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毋-五危-七善

2024-06-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孙子兵法》与领导艺术之企业领导“五危”

2010-11-05 12:46

《孙子兵法?九变篇》有云:“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意思是,将帅有五种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会被俘虏;急躁易怒,暴跳如雷,就会被凌侮而妄动;谦洁好名、过于自尊,就会陷入敌人侮辱的圈套;仁慈爱民,惟恐杀伤士众,就会被敌出奇扰得不得安宁。以上五种情况是将帅易犯的过错,是用兵的灾害。军队覆灭,将士被杀,一定是由这五种危险造成的,为将帅的人不可不充分注意。换言之,将帅有5种致命的毛病,可能导致自身难保、军队灭亡,这也可谓是企业领导者的五项禁忌。 1、必死

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

企业领导者坚持死拼,其实就是“有勇无谋”,有勇无谋就容易陷入竞争者的圈套或造成两败俱伤的结局,致企业于危险之境。市场上见到的没有品质为后盾、没有谋略的纯粹杀价竞争,就是“必死”之例。必死的企业领导者在开拓市场与商业谈判上,也经常铩羽而归。《孙子兵法?谋攻篇》所畅述的:“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正是强调“谋”的重要性及“有勇无谋”的不足取,因此“必死”应为企业领导者所忌。

2、必生

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会被俘虏。

企业领导者贪生怕死,其行事风格与决策必然趋于保守、优柔寡断,其所带领的企业不但无法掌握稍纵即逝的商机,而且也会让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才能之士避而远之或退而求去。一个无法掌握商机又无法吸收或留住人才的组织,只有面临结束的命运。《孙子兵法?计篇》所强调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其中的“勇”就是要求企业领导者在运筹帷幄上要敢于决策及负责,在实际行动上则应勇于身先士卒、冒险犯难。由此可见,有“必生”之心,就难以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3、忿速

急躁易怒,暴跳如雷,就会被凌侮而妄动。

企业导者急躁易怒,就可能因为竞争者的刻意轻慢、侮辱,而丧失理智、轻举妄动。企业领导者急躁易怒,就难“定”;难定,就不能“静”;不能静,就难“安”;难安就不可“得”;不可得,就易“失”。因此,企业领导者“忿速”,正是犯了《孙子兵法?火攻篇》:“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禁忌。三国演义故事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忿速致败的例子当属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忿而不听赵云、诸葛亮等人的劝告,决意伐东吴,终致中了陆逊计谋,营烧七百里,大军溃败。与其相反的是,兵败上方谷之后,鉴于己方实力及情势考虑,决定采取守城策略的司马懿,即使诸葛亮赠以女人衣物加以侮辱、并以书信试图激怒,

依然不为所动,坚守渭北营寨,乃得以取得最后胜利。诚如《孙子兵法?火攻篇》所言:“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此,忿速是为企业领导者的一大禁忌。

4、廉洁

谦洁好名、过于自尊,就会陷入敌人侮辱的圈套。

企业领导者“过分”追求个人清廉名节,就可能为保个人名节,而混淆决策标准,过分强调自尊,就难免为面子而争,以致会轻易中对手激将的圈套,并且往往无法以大局为重。海面无风尚有三尺浪,何况是纷纷扰扰的人世间?树大招风,愈有作为的主管通常也会有愈多的风言风语。君不见默默无闻之辈一旦功成名就之后,诸多原来鲜为人知的私生活(姑且不论是真是假)细节都将一一曝光。一个过分追求个人名声的企业领导者,极可能为了个人名誉而放慢改革的脚步、与他人妥协、甚而采取明哲保身的退缩措施。由此可见,过于重视廉洁的企业领导者难以成称职的领航者。诚如《孙子兵法?地形篇》所说:“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利于主,国之宝也。”因此,过于重视廉洁,也当列为企业领导者一大忌。

5、爱民

仁慈爱民,惟恐杀伤士众,就会被敌出奇扰得不得安宁。

企业领导者对员工“过于”仁慈、也就是溺爱,就可能为了处理员工的诸多小事而忙里忙外,致使自己疲惫不堪。疲惫不堪的企业领导者,就没有时间与精力注意市场趋势、思索公司应有的经营方向及规划应采取的策略。溺爱员工的企业领导者,有些是天性使然,妇人之仁,有些则是别有用心,收买人心。妇人之仁的企业领导者往往因小(仁)失大(仁),刻意收买人心的企业领导者,则可能滥用公司资源、假公济私,以成全其私欲。不论属于何者,这样的企业领导者终将陷企业于颓败之境。诚如《孙子兵法?行军篇》所言:“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仁恩),齐之以武 (威刑),是谓必取。”由此可见,“恩威并济”才是优秀领导者成功的关键,溺爱员工或赏罚不明都容易陷企业于困境。是以溺爱员工当为企业领导者大禁忌。

结语

就实务上而言,企业领导者如果不知“己”之缺失,就容易错判自己的实力与决策能力,也容易误判对方的实力。换言之,不知“己”便难知“彼”,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孙子兵法?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每战必殆是可以预期的结果,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九变篇》将领五大禁忌也是企业领导者的五大禁忌,值得各企业重要的决策阶层加以警惕。

然而,我个人认为,除此之外,作为企业领导,应该还有十项禁忌不可不防。

一忌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二忌授权不足,不当干预。 三忌显露偏好,误导下属。 四忌当众训斥,损将威信。 五忌缺乏自律,放荡不羁。 六忌急功近利,揽功独利。 七忌片面识人,草率否定。 八忌培养亲信,纵容歪风。 九忌心态浮躁,追名逐利。 十忌随心所欲,自搞一套。

山人将采取与吉姆?柯林斯相反的角度,探讨导致企业无法成功或成功之后转为失败的一些企业领导者的不当特质或作为。这些因素平常很少受到重视,但是对企业的致命性伤害却不容轻怱,山人且将之统称为企业领导者的十大禁忌,并结合帝王用人之法分章分析

《道德经》与领导艺术之企业领导“七善”

黄国良 发表于 2008-1-31 20:19:00

前几日,我查阅老子的文章时,看到了网上出现了N多个关于“上善若水”一段的解释,均各有千秋,心血来潮,山人独辟蹊径,也来做一个另类释义,以为前几篇有关品《孙子兵法》、《论语》与“领导艺术”的拙解续篇,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收集不是很完全,酝酿也不是很成熟,加之山人自身的知识浅薄,故此难免杂乱无章,敬请读者见谅,若得大家不吝赐教,并给予斧正,则山人不胜感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① 上善若水”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水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它具有强烈的环境适应能力!你把它倒进方形的杯子,它是方的;你把它倒进圆形的杯子,它马上变成圆的。水同时有着很明确的目标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它的终极目标是大海,只要它锁定了这个目标,它就从来不曾放弃而最终“万流归海”;水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拼搏精神和包容之量,为了达成它追求的真理,它可以奔走在为别人所不齿的山间小涧,它洗涤了世界却从不抱怨……

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经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浊的宽大 度量的,是水;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而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论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1.居善地——精心选址和布局

企业的选址和布局对一个企业的兴盛与衰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企业领导想要成功,就必须善于选择适合自己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随着“风水论坛开进大会堂”,建筑风水学、企业经营选址、对经营生意周边环境进行科学的风水考察,已经不再是一种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事情。其实,并非风水一道才注重选址布局的,虽然前人的历史经验的宝贵总结,只是作为风水观被一直延用了几千年。但我们也可以汲取精华弃其糟粕,我个人认为,至少从商业科学的角度来讲,选择一个经商的好地理位置是十分重要的。成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地利,就是好的地利位置。如果选址偏避,交通不便,道路堵塞,如何使顾客登门惠顾呢?而布局不合理,不仅空间不能充分利用,还会给人一种压抑感,或不利安全,也许还会耗财耗物。这就像种田一样,并非什么地里都可种出好庄稼;也并非一样种子在任何地里都可种出收获;也并非凡是化肥都可施田,这其中的确隐藏了很多的学问和经验的,种田一道,经验丰富的老农却心中有数,总能分辨得清,把握得当。

所以,投资前考察环境、选址布局的确是企业领导必做课题。

2.心善渊——要有胸襟和志向

企业领导要有宽广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并且能时刻保持冷静,以及深厚的底蕴!企业领导如果没有目标和理想,那么不会有发展的动力和拼搏的决心;没有了揽容天下英雄豪杰的胸襟,就不可能参与市场逐鹿!

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而得天下,关键就在于他揽容了张良、萧何、韩信三杰。刘邦曾经置酒雒阳南宫,与群臣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刘邦问:“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意思是说,刘邦认为自己并没有多么超人的能力。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说到安邦定国,抚慰百姓,供应物资,保证粮饷,他不如萧何;而统帅大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刘邦能很好地使用他们,所以能够取得天下。但是项羽,他有一个范增却不能重用,所以就失去天下了。

3.与善仁——懂得博爱和仁义

企业领导还应该具有博爱和仁义之心的人!他善于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成功之道,并且身体力行地践行一生!同时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永远都不忘记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弟兄和回馈社会!

汉昭烈帝刘备白手起家,除了顶着一个宗室皇叔的帽子之外,没有任何可以利用的资本,能够建立蜀国,关键就在于用人。刘备用人最大的诀窍就是以情动人。读《三国演义》的时候,老觉得刘备动不动就哭,人家说他是哭出来的江山,是颇有根据的。不过他的眼泪可不是白流的,每一滴眼泪都产生了极大的绩效。刘备非常重视仁义,投靠刘备的人才除非触犯法律或在战场上战死,大都不会死于内讧。不管是在三让徐州,还是荆州内斗或者取益州的时候,主要人才都被刘备收容下来,没有造成内讧损失。关张赵、诸葛亮、法正等人的职位,都能随着刘备事业的成功而高升,而且子孙也能得到重用。相比之下,曹操老是猜疑臣下,孙权也曾经逼死过大臣,给人伴君如伴虎的感觉。刘备这种忠厚仁义的用人准则从创业之初贯穿到建立霸业。他一生都对自己的部属仁爱有加,而不是像有的人能共患难,却不能同享乐,功臣最终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刘备以仁待人,很多人才欣然前往,而且多有善终,所以人们愿意为他卖命,帮助他成就大业。刘备限于自己的条件,在选人上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质量,他所用之人都在某些方面具有卓越能力,能独当一面,横扫千军。孔明及“五虎上将”都是当时的人中之龙。读一下《三国演义》,我们就会发现,刘备人少,但似乎拿出一个就是个一等一的大将,不像曹操,人才虽多,但是突出的并不多。这与刘备自己资本有限是相关的,他没有什么资本,所以养不起那么多的谋士将领,

于是他把资本用到关键的人物身上,收拢了当时的精英人物,有效地弥补了人才不多的缺陷。

刘备用人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懂得体谅下属,能够宽容下属的缺点。张飞脾气火爆,关羽骄傲自负,庞统相貌丑陋,他都可以包容,想办法取其所长、容其所短等。

4.言善信——恪守诚信和信任

企业领导是要讲究诚信的!不管对外还是对内,对外,诚信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客源以及财富;对内,能得到员工的尊敬和支持。诚信就是责任!因此,企业要发展,诚信最重要。而另一方面,信任员工却无疑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激发人的潜能,使事情发生预想不到的变化。目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很多企业均纷纷提倡实行信任管理,只有形成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双向忠诚,才能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台湾知名企业家、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也认为,管理企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任下属、充分授权。

信任管理能弥补自身不足。再强势的领导人,总有照顾不到的角落,只有充分授权,把有能力的人充实到各个岗位上,让他们随时随地行使权力,做出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文化要求的正确决策,企业才会高效运转,这样的企业才有生命力。当下属能力超过自己时,尤其需要信任管理。广告创意专家戴维•奥格威早在50多年前就告诫所有的企业家:“如果我们总是雇佣那些不如我们的雇员,公司将逐渐成为侏儒,只有当雇佣的员工总是超越我们,并让他们放手施展才华时,公司才会成为巨人。”这话很有道理,因为,企业家在为精兵强将提供施展本领的舞台的同时,实际上也为自己撑起发展空间。明基的李耀、宏基的王振堂、纬创的林宪铭、华硕董事长施崇棠、精英创办人陈汉清、采钰科技董事长蔡国智都是施振荣手下的得力干将。在这些人的支持下,施振荣才得以成为台湾巨富。 再者,信任还能增强团队精神。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任何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团队来支持企业发展。如果没有信任,张三的思路、想法不会与李四分享,李四有好的创意,也不会告诉王五,最后,谁也不能成功。用人不疑才能凝聚人心,要把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就需要高度的信任。据说,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是3000多名工程师合作的结晶。没有精诚团结的团队意识,没有所有研发人员的默契和相互配合,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信任还能降低管理成本。一个企业家如果不相信自己的下属,时时处处都要对下属设防,那么,他有再多的精力也会累死。尽管企业中总有少数人会因法律观念淡薄或道德意识不足,做出一些对不住企业的事,但这种人的危害毕竟是很小的。明智的企业家,应当相信大部分人是靠得住的,你只有信任员工,员工才能信任你,才能放开手跟你干。曾当选过大陆首富的盛大网络总裁陈天桥说:信任是成本最低的管理方式,比方说一个员工报销车票,如果我不信任他,我就要找会计审核他。但是如果我信任他的话,我就立刻给他报销,他就可以去干更多的活,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5.政善治——擅长管理和执行

执行,就是执行力!培训界管理界天天在呼吁执行力的重要,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并不见得能有多少。什么是执行力?成都龙啸盛世教育培训机构总裁何逸舟认为分三步:一是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二是找到执行这个战略战术的正确的人;三是这个正确的人正确地执行了这个正确的战略战术!没有了运筹帷幄的能力,便不可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此外,企业领导重要的是懂管理,不懂管理就不能成就企业,管理是一个很深奥的学问,很多企业领导自以为管得住人就是能管理了,其实不然,最好的管理应该是吸引和留住最好的人才,并且能够很好地驾驭、指挥和协调这些人才。我曾调查过不少企业对于人才管理方面的策略,最后发现,很多企业都走入一个误区,这些企业的领导对每一事的决策之前总是先让一些主干人才相互协调,协调好后,再让领导来做决策,结果这些主干人才大都站在各自的利益角度坚持己见,以致往往闹得不欢而散,直至最后都没有协调成功,既耽误了企业的发展时机,又无形之中为团队制造了间隙。我个人认为,古代帝王奏折制值得借鉴,就是让各个领域主干人才为一项决策各自写个策划和意见,然后由企业领导综合各自的意见建议做出最终决策,而切忌为属下干将制造制肋。

宋雍熙三年,宋太宗征讨辽国,三路大军并出,他明知道潘美妒忌杨业,但仍然任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战争进展顺利,杨业也是英勇善战,一路夺取了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东路宋军于岐沟关大败,辽军乘胜大举反击。宋太宗无奈,命令三路人马班师回朝,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此时,辽国十几万大军全线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针对自己的任务是迁移民众,不需与敌人决战的实际,就向潘美进言,力主兵至应州,诱辽军向东,以保障民众沿石碣谷(今山西朔州南)南撤,并设弓弩手千人于谷口,骑兵居中接应,扼阻辽军南下。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深知边境地理,作出的判断非常正确,也非常可行。但是监军王和刘文裕却骄傲自大,非要与辽国正面进行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主将潘美其实也明白自己的任务不是与敌交锋,而是迁移民众,但是他出于嫉妒心理,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这时候宋朝君主统御将领的弊病显露出来,杨业虽然是负责作战的副将,却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只能受监军王和枢密使潘美的制约。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听从潘美的安排,冒险出击,他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于是和潘美约定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作为接应,以保证能成功撤退,甚至取得侥幸成功。

杨业出击以后,王等人没有等到杨业的消息,就贸然率领部队出击。结果前进不久,得知杨业败退,他们不但没有按照约定,在陈家谷设伏,而且慌忙撤退了。主将潘美没有制止部下的擅自行动,听到杨业失败的消息,一走了之,显然故意置杨业于死地。杨业力战尽日,退到了陈家谷,却见山谷空荡,接应的人马不见踪影,悲愤之余率领部下力战。杨业受创几十处,曾让幸存的士卒突围,士卒不愿,全部战死。部下战死殆尽后,杨业仍奋战不止,手刃敌军数十人,最后筋疲力尽,为辽军生擒。杨业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

场面惨烈悲壮。

由此可见,纵使如杨业这样的名将也难从君主统御将领和部将制肋的弊病中生还,何况其他干将?

6.事善能——精于用人和指挥

企业领导即使不是能人没关系,只要他能用能人就可以了!然而能用能人谈何容易?古往今来,有多少成就大业的英雄豪杰是适逢盛世的?然他们却能聚集一起,纵横天下,究其原因,均是得效明主。所谓明主,并非有西楚霸王之“恨天无柱,恨地无环”的蛮力,也无诸葛孔明之通晓天文地理、星相卜算的本领,但无一不是有集贤之义、纳能之信、容人之量的人!所以,企业领导自己手下有一帮厉害的骨干将为成事之基了!后天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各种指挥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及管理水平,岂愁事业不兴?

说到此,汉高祖刘邦的用人策略值得一提。张良、萧何、韩信都是人中豪杰,不善于统驭他们,必然会互不服气,甚至相互排挤压制,造成内讧。所以刘邦就根据他们的个性进行管理,使他们协调一致,各尽所能,为他的事业贡献力量。张良善于出谋划策,所以刘邦就把他留在身边,充当高级参谋,随时献计献策,咨询顾问。萧何行政经验丰富,为人沉稳,有长者风范,所以就让他驻扎后方,抚慰百姓,随时供应粮草物资,支持前线的战争。而韩信善于统兵打仗,就让他征战沙场,这样就使他们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特长。同时,这种分工也使他们相互牵制,不会威胁到刘邦的领导地位。张良虽然谋略出众,但是没有军队,也没有粮食物资;萧何虽然坐镇后方,但是没有军队,也成不了什么气候;还有韩信虽然有大将之才,身边也有一些谋士,可是少了粮食物资的支持,几十万军队照样玩不转。所以,虽然汉初三杰都有独当一面的大才,甚至萧何与韩信都有自立的机会,但是他们在刘邦这种权力制衡的设计下,只有老老实实地为刘邦卖命了。 刘邦统驭人才的另外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论功行赏,使得手下的众多人才,能够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有序地展开竞争。下属的官位升迁赏赐有了根据,就能使他们按照规则,充分发挥才能,获得封赏,而不是把才能用在内耗上。 关于刘邦的用人,韩信曾经与刘邦有一段精彩的对白。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韩信答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曰:“于君何如?”答曰:“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韩信答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韩信此言可谓不虚。成就事业者不但要重视人才,更要善于统驭人才,从而使他们有机组合,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增强自己的实力,成就功业。

7.动善时——善于审时和度势

智着之争勇者胜,勇者之争快者胜。时间之争一直都是企业的最原始的竞争,争得时间就争得了机遇的把握能力。只要有把握机遇的能力,则必能每战必胜。商场如战场,战机的延误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人们常说,人一生总有几次机遇,对于企业也是一样。然而并不是每个企业领导都能认识到机遇。

有时候,一次机遇仅向你招一次手,有时候,把握一次机遇足以成就你一生,有时候,失去一次机遇足以让你遗憾一生。

常常是这样,由于人对每一次机遇的认识深度不一样,捕捉机遇的欲望不一样,把握机遇的能力不一样,努力的程度不一样,于是,人与人之间有了差别。 能认识机遇,并能懂得抢抓机遇的企业领导,就把握住了商势。胡雪岩说,会做生意要特别善于度势,要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商势,同时,还要特别善于利用商势。说到底,度势只有对于那些善于发现商势并且能够很好地去抓住商势、利用商势的人,才成其为度势。有利态势对于生意人来说,就是商机,它稍纵即逝。胡雪岩说:“做事情要如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在别人看起来很难办的大事,胡雪岩都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这都是因为他掌握了乘势技巧的缘故。

乘势技巧的关键就是要随机应变,能够在顺境逆转甚至隐入绝境时,沉着应对。面临不利情况时,特别要注意冷静分析整个时局,全面把握所有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因素,使有利因素的效力得以全面发挥;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因势利导,使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由此找出反败为胜的机会。

结语

孔子曾经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山人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应该像山一般能容纳万物而不与万物一争高下;像水一般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一较长短。既要有山的霸气和沉稳,同时又不缺少水的柔韧与内蕴!

注①:出自《道德经》之八章

释义一:凡是符合“道”体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但水从不与万物争短长,它总是居住在众人最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才最接近于“道”。(这种人)随遇而安,像水一样安于卑下的环境;心若止水,像深渊那样深沉。为政公平,像水那样顺其自然、有条不紊;办事机智果断,像水一样无所不能;一旦行动,见机而行,像水一样无往不利。正因为他像水一样不与水去争雌雄,所以才不会导致失败招来怨恨。

释义二: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释义三:最高级的善就如同流水一般的境界。流水只一味的滋养万物,而不会同万物相抗争。流水总是处于低洼之处,与众人积极向上、谋求发展的精神相背逆,自然遭人们的厌恶。水所处地位就如同无为的“道” 相仿。人要找一个优良的环境居住,要善于去研究一些渊深的学术,与人交往要善于讲求仁道,当政要善于管理,所做事情要能充分发挥你的能力,办大事要善于选择好的时机。但不要与人相争,才不会有错。

《论语》与领导艺术之企业领导“四毋”

黄国良 发表于 2008-1-31 10:59:00

所谓领导,就是设定目标,率领和引导组织或个人在一定的时境以及其他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计划或方法实现该目标的行为过程。有分工协作必须要有领导。 依山人看来,领导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需要不断地顺势而变,需要不断创新。领导艺术应该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重点。特别是在当今中国,企业的朝气、活力,甚至生死存亡都和领导层是否得力密切相关。对于一个亏损企业,领导班子的更换往往会使企业起死回生。

《论语》曰:“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其意是说,孔子在处理问题时,没有四种毛病:不凭空想象,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孔子此“四绝”对企业管理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换言之,这也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管理艺术或领导艺术,我们可以理解为:企业领导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存在四种毛病,不以自己的主观态度来处理事情,不强行推销自己的观点,不固执于一个判断,不以自我为中心。

一、企业领导处理问题时要“毋意”

毋意”,就是企业领导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态度来处理问题。在处理问题时,企业领导如果不经过认真、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多方了解,仅凭个人的想象和员工平时的表现来主观地判断员工的对错,最终往往会导致问题处理的失误,不仅员工不服,而且还会影响上下级的感情。因此,在处理问题之前企业领导一定要三思而行。一思,对问题的了解是否详细,是否掌握了全部的情况和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且经过了多方的印证。因为只有透彻了解情况,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处理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二思,处理问题是否掺杂了个人因素、个人感情和个人好恶,对人对事的处理是否实事求是,是否分清了主次责任,对员工的评判是否公正,有没有偏袒任何一方,是否能让员工心服口服。三思,对事情的处理会产生什么结果。对结果的预见性是企业领导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掌握问题处理的主动权。总之,只有三思而行,企业领导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发生,才能增强问题处理的主动性、准确性,才能提高员工对企业及企业领导的追随度、认可度和忠诚度。

二、企业领导管理员工时要“毋必”

毋必”,就是企业领导在管理员工时不要强行推销自己的观点。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情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企业领导不能强求员工接纳自己的观点,否则,不仅会引起员工的反感,破坏上下级的团结,还会影响管理的效果。在管理员工时,一忌刚愎自用,自以为是。企业领导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容人之短的度量,要善于辩证地听取来自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其中正确的要虚心接受,认真采纳,不能因为意见和建议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就一棍子打死,甚至对提意见和建议的员工耿耿于怀。二忌钻牛角尖,头脑转不过弯来,工作作风上不民主,处理问题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一个人说了算。

企业领导在企业管理中只有具有公正、民主的作风,才能赢得员工的拥护,进而使企业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三忌观念陈旧,抱残守缺,思想不解放,不能接受新生事物。企业领导对新事物要有应有的敏感,知识经验要不固守在过去的水平,对员工要辩证的看待,要及时更新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提高管理的效果和管理的质量。

三、企业领导化解员工间矛盾时要“毋固”

毋固”,就是企业领导化解员工矛盾不要固执己见。固执是企业领导工作的大忌。一般而言,是非纷争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人人都从片面的观点出发,坚持自己的意见,排斥别人的意见造成的。因此,企业领导化解矛盾时要做到“三要”:一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对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其事情的发展要多向当事人了解,矛盾处理方案要多征求基层管理人员、其他员工的意见,矛盾解决的方法要针对不同性格、脾气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策略。二要学会辩证思考,思考这种处理方法有什么利弊,是否还有其它好的处理方法。企业领导要时刻头脑清醒,辨是非、识大体、知进退、懂谦让,从化解矛盾中吸取教训,受到警示,在日常管理中提高自己的管理修养和管理艺术。三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勇于创新要求在化解员工之间的矛盾时,企业领导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与以往相比要有一个新的突破,不囿于一个狭小的圈子和狭隘的框框,要善于创造性的提出既符合实际又富有新意的观点和解决矛盾的新方法。

四、企业领导与员工相处时要“毋我”

毋我”,就是在上下级相处时企业领导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企业领导以自我为中心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大忌。“毋我”要求在上下级相处时企业领导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不要过分计较个人的得失,思想上不要自我意识太强,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而应客观估价自己在处理问题和管理员工时的地位和作用。要做到“毋我”,一是要求企业领导心胸开阔,光明磊落,与人为善,以德服人。古人说:“量小失众友,肚大集群朋”,企业领导只有虚怀若谷,气量恢弘,才能使员工乐于亲近。二是要求企业领导能忍,能让,能容,能忘,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有容人容事的雅量,为人处事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胸襟坦荡,行为洒脱,不拘小节。三是要求企业领导在与员工进行感情交流时,要善于关心和体恤员工。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能主动为其排忧解难;当他们要求进步时,能及时为其创造条件;当他们犯错误时,能区分具体的情况或批评、或疏导、或鼓励,必要时甚至主动承担责任。

领导是一门艺术。虽然我们可以学习其中的一些原则和基本方法,但是这就如同有了砖石未必能够盖得起大楼一样,更不用说辉煌、雄伟或雅致的建筑。

对于领导者来说,境界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当然,领导者的成功还在于能够引导人充分的思考,以智慧推动着下属与合作者的活动。

总之,企业领导只有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企业

管理才能达到“勇者竭其力,智者尽其谋,仁者博其惠,德者效其忠”的境界。 注:①出自《论语·子罕》。[绝四]没有四种毛病;②[毋意]不凭空揣测;③[毋必]不全盘肯定;④[毋固]不拘泥固执;⑤[毋我]不自以为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