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核题2011

2023-02-24 来源:好走旅游网


《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核题

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成绩:

一、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谈谈你如何理解和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以及主要目标、主要任务,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之问题又有何认识?

答:主题:科学发展。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主要任务包括:

1.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2.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3.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

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5.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6.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7.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对“十二五”规划中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

1.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提到新高度

2.措施:从改革入手保障和改善民生

3.关键: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落实

全会以审议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为主要议程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十二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让人民富裕起来,

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执政理念。

1.保障和改善民生被提到新高度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工业化进程也进入了后期初段,经济综合实力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在经济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民生的改善和经济实力的增长的不协调、不匹配的现状也越来越突出.正是由于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失衡,公共物品短缺,倒逼居民进行储蓄,制约了消费,影响了内需的扩大,也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此次五中全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抓手和立足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个“惊喜”。

2.措施:从改革入手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应该从何做起呢?将主要从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两个方面着手。从物质方面来看,主要是“吃、穿、用、住、行”五个方面。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力度,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住的问题,尤其是让老百姓住好的问题亟待解决。更重要的是社会建设方面,其中又以医疗和教育两个方面为重中之重。医疗和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两个中心。另外,社会保障问题也不容忽视。最后还有文化问题。人的精神文明不是随着物质文明的丰富自然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训和引导。加强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民的素质,改善精神风貌。

要从改革入手保障和改善民生。五中全会提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党中央继续推动改革,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决心。在未来的五年,中国政府要达到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必须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理顺诸多原本纠缠在一起的关系,加大改革力度,消除这些失衡现象,让每个老百姓能更加公平地分享到国家改革发

展的成果。

特别是垄断行业改革和财税改革。“最好的办法是增加投资多元化,让民营企业更多地进入到这些原本被国企垄断的行业中来。这样才能让市场更加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垄断暴利。关于财税改革,在未来的5年,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将是我国财税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 关键: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落实

再好的政策也要靠落实。在“十二五”期间如何切实实现五中全会要求的“保障和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关键还是在落实。首要的就是要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内涵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

另外,如何改革行业垄断、如何合理进行初次分配等问题对于改善民生也非常关键。在初次分配的时候,也要加大政府对于市场的规范。我们以前总是说要让市场自己来初次分配。我们的政府有必要对初次分配进行规范。

保障和改善民生也离不开政府的进一步投入。未来各级地方政府应当下大力气去抓民生项目的建设,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从增长速度还是在整个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方面都应当有明显的提高。未来民生建设的投入方面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要加强,公共财政的投入不能偏弱。在投入的方向上,未来民生建设的投资重心应当向下,应当主要投向目前保障力度最为薄弱的人群和地区。在目前阶段,将公共服务的投资偏向于进城农民最为现实,在地区方面则应当偏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二、谈谈对幸福中国、幸福广东之思考及求解

对幸福中国、幸福广东之思考:

1.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庄严承诺。

2.努力创造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幸福。

一个执政党不为人民谋幸福,就失去了执政的价值和合法性。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宗旨,90年来孜孜以求,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以强大的凝聚力,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全球经济总量第二大国,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伟大复兴之路。

1.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庄严承诺

追求幸福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幸福是人类的特有属性。马克思指出“那些给绝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始终把人民幸福作为革命和执政的根本目标。

建设幸福广东,是广东省委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汪洋同志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对建设幸福广东做了全面深刻阐述。我们要看到,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广东已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现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又到了由“增量时代”向“提质时代”转变的关键节点,加快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以民生为导向的科学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对我们执政能力

的严峻考验。

2.努力创造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幸福。

幸福不是喊出来的。建设幸福广东,既要敢想,更要会干,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创造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幸福。

(一)加快转型升级“做大蛋糕”,夯实建设幸福广东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筑牢建设幸福广东的基石。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建设幸福广东的活力。

(五)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建设幸福广东提供作风和纪律保障。

对幸福中国、幸福广东之求解:

当前,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共识高度凝聚,但同时也要防止和克服几种错误倾向。

(一)要防止和克服把加快转型升级与建设幸福广东割裂开来的倾向。

加快转型升级是手段,建设幸福广东是目的,二者是一个统一体,不可偏废、不能割裂。一方面,不能把手段当目的,为了发展而发展,见物不见人,经济总量上去了,而人

民群众却感到不幸福。另一方面,要防止脱离“转型升级”而空谈“幸福广东”,使“幸福广东”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建设幸福广东,前提是要壮大经济总量。

(二)要防止和克服片面追求在短期内提升主观幸福感,而忽视建设长久幸福的倾向。

必须根据各地不同情况,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不刮风、不攀比、不吊高群众胃口,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加以推进,保证人民群众有更给力、更长久的幸福。

(三)要防止和克服把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割裂开来的倾向。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注重人民整体利益,又要关注个体权益,实现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广大干部所应努力的方向不是某一个人的幸福,要为社会的整体性幸福鞠躬尽瘁。另一方面,这种整体性幸福又要贯穿到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之中去,使每一个人的幸福都能够得到合法的保障,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这个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四)要防止和克服对共建共享的片面理解和绝对化倾向。

建设幸福广东首要的是“建设”,没有“建设”两个字,其他就无从谈起。建设幸福广东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社会各界和全省人民要积极参与,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人民群众是幸福广东建设的主体,无论是幸福广东的建设,还是幸福广东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参与。调动全体人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人民群众的智慧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三、材料分析:阅读以下材料,详细论述解答有关问题

根据以上材料,试分析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如何有

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动型通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投资和消费都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当市场上商品供给相对稳定而需求强劲时,商品的价格也就一路走高,从而推高我国通胀水平。

(二)、成本推动型通胀

·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

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贡献军, 价格的传导不断推动着各种成本的上扬。能源和粮食属于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

·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良性价格调整

通货膨胀看上去是价格变量的调整,它的背后是经济变量的调整。成本的增加必然带来了价格的上调。然而,这样的价格上涨是良性的。当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价格的阵痛最终调整到更均衡的状态,整个社会将享受更加良性的发展。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推动工资提高。对于利润空间本就微薄的企业而言,可能将增加的成本进一步转移给消费者,这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称的“工资——价格螺旋上升”。

(三)、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形成的通胀压力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效抑制通胀:

(一)、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

(二)、从供、需两方面缓解物价上涨压力。

(三)、对已有美元资产进行战略配置,加强战略资源储备,鼓励和支持民营、私营企业参与国际收购、并购,从而尽量减少美元继续贬值、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损失。

(四)、加大央行票据对冲力度,回收流动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