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5、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致以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一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首先,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最后,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其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其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如何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
(1)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求。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构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1)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旧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在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不利地位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1)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改革。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的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3、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辅射和带动作用;
(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基本依据:(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
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6、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8、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体现在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体现在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内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0、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情况进行分析。、
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
和社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符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实现共富的过程中,存在富裕程度差别的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作用下优胜劣汰,是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会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五大特色:
一、人民民主专政;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4、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
第一,性质相同;第二、作用、职能相同;第三、历史使命相同。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6、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贴切实际贴近生活、切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2)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3)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981年 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年 十二大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 十三大 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1992年 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7年 十五大 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纲领
2002年 十六大 三个代表
2007年 十七大 科学发展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