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原论述题

2022-10-31 来源:好走旅游网
论述题

1、 试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阐述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中,客观规律是第一性,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客观规律制约着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能动性,只会导致实践中的失败。另一方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实际、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人们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现和掌握客观规律,积极进行变革事情、改造世界的活动。

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不断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

2、 试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观点,谈谈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他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从较低的发展阶段到更高的发展阶段,从不成熟到更加成熟。从我国现实看,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向前迈进。

3、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的现实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第一矛盾的普遍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具

体运用,是正确的.

4、 试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谈谈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任何事物的变

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5、 试用辩证的否定的相关原理,谈谈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维护辩证法认为,扬弃就是指辩证的否定,指既克服又保留,既肯定又否

定,认为事物的发展主要依靠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对于传统文化,也要辩证否定,汲取传统文化中精华,克服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将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即批判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6、 试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谈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现实意义。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

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的消极的阻碍作用。

7、试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谈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已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当前在上层建筑中仍存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等。如果不改革,这些方面就会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并进而压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不断地对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环节与方面进行改革,并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建议,强调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我国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准备性因素、渗透性因素四类要素。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无一不渗透着科学因素。这是现代生产力区别于古代生产力和近代生产力的基本特征之一。 (2)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互相依赖,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其中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归根结底的决定作用,科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问环节。 (3)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在任何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都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在当代,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最后,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9、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科学技术

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而造福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但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的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给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带来重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全球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方面的努力和条件。

10、试用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谈谈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包含。马克思主

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又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