面写着:到极点发了疯,高兴到极点心写就打开了却又不能关闭,这不是用药能治的。所以(我)用危险和痛苦来触动他的心,用死亡使他惊惧,使他忧愁抑郁,这样就可以让他的心窍重新闭上,到镇江的时候应当已经痊愈了。家了。呀!也真是神了。
”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
14.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
吾欲汝曹
②
①
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
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
④
,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③
龙伯高良
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
⑤
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
⑥
;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
⑦
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
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⑧
辄切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伯高:名述,字伯高。谨敕:谨慎端整。到任。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申父母之戒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②意与日去________③乐人之乐________④数郡毕至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4)“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哪些意义?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5)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答案】(1)申/父母之戒
(2)①使……增长;离开;以……为乐;全,都
(3)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夫学
②学习必须静下心
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
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
③龙⑥
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
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
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5)【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险躁则不能治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
“比喻论
”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
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
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大意是: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
“父母之戒”做“申”的宾
语,动宾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的朗读停顿方法是:(2)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
申/父母之戒。
“广”“乐”属于词类活用,
“广”,
使……增长;“乐”,以……为乐“;去”属于古今异义词,离开的意思。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以翻译为:
①以: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故此句可
② 夫:段首或句
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才:才干。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为:他)。
(4)结合有关“静”的语句分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须静也,才须学也
”说明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
;“夫学
③为:替;是以:因此,所以;效:效仿。故此句可以翻译
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
”说明恬静寡欲能让人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目标
”说明静心学习可以增长才干。据此理解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静”和“躁”对人的修身和学习产生的结果作对
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
”比作
(5)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说理技巧,【甲】把比,通过对比,让人领悟到
“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性。
“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珍借时间的重要性。【乙】举龙伯高和杜季良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而且把龙伯高的敦厚诚实与杜季良的豪侠好义,有正义感进行对比,这样通过举例和对比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的观点,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故答案为:⑴
申/父母之戒
⑵使……增长;离开;以……为乐;全,都
⑶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才干须要勤学苦练。希望子孙效仿他)。
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夫学须
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
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
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⑸【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比喻论证”,将
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
“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又运用
”比作“枯枝落叶”,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
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
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是考试中经常要考的,而且也是容易做错的题目,这样的知识只能靠平时勤记忆,多应用。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多翻多看,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样答题的准确率就会提高。⑶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⑸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译文】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谦约节俭,待人又不失威严。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好义,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什么人都结交。他的父亲去世时,来了很多人。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所谓那你们就成了纨绔子弟。就所谓
“刻鹄不成,尚类鹜
(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
”。而一旦学习杜季良不成功,
②道理论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论点。
“画虎不成,反类犬”。到现今杜季良(的结局)还不知
晓,郡将到任就怨恨(杜季良),州郡的长官也屡屡提及(杜季良)。我常常为他担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了。
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猫说(明)薛碹
余家苦鼠暴,乞诸人,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铦其未驯也,絷维
②
①
且利。余私计鼠暴当不复虑矣。以
以伺,候其驯焉。
③
④
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有能者: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既而以其驯也,遂解其维絷。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乎?”遂释之。已则伈伈泯泯
⑤
起而捕之。比家人逐得,已下咽矣。
“勿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雏,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
⑥
⑦
,饥哺饱嘻,一无所为。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已
也,犹
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曰:“彼无为也。”遵偕其类复
出,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
⑧
之曰:“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
”遂笞而放之。
③遽(jù):突然。④比:等,
⑦匿
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才也哉!
【注】①铦(xiān):锋利。②絷(zhí)维:系缚。待。⑤伈(xǐn)心:恐惧。泯泯:茫然无知。形致已:意为故意躲藏以捕获自己。(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②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③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的一项是(
)
相与:________适:________舍:________
⑥饥哺饱嘻:饥则吃食,饱则嬉闹。
⑧数(shǔ):责备,斥责。
“而”与“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
C. 未有问面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猫①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
②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③遽起而捕之
④已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⑤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⑥又亟往捕之而走A. ①②③②④⑥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5)《猫说》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1)共同、一起;适逢、恰好;舍弃(抛开)(2)C(3)A
(4)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有缺点的人,能用他的长处为人谋事,我们应该给他成长的机会;反之,那些表面看似有优点的人,却把它的缺点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人不光难堪大任,更可能祸患无穷。【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一起。
(2)“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
”中“而”的意思是“连词,表转折”。A表修饰。B表
“相与”,共同,
B. ④⑤⑥
C. ①③⑤
D.
“类有能”的一组是(
)
承接。C表转折。D表并列。
(3)“类有能”,意思是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这几个句子,①形魁然大,爪牙铦且利确实像是有本事的家伙。
,意思是这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从外形上看②恐其噬已也,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意思是群鼠害怕它吃了自
己,一个多月(都)屏息不敢出洞有。这是群鼠从猫声音和外形上来做出的判断,好像猫是有本事的家伙。
③遽起而捕之,意思是
(猫)突然跃起抓它,这是描写猫捉小鸡时的动作,④已则似心泯泯,饥哺饱嘻,意思是后来它就是小
由此动作来看,确实像是有本事的。
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这句写猫每天小心谨慎悠悠然的玩,这句话没有表现猫“类有能”。⑤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意思是就和大家一起又出来象以前一样横行,这是老鼠彻底看透了这只猫的表现,并没有表现猫
“类有能”。故答案为A。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此句可以翻译为:
①方:正要。怪:感到奇怪,诧异。
亟:迅速地;走:跑。故
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
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5)结合这则寓言的内容分析,寓言中的猫从外形和声音上看都好像非常有本事,但是它不但不捕老鼠,反而捉小鸡,也就是说它不但无益处,还给别人带来坏处。寓言都是以物喻人,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生活中有些人不就像这只猫一样表面上看好像有优点、有本事,但其实一无是处,他不但不能为他人带来福祉,反而给他人带来危害。此题只要能把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共同、一起;适逢、恰好;舍弃(抛开)⑵ C;⑶ A;
⑷我正感到很是诧异,这时刚好又有小鸡从屋外走过,它又非常迅捷地追了过去,等我赶上,它已经把小鸡吃了大半了。
⑸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看似有优点,其实一无是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有缺点的人,能用他的长处为人谋事,我们应该给他成长的机会;反之,那些表面看似有优点的人,却把它的缺点发挥到了极致,这样的人不光难堪大任,更可能祸患无穷。【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
“而”的掌握情况,“而”在文言文里的的主要做连词用,但意义较多
有:①连词,表示并列;表示偏正关系;表示假设关系;表示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表递进关系;表因果关系;表目的关系。答题时要结合句意推测其意思。
⑶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能力。理解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用联系语境或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子意思。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概括寓言寓意的能力以及概括给人启示的能力。概括寓言的寓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从题目中找;②从人物的性格中找;
③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找;
④从重
点语句中找。这个寓言的寓意可以从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概括。寓言给人的启示要结合寓言故事和现实生活进行分析和概括。【译文】
我家老鼠肆虐,向别人求讨,得到一只猫。这只猫身形魁梧高大,爪子和牙齿锋利。我私下认为鼠灾(的事)不必再担心了。因为它还不驯服,驯服。
众老鼠听到它的声音,一起窥视它的样子,像是有本事的家伙,害怕它吃了自己,一个多月(都)屏息不敢出洞有。后来它驯服了,就解掉了绑它的绳子。正好看见出壳的小鸡,啾啾叫着,(猫)突然跃起抓它,等仆人追到它,
(小鸡)已经吞下喉咙了。仆人想抓住打(就)用绳子绑着等(它驯服),等候它
它,我说:\"不用!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吃鸡,这是它的缺点,难道就没有捕鼠的本事吗?\"仆人便放了它。
后来它就是小心谨慎悠悠然的样子,饿了吃饱了玩,没有任何作为。众老鼠再窥视,以为它是特意针对自己隐藏原形,
(就)还是屏息躲着不敢出
(洞)。后来老鼠窥视得越多,
(越)
觉得没有其他异样,就一个洞穴一个洞穴地告诉说
:\"它没有什么作为的。
\"就和大家一起又
出来象以前一样横行。我正非常奇怪呢,此时又有小鸡从堂下经过,了它就跑。(仆人)追,而已经咬了一半了。我的仆人抓着它来到
(那猫)又马上过去抓(我的)面前,数落它道
:\"老
天造就人才不是全能,有本事的必定有缺点。不管缺点,还有它的本事可以利用啊。如今的你没有捕鼠的本事,却有吃鸡的毛病,真是天下的弃材啊!了。
\"便鞭打它后将它放
(赶走)
1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②
①
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
“然”。季布曰:“樊哙可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
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③
④
”,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
。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
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东吾股肱
⑤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
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
【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性子,令人难以亲近。意思。
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
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①是________②贤________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
“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
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
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
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
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解析】【分析】(1)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C“上默/然惭”在主谓之间停顿,应为:上
/默然惭。
“是”做代词用,这的意
ABD停顿正确。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思。
(3)翻译文言文句子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①面:当面;谀:谄谀逢迎。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而)樊哙又当
②以:因为;誉:夸奖;毁:诋毁。故此句可以翻
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译为: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4)阅读选文,理解每段所讲的事件,然后按照人物(季布)
+事件结果的模式概括每段
内容即可。选文第一段写季布规劝吕后放弃攻打匈奴;第二段写季布劝说文帝。结合事件背景及季布的动作语言分析季布的性格特点,季布在殿上皆恐的情况规劝吕后放弃攻打匈奴以及竟然敢指出皇上为人处世的不足,可以看出季布正直,不畏权贵的性格特点。故答案为:⑴ C;⑵这;才能;担心,害怕
⑶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⑷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
“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
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
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
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
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⑷①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
能力。首先要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然后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附参考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
chán,缠)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
“我愿带领十万人
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马,横扫匈奴。
”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
“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
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
“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
”在这个时
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窺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情,过了很久才说道:特地召见你啊!”
”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
“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
1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任元受
①
事
②
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
③
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
也。”张魏公作都
督,欲辟
④
之入幕。元受力辞
⑤
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
”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
【注】①任元受:名尽言。辞。
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
“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虽名医不迨也(4)翻译下列句子。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句子大意为:一定拿回去给母亲。遗:给。(2)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介词,按照;D.介词,因为。
(3)本题考查句子的停顿,注意结合句子意思分析句子的成分。这句话的大意是:即使名医也比不上他。
“名医”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后停顿。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这个句子
”中的“以”,介词,因为;A介词,用;B介词,把;C
②句子大意
④
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
停顿应为: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文言文句子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句可以翻译为:
,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①太息:表示某种感情,这里可以翻译为
“感动”;许:答应。故此
……原因;兴隆:兴
②亲:亲近;所以:
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盛。故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本题考查人物的刻画,作答时先概括人物特点,然后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本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刻画任元受。故答案为:⑴身边;稍微;正;给;⑵⑶虽/名医/不迨也
⑷ 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D;
⑸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主要考察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⑶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⑸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刻画人物方法的能力。刻画人物方法主要是人物描写,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等,另外还会有侧面烘托、对比等手法,具体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18.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耕者王清臣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一日,携榼徘徊疃
②
①
独游,见耕而歌者,
间,听之,皆杜诗也。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
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少曾读书。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异日远度过其庐
③
,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
,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②瞳:村庄。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
【注】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少曾读书________②故尝歌________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C. 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
B.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D. 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
“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
(3)张远度来到“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交谈的原因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1)年幼;所以(2)B
(3)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的意思。
(2)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前面写张远度有一天见到耕者王清臣读杜甫的诗,对他非常好奇,过了几天就专门到他家里去拜访,因此划线句的理解应为: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
。
”,可知第一问答案为:地多
“少”这是是年幼
(3)由“ 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
桃花林。结合内容分析,一日,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而且读的还是杜甫的诗。张远度没想到一个种田人这么喜欢杜甫的诗,非常的惊奇。据此可概括为:
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故答案为:⑴年幼;所以⑵ B
⑶地多桃花林;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⑵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⑶本题考查提取并概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技巧:确在文中搜索内容的范围;
①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
②有些内容,直接在提取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内容不
③将提取的内容进
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译文】
天启初年,颍川张远度在颍南的中村买了田地,田地(旁边)有很多桃花林。一天,(张远度)带着水壶独自出游,见到一个边耕种边吟诵的种田人,在村庄里来回走着。张远度听到(吟诵的内容)都是杜甫的诗。(张远度)于是喊着与他搭话,种田人自称姓王,名叫清臣,过去有田地,害怕(沉重的)徭役,(就)把全部的田地弃给他的本族人,现在给别人耕种。(种田人)年幼时曾读过书。有个客人在他家丢失了一本书,(这本)书无头无尾,(种田人)读着读着就喜欢上了,所以经常吟诵(杜诗),也不知道杜甫是个什么人。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都是(种田人)写的诗,后来(这些诗)经过战乱不知道在哪里了。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己卯上元,余在儋州
①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
②
“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
从之。步城西,入僧含,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合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更欲远去
③
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书上元夜游》)
【注】①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苏轼于1097年被贬至此。②过:苏过,苏轼的小儿
“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
子。③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韩愈《赠候喜》诗说
沮洳(浅水处)”,韩愈作此诗时,仕途不甚得意,借钓鱼寄寓对人事的感慨。(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醒能述以文者________②太守谓谁________③予欣然从之________④盖自笑也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放杖而笑,就为得失?
(3)【乙】文苏轼“自笑”和“笑韩退之”的原因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苏轼与欧阳修的思想境界有何共同之处?请联系【甲】【乙】两文简要分析。【答案】(1)记述;为,是;跟随;大概
(2)①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后禽鸟在欢乐啊。②(我)放下手杖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3)苏轼的“自笑”,是见儋州上元之夜繁荣、祥和而悠然自得之笑。
“笑韩退之”则是笑他
在仕途际遇得失上不够超脱。由此可见,苏轼与欧阳修都有身处逆境却能因缘自适的旷达情怀与乐观精神。
【解析】【分析】(1)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述:记述;②谓:为,是;③从:跟从;④盖:大概。
(2)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句式和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去:离开。(3)结合文章内容,苏轼被贬儋州,与人出游,所见繁荣、祥和的社会,是一种自得之笑。笑韩退之是因其仕途上不够超脱。苏轼和欧阳修两人在仕途不顺时表现出的时旷达和乐观。
故答案为:⑴记述;为,是;跟随;大概
⑵①树林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游人离去后禽鸟在欢乐啊。(我)放下手杖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
⑶苏轼的“自笑”,是见儋州上元之夜繁荣、祥和而悠然自得之笑。
②
“笑韩退之”则是笑他在
仕途际遇得失上不够超脱。由此可见,苏轼与欧阳修都有身处逆境却能因缘自适的旷达情怀与乐观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人物的描写语句进行分析理解。【附参考译文】
【乙】己卯年上元节,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
“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
文章的内容,注意结合
能一起出去呢?”我很高兴地跟从他们。步行到城西,进入僧舍,走过小巷,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屠户和卖酒者(市井中做生意的人)纷纷攘攘。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新甜。我放下手杖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苏过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退之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不一定能钓到大鱼。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广
①
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
③
②
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
④
几所,趣卖以共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
⑥
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
⑤
及君时
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计,广曰:“吾岂老悖
⑦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
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今复
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
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贤而多财,则捐
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饷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于是族人说服。
(《汉书疏广传》)
【注】①广:疏广,西汉宣帝时的太子太傅,身居高位。趣:催促。④昆弟:同族兄弟。弃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广既归乡里(已经)C.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通
)
②共具:摆设酒食用具。
③
⑤几:希望。⑥老悖:年老昏乱,不通事理。⑦捐:舍
B. 足以共食(值得)
“无”,没有) D. 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增加)
)
(2)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
/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B.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
C.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D.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②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
(4)文中所写的疏广的做法对于我们今人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请简要评析。【答案】(1)B(2)A
(3)①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
(4)疏广的做法看似不尽情理,但他的一番议论又使人如梦初醒。使子孙后代安逸于舒适的环境中,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让他们自己奋斗,才能打造出更健全的人格。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当今的家庭教育又何不是如此。
【解析】【分析】(1)B项,足的意思应为足够,故
B错误,选B。
②另外,
(2)本题可先根据语境,把句子翻译一下,分析句子有几层意思,哪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吾难道老糊涂了,不想子孙的事了?)旧田庐(我想已经有了旧的田地与住宅)(足够供给衣食)
/令子孙勤力其中(子孙在那里勤劳)
A。
/顾自有/足以共食
/与凡人齐(与普通百姓差不多)。故选
(3)本题注意:①复,又。增,增加。益,使只。怠堕,懒惰。耳,罢了。
…更多。以为,作为。赢余,多余。但,
②又,另外。此,这。所以,用来。惠养,加恩抚养。
①具体做法:“日令家共具②设酒食,请族人
(4)本题明确疏广的做法;评价其做法。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疏广告老回到家乡,每日让家人提供酒食,请宗族亲属、过去的老
朋友和宾客,一起娱乐。多次问家里剩钱还有多少,赶快拿出去卖了用来供应酒食。他比较尽情的花销自己的钱财,不想给子孙留下过多的财物。
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贤而多
财,则捐⑦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可以看出疏广的做法是有自己的思考和原因的,不想过多的钱财消磨了
③借鉴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教育故事,使子孙后
子孙的意志,或者纵容了子孙。
代安逸于舒适的环境中,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让他们自己奋斗,才能打造出更健全的人格。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当今的家庭教育又何不是如此。故答案为:⑴ B;⑵ A;
⑶①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
⑷疏广的做法看似不尽情理,但他的一番议论又使人如梦初醒。使子孙后代安逸于舒适的环境中,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让他们自己奋斗,才能打造出更健全的人格。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当今的家庭教育又何不是如此。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
②另外,这
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⑶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西汉宣帝时一位大官叫疏广,告老回到家乡,每日让家人提供酒食,请宗族亲属、过去的老朋友和宾客,一起娱乐。多次问家里剩钱还有多少,赶快拿出去卖了用来供应酒食。这样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自跟宗族老人中与疏广关系最好的人说:
“子孙希望趁疏广
在时稍微建立一点产业的基础。现在饮食快把财产消费完了。应该从老人的角度,劝说疏广买一些田地与住宅。
”老人就在闲暇时给疏广提出这种想法。疏广说:
“吾难道老糊涂
了,不想子孙的事了?我想已经有了旧的田地与住宅,子孙在那里勤劳,足够供给衣食,与普通百姓差不多。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如果是贤材,财富多了,就会损害他的志向;如果是蠢材,财富多了,就会增加他的罪过。而且,富人,容易招群众的埋怨。我既然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教育子孙,也不想增加他们的罪过而又被很多人埋怨。另外,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所以我与乡亲、宗族共同享受皇帝的恩赐,以度我的晚年,不是可以吗?
”于是他的亲朋好友都被说服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