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上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
3.NI=NDP-间接税
4.PI(个人收入)=NI(国民收入)-企业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转移支付+利息调整+红利和股息
5.DPI=PI-个人收入所得税=个人消费C+个人储蓄S
6.储蓄S=DPI-C=GDP-C-净税收
7.名义GDP(或货币GDP):是指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的一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8.流量: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在某一时间点拥有的数量,不与时间因素挂钩
9.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商品用的产品。
10.总投资: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用字母I表示)。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折旧)
11.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了资本消耗或者说重置投资部分。
12.净出口: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13.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第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的支出时的产出
2.消费函数(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收入每增加的一单位所引起的消费量的增量
4.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支出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5.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6.平衡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7.投资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比率
8.政府购买(即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9.政府转移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10.政府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11.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12.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1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是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第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2.投资边际效率(MEI):由于资本品供给价格上升而下降后的资本边际效率
3.IS曲线: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
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4.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预期利率不会再下降,或者说债券等 资产价格不会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债券等资产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持有货币所损失的利息很小,但可避免债券等资产价格下跌时的风险。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 阱”
5.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6.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7.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8..货币的交易需求:出于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的货币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即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
9.同4
10.LM曲线:是这样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并且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11. IS-LM模型: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模型
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
1.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少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2.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凯恩斯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4.古典主义极端: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水平线而LM曲线为垂直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十分有效
5.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6.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7.补偿性财政政策:交替使用的膨胀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8.功能财政:根据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一目标实现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9.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
10.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11.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2.法定准备率:由政府规定的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
13.货币创造乘数:不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考虑超额准备金时,它是法定准备率加上超额准备率的倒数
第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1.失业:有劳动能力的人想找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一般用失业率衡量,失业的类型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2.失业率: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3.自愿失业: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4.非自愿失业: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5.摩擦性失业: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6.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劳动力不适应劳动力需求
变动所造成的失业。(可看作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
7.自然失业率:处于潜在产出水平的失业率
8.通货膨胀: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通常用通货膨胀率衡量,而通货膨胀率一般由相应的价格指数计算,常用的价格指数有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9.通货膨胀率:一般由相应的价格指数计算,常用的价格指数有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10.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1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12.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13.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揭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反向变化关系
14.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直线,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第八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产量的增加,可以用来表示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总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2.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中的许多重要变量(如国民收入、投资和储蓄、物价水平、利润率、利息率、就业量等),每年均不是按同样的幅度增长,而是在一定时期内呈现出波浪式的上升与下降,国民收入表现出的有规律的扩张与收缩相互交替的运动过程
3.朱格拉周期:中周期又叫中波,是指长度平均为8至10年的经济周期
4.基钦周期:短周期又叫短波,是指长度平均为40个月的经济周期
5.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又叫长波,是指长度平均为50年的经济周期
6.加速数:也叫加速系数,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导致资本量的增加量,即资本增加量与产量增加量之比。
7.乘数——加速数原理: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经济自身,因而是内生的,具体说是,投资的变动会引起收入或消费若干倍的变动(乘数作用),而收入或消费的变动又会引起投资若干倍的变动(加速数作用),正是乘数和加速数的交互作用,造成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