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李建军:互联网金融的普惠金融属性

2020-10-25 来源:好走旅游网
李建军:互联网金融的普惠金融属性

作者:暂无

来源:《新经济》 2016年第13期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李建军

我记得三年前第一届互联网金融峰会的时候,场上的气场比较狂躁,大家都很亢奋。今天我来了之后感觉气氛比较平和,大家也越来越理性,可以思考一些问题。其实好多从事互联网金融领域实务的企业、公司都打着一个旗号,就是普惠金融,其实在国家还没有提出普惠金融战略,或者是普惠金融还没有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做规划之前,就提出这个词,出现得比较早一点。

所以我想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不是具备普惠金融的属性。我谈三点内容:

第一点,我们认识一下普惠金融,就像今天下午的发言嘉宾当中,谈到普惠金融的比较多,理解也各有差异。但是我们还是想再说一下,首先就是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什么,我觉得目标有四点,第一点是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实际上目的就是要提供长期的金融服务;第二点是要让金融服务的需求以合理的成本能够获得广泛的金融服务;第三点是通过金融服务的竞争性,来促进金融服务的多样化这个目标;第四点主要是促进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从微观的内部而言,那就应该是有一个严控的体系,从外部而言,就应该是有一个高效的或者是有一个健全的金融规制,这是它的基本目标。

其实普惠金融本质上也是金融,金融的功能不管是六大功能还是五大功能,最基本的核心就是三点,第一点是支付清算和汇兑功能,第二点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就是货币金融资源,第三点是围绕风险管理或者财富管理展开的,核心是定价问题。

普惠金融最基本的是三块,一块是商业的可持续性,第二块是广泛的包容性,第三块是特定的配比。广泛的包容性实际上就是英文的inclusive,包括服务目标、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地区的包容性,这是我想谈的第一点,对普惠金融的基本理论的剖析。

第二点是对互联网金融本质的再思考。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什么?国外讲Fin-Tech 就是金融技术,或者叫科技金融,本质上而言,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基础设施,在整个一国金融体系所谓的分类当中,或者部门的划分当中把它归集为基础设施了,无论是支付还是信息平台、众筹平台,都是基础设施,等同于过去像支付的技术或者交易所的设施,平台实际上是类似于交易所的设施,所以它应该是一个金融的基础设施,而并不是金融中介。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都把它做成了金融中介。

其实黄震教授提的IFC,其实如果你仔细理解,也可以把它看成是InformalFinance,早期就是民间金融,通过在2011 年到2013 年由于技术的革命,使得网络可以承载一些过去需要靠物理网点才能承载的金融服务功能。因此在我们中国把互联网金融理解为金融基础设施的是少数,更多把它作为金融中介,因为什么呢?做互联网金融其中就有一类,就是过去的民间金融的网络化。

因此我觉得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应该是基础设施,但是事实上大家都把它做成了金融中介,既然做成了金融中介就出现了现在这些问题,因为在我们中国,大家都不怎么守信用,都不怎么守规则,因此就做不好这个事情。早些年出的乱集资、乱拆借这些问题,现在只不过到了网上了,你的平台成立的现在累计接近4 千多家,倒掉的比例是38%,这已经说明问题了。

第三点,互联网金融到底具不具备普惠金融的属性,从包容性上来讲,它的确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许多刚才有人提到的低净值的人群,可以进入到获得理财、投资等领域去,不像过去银行门槛过高,至少5 万、10 万才能进去,但是现在可以实现低门槛,从这一点来讲具有包容性。

合理的成本获得金融服务,从中小企业而言不见得以合理的成本获得金融服务,因为融资成本包括最初吸纳这个资金的融资成本比较高,所以贷放成本当然也不会太低。

但是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借贷双方在融资搜寻匹配的效率上提高了,另外就是时间成本降低了,因为它只能说具有部分普惠金融的属性。

看商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以中国现有的模式发展,可持续是纸上谈兵。我觉得其实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路径应该是朝着真正利用技术手段,朝着管理信用、管理风险、管理资源配置的过程当中,能有一些学习的过程,不过这个学习过程能够通过智能化给它提升,来改进它的效率,我觉得这才能达到降低商业成本,实现可持续的关键。

因此我觉得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最终会走向高智能型金融的阶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